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346)

    • 中药Ⅱ行业跟踪报告:2025H1:受政策和渠道影响中药板块业绩承压

      中药Ⅱ行业跟踪报告:2025H1:受政策和渠道影响中药板块业绩承压

      中药
        投资要点:   股价表现方面,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医药生物(申万)实现25.50%涨幅,跑赢沪深300指数11.22个百分点,在31个行业中排名第9。医药板块申万三级子行业中多数实现正增长,中药板块指数上涨3.14%。业绩表现方面,2025年上半年中药板块整体收入同比减少5.4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13%。板块业绩承压主要受到政策、市场和成本的影响。政策端,各省份联盟集采品种扩容导致中药品种价格下降,影响收入和毛利率水平,药店渠道因为消费低迷等因素销售下滑,院内市场因医保支付改革高毛利产品需求减弱,两类渠道销售减少拖累中药板块收入水平。归母净利润和净利率水平环比提升,主要因为公司提质增效。   投资建议:2025年上半年,中药板块在药店和院内渠道销售疲软影响下业绩承压,上市公司业绩分化,整体看,OTC领域龙头企业业绩韧性较强。在医保改革背景下,中药行业正经历发展模式转型的阵痛期,未来多元化渠道、高品牌力和高临床价值是关键。长期看,政策引导行业走向高质量和规范化发展。建议关注拥有强大品牌护城河的OTC龙头企业,品牌力可以对冲政策压力、成本控制能力强,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以及在创新中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预计下半年在渠道库存逐步出清、中成药成本下行趋势延续、叠加低基数效应下收入和利润有望温和向好。   风险因素:终端需求不振风险、政策波动的风险、去库存周期延长风险等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0页
      2025-09-05
    • 医疗服务行业跟踪报告:2025H1:外包服务行业利润增速亮眼,板块迎估值修复

      医疗服务行业跟踪报告:2025H1:外包服务行业利润增速亮眼,板块迎估值修复

      医疗服务
        行业核心观点:   2025年上半年,医药研发外包行业收入稳健增长,利润大幅提升,展现出强劲的反弹趋势。   投资要点:   股价表现方面,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医药生物(申万)实现25.50%涨幅,跑赢沪深300指数11.22个百分点,在31个行业中排名第9。医药板块申万三级子行业中多数实现正增长,医疗研发外包指数上涨62.37%,排名第一。业绩表现方面,2025年上半年医疗研发外包板块整体收入同比增长13.7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3.82%。2025年上半年全球投融资复苏推动前端药物发现需求回暖,CRO(合同研究组织)业务订单转化周期缩短,驱动业绩兑现。创新药进入临床后期及商业化阶段提高生产外包需求,推动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业务增长。另外,高附加值业务如多肽等带来新增收入。   投资建议:2025年上半年全球投融资复苏推动前端药物发现需求回暖,CRO(合同研究组织)业务订单转化周期缩短,驱动业绩兑现。创新药进入临床后期及商业化阶段驱动生产外包需求,推动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业务增长。美联储降息预期推动创新药和医疗研发外包行业估值修复;中国创新药交易出海也拉动相关外包出口需求。医疗研发外包行业2025年上半年迎来业绩拐点,建议关注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下受益的头部企业、聚焦cdmo和多肽等高附加值业务的企业,重点关注下半年订单确认等。   风险因素:全球融资复苏不及预期导致新订单增速放缓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影响海外收入风险、国内竞争加剧影响利润率的风险等。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0页
      2025-09-04
    • 生物制品行业跟踪报告:2025H1:港股创新药业绩向好,BD和商业化驱动资产重估

