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行业分类:
  • 全部
  • 中药
  • 医疗器械
  • 生物制品
  • 化学制药
  • 中药
  • 医疗器械
  • 医疗服务
  • 医药商业
  • 化学制品
  • 医疗行业
  • 化学原料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3658)

    • 2023年11月第一周创新药周报(附小专题PARP1靶点研发概况)

      2023年11月第一周创新药周报(附小专题PARP1靶点研发概况)

      化学制药
        A股和港股创新药板块及XBI指数本周走势   2023年11月第一周,陆港两地创新药板块共计62个股上涨,8个股下跌,2个股持平。其中涨幅前三为德琪医药-B(23.02%)、复宏汉霖-B(22.3%)、东曜药业-B(21.88%)。跌幅前三为南新制药(-4.75%)、复旦张江(-4.6%)、微芯生物(-3.94%)。   本周A股创新药板块上涨4.41%,跑赢沪深300指数3.8pp,生物医药上涨2.09%。近6个月A股创新药累计下跌2.17%,跑赢沪深300指数6.39pp,生物医药累计下跌4.03%。   本周港股创新药板块上涨12.89%,跑赢恒生指数11.36pp,恒生医疗保健上涨4.57%。近6个月港股创新药累计下跌11.24%,跑输恒生指数2.85pp,恒生医疗保健累计下跌7.76%。   本周XBI指数上涨11.57%,近6个月XBI指数累计下跌13.98%。   国内重点创新药进展   11月国内2款新药获批上市,1项新增适应症获批上市;本周国内2款新药获批上市,1项新增适应症获批上市。   海外重点创新药进展   11月美国1款NDA获批上市,本周美国1款NDA获批上市。11月欧洲0款创新药获批上市。11月日本0款创新药获批上市。   本周小专题——附小专题PARP1靶点研发概况   10月30日,恒瑞医药公告其与德国Merck Healthcare达成合作协议,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新药HRS-1167片和注射用SHR-A1904项目有偿许可给后者。Merck Healthcare将获得HRS-1167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以及HRS-1167在中国大陆与恒瑞共同进行商业化的选择权;HRS-1167为恒瑞自主研发且具有知识产权的高选择性、高活性、可口服的PARP1小分子抑制剂,属于第二代PARP抑制剂。与第一代PARP抑制剂相比,HRS-1167对PARP1的选择性更高、亲和力更强,且可诱导DNA捕获,有潜力作为单一/联合疗法治疗更多患者,包括此前无法应用PARP抑制剂的肿瘤患者。   本周全球重点创新药交易进展   本周全球共达成20起重点交易,披露金额的重点交易有6起。恒瑞医药与默克达成合作,携手推进癌症创新疗法。Beam宣布与礼来公司达成协议,收购Beam公司对Verve公司心血管疾病碱基编辑项目的选择加入权。Vect-Horus与诺和诺德签订独家许可协议,开发靶向治疗药物。AnHeart宣布与Nippon Kayaku就Taletrectinib在日本的独家许可协议。基石药业与三生制药达成Nofazinlimab(抗PD-1单抗)在中国大陆地区战略合作和独家许可协议。烨辉医药与赛诺菲就甲磺酸贝舒地尔片在中国市场权益达成协议。迈威生物与Ultra就阿达木单抗在阿根廷市场达成战略合作。AldeyraAbbVie签订独家选择协议获得开发和商业化rexalap的许可。Cellectis宣布与AstraZeneca达成战略合作和投资协议。GSK获得JNJ-3989的独家许可,以扩大bepirovirsen的开发。   风险提示:药品降价风险;医改政策执行进度低于预期风险;研发失败的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1页
      2023-11-07
    • 医药行业周观点:港股医药板块连续两周涨幅第一,关注后续机会

