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356)

    • TIDES爆发驱动业绩超预期,绑定创新药浪潮

      TIDES爆发驱动业绩超预期,绑定创新药浪潮

      个股研报
        药明康德(603259)   投资要点   2025H1业绩超预期,上调全年业绩指引:202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7.99亿元(YoY+20.64%);实现归母净利润85.61亿元(YoY+101.9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5.82亿元(YoY+26.47%)。根据公告,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达566.9亿元(YoY+37.2%),并上调全年业绩指引,预计整体收入将达425-435亿元(YoY+13%~17%)。   TIDES表现持续强劲,加速全球布局与产能建设:分板块来看,2025H1公司化学业务实现收入163.01亿元(YoY+33.51%),其中小分子D&M业务收入86.8亿元(YoY+17.5%),3月常州及泰兴原料药基地均以零缺陷成功通过FDA现场检查,预计2025年底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总体积将超4000kL;TIDES业务因去年新增产能逐季爬坡实现收入50.3亿元(YoY+141.6%),截至25年6月,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8.8%,并持续推进泰兴多肽产能建设,预计2025年底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将提升至超100000L;测试业务和生物学业务等其它业务整体稳健。当前CXO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外包渗透率不断提升,作为行业龙头,公司依托“CRDMO一体化”全产业链平台与全球化产能布局,形成技术壁垒和客户粘性,并深度绑定GLP-1等创新药浪潮,有望持续驱动业绩高增长。   美联储降息+创新药浪潮,海外CXO巨头普遍上调业绩。据公开信息,全球部分CXO巨头近期上调了业绩指引,包括Medpace、Labcorp、ICONplc、Lonza等,主要受美联储降息推动Biotech投融资回暖、关税冲击弱于预期及创新药CDMO需求爆发等因素推动。美国CXO企业上调业绩指引,通常意味着全球医药研发需求回暖,有望带动国内CXO企业订单增长,并传导至业绩层面,尤其是包括公司在内的依赖海外市场的头部企业。   投资建议:公司依托“CRDMO一体化”全产业链平台的技术壁垒与全球化产能布局,深度绑定GLP-1等创新药浪潮驱动业绩高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5年至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46.27、511.65、597.66亿元,同比增长13.7%、14.7%、16.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63、151.96、183.79亿元,同比增长32.9%、21.0%、20.9%。市盈率分别24.2、20.0、16.5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新药研发不及预期风险,海外利率变化风险,地缘政治风险,行业投融资不及预期风险,国内外药企研发支出不及预期风险,产能过剩风险等。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页
      2025-09-28
    • 新股覆盖研究:禾元生物

      新股覆盖研究:禾元生物

      个股研报
        禾元生物(688765)   投资要点   下下周四(10月9日)有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禾元生物”询价。   禾元生物(688765):公司利用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高效重组蛋白表达平台(OryzHiExp)和重组蛋白纯化技术平台(OryzPur),建立了完善的药品、药用辅料及科研试剂的产业化体系。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39.97万元/2426.41万元/2521.61万元,YOY依次为-47.49%/81.08%/3.92%;实现归母净利润-14357.63万元/-18696.29万元/-15136.81万元,YOY依次为-7.12%/-30.22%/19.04%。   投资亮点:1、我国人血清白蛋白药物拥有较大临床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市场前景良好。人血清白蛋白广泛应用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疾病等领域,是国内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血制品,长期占据院内药品销售额排行榜第一名,且临床暂无同等疗效药物可以替代人血清白蛋白;据招股书预测,2030年国内人血清白蛋白治疗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增至570亿元人民币。然而,我国人血清白蛋白市场进口依赖严重,2021年进口占比约62.9%、国产替代空间广阔。2、公司是我国率先利用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实现药用蛋白规模化生产的“稻米造血”开创者,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HY1001已于2025年7月获批上市。公司创始人杨代常先生为武汉大学博士、曾任美国VentriaBioscience高级科学家;在其带领下,公司深耕重组人白蛋白领域近20年,建立了国际领先、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表达体系。其中OryzHiExp第三代技术平台已实现20-30g/kg糙米人白蛋白表达量水平,突破了重组人白蛋白药物的底层关键核心技术;相较于目前主流的血浆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水稻表达体系不再受血浆来源限制、并杜绝从血浆传播血源性病毒的潜在风险,同时较酵母等其他重组蛋白表达体系更具高产量、工艺简单、低成本、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等优势。目前,公司基于两大技术平台,开发了多款药品、药用辅料及科研试剂等产品,其中研发进展最快的产品HY1001已于2025年7月获批上市,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而相应竞品预计仍需1-3年获批上市,充分彰显公司在重组人白蛋白领域的技术先进性。商业化方面,公司年产10吨重组人白蛋白原液及制剂cGMP智能化生产线已建成并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也于2024年9月开工建设,并与国药控股、贝达药业等多家药品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完成了全国30余个省市区域的销售网络布局。3、除HY1001外、公司还拥有7个在研药品管线,同时重组人白蛋白药用辅料已完成NMPA及FDA登记,驱动公司长期可持续性成长。1)药品方面,公司除HY1001外,还拥有7个在研药品管线;其中HY1002及HY1003进展相对较快,预计将于2027年获批上市。具体来看:HY1002治疗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儿童感染性腹泻的重组人乳铁蛋白溶菌酶口服液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并计划进一步扩展适应症至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III期临床方案,预计2025年底启动III期临床;HY1003重组人α-1抗胰蛋白酶已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并完成了在美国开展的I期临床试验。2)药用辅料方面,公司重组人白蛋白药用辅料已完成NMPA和FDA登记,可用作药物载体、疫苗保护剂、细胞冻存保护剂和医疗器械包埋剂等,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泰尔康生物的创新药物注射用Tye1001以及成都优赛诺的UC101等产品中,上述药品已在美国及中国获批IND。   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根据业务的相似性,选取了神州细胞、百奥泰、君实生物、迈威生物、以及荣昌生物为禾元生物的可比上市公司。从上述可比公司来看,2024年度可比公司的平均收入规模为14.24亿元、平均PS-TTM(剔除异常值/算术平均)为18.29X,平均销售毛利率为81.96%;相较而言,公司营收规模及销售毛利率均低于同业平均。   风险提示:已经开启询价流程的公司依旧存在因特殊原因无法上市的可能、公司内容主要基于招股书和其他公开资料内容、同行业上市公司选取存在不够准确的风险、内容数据截选可能存在解读偏差等。具体上市公司风险在正文内容中展示。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5-09-26
    • 25Q2业绩同环比增长,抗老化助剂稳健,润滑油添加剂量利齐升