      生物制品行业跟踪报告:2025H1:港股创新药业绩向好,BD和商业化驱动资产重估

      生物制品
        行业核心观点:   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行业在经历前期调整后迎来强劲复苏,整体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创新药出海加速、商业化放量及政策支持。   投资要点:   股价表现方面,2025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指数涨幅显著超越恒生综指,受ASCO会议数据催化、海内外BD合作及政策利好推动,年初以来(截至2025年8月31日),港股创新药指数上涨108.64%,跑赢恒生综合指数79.70个百分点。个股表现突出,多个标的年初以来股价翻倍。业绩表现方面,行业收入稳健增长,利润高速增长。部分biotech实现扭亏为盈。   投资建议:经历了4年调整后,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行业迎来复苏。   股价方面,BD交易、ASCO会议公布积极数据等均为关键催化剂;企业收入和利润高增长主要由出海和商业化放量驱动,BD收入成新增长引擎,多家biotech企业实现扭亏为盈;港股18A政策持续完善和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启用改善创新药企业融资环境,提升流动性,有利于行业估值修复。下半年建议关注拥有差异化技术平台企业,如在免疫疾病领域双抗技术领先突破的企业;BD交易预期强的企业,如拥有PD-1基础平台向多靶点迭代管线的企业;拥有新科技融合赛道的企业,如创新药与AI融合赛道;以及全球新兴疾病赛道,如阿尔茨海默病、GLP-1类药物赛道,积极的临床数据催化相关资产重估。   风险因素:在研管线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核心产品价格下降超预期风险、集采影响超预期风险、地缘政治扰动超预期风险等
      万联证券
      8页
      2025-09-04
    • 医药商业行业跟踪报告:2025H1:实体药店整体业绩承压,出清和降本增效效果初显

      医药商业行业跟踪报告:2025H1:实体药店整体业绩承压,出清和降本增效效果初显

      化学制药
        行业核心观点:   2025年上半年实体药店行业整体业绩承压,原因包括居民购买力下滑、药店行业竞争加剧、医保个人账户管理趋严、药品集采等政策影响。从数据看,行业出清和降本增效效果明显,行业发展质量提升。   投资要点:   股价表现方面,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医药生物(申万)实现25.50%涨幅,跑赢沪深300指数11.22个百分点,在31个行业中排名第9。医药板块申万三级子行业中多数实现正增长,实体药店指数上涨4.86%,实体药店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分化较大。业绩表现方面,2025年上半年实体药店板块整体收入同比增长0.1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88%,增速有所放缓,原因包括居民购买力下滑、药店行业竞争加剧、医保个人账户管理趋严、药品集采等政策影响。   投资建议:2025年上半年实体药店板块业绩整体承压,上市公司业绩分化明显,从分化情况可以看出,未来门店优化和降本增效是提升药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目前国内处方药院外市场占比较低,相比日美仍旧有较大增长空间。叠加老龄化趋势下,院外市场有望持续扩容。大型连锁药店布局双通道、DTP药房、门诊统筹资质落地,积极承接处方外流,有望进一步提升客流。在监管趋严、价格透明度提高的趋势下,合规运营、精细管理、选品和服务能力更强的大型连锁药店将进一步凸显优势。目前行业正处于供给侧出清阶段,低效门店关闭,龙头药店市占率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是大趋势,同时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助力下,实体药店的经营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建议关注门店优化、降本增效、供应链优化、产品结构优化等方面表现领先的龙头企业。   风险因素:医保控费与集采降价风险、处方外流不及预期风险、经济疲软与需求减弱风险、门店扩张不及预期风险等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0页
      2025-09-02
    • 点评报告:营收增速亮眼,营销投入加大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点评报告:营收增速亮眼,营销投入加大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个股研报
        丸美生物(603983)   报告关键要素:   8月22日,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69亿元(YoY+30.83%),实现归母净利润1.86亿元(YoY+5.2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7亿元(YoY+6.64%);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3亿元(YoY+33.53%),实现归母净利润0.51亿元(YoY-23.0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43亿元(YoY-30.22%)。公司收入端符合我们此前预期,但利润端不及预期。   投资要点:   分渠道:主战场线上渠道收入增速亮眼,线下渠道相对承压。2025年上半年,公司线上渠道实现营业收入15.71亿元,同比增长37.85%,收入占比88.87%。丸美天猫旗舰店TOP5核心单品销售占比73%,产品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会员成交金额同比增长28%,品牌粘性持续攀升;店播销售同比增长59%,其会员渗透率82%,表现亮眼。公司线下渠道实现营业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7.07%,收入占比11.13%,公司运营策略向线上倾斜,线下渠道承压。   分产品:持续深化大单品策略,丸美和PL恋火营收均取得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主品牌丸美实现营业收入12.50亿元,主营收入占比70.78%,同比上升34.36%。第二品牌PL恋火品牌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主营收入占比29.22%,同比上升23.87%。丸美秉承“专注淡化每一条细纹”核心理念,持续深化大单品策略,聚焦核心产品,着力构建品类协同的大单品矩阵及梯队体系。   毛利率略有下降,但营销投入加大导致净利率降幅较大。2025Q2/2025H1公司毛利率分别为73.28%/74.60%,同比-1.47pcts/-0.07pcts;2025Q2/2025H1公司净利率分别为5.51%/10.52%,同比-4.10pcts/-2.58pcts。2025Q2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60.47%/2.81%/2.68%/-0.39%,同比+4.76pcts/-0.90pcts/-0.15pcts/+0.20pcts。2025H1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56.50%/2.85%/2.30%/-0.60%,同比+3.44pcts/-0.58pcts/-0.35pcts/-0.04pcts。销售费用率增加主要是线上流量成本持续高涨以及公司持续品牌建设和科学传播投入所致。   从传统美妆企业向生物科技美妆公司战略转型,注重科技研发。公司从传统美妆企业向生物科技美妆公司的战略转型,在以功能性蛋白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上的深度进阶,尤其是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成果,构成公司在美妆市场的强大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申请专利25项,累计申请专利619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6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65项,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55项;新增主导或参与制订标准6项,累计主导或参与制订标准81项;新增发表论文7篇,累计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公司连续六年通过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广州市首家获得ISO56005《创新管理-知识产权指南》二级认证的美妆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上半年公司线上渠道建设和品牌矩阵不断完善,营收保持亮眼增长,但销售费用率提升较多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降,随着上半年营销集中投入所带来的产品势能释放,下半年盈利能力有望重回健康轨道。我们维持此前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4.11/4.76/5.37亿元同比增长20.40%/15.75%/12.69%,对应EPS为1.03/1.19/1.34元/股,8月25日收盘价对应PE为41/36/32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渠道建设不达预期、品牌建设不达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5-08-26
    • 2025年中期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报告:BD催化创新药资产价值重估