      医药行业周观点:港股医药板块连续两周涨幅第一,关注后续机会

    • 化工行业周报:凯盛新材年产2万吨芳纶聚合单体项目开工,阿拉善风光氢治沙制取航空燃料一体化项目签约

      化工行业周报:凯盛新材年产2万吨芳纶聚合单体项目开工,阿拉善风光氢治沙制取航空燃料一体化项目签约

      化学原料
        投资要点:   本周行情回顾。本周,Wind新材料指数收报3626点,环比上涨0.76%。其中,涨幅前五的有飞凯材料(27.48%)、奥来德(16.37%)、山东赫达(13.32%)、晶瑞电材(10.09%)、斯迪克(7.12%);跌幅前五的有金博股份(-8.05%)、三祥新材(-5.76%)、蓝晓科技(-5.46%)、中环股份(-3.91%)、光威复材(-3.19%)。六个子行业中,申万三级行业半导体材料指数收报6183.29点,环比上涨3.62%;申万三级行业显示器件材料指数收报1058.5点,环比上涨2.21%;中信三级行业有机硅材料指数收报6463.72点,环比上涨1.34%;中信三级行业碳纤维指数收报2105.72点,环比下跌6.06%;中信三级行业锂电指数收报2343.01点,环比下跌1%;Wind概念可降解塑料指数收报1733.32点,环比上涨2.41%。   凯盛新材2万吨/年芳纶聚合单体项目开工建设。10月30日,位于山东潍坊市昌邑下营化工园区的潍坊凯盛新材料公司年产10000吨高性能聚芳醚酮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项目一期、二期已经取得试生产手续,开始投产试用。三期项目年产2万吨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项目已于近日开工建设。(资料来源:化工新材料)   阿拉善风光氢治沙制取航空燃料一体化项目签约。10月30日,阿拉善乌兰布和350万千瓦立体风光氢治沙制取航空燃料一体化示范项目签约仪式举行。项目总投资254.33亿元,建设防沙治沙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的零碳产业基地,实施亿利阿拉善基地100万亩锁边林带+3.5GW立体生态风光氢治沙+30万吨可持续航油(SAF)项目。项目建设期为2024年3月-2025年7月,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收入58亿元。本项目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350万千瓦、525MW/1050MWh电化学储能、39万标方/小时电解水制氢装置、78万标方储氢设施、30万吨航油、一体化智慧调控系统以及配套基础设施。(资料来源:中国化工报)   重点标的:半导体材料国产化加速,下游晶圆厂扩产迅猛,看好头部企业产业红利优势最大化。光刻胶板块为我国自主可控之路上关键核心环节,看好彤程新材在进口替代方面的高速进展。特气方面,华特气体深耕电子特气领域十余年,不断创新研发,实现进口替代,西南基地叠加空分设备双重布局,一体化产业链版图初显,建议重点关注华特气体。电子化学品方面,下游晶圆厂逐步落成,芯片产能有望持续释放,建议关注:安集科技、鼎龙股份。下游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革新,行业迈入高速发展期。国内持续推进制造升级,高标准、高性能材料需求将逐步释放,新材料产业有望快速发展。国瓷材料三大业务保持高增速,有条不紊打造齿科巨头,新能源业务爆发式增长,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打造新材料巨擘,建议重点关注新材料平台型公司国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升离不开高分子助剂,国内抗老化剂龙头利安隆,珠海新基地产能逐步释放,凭借康泰股份,进军千亿润滑油添加剂,打造第二增长点,建议重点关注国内抗老化剂龙头利安隆。碳中和背景下,绿电行业蓬勃发展,光伏风电装机量逐渐攀升,建议关注上游原材料金属硅龙头企业合盛硅业、EVA粒子技术行业领先的联泓新科、拥有三氯氢硅产能的新安股份以及三孚股份。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新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等。
      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页
      2023-11-07
    • 医药生物行业:第九批集采事件点评:第九批集采开标,平均降幅为58%