      25Q2业绩同环比增长,抗老化助剂稳健,润滑油添加剂量利齐升

      个股研报
        利安隆(300596)   投资要点   事件:利安隆发布2025年半年报,2025H1公司实现营收29.95亿元,同比增长6.21%;归母净利润2.41亿元,同比增长9.60%;扣非归母净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11.55%;毛利率21.59%,同比提升0.18pct;净利率7.81%,同比提升0.13pct。单季度看,25Q2实现营收15.14亿元,同比增长3.29%,环比增长2.22%;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8.04%,环比增长23.59%;扣非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8.03%,环比增长29.84%;毛利率21.65%,同比提升0.22pct,环比提升0.13pct;净利率8.56%,同比提升0.89pct,环比提升1.52pct。   抗老化添加剂稳步增长,有望受益行业集中趋势。25H1公司核心业务抗老化添加剂营收23.58亿元,同比增长3.06%,出货量6.55万吨,同比增长4.30%。公司利用自身在技术创新、产品供应、全球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大对全球市场的开拓力度和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开拓深度。公司积极推进技术改造,致力于改造完成差异化产品生产线建设,开发高毛利产品,进入技术壁垒更高的下游领域,不断提高公司竞争力。同时,公司年产12.5万吨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助剂项目一期工程6万吨扩产9万吨技改项目即将完工,产能有进一步提升空间。2023年开始的行业竞争态势将持续加速落后产能和综合竞争力薄弱企业出清,下游客户订单呈现向行业龙头企业集中的明显趋势。   康泰二期投产放量+积极市场拓展,润滑油添加剂量利齐升。润滑油添加剂方面,得益于康泰二期产能于2024年投产放量,25H1实现营收6.18亿元,同比增长18.49%,出货量3.42万吨,同比增长18.27%,实现快速降本,毛利率持续上行。公司加大在国际油公司、国际添加剂公司、国内骨干油公司以及其他市场的开发力度,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力求降低成本。同时,公司锚定润滑油添加剂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创新联盟的中国标准制定,并与国际四大润滑油添加剂公司、国内具有实力的复合剂企业密切合作,构建了良好行业发展生态。2025年2月,公司启动产能出海计划,截至25H1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投资建设海外生产基地,旨在研发生产高分子材料抗老化添加剂、润滑油功能添加剂等产品。   生命科学业务走向成熟,新兴业务建设继续推进。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已形成以生物砌块和合成生物为核心的产业。生物砌块业务关键项目二季度完成稳产稳销,单月销售额破百万。生物合成已经完成3个产品中试,下一步将进入量产阶段。公司在2024年并购处于PI材料领域技术前沿的韩国企业IPITECHINC.,在国内柔性显示屏及柔性线路板领域开发了部分客户,并将在今年完成国内研发基地及国产化产能建设,向电子级高端新材料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投资建议:利安隆高分子材料抗老化业务地位稳固,润滑油添加剂迎来快速增长,生命科学业务和以PI材料为基础高端电子材料业务蓄势待发,打造各业务曲线多层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65.58/72.64/83.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10.8%/14.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0/6.04/8.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0%/16.1%/36.2%,对应PE分别为15.6x/13.4x/9.8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超预期;并购整合不及预期;客户拓展不及预期;原材料大幅波动;贸易摩擦风险;项目进度不及预期。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5-09-16
    • 业绩显著增长,项目建设和研发逐步落地,深化高分子新材料平台战略