      2025年中期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报告:BD催化创新药资产价值重估

      中药
        投资要点:   医药板块2025上半年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申万医药指数上涨7.36%,近三个月超额收益明显,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板块中位列第11。从子行业涨跌幅来看,以化学制药、生物制品以及包含CXO的医疗服务板块为代表的创新药产业链明显好于其他子行业。板块整体估值修复明显,接近前期中位水平。涨幅突出的个股主要集中在创新药公司。   生产端数据低迷,支付端平稳,新药研发大幅提速。从生产端数据来看,2025年1-5月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下滑1.40%,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滑4.70%,生产制造端仍处于转型阵痛期。从医保收支数据来看,上半年医保收入同比增长6.48%,支出同比增长0.74%,医保基金收支平衡。新药审评审批面,上半年共批准43款创新药,其中国产创新药40款,创新药研发成功体现出速度快、国产化率高的特点。   创新药:BD催化价值重估。国产创新药无论是从政策扶持、研发成果方面都在持续发力,三生制药的天价BD只是国产创新药的一次厚积薄发。海外MNC对中国创新药企业的管线的重新估价催化国产创新药的价值重估。我们看好创新药在BD事件不断催化下能迎来持续的估值修复。   CXO:受益于创新药产业链整体修复。创新药行业投融资在过去几年持续降温,导致CXO景气度下滑。作为创新药的上游产业,CXO与创新药的行情息息相关,同样是四年的低迷期,在创新药公司估值重估大涨后,随着订单业务的改善和估值修复,CXO有望走出戴维斯双击行情。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加速渗透。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处于高速成长阶段,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高值耗材集采常态化,市场对已经纳入集采的产品反应较小,未来主要看点在细分增量市场。医疗设备板块受益于设备更新政策,随着各地采购政策落地,医疗设备景气度有望回升。体外诊断板块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IVD集采将推动国产龙头市占率加速提升,平台型布局+出海是龙头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药:政策扶持,行业稳健。近年来针对中药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发布,政府对中药产业一直保持着鼓励创新发展的积极态度。中药板块整体业绩增速稳健,且从内部来看,也不乏公司产品有突破或者营销改革成功带来的业绩爆发个股。从估值来看,当前板块整体估值处于适中位置。   风险因素:创新药和创新器械研发失败风险、创新药BD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创新药定价不及预期风险。
      万联证券
      24页
      2025-07-13
    • 生物制品行业跟踪报告:2025H1:产品价格下滑拖累血制品上市公司业绩