      医药生物行业:第九批集采事件点评:第九批集采开标,平均降幅为58%

      化学制药
        事件:   2023 年 11 月 6 日, 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在上海市奉贤区解放东路开标, 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   点评:   本次集采有41种药品采购成功。 本次集采有262家企业的382个产品参与投标, 其中205家企业的266个产品最终获得拟中选资格, 其中包括200家国内药企的260个产品, 5家国际药企的6个产品(包括1个原研药和5个进口仿制药), 投标企业拟中选比例约78%。 本次集采涉及的42个品种中, 除左炔诺孕酮片流标外, 有41个品种集采成功, 平均每个品种有6.5家企业中选,供应多元化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本次集采的竞争程度较为激烈,平均降幅为58%。 注射剂带量采购依然是第九批国采重点,乌拉地尔注射剂、阿昔洛韦注射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剂等均在名单中, 本次集采注射剂占比约50%, 因为注射剂主要市场是院内市场,因此此次注射剂药企参与意愿较高,整体竞争程度较为充分, 不少注射剂产品的降幅超过90%。本次集采整体平均降幅为58%, 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182亿元。   本次集采纳入部分急短缺药。 本次集采涵盖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急抢救药、短缺药等重点药品。 用于抢救休克的多巴胺注射剂、用于催产的缩宫素注射剂等5种短缺药品和急抢救药品,通过“带量”采购方式稳定企业预期,实现保障供应与合理降价的多元目标平衡。   投资策略: 本次集采整体的竞争程度较为充分,平均降幅在预期之内, 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组织开展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幅超50%,市场对于集采预期已经较为充分,集采影响已经边际减小。 目前医药板块处于近十年估值和情绪相对低位,可适度乐观看待当前板块所处位置,后续建议关注创新药等板块的结构性机会。    风险提示: 集采中标后供应不及预期风险,集采后续续约不及预期风险等
      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页
      2023-11-07
    • 医药行业专题报告:2023Q3总结及医药策略展望:否极泰来,刚需复苏,创新驱动

      医药行业专题报告:2023Q3总结及医药策略展望:否极泰来,刚需复苏,创新驱动

      化学制药
        估值、持仓、市场情绪三重共振向上,看好四季度医药板块行情。 随着三季报的陆续披露,反腐对医疗板块负面影响市场已充分消化,看好四季度院内复苏拐点,估值、持仓、市场情绪三重共振向上,四季度医药补仓β行情。看好创新药、创新器械、 CXO、中医药、医疗服务等重点方向。同时,关注GLP-1, AD,眼药水,创新疫苗, CGM等大单品主题催化。   创新药: 国产创新药出海开启新天地,减肥&GLP-1带动大单品主题持续,四季度ESMO等学术会议催化不断,年底医保谈判有望催化新一轮放量,关注创新及出海方向。 CXO: GLP-1药物放量拉动上游供应链高景气,关注国内产业链的订单落地情况;海外生物医药投融资有望持续改善,关注海外客户询单、新签订单恢复节奏,一体化龙头和具备强α成长的细分领域龙头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高值耗材: Q3 政策变化叠加常规手术淡季扰动行业基本面,短期优先关注外部扰动下 Q3 手术量仍呈现较强刚性的方向,其次推荐政策转向后具有较大复苏弹性的领域。短期推荐康复、电生理、神经介入和大小支架领域,中期关注 Q3 一过性影响后, Q4 及明年初有望出现持续修复的骨科和吻合器领域。 医疗设备& IVD: 受院内反腐影响, Q3业绩短期承压,预计Q4招采标将得到逐步恢复。关注内窥镜、测序仪、 CGM等方向。 血制品与疫苗: 2023Q3 随着前期影响出清,疫苗板块内生业绩逐步反弹。关注带状疱疹疫苗、 HPV 疫苗等产品需求的提升,国内疫苗行业有望进入新景气周期。受到2022Q3 基数和 2023Q3 发货影响, 2023Q3 血制品板块业绩表观增速仍保持较好增长。血制品国企化进程不断推进,同时伴随院内复苏有望实现批签发和销售量的恢复,关注下半年行业供给与需求双重景气度提升。 中医药: 基药目录修订持续推进,建议关注基药目录调整进展。中医药板块中长期稳健增长,建议关注年底估值转换契机。 线下药店: 关注门诊统筹相关政策在各区域落地情况及相关影响,后续随着门诊统筹在各个区域落地,我们预计药店将迎来更多的处方外流。 医疗服务: 随着相关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消费医疗具备较好的弹性空间,后续建议重点关注去年低基数、业绩确定性相对较高的眼科消费医疗方向。此外关注刚性医疗服务,具备较高的业绩韧性,下半年进入传统医疗旺季,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医药上游供应链: 创新药行情回暖,叠加国内复工复产+海外市场开拓,带动生科链板块业绩+估值修复,关注下半年制药工业端大订单落地节奏。 原料药: 23 年底到 24 年上半年去库因素落地或将成为板块催化,“原料药+制剂”、“原料药+CDMO” 等一体化强协同方向打开成长天花板,行业机遇逐步显现,同时关注减肥产业链相关订单。 科学仪器及高端设备行业:下游需求偏弱不改国产替代趋势,关注需求持续改善背景下国产头部公司业绩反转机遇。 低值耗材: 关注GLP-1相关上游辅包材需求提升和潜在国产厂商切入供应链的机遇;关注疫后下游需求恢复、补库存、以及供给端格局优化的相关上游耗材领域。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迈瑞医疗、祥生医疗、华大智造、迈得医疗、爱博医疗、南微医学,智飞生物、百克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翰森制药、康诺亚、长春高新、科伦药业、通化东宝、甘李药业、百奥泰、新诺威、兴齐眼药,华润三九、昆药集团、达仁堂,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普蕊斯、诺泰生物、阳光诺和,爱尔眼科、普瑞眼科、固生堂、国际医学等。    风险提示: 集采压力大于预期风险;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竞争加剧风险;政策监管环境变化风险;药物研发服务市场需求下降的风险。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6页
      2023-11-07
    • 医药行业深度报告:ADC鏖战 引领精准化疗新时代