      业绩显著增长,项目建设和研发逐步落地,深化高分子新材料平台战略

      个股研报
        沃特股份(002886)   投资要点   事件:沃特股份发布2025年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06亿元,同比增长12.29%;归母净利润0.18亿元,同比增长23.94%;扣非归母净利润0.12亿元,同比增长39.54%;毛利率16.35%,同比下降2.38pct;净利率1.86%,同比下降0.55pct。25Q2,实现营收5.12亿元,同比增长15.42%,环比增长29.55%;归母净利润0.12亿元,同比增长30.71%,环比增长101.18%;扣非归母净利润0.08亿元,同比增长49.89%,环比增长71.70%;毛利率16.81%,同比下降1.82pct,环比提升1.05pct;净利率2.51%,同比下降0.19pct,环比提升1.48pct。   特种高分子占主要地位,产线优化出货量增长。公司主要从事高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和成品的研产销及技术服务。分板块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特种高分子、工程塑料合金以及改性通用材料营收分别为4.43、2.50、1.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5%、29.19%、9.24%;毛利率分别为21.77%、17.72%、2.34%,同比分别下降1.06、2.88、2.73pct。特种高分子材料营收占比48.93%,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LCP、PPA(含高温尼龙、透明尼龙、长链尼龙、尼龙弹性体)、PPS、PEEK等特种高分子材料出货量均实现增长,改性LCP、改性PEEK、改性PPA、改性PPS产线工艺持续优化,产品品质和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越南市场开发成果逐步显现,越南沃特改性材料出货量持续提升。   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平台化布局。公司坚持特种高分子材料平台化战略,创新突破高附加值产品。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CP)方面,公司2014年收购韩国三星LCP技术产线,2020年完全自研LCP产线投产,2021年宣布新建2万吨LCP树脂材料(建成后年产能达2.5万吨),彼时位居国内LCP出货量第一。公司现有LCP合成树脂产能2万吨。2025年5月重庆基地新建2万吨LCP树脂材料项目前两期正式投产(三期将依供需调整),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LCP供应商。特种尼龙(PPA)方面,包含高温尼龙、长链尼龙、透明尼龙和尼龙弹性体材料,多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等领域,公司现有特种尼龙系列材料合成树脂设计产能10000吨,已建成产能5000吨,并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共建研发中心合作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含生物基尼龙)等材料。聚芳醚酮(PAEK)方面,主要包括聚醚醚酮(PEEK)和聚醚酮酮(PEKK)等。2025年5月,年产1000吨PAEK材料项目一期投产。公司注塑级PEEK材料进行开发验证工作,并取得部分订单。2019年浙江科赛成为沃特控股子公司,其拥有百吨级PEEK型材产能,正逐步供应精密电子、电子信息等领域客户。聚芳醚砜方面,公司规划聚砜产能10000吨,分两期实施同时产线正在技改。聚苯硫醚(PPS)方面,主要提供PPS复合材料,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5G通讯、化工等领域。聚四氟乙烯(PTFE)方面,公司PTFE制品主要供应半导体前端(角槽、提篮等),洁净度高、寿命长,PTFE薄膜可用于制备高频PCB,更因其高洁净度,在液晶行业焊接离型等应用表现优异。   新领域拓展持续推进。公司紧抓国内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机遇,解决下游客户多样化的材料需求。关于高频通讯及高速算力材料,公司于2016年建立5G材料应用开发实验室已取得部分材料特性突破,为下游提供的手机用主动散热风扇材料得到量产,PTFE薄膜得到国内和美国高频高速PCB线路板客户认可。关于“低空经济”无人机材料,公司提供的无人机材料解决方案已经成功运用在不同领域无人机桨叶、机身等关键部件,帮助客户实现高强度、耐腐蚀、长续航等场景应用需要。关于半导体材料,2024年公司持有上海沃特华本100%股权后,已实现业务整合与战略协同,持续为全球头部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稳定供货。关于汽车材料,2025上半年公司多个客户指定认证的多个车型材料进入量产阶段。关于碳纳米管复材,公司于2010年起致力于研究碳纳米管在高分子材料中的界面研究,目前成功开发一系列以PC、PPO、PA、ABS、PPS、LCP等树脂为基材产品,相关产品已应用于IC载带、IC托盘、ATM机等领域。关于碳纤维复材,热塑性和热固性碳纤维复材相关产品已应用于无人机、电子等行业,同时移动设备结构用高强碳纤维复材已完成客户多轮测试,相关研发项目已备案于深圳科技创新局。此外还在光伏及储能行业材料、免喷涂材料领域实现突破。   投资建议:沃特股份坚持特种高分子材料平台化战略,持续开发新兴高分子新材料以贴合市场和客户需求,产品品类不断升级扩充,产能建设和应用客户拓展有序推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看好公司长期发展。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22.31/28.55/35.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6%/28.0%/23.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0/1.22/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9%/105.4%/60.2%,对应PE分别为102.4x/49.9x/31.1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材料、新应用开发拓展不及预期;技术工艺迭代替代风险;并购整合风险;项目进度不确定性;安全环保风险。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页
      2025-09-16
    • 基础化工行业深度报告:PEEK市场潜力巨大,国内企业迎发展良机