      生物制品行业跟踪报告:2025H1:产品价格下滑拖累血制品上市公司业绩

    • 丸美生物(603983):点评报告:营收增速亮眼,营销投入加大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丸美生物(603983):点评报告:营收增速亮眼,营销投入加大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 医药生物行业快评报告: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加速创新药研发

      医药生物行业快评报告: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加速创新药研发

      中药
        事件:   6月16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对符合要求的1类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   《征求意见稿》要点包括:   1、符合要求的应当为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1类创新药,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国家支持的重点创新药;2)入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儿童药星光计划、罕见病关爱计划的品种;3)全球同步研发品种;   2、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3、符合要求的创新药鼓励全球早期同步研发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4、纳入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30日通道的申请由于需召开专家会等技术原因,无法在30日内完成审评审批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及时告知申请人,后续时限按照60日默示许可执行。   点评:国家药监局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日,加速创新药上市,催化国产新药从"Fast-Follow"转向"First-in-Class"。其中,此次政策重点领域包括儿童药、罕见药和全球同步研发品种。药监局多次引导激励企业开发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例如对批准上市的相关儿童新药和罕见病新药分别给予一定的市场独占期限;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对儿童用药品新品种、剂型和规格实施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专设儿童药品目录等。儿童创新药多为罕见病药。根据药智网数据,全球每年被诊断出的儿童肿瘤患者中,白血病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病例的30%,脑和脊髓肿瘤约占25%,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和淋巴瘤分别约占6%。但因儿童药研发耗时长、临床研究风险高、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难等多种因素,每年获批新药中儿童药占比低。全球同步研发可实现创新药价值最大化,非同步品种市场空间受限。整体看,国内创新药审评审批政策已从“被动审批”转向“主动赋能”,加速国产创新药在全球竞争力提升。   风险因素:研发进展不达预期风险等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页
      2025-06-17
    • 医药生物行业快评报告: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在AI制药方面达成合作,关注AI制药、创新药

      医药生物行业快评报告: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在AI制药方面达成合作,关注AI制药、创新药

      化学制药
        事件:   6月13日,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战略研究合作。双方将共同针对高优先级靶点展开合作,旨在推进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新型口服候选药物的发现与开发,此次交易结构为“预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   投资要点:   双方基于AI制药展开合作,预付款1.1亿美元。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将针对多个靶点发现并开发临床前候选药物,这些药物有望治疗慢性疾病,包括一款用于治疗免疫疾病的临床前小分子口服疗法。该研究将由石药集团在石家庄市开展,并利用其人工智能驱动的双重引擎高效药物发现平台。根据协议,石药集团将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最高16.2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36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付款,此外还有基于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潜在个位数特许权使用费。阿斯利康将有权选择对全球范围内通过本协议确定的候选药物进行独家许可开发和商业化。   跨国药企积极布局AI合作交易,加速布局AI制药领域。人工智能工具正在改变药物研发模式,可以缩短从早期发现到明确候选药物的时间,降低成本。但自第一批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公司出现以来的十年左右,大部分行动都处于早期发现阶段,机器尚未能够取代实验室测试。近几年跨国药企纷纷借助股权投资、管线授权、联合研发等多种模式,加速与AI制药企业的深度融合。根据智药局数据,2023年MNC在AI+药物研发领域达成超30项合作,已披露的总价值约100亿美元;根据创药网数据,2024年有至少23起大型药企与AI相关公司建立的合作或收购交易;根据即刻药数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至少有14家AI公司获得MNC药企融资或与MNC药企开展合作。   国内创新药资产屡获MNC青睐,加速出海布局。根据药智网数据,国产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2020年的92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523亿美元,首付款金额也从2020年的6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41亿美元。2025年以来,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首付款已达到22亿美元,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国产双抗/ADC等平台技术全球领先,同时叠加跨国企业资产专利到期等因素,国产创新药已成跨国企业核心资产。   投资建议:药企愿意支付高额预付款,表明AI生成分子的可信度提升,企业合作共担风险有利于推动AI制药从"概念"走向"现金流"。“技术升级+成本优势+资本压力”推动国产新药成跨国药企研发“加速器”,海外授权缩短生物技术公司资金回笼周期,有利于推动管线进度,海外授权亦是跨国企业对国产创新药技术的背书。建议关注AI制药、创新药中具有平台型技术壁垒的公司。   风险因素:研发进展不达预期风险、出海管制政策风险等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5-06-16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