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券商报告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324)

    • 点评报告:收购绿十字,做大做强血液制品业务

      点评报告:收购绿十字,做大做强血液制品业务

      个股研报
        博雅生物(300294)   报告关键要素:   2024年7月17日,公司发布《关于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公告》及《关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公告》。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8.2亿元收购GC、Synaptic及个人卖方合计持有的绿十字(香港)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中国)。绿十字(中国)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是稀缺的标的资源。公司整合行业资源、拓展新浆站开辟新的路径,加速提升公司的规模与核心竞争力。   投资要点:   新增一张生产牌照,新增4个在营单采血浆站,新增2个省份区域的浆站布局。绿十字(中国)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血液制品公司,成立于1995年,位于安徽省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十字(中国)专注于血液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目前拥有白蛋白、静丙、Ⅷ因子、纤原、乙免及破免6个品种16个品规,现有4个浆站,2023年采浆量104吨,2017至2023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13%。   增强凝血产品领域市场地位。绿十字(中国)在凝血产品领域,特别是人源VIII因子方面具备产量、市场和品牌优势,同时还引入了重组VIII因子,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收购绿十字后,有望扩大公司八因子市场竞争力。   代理进口产品,公司和绿十字产品和技术协同。公司通过绿十字香港的子公司安徽格林克(销售平台公司)代理进口白蛋白、重组Ⅷ因子及医美产品在中国地区销售。公司与安徽格林克签署产品经销协议,双方建立药品进出口销售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GC Corp可依托公司在中国市场开展临床研究、注册申报及市场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合作推动GC Corp创新产品在中国的上市销售,公司可依托GC Corp在韩国市场的领先地位,推动公司及其关联方产品在韩国上市销售,实现共赢。另外,双方将携手开展血液制品、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和诊断业务等领域产品技术引进合作,通过技术许可、联合研发、技术转移、通过CDMO模式拓展海外业务等多种形式,共同推动产品技术创新与升级,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与双方业务的共赢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暂不考虑此次收购对业绩的影响,我们维持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3亿元/5.54亿元/5.94亿元,对应EPS1.06元/股、1.10元/股、1.18元/股,对应PE为33.78/32.46/30.26(对应2024年7月17日收盘价35.67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采浆成本上升的风险,产品研发进展不达预期风险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4-07-19
    • 2024年中期血制品行业投资策略报告:采浆和研发驱动,血制品行业处上升通道

      2024年中期血制品行业投资策略报告:采浆和研发驱动,血制品行业处上升通道

      生物制品
        行业核心观点: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人口老龄化,血液制品临床刚需增加、消费结构趋于合理、血浆综合利用能力提升、及国家“十四五”规划期间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等因素影响,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未来仍有望持续高景气度,市场增长空间广阔,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发展仍处于上升通道。   投资要点:   血制品竞争格局好,市场增长空间广阔。国内血制品赛道政策准入壁垒高,存量企业博弈竞争,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按企业集团合并计算后户数约17户,品种市占率和采浆量市场集中度较高,参考行业发展规律和国内外差异,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增长驱动因素包括采浆量增长、老龄化、血制品临床应用普及,新产品进医保、人均使用量提升、技术工艺提升提高血浆综合利用度等。长期看,行业空间增长可期。   采浆和研发是血制品企业核心竞争要素。十四五期间,国资纷纷布局血制品赛道,目前A股7家血制品上市公司超过一半实控人为央国企,央国企背景有望赋能采浆提升,采浆规模决定未来血制品业务体量。目前国内血制品企业产品结构依赖人血白蛋白和静丙,毛利率水平和吨浆盈利能力受限,提升空间较大。血制品公司积极布局研发毛利率较高的凝血因子类产品,未来伴随学术推广有望贡献公司净利润,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提升可期。   估值:受益于良好的行业竞争格局,血制品行业长期享受估值溢价。2020年新冠疫情血制品需求增长提振行业估值,后因疫情影响采浆、血制品生产批签发等行业估值受挫。截至2024年6月25日,血制品行业估值接近2022年以来均值,低于2019年以来均值水平。血制品上市公司市盈率(TTM)分别为派林生物29.07、华兰生物21.04、上海莱士27.75、卫光生物28.99、博雅生物76.43、天坛生物41.26,多数公司市盈率低于2019年以来均值,低于2019年以来最高市盈率的一半,具有较好的安全边际。   投资建议:政策端,血制品赛道准入壁垒高,集中度有望提升。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具有较高的原料稀缺性和政策壁垒;我国目前有30家左右的血液制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产品品种较少,行业集中度不高,超过半数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资质。参照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血制品企业并购趋势,行业未来集中度有望通过合并进一步提升;需求端,从社会和人口层面来看,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已超过2.9亿,占比达21.1%,随着老龄人口的数量增长,特别是经济负担能力较强的一线城市老龄人口与日俱增,在术后或免疫力低的情况下需要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将越来越多,带来市场扩容。另外,我国血液制品人均消耗与国际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供给端,我国过去几年浆站数量和采浆量稳步增长,部分省份陆续推出浆站建设规划;上市公司角度,血制品赛道核心竞争力主要为获浆资源能力,央国企背景有助于提升获浆资源能力,助力公司采浆规模扩大,提升收入规模;长期看研发实力决定企业收益能力,工艺提升和新产品开发均有利吨浆利润提升。推荐关注天坛生物、博雅生物、派林生物。   风险因素:采浆站审批政策变动风险、血制品成本上涨风险、学术推广不达预期风险等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1页
      2024-06-28
    • 生物制品行业跟踪报告:2024H1血制品批签发:整体批次同比减少,人凝血因子Ⅷ和狂免批次同比增长