      基础化工行业深度报告:PEEK市场潜力巨大,国内企业迎发展良机

      化学制品
        核心观点   PEEK性能优异,下游发展+应用拓展推升需求。PEEK作为轻量化材料在机械性能、物理性能、耐热性、耐腐蚀、电性能、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表现出色,综合性能优异,位居特种工程塑料金字塔顶端。经过四十多年发展,PEEK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工业制造、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同时,PEEK在新能源、低空、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展现巨大潜力,据测算100万台人形机器人可拉动约1万吨PEEK需求,有望打开成长空间。2024年全球PEEK消费量约1万吨,同比增长13.8%,据预测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2.26亿美金。国内PEEK市场增长迅猛,需求量以23.5%的CAGR从2018年1100吨增至2024年3904吨,2024年市场规模达14.55亿元。随下游产业发展及应用拓展,PEEK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PEEK格局一超多强,国内企业乘势加码。PEEK生产技术难度大、建设和客户验证周期长,目前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国内崛起态势。威格斯全球领先,世索科(索尔维)和赢创紧随其后。伴随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国内企业逐步实现技术突破、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提升,中研股份、鹏孚隆、君华股份等逐渐崛起,正加速追赶抢占市场高地。国内其他企业陆续乘势布局加码,加速国产替代。   DFBP为PEEK合成关键原料。DFBP绝大部分用于PEEK合成,单吨PEEK约耗用0.8吨DFBP,占据PEEK成本50%左右,为PEEK合成关键原料。2023年全球DFBP消费量6646.97吨,消费额9.74亿元;2023年中国DFBP消费量1910.71吨,消费额2.50亿元。目前规模化生产DFBP企业有限,除威格斯生产自用外,主要被国内新瀚新材、兴福新材、中欣氟材主导。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1)上游原料:新瀚新材、中欣氟材、兴福新材、大洋生物、兄弟科技等;2)PEEK生产:中研股份、沃特股份、金发科技、国恩股份、普利特、凯盛新材、联泓新科、万凯新材、万润股份、泰和科技等;3)PEEK加工应用:会通股份、同益股份、肯特股份、聚赛龙、南京聚隆、富恒新材、金田股份、盛帮股份、海利得、富春染织、恒勃股份、肇民科技、唯科科技、海泰科、唯万密封、双一科技、超捷股份、横河精密、科达利、明阳科技等。   风险提示:应用拓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其他材料替代风险;政策变化风险;贸易摩擦风险;安全环保风险。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0页
      2025-09-14
    • 新股覆盖研究:建发致新

