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股研报
荣昌生物(688331)
事件
2022年10月16日,荣昌生物发布了2022年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
*股权激励方式:限制性股票(第二类)。
*首次授予价格:每股36.36元。
*股票数量:拟授出358万股(约占当日公司股本总额0.6578%),并分为A类权益和B类权益(两类权益仅在时间安排及考核安排上有所区别),其中A类权益首次授出87.305万股,B类权益首次授出199.64股,合计286.945万股(约占当日公司股本总额0.5272%),预留71.055万股(约占当日公司股本总额0.1306%)。
*首次授予激励对象: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及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员工共计188人,约占公司2021年12月31日员工总数1723人的10.91%。
*股权激励费用摊销:首次授予的286.945万股限制性股票预计2022-2027年摊销费用分别为240.04万元、2846.59万元、2411.52万元、1655.92万元、770.81万元、339.17万元;摊销总费用8264.05万元。
核心观点
分期考核目标清晰且具有可行性和挑战性,推动公司跨越式发展。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考核指标分为公司层面业绩考核(营业收入、临床试验数量)和个人层面绩效考核(公司对个人还设置了严密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对激励对象的工作绩效做出较为准确、全面的综合评价)。针对A类权益的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日起12个月后分五期归属,归属的比例分别为20%、20%、20%、20%、20%,预留的限制性股票在预留授予部分限制性股票授予日起满12个月后分两期归属,B类权益的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日起24个月后分四期归属,归属的比例分别为20%、40%、20%、20%。具体各归属其业绩考核标准如下:
(1)首次授予部分业绩考核目标:A类权益2022-2026年度公司营收分别不低于7.5亿元、12.5亿元、20亿元、30亿元、40亿元,启动新的临床试验6个、6个、8个、8个、8个。B类权益2023-2026年度公司营收分别不低于20亿元、20亿元、30亿元、40亿元,启动新的临床试验12个、8个、8个、8个。
(2)预留授予部分业绩考核目标:A类权益2023-2027年度公司营收分别不低于20亿元、20亿元、30亿元、40亿元、50亿元,启动新的临床试验12个、8个、8个、8个、8个。B类权益2024-2027年度公司营收分别不低于40亿元(2022-2024年度)、30亿元、40亿元、50亿元,启动新的临床试验20个(2022-2024年度)、8个、8个、8个。我们测算2022年公司营收应超过首次授予部分业绩考核目标,且伴随患者、医生教育不断推进等多种因素叠加,2023-2024年公司业绩预计实现高增长。
广泛布局市场空间较大的多个自身免疫疾病将有数据读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展良好。泰它西普目前布局的适应症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美国)、类风湿关节炎(RA,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中国)、原发性干燥症(SS,中国)、IgA肾炎(中/美国)、多发性硬化症(MS,中国)、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中/美国),这些适应症大多市场空间较大但缺少有效治疗手段,泰它西普早期临床试验探索都取得了积极结果,有望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从中国市场来看,RA预计2022年底结束III期临床试验,有望2023年Q1申报BLA;IgA肾炎II期已做完,预计下半年进入临床III期;MG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有望下半年公布临床数据。从美国市场来看,SLE目前正在III期入组中,从此前已经公布的中国III期的数据来看,针对SLE泰它西普具有全球“Best-in-class”竞争力;针对IgA肾炎目前正在II期招募患者中;加上此次针对MG获得FDA的“孤儿药”认定,可以说泰它西普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势如劈竹,价值正在逐渐绽放,成为“明日之星”指日可待。从欧洲市场来看,根据公司最新公布的进展来看,泰它西普刚获批在欧盟及中国开展SLE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这是继上半年在美国完成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首例SLE患者入组给药后,泰它西普“出海”的又一项里程碑。基于此,我们认为公司的快速成长可期。
投资建议
考虑到公司核心产品的市场空间、竞争格局以及商业化的不断加快,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8.38亿元、13.22亿元、18.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27%、57.80%、36.77%;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0亿元、-10.63亿元、-10.50亿元。通过DCF模型对公司保守估值可得公司A股合理市值288.96亿元。我们看好公司目前产品的竞争力和后续的商业化兑现,更重要的在于公司目前已经被证明过的抗体和融合蛋白平台与ADC平台、双抗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持续推出产品矩阵,我们对此充满信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创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国内和海外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公司核心技术与管理人员流失的风险;政策波动风险;股权激励计划可能最终不实施的风险。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5页
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