      生物制品行业跟踪报告:2024H1血制品批签发:整体批次同比减少,人凝血因子Ⅷ和狂免批次同比增长

      生物制品
        行业核心观点:   本报告跟踪8个血制品核心品种2024H1批签发同比情况,并梳理上市公司各品种批签发同比变化情况。2024H1,8个核心品种批签发有6个品种同比减少,2个品种同比增长,整体批次呈下滑趋势。上市公司分化较大。(血制品批签发每批次对应的批签发量会受新厂房投产等因素影响,批签发批次趋势不完全代表批签发量趋势)   投资要点:   分上市公司看,   2024H1批签发批次同比增加品种分别为,天坛生物破免、乙免、人凝血因子Ⅷ、PCC4个品种;上海莱士狂免、人凝血因子Ⅷ、PCC3个品种;华兰生物人血白蛋白、狂免、纤原3个品种;派林生物人凝血因子Ⅷ1个品种;博晖创新人血白蛋白、静丙、破免、狂免、PCC5个品种;卫光生物人凝血因子Ⅷ1个品种。   分品种看,   人血白蛋白,7家上市公司有批签发获批。2024H1批签发批次,2家同比增长,5家同比减少。天坛、华兰批次领先同行;博晖、华兰增速较高;   静丙,7家上市公司有批签发获批。2024H1批签发批次,7家上市公司批签发批次均同比减少;   破免,6家上市公司有批签发获批,2024H1批签发批次,2家同比增长,4家同比减少。天坛、华兰批次领先同行,只有天坛批次正增长;   乙免,3家上市公司有批签发获批。2024H1批签发批次,1家同比增长,1家同比持平,1家同比减少,整体批签发批次基数较小;   狂免,7家上市公司有批签发获批。2024H1批签发批次,3家同比增长,3家同比减少,1家同比持平。华兰批次领先同行,华兰、上海莱士增速较高;   人凝血因子Ⅷ,6家上市公司有批签发获批。2024H1批签发批次,4家同比增长,1家同比持平,1家同比减少。上海莱士、华兰、天坛批次领先同行,上海莱士、天坛、派林增速较高;   PCC,5家上市公司有批签发获批。2024H1批签发批次,3家同比增长,2家同比减少。天坛、华兰批次领先同行,天坛增速较高;   纤原,5家上市公司有批签发获批。2024H1批签发批次,1家同比增长,4家同比减少。上海莱士、博雅批次领先同行,华兰增速较高。   投资建议   政策端,血制品赛道准入壁垒高,集中度有望提升。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具有较高的原料稀缺性和政策壁垒;我国目前有30家左右的血液制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产品品种较少,行业集中度不高,超过半数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资质。参照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血制品企业并购趋势,行业未来集中度有望通过合并进一步提升;需求端,从社会和人口层面来看,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已超过2.9亿,占比达21.1%,随着老龄人口的数量增长,特别是经济负担能力较强的一线城市老龄人口与日俱增,在术后或免疫力低的情况下需要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将越来越多,带来市场扩容。另外,我国血液制品人均消耗与国际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供给端,我国过去几年浆站数量和采浆量稳步增长,部分省份陆续推出浆站建设规划,血制品批签发数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市公司角度,血制品赛道核心竞争力,短期看主要为获浆资源能力,其中央国企背景有助于提升获浆资源能力,助力公司采浆规模扩大,提升收入规模;长期看研发实力决定企业收益能力,研发实力包含工艺提升和新产品开发,均有利吨浆利润提升。推荐关注采浆能力和研发实力兼具的标的。   风险提示:采浆站审批政策变动风险、血制品成本上涨风险、学术推广不达预期风险等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9页
      2024-06-28
    • 中药Ⅱ行业跟踪报告:2024H1中药新药数据跟踪:1.1类IND受理和经典名方NDA受理数量较多