      新股覆盖研究:建发致新

      个股研报
        建发致新(301584)   投资要点   下周三(9月10日)有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建发致新”询价。   建发致新(301584):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直销及分销业务,并为终端医院提供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SPD)服务。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8.82亿元/154.43亿元/179.23亿元,YOY依次为18.54%/29.97%/16.06%;实现归母净利润1.74亿元/1.96亿元/2.28亿元,YOY依次为4.40%/12.64%/16.31%。根据公司管理层初步预测,公司2025年1-9月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0%至15%,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30%至40%。   投资亮点:1、公司背靠厦门国资委,通过信息化管理与传统医疗器械流通业务的深度融合,成为国内高值医疗器械配送流通领域的头部企业。公司是国企供应链巨头厦门建发集团旗下的医疗供应链企业,而厦门国资委因持有建发集团100%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依托较强的股东背景,通过聚焦高值医疗器械、融合信息化管理等方式,公司逐步发展为全国性的医疗器械配送流通领域头部企业。具体来看,1)公司深耕血管介入、IVD、外科、口腔、眼科等高值医疗器械产品领域;2)公司通过信息化管理与传统医疗器械流通业务的深度融合,成功打造“全国一体化医疗器械流通枢纽”简化医疗机构进行医疗器械采购的流程和环节,不仅降低院方对外采购的管理难度和成本,还实现了医疗器械流通的可追溯化和精细化管理。在直销业务中,公司可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超过3,300家终端医疗机构提供上万种规格型号的直销服务;在分销业务中,公司已建立辐射全国范围的分销网络,与超过100家国内外知名高值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建立并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托上述渠道优势,公司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大型医疗器械流通商、2023年医疗器械收入位居医疗器械流通行业第6位,其中血管介入器械领域的市占率达16.47%、为该细分领域龙头;同时据招股书披露,2025H1公司IVD业务收入较2024同期同比上升4.35亿元、IVD业务市占率或有较大提升空间。2、公司积极将服务延伸至下游终端医疗机构内,为医疗机构提供院内医药耗材集约化管理(SPD)等综合服务。在医用耗材管理中,SPD模式通过联动医用耗材内外供应链上的核心成员,对医用耗材进行统筹管理来实现管理效能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据公司招股书推测,目前我国医疗器械SPD项目在全国公立医院的渗透率为15.29%、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公司依托丰富的医疗领域流通经验,推动数字化管理向终端医疗机构院内延伸,基于自主开发的智信链智慧医用耗材管理软件为终端医疗机构提供院内医用耗材集约化管理(SPD),覆盖从医院采购到消耗结算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院内医疗器械流通、使用的管理精度和管理效果。随着公司SPD管理数量增加,公司产生收入的医院SPD项目从2024年初的19家增长至2025年初的29家,2025H1公司SPD服务收入显著抬升、较2024年同期同比上升7,613.06万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签约60家医院的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医疗耗材管理规模超100亿元,相关业务收入预期稳步向好。   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根据业务的相似性,选取了国科恒泰、嘉事堂、九州通为建发致新的可比上市公司。从上述可比公司来看,2024年度可比公司的平均收入规模为610.58亿元、平均PE-TTM为31.17X、销售毛利率为8.39%;相较而言,公司营收规模和销售毛利率暂时未及可比公司均值。   风险提示:已经开启询价流程的公司依旧存在因特殊原因无法上市的可能、公司内容主要基于招股书和其他公开资料内容、同行业上市公司选取存在不够准确的风险、内容数据截选可能存在解读偏差等。具体上市公司风险在正文内容中展示。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5-09-10
    • 核心业务逐步稳健,创新管线突破在即

      核心业务逐步稳健,创新管线突破在即

      个股研报
        京新药业(002020)   投资要点   集采压力基本出清,主营业务趋稳: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41.59亿元(YoY+3.99%),实现归母净利润7.12亿元(YoY+15.04%)。成品药收入为25.22亿元(YoY+8.42%),原料药收入为8.76亿元(YoY-8.37),院外渠道增长显著(同比增长超45%),集采影响基本出清,核心品种如左乙拉西坦片、舍曲林片等通过一致性评价后持续放量。25Q1,公司实现营收9.56亿元(YoY-9.86%);实现归母净利润1.63亿元(YoY-4.62%),主要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影响,全年来看,地达西尼胶囊纳入医保后25年将进入放量期,随着市场渗透率提升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   研发管线持续完善,降脂药JX2201有望BD出海: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3.83亿元,鉴定布局创新药管线。治疗精神分裂症的JX1502MA胶囊II期临床接近尾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改良型新药康复新肠溶胶囊II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此外,公司口服小分子Lp(a)抑制剂JX2201胶囊已于25Q1启动I期临床。在市场上看,石药集团和恒瑞医药的Lp(a)小分子抑制剂分别于2024年10月和2025年3月以20.2亿美元和19.7亿美元的交易总金额将全球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和默沙东,参考同行,公司有望复制这一路径,实现该产品的BD出海,贡献增量市值。   投资建议:公司成品药集采压力逐步出清,失眠新药借医保快速放量,Lp(a)小分子BD出海可期。我们预计公司2025年至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6.44、51.16和56.49亿元,同比增长11.7%、10.2%、10.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96、10.38、11.78亿元,同比增长25.9%、15.8%、13.4%。市盈率分别为19.6、16.9、14.9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海外BD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研发失败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等。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页
      2025-08-27
    • 业绩短期承压,CKBA潜在空间广阔

      业绩短期承压,CKBA潜在空间广阔

      个股研报
        泰恩康(301263)   投资要点   25H1业绩短期承压,和胃整肠丸国产化在即:202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7亿元(YoY-12.23%);实现归母净利润0.37亿元(YoY-56.75%)。其中,公司胃肠用药实现收入1.03亿元(YoY+11.04%),眼科用药实现收入0.79亿元(YoY-9.02%),两性健康用药实现收入0.67亿元(YoY-48.75%)。全年来看,公司核心产品“和胃整肠丸”国产化注册申请已于25年3月获CDE受理,安徽泰恩康已完成生产线改造,获批后可迅速实现国产化,有望加速放量。   CKBA临床II期疗效安全双优,FIC分子潜力巨大:赛克乳香酸(CKBA)软膏是上海交通大学王宏林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I类创新药物,源自中药乳香提取物,用于治疗白癜风。2025年8月5日,公司CKBA在21家临床中心开展的试验数据显示,高剂量组患者疾病好转及复色比例达36%,且药物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特征,基于此,公司计划近期向CDE提交该适应症的突破性疗法认定(BTD)申请,并加速推进III期临床试验。在III期试验中,公司将调整入组病人的年龄分布、临床终点评价指标并增加客观评价标准,有望读出更优的临床数据。此外,CKBA在儿童用药领域展现出特殊价值,其于2月启动针对2岁至12岁儿童白癜风患者的研究者发起试验的初步数据显示,CKBA软膏在儿童患者任何皮损部位应用均未导致明显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将有望成为区别芦可替尼等竞品的重要优势。适应症方面,除白癜风外,公司也将积极拓展CKBA关于玫瑰痤疮、阿尔茨海默症等临床试验,其中CKBA乳膏的玫瑰痤疮适应症II/III期临床试验申请已于25年7月获NMPA受理,有望填补这一重要的临床空白,抢占先发优势。   投资建议:公司胃肠、两性健康和眼科用药基本盘整体稳健,和胃整肠丸国产化在即有望贡献增量,CKBA临床试验顺利有望抢滩蓝海市场。我们预计公司2025年至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88、11.12和13.77亿元,同比增长23.2%、25.2%、23.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6、2.33、3.32亿元,同比增长44.0%、49.8%、42.3%。市盈率分别为93.8、62.6、44.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国产化不及预期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研发失败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等。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页
      2025-08-27
    • 基础化工:反内卷助推格局优化,化工景气有望提振