      中药Ⅱ行业跟踪报告:2024H1中药新药数据跟踪:1.1类IND受理和经典名方NDA受理数量较多

      中药
        行业核心观点:   新版中药注册分类发布、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审评审批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对中药新药研发积极性提高。2024H1,中药新药34个品种IND受理,22个品种NDA受理,分别占2023年全年相应数据的46.58%和91.67%,中药新药研发和上市热情延续。   投资要点:   从临床试验研究申请受理数据看,2024年上半年共受理34个品种,其中,1.1类新药21个,1.2类7个,2.3类6个。1.1类中药复方制剂是由多味饮片、提取物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而成的制剂。从1.1类新药受理企业看,聚焦的上市公司包括康缘药业、佐力药业、珍宝岛、奇正藏药等。   从注册上市申请受理数据看,2024年上半年共受理22个品种,其中,1.1类新药9个,3.1类13个。3.1类是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从1.1类新药受理企业看,聚焦的上市公司包括健民集团、康缘药业、悦康药业、以岭药业等;3.1类新药受理企业中,聚焦的上市公司包括康缘药业、天士力、吉林敖东、康恩贝等。   投资建议:2020版中药注册分类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评审理念、3.1类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审评免临床直接申报上市,缩短研发周期和审批周期、符合中药研发特点的“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等一系列顶层政策设计,中药企业的新药研发热情得到促进。研发管线的丰富有望未来扩大中药企业收入,建议关注中药新药布局领先的上市公司。   风险因素:上市/临床研究申请审评结果不达预期、研发进展不达预期等。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页
      2024-06-28
    • 2024年中期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产业政策落地,基本面筑底

      2024年中期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产业政策落地,基本面筑底

      中药
        行业核心观点:   我们认为当前医药板块正处于逐步筑底的过程中。从板块行情来看,医药板块指数连续4年下跌,已经调整充分,且板块估值也已到历史低位区间;从政策角度来看,短期负面政策逐渐出清,鼓励性政策逐步落地,行业压制因素缓解;从基本面来看,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疫情的大起大落之后,各板块的业绩也逐步回归常态增长,医药业务的稳健和可持续特征明显。行业基本面稳健配合估值的吸引力,我们看好医药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   投资要点:   行业回顾:2024上半年年(2024/1/1-2024/06/16)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5.54%,跑输沪深300指数20.12个百分点。从工业数据来看,医药制造业收入端仍小幅下滑,但是利润端已经逐步企稳。从估值来看,医药各板块估值仍处于低位区间。   产业政策逐步落地,研发进展持续推进。2024年,多个城市出台了支持创新产业链的地方政策,真正意义上将支持创新落到实处。随着医药反腐、带量采购等政策的稳定,短期负面影响已充分消化,长期医药行业有望迎来高质量发展期。从今年获批的一类新药数量来看,国产新药占比超八成,国产创新已逐步成为国内新药市场的主力。   化学制药:集采后业绩稳定,板块估值稳健。在经历了九批次带量采购之后,仿制药市场逐步稳定。集采后的统一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降低营销费用,提升利润率。化学制药板块2024Q1在营收小幅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考虑到板块的估值相对稳健,我们看好后集采时代的仿制药企业低估值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医疗器械:把握细分增量市场机会。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处于高速成长阶段,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高值耗材集采常态化,市场对已经纳入集采的产品反应较小,未来主要看点在细分增量市场,通过产品创新满足新的需求。体外诊断板块在经历了疫情带来的爆发式业绩增长后需要回归常规IVD业务。医疗设备板块受益于设备更新政策,随着各地采购政策落地,医疗设备景气度有望回升。   医疗服务:CXO板块等待新一轮周期。CXO行业近两年的调整一方面是行业已经过了初期的高增长时期;另一方面,全球创新药在加息环境下估值压缩,向上游传导至研发外包行业。以创新周期的角度来看,企业业绩释放消化估值,同时周期底部的悲观预期也完全反应在估值之中,行业周期底部特征明显,板块整体行情只需等待新一轮的创新药周期来临。   中药:政策呵护、业绩稳健、估值合理。近年来针对中药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发布,政府对中药产业一直保持着鼓励创新发展的积极态度。中药板块整体业绩增速稳健,且从内部来看,也不乏公司产品有突破或者营销改革成功带来的业绩爆发个股。从估值来看,当前板块整体估值处于适中位置。如果考虑到未来中药产业的发展加速,估值有望进入扩张期。我们更看好中药产业中的品牌OTC公司,这类公司具备消费属性,适合长期价值投资;同时公司产品主要在院外零售市场,不受集采限制,自主定价空间大。   风险因素:集采政策力度超预期、创新药创新器械研发失败。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2页
      2024-06-26
    • 首次覆盖:陕煤入主赋能,公司有望通过内生外延稳健增长