      基础化工:反内卷助推格局优化,化工景气有望提振

      化学制品
        投资要点   反内卷风潮来袭,政策密集出台。内卷式竞争主要是指违背经济运行规律,低质量、同质化的过度无序竞争的现象。近几年,我国内卷式竞争表现特别突出。面对上述情况,近一年来,反内卷相关政策高频出台。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时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则进一步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与此同时,中央也发布多项纲领性文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价格机制以及完善相关审查监管制度等。我国对内卷式竞争的重视度明显提升,从防止到综合整治,从强化行业自律到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整体规范化方向逐渐明晰,相关措施落地有望提速。   产能过度投放叠加内外需变化,行业经营承压。过去几年企业过度追求规模、过度投资、盲目投资,又加上受技术水平与先进性的制约,新建项目重复性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量,不顾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和发展阶段,不惜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大量招商引资,盲目上马大项目、新项目,盲目追随新产业,造成大量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失衡,产品结构严重同质化。部分企业低价销售大打价格战、以次充好,打破原有市场平衡,其他企业也随之跟进,导致“内卷式”竞争加剧,特别是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根据《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2025》,近五年乙烯产能累计增幅59%、产量累计增幅51.2%;丙烯产能累计增幅55%、产量累计增幅44.2%;苯酚产能累计增幅87.9%、产量累计增幅128.9%;双酚A产能累计增幅196.6%、产量累计增幅194.6%;甲醇产能累计增幅9.8%,增幅不大但总产能占世界57.1%,产量累计增幅27%,去年产量占世界64.6%;聚乙烯产能累计增幅51.6%、产量累计增幅39.4%;聚丙烯产能累计增幅77.7%、产量累计增幅33.5%;ABS产能累计增幅129%、产量累计增幅39.6%;聚碳酸酯产能累计增幅105.9%、产量累计增幅190.9%;EVA产能累计增幅195.9%、产量累计增幅212.3%;PX产能累计增幅74.6%、产量累计增幅86.2%;PTA产能累计增幅53.6%、产量累计增幅43.7%;乙二醇产能累计增幅89.6%、产量累计增幅111.4%;PET产能累计增幅33.8%、产量累计增幅36.1%;PA6产能累计增幅30.3%、产量累计增幅53.8%;PA66产能累计增幅130.7%、产量累计增幅81.1%;1,4-丁二醇产能累计增幅129.5%、产量累计增幅99.7%。近五年来多种石化产品或材料产能累计增幅都在50%以上,部分产品产能远大于国内市场消费量。当遭遇世界经济增速下滑、世界市场需求不足的时候,又叠加地缘政治因素、区域动荡、大国博弈和贸易战、关税战,国际国内经济和政治环境双重变化及其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更助推了“内外双卷”的竞争加剧。近年来现状是企业产量、销量、收入增加,但效益不增反降。2023年石化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7%,2024年同比再降8.8%,今年前5个月同比再降10.1%。利润总额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低位(前5个月油气开采业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9%,化学品制造业同比下降4.1%),营业收入利润率也是逐年下降。   多管齐下走出内卷困境。破解内卷困境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一是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前瞻引领作用和行业自律职能,倡议企业和会员单位自觉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龙头和骨干企业带头自律,不垄断市场、不挤压同行生存空间,摒弃短视行为,不以低于成本价格倾销商品,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兄弟企业和消费者利益。二是加大创新差异化。内卷的深层次原因是创新不强,不掌握高端产品关键核心技术。新建工业化项目和生产装置受技术制约只能选择技术成熟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这是容易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深层因素之一。通过持续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特别是高性能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的高端化、差异化,在差异化竞争中走出“内卷式”竞争加剧的困境,改善运营质量和效益,助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三是标准先行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内卷式”竞争加剧的直接表现就是供大于求的矛盾尖锐、供需严重失衡,破解之道最有效办法是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快无效、低效产能的有序退出。“十三五”期间在钢铁、煤炭、基础化学品、建材等领域已积累了经验。但不能笼统地将规模小、布局散、开工率低、经济效益差的生产装置予以淘汰,也不能沿用过去简单以规模为标准关停生产装置。在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24年版)》等产业政策基础上,以更科学措施、更规范标准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依据,通过生产、技术标准,考核原料消耗水平的先进性和生产技术是鼓励类还是淘汰类;通过能耗、环保标准,考核能耗、能效水平以及废弃物排放、碳排放是否达标;通过安全、质量标准,考核企业生产装置和生产过程安全等级和本质安全水平等。   化工处周期底部,积极信号增多,景气有望提振。当前行业正处周期底部区域,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从2021年高点约6500点持续下滑至2025年7月24日4070点左右。估值上看,截止2025年7月25日行业PB(申万基础化工)为1.98,为2000年以来20%分位,处历史较低水平,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供给端看,上市公司(中信基础化工)资本开支经历2021/2022年高速增长后降速,2024年开始转负,在建工程增速在2022年达最大后降速,并于2025Q1转负,表明整体产能大规模投放已趋于结束,供给冲击最大时期已过。经营情况看,行业上市公司整体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经历2023/2024年连续负增长后,2025Q1实现正增长,毛利率和净利率也自2021年连续下滑后于2025Q1有所提升。行业底部或已探明,积极信号增多。2025年7月18日工信部发布会上表明将实施新一轮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具体工作方案将陆续发布。7月7日应急管理部公开征求《化工装置老化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科学系统识别、评估与管理化工企业装置、设备老化风险,构建安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7月16日湖南发文开展湖南省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工作,重点摸排截至2025年5月30日,石化化工行业主体设备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实际投产运行超过20年的生产装置。后续伴随行业各项工作政策方案出台,部分落后产能有望退出,行业供给端竞争格局有望迎来优化。同时,行业企业也自发进行自律措施。以聚酯瓶片为例,7月3日晚万凯新材(301216.SZ)公告,计划从近日开始有序进行PET减产检修,涉及PET产能60万吨,占公司总产能20%;华润化学已于6月22日开始,三地工厂聚酯瓶片装置同时减产,减产量为其总产能20%,涉及聚酯瓶片产能约66万吨;三房巷自2025年5月底以来已累计停产100万吨聚酯瓶片产能,重启时间未定;逸盛石化于7月1日开始减产,逸盛海南停车75万吨,逸盛大化停车35万吨。此次聚酯瓶片行业集中减产设计产能合计336万吨,占国内总产能16.3%,随计划推行,聚酯瓶片开工率预计将下滑至75%左右,供应端压力显著缓解。在行业处于周期底部承压背景下,政策层和行业层多举措共同发力反内卷,助推竞争格局优化,化工景气有望提振,带动板块估值修复和周期向上弹性。   投资建议:化工行业处周期底部区域,估值低位,产能大规模投放已趋结束,多方政策陆续出台引导反内卷,叠加行业企业自发协同性减产等自律措施,助推行业景气提振。建议关注:1)已率先走出内卷困境的高景气方向,制冷剂(巨化股份、三美股份、东岳集团、永和股份)、民爆(易普力、江南化工、雪峰科技、广东宏大)、磷化工(云天化、兴发集团、湖北宜化、新洋丰、云图控股、川发龙蟒、芭田股份、川恒股份、司尔特、川金诺、澄星股份)、钾肥(亚钾国际、东方铁塔、藏格矿业、盐湖股份)、农药(扬农化工、江山股份、长青股份、利尔化学、和邦生物、利民股份、先达股份、苏利股份、海利尔、湖南海利、广信股份)、味精&氨基酸(梅花生物、阜丰集团、星湖科技)等;2)价格低位,格局良好,易行业协同的维生素(新和成、浙江医药、花园生物、兄弟科技、能特科技、金达威、天新药业、亿帆医药、圣达生物、安迪苏)、添加剂(金禾实业、百龙创园、保龄宝、嘉必优、晨光生物)、氨纶&芳纶&化纤(华峰化学、泰和新材、同益中、新乡化纤)、染料&颜料(浙江龙盛、闰土股份、锦鸡股份、吉华集团、七彩化学、百合花)等;3)已有实质性减产等举措的聚酯瓶片(万凯新材、华润材料)、涤纶长丝(新凤鸣、桐昆股份)、有机硅(新安股份、兴发集团、合盛硅业、东岳硅材、三友化工)、TDI&MDI(沧州大化、万华化学)等;4)价格历史低位、行业老旧产能占比高的氯碱(三友化工、氯碱化工、新疆天业、中泰化学)、纯碱(博源化工、三友化工、山东海化、和邦生物)、钛白粉(龙佰集团、中核钛白)、炼化(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恒逸石化、东方盛虹)、煤化工&化肥(华鲁恒升、宝丰能源、鲁西化工、中化化肥、红四方、史丹利、金正大、富邦股份)等。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自律不及预期;安全环保风险。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0页
      2025-07-27
    • 医疗器械:集采“反内卷”,医疗器械行业估值有望迎来修复