      首次覆盖:陕煤入主赋能,公司有望通过内生外延稳健增长

      个股研报
        派林生物(000403)   报告关键要素:   公司内生外延拓展采浆量,2023年全年采浆量超过1200吨,进入千吨级血液制品第一梯队。新实控人陕煤集团实力雄厚,有望推动新浆站拓展。随着新产品的上市并放量,收率的提升和精细化管理的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可期。   投资要点:   陕煤入主,采浆资源拓展可期。2023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分别变更为胜帮英豪和陕煤集团,陕煤集团是陕西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实力雄厚,有望赋能公司浆站资源扩张。公司通过并购派斯菲科、合作新疆德源,2023年拥有浆站总数量38个,年采浆量超1200吨,进入千吨级血液制品第一梯队。2024年预期推动广东双林和派斯菲科多个浆站完成验收采浆,同时深化与新疆德源合作,实现存量浆站持续爬坡和新浆站拓展双轮驱动。   血制品品种数量11个,吨浆盈利水平提升显著。截至2023年年报,广东双林和派斯菲科分别有血制品品种8个和9个,公司合计有11个品种。公司吨浆净利润从2018年的20万元左右增长至2021年50万元左右、2023年70万元左右。对比同业水平以及参考公司在研管线布局,公司血制品品种数量未来有望进一步增加,吨浆净利润水平提升可期。   纤原和PCC有望贡献净利润。公司在研管线包含新一代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Ⅸ、人纤维蛋白原、人纤维蛋白粘合剂等。此外公司积极探索研究血制相关的非血源业务或重组产品等拓展机会,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在研管线进展最快的有广东双林的人纤维蛋白原和派斯菲科的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和纤原毛利率水平相较静丙和人血白蛋白高,未来有望提升公司血制品净利润水平。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血制品赛道具备高壁垒特性,陕煤入主后有望赋能公司内生和外延双轮拓展浆站资源,保障血制品业务稳健增长。基于对行业和公司的研究,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1.61百万元/934.42百万元/1065.62百万元,对应EPS1.07元/股、1.27元/股、1.45元/股,对应PE为25.63/21.44/18.80(对应2024年6月24日收盘价27.33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采浆成本上升的风险,产品研发进展不达预期风险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页
      2024-06-26
    • 点评报告:2024Q1:剥离非血制品业务,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点评报告:2024Q1:剥离非血制品业务,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个股研报
        博雅生物(300294)   报告关键要素: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8亿元,同比减少44.36%;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减少10.74%;扣非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减少7.63%,整体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公司2023年下半年剥离部分非血制品业务。   投资要点:   剥离非血制品业务,聚焦血制品赛道。公司2023年9月和10分别剥离了复大医药和天安药业,目前公司非血制品业务主要为新百药业的生化类药物,后续有望剥离。受资产剥离影响,公司2024Q1收入和利润有所下滑,预计血制品业务依旧保持稳增长。   公司盈利水平提升,费用率同比环比增加。2024Q1,公司毛利率为67.79%,同比增加20.41个百分点,环比增加15.03个百分点;净利率33.84%,同比增加12.20个百分点,环比增加24.48个百分点。未来随着非血制品业务的继续剥离,以及公司新产品研发,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公司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提升可期。费用率方面,2024Q1,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3.20%/8.46%/-1.83%,分别同比增加3.53/2.92/-0.81个百分点,分别环比增加1.23/1.12/-0.68个百分点。三项费用率合计29.83%,同比增5.64个百分点,环比增加1.67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率提升,新产品拓展有望提升盈利能力。2024Q1,公司研发费用率为4.24%,同比增加3.00个百分点,环比增加1.69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年报,公司在研管线包括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1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1酯酶抑制剂,其中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10%)已申报生产,公司产品矩阵拓展可期,吨浆盈利能力提升可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血制品赛道具备高壁垒特性,产品需求稳定,公司逐步剥离非血制品业务,聚焦血制品赛道,有望在华润赋能下提升浆站资源获取能力,推动业绩稳步增长。基于对行业和公司的研究,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3亿元/5.54亿元/5.94亿元,对应EPS1.06元/股、1.10元/股、1.18元/股,对应PE为31.11/29.89/27.87(对应2024年6月21日收盘价32.85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采浆成本上升的风险,产品研发进展不达预期风险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4-06-25
    • 首次覆盖:聚焦血制品业务,华润入主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次覆盖:聚焦血制品业务,华润入主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个股研报
        博雅生物(300294)   报告关键要素:   公司目前血制品体量和采浆规模整体较小,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公司盈利水平较高。华润入主后,公司浆站资源获取能力有望增强,推动收入稳健提升;产品矩阵拓展有望夯实公司盈利能力领先地位。整体看,在非血制品剥离的战略规划下和华润赋能下,公司血制品业务规模和吨浆盈利能力成长可期。   投资要点:   聚焦血制品,剥离非血制品业务。近几年公司整体收入和盈利水平受非血制品业务拖累增长缓慢。公司2023年底逐步剥离非血制品业务,公司2024年一季度盈利能力增长明显。目前公司非血制品业务主要为新百药业的生化类药物,后续有望剥离。   华润入主,丹霞并购可期,有望增强获浆能力。2023年公司血制品业务实现收入14.52亿元,在江西、四川、海南等地拥有16家单采血浆站,在营浆站14个,年采浆量467.3吨。对比国内血制品上市公司血制品规模,公司血制品体量和采浆规模仍有较大成长空间。公司在江西省内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现有浆站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内,在其他省份浆站数量较少。公司实控人华润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华润入主后公司有望在新浆站申请、资源嫁接、浆站运营等方面获得支持,提升血制品赛道竞争力,我们看好公司未来获浆能力。另外,华润医药支持丹霞生物续证工作,丹霞生物未来并购可期,有望进一步拓展公司采浆规模。   核心产品收得率高,血制品毛利率行业领先。公司核心产品静丙、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收入贡献均衡,相比于多数公司收入聚焦在白蛋白和静丙两个品种,公司高毛利产品纤维蛋白原产品收得率和市场份额在国内位于领先地位。公司2023年血制品业务毛利率69.74%,行业领先。截至2023年年报,公司在研管线包括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1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1酯酶抑制剂,其中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10%)已申报生产,公司产品矩阵拓展可期,吨浆盈利能力提升可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血制品赛道具备高壁垒特性,产品需求稳定,公司逐步剥离非血制品业务,聚焦血制品赛道,有望在华润赋能下提升浆站资源获取能力,推动业绩稳步增长。基于对行业和公司的研究,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3亿元/5.54亿元/5.94亿元,对应EPS1.06元/股、1.10元/股、1.18元/股,对应PE为29.86/28.69/26.75(对应2024年6月20日收盘价31.53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采浆成本上升的风险,产品研发进展不达预期风险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8页
      2024-06-24
    • 点评报告:2024Q1:收入稳健,盈利能力提升