      医疗器械:集采“反内卷”,医疗器械行业估值有望迎来修复

      医疗器械
        投资要点   事件:2025年7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集采中选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   医疗器械板块迎来政策转折,行业估值有望修复。截至2025年7月25日,医疗器械指数滚动市盈率为37.30倍,沪深300为13.51倍,医疗器械指数市盈率相对于沪深300当前值溢价率为176.16%,2010年至今均值溢价率为266.50%,当前值较2010年以来的平均值低90.35个百分点,板块整体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医保局明确集采中选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政策定调下,随着集采规则优化,价格竞争趋缓,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改善,医疗器械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医疗器械板块有望充分受益,建议重点关注。细分板块来看,高值耗材:集采作为板块关键变量,大部分品类基本都已被纳入集采。对于国产化率较高的如骨科、冠脉支架、部分消化器械等品类,随着集采续标逐步开展,规则优化下,价格竞争趋缓,集采影响将逐步出清,基本面有望迎来拐点,建议关注集采续标利好且基本面出现好转的标的,重点关注春立医疗、爱康医疗、心脉医疗、赛诺医疗、南微医学、安杰思等。对于行业渗透率较低的耗材如电生理、神经介入等领域,集采降价影响逐步出清,以价换量逻辑持续兑现,建议重点关注微电生理、惠泰医疗、归创通桥;低值耗材:国内产品终端进院逐步恢复,集采价格端承压有望缓解,短期关税政策调整窗口期下,海外大客户订单稳定增长,相关公司业绩有望实现稳定增长,建议重点关注维力医疗、英科医疗等。IVD:集采和DRG政策影响业绩短期承压,关注企业出海进展。IVD领域集采范围陆续扩大,政策导向下,价格降幅有望收窄;同时,DRG/DIP支付改革全国覆盖后,医院控费趋严,减少非必需检测项目,导致企业营收和利润承压。控费和集采趋势下,国产IVD产品有望凭借性能和性价比优势加速海外市场突破,打造新增长引擎。未来,随着海外本地化深耕和高端市场突破,出海将成为IVD行业核心增长极,建议重点关注新产业、亚辉龙、安图生物等。设备板块来看,集采中标不再唯低价论,价格端降价压力有望缓解,同时以旧换新政策叠加行业库存逐步出清,设备企业Q3有望迎来业绩拐点,重点关注迈瑞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联影医疗等。   投资建议:医疗器械板块迎来政策转折,集采规则优化下,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改善,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且目前板块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下半年部分重点领域基本面或有明显改善预期,建议重点关注相关标的,心血管耗材:心脉医疗、赛诺医疗等;消化器械:南微医学、安杰思;骨科耗材:春立医疗、爱康医疗;神经介入:赛诺医疗、归创通桥;电生理:微电生理、惠泰医疗;低值耗材:维力医疗、英科医疗;设备:迈瑞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联影医疗等。   风险提示:产品放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政策推动不及预期。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0页
      2025-07-27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