      点评报告:2024Q1:收入稳健,盈利能力提升

      个股研报
        天坛生物(600161)   报告关键要素: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2亿元,同比下滑5.42%;归母净利润3.17亿元,同比增长20.91%;扣非归母净利润3.13亿元,同比增长23.82%。   投资要点:   收入稳健,采浆优势奠定业绩增长基础。受2023Q1高基数影响(2023Q1,公司收入12.92亿元,同比增长83.30%),2024Q1,公司收入12.22亿元,同比下滑5.42%。公司单采血浆站分布于全国16个省/自治区,总数达102家,其中在营数量达80家,所属79家营业单采血浆站实现血浆采集2415吨,约占国内行业总采浆量的20%。2021年以来,公司浆站数量增长较快,新设浆站资源储备丰厚,2021/2022/2023尚未在采浆站数量分别为24个/32个/22个,未来随着新设浆站投入使用以及新浆站逐步成熟,业绩有望随采浆量的提升逐步兑现。   盈利能力提升,费用率优化。2024Q1,公司毛利率56.08%,同比增加10.08个百分点。血制品业务毛利率主要和收入结构有关,因子类产品占比越高,毛利率越高,显示公司因子类产品逐步发力推动公司盈利水平提升。费用率方面,2024Q1,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4.54%(同比减少0.83个百分点)、8.86%(同比增加0.97个百分点)、-1.18%(同比减少0.70个百分点),三项费用率合计12.22%(同比减少0.55个百分点)。在毛利率提升和费用率优化下,公司2024年一季度净利率提升7.58个百分点,达35.36%的水平。   布局血源和重组新产品,未来有望迎收获期。公司在重组人凝血因子类和人免疫球蛋白类产品的研发领域保持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在研管线包含血液制品和基因重组产品十余个,重点布局高浓度人免疫球蛋白、血源性凝血因子、重组凝血因子、微蛋白制剂等新产品。公司是目前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唯一布局了重组人凝血因子类产品并上市获批的企业。2023年,成都蓉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第四代层析工艺10%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获批上市。新产品有望优化公司收入结构,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长期竞争优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血制品赛道具备高壁垒特性,产品需求稳定,公司是血制品赛道龙头,浆站获批能力强,基于对行业和公司的研究,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8亿元/16.39亿元/19.92亿元,对应EPS0.69元/股、0.83元/股、1.01元/股,对应PE为36.34/30.10/24.78(对应2024年6月20日收盘价24.96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采浆成本上升的风险,产品研发进展不达预期风险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4-06-21
    • 首次覆盖:央企血制品龙头,浆站获批能力强,研发布局夯实长期竞争力

      首次覆盖:央企血制品龙头,浆站获批能力强,研发布局夯实长期竞争力

      个股研报
        天坛生物(600161)   报告关键要素:   依托央企股东背景,公司具备较强的浆站获批能力,2021年以来新设浆站资源储备丰厚,未来有望逐步进入收益兑现期。长期看,血制品属于高壁垒资源型赛道,公司有望凭借内生增长和外延拓展双实力实现稳健增长。   投资要点:   央企赋能,浆站获批能力强,产能建设匹配增长需求。公司多项血制品经营指标行业领先。截至2023年年报,公司拥有血制品品种数量15个,单采血浆站分布于全国16个省/自治区,总数达102家,其中在营数量达80家,所属79家营业单采血浆站实现血浆采集2415吨,约占国内行业总采浆量的20%。2021年以来,公司浆站数量增长较快,新设浆站资源储备丰厚,2021/2022/2023尚未在采浆站数量分别为24个/32个/22个,未来随着新设浆站投入使用以及新浆站逐步成熟,业绩有望随采浆量的提升逐步兑现。另外,公司三个在建产能(成都蓉生永安厂区、上海血制云南项目、兰州血制兰州项目)在建中,设计产能均为1200吨,投产后,六家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产能约为5000吨,匹配公司未来增长需求。   采浆效率和浆源综合利用率有望提升抬高盈利能力。公司目前采浆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新浆站拖累单站采浆量水平;公司品种布局较多,但收入结构主要倾向于低毛利品种,拖累整体毛利率水平和吨浆盈利水平。未来随着公司浆站步入成熟阶段,以及研发新品种,高毛利品种占比提升,公司采浆效率和血浆综合利用率有较大成长空间,推动吨浆盈利水平提高。   布局血源和重组新产品,未来有望迎收获期。公司在重组人凝血因子类和人免疫球蛋白类产品的研发领域保持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在研管线包含血液制品和基因重组产品十余个,重点布局高浓度人免疫球蛋白、血源性凝血因子、重组凝血因子、微蛋白制剂等新产品。公司是目前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唯一布局了重组人凝血因子类产品并上市获批的企业。2023年,成都蓉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第四代层析工艺10%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获批上市。新产品有望优化公司收入结构,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长期竞争优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血制品赛道具备高壁垒特性,产品需求稳定,公司是血制品赛道龙头,浆站获批能力强,基于对行业和公司的研究,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8亿元/16.39亿元/19.92亿元,对应EPS0.69元/股、0.83元/股、1.01元/股,对应PE为43.85/36.33/29.90(对应2024年6月19日收盘价30.12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采浆成本上升的风险,产品研发进展不达预期风险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2页
      2024-06-21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