      医药行业深度报告:ADC鏖战 引领精准化疗新时代

      医药商业
        报告摘要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是继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之后,人们对抗恶性肿瘤的新的有效手段。因靶向性高和宽治疗窗口广的特点,ADC正在开启广谱抗肿瘤模式,有望引领精准化疗新时代。尤其是DS-8201的巨大成功为ADC药物前景擘画了诗与远方,进一步点燃了研发热情。我们从ADC药物发展的历史,研发的机遇与挑战,药物的市场空间,BD交易情况,研发布局和竞争力分析等角度对此赛道进行分析:   ADC药物为什么掀起研发热潮?国内ADC研发企业为什么能够崭露头角?   ADC展现出优于标准癌症化疗药物的效果,DS-8201的大放异彩引爆了ADC药物开发新一轮的热潮,其研发和临床应用在近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ADC成为继PD-1、CGT疗法之后新一代肿瘤药研发的热点,有百花齐放之势。   辉瑞早在2011年就有ADC药物获批上市,拉开ADC研发热的序幕。随后一段时期,外企ADC研发因高毒性和安全窗没有体现出来导致临床试验数据不佳。2015年左右,肿瘤免疫治疗展示出巨大潜力,外企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向IO疗法,因此对ADC的投入开始减少,管线收缩,ADC研发进入了沉寂期。   而此时,国内掀起了me-too药物的研发浪潮,ADC领域的T-DM1是重要的follow目标。中国药企凭借着世界级的创新能力、开发速度、完善的供应链、R&D人才和临床资源优势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在靶点丰富度和在研管线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也促成了现如今中国药企ADC集体出海的盛况。   ADC药物和传统化药对比的优势有哪些?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作为继化疗、靶向和免疫时代后又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ADC对临床肿瘤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抗癌药物中建立了稳健的地位。相比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ADC的治疗指数显著提高,治疗窗更大,在临床上显示出优效性,同时技术也在不断地迭代升级。   然而,ADC的设计和开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ADC药物设计复杂,工艺开发的难度较大,CMC挑战较大,最终导致成本很高。临床阶段,ADC药物往往由于疗效缺乏或安全性问题而终止临床试验,失败率很高。目前ADC药物研发同质化严重,集中在几种热门靶点(HER2-ADC药物占国内ADC管线的13%),导致药物上市后又要面临着激烈的商业竞争。ADC的局限还包括给药途径单一,不能经胃肠道给药或者通过皮下给药,影响到药物的可及性。   ADC药物未来必然是朝着低毒,高效的设计,生产成本下降,病人可及性增加,临床上和其他药物联合,尤其是IO药物联用,泛肿瘤化治疗的方向发展。   ADC药物的市场空间有多大?衡量ADC药物的维度有哪些?目前整个ADC行业处在高速增长阶段。随着ADC获批的数量大幅增加,适应症不断扩大,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ADC整个市场依旧会维持高速增长。我们预测ADC药物全球市场规模在2023年突破百亿美元,2030年达到670亿美元。   在中国,化疗是更为普及的治疗手段,随着ADC药物的市场替代,增长潜力更大,我们预测2023年销售额会突破20亿元,到2030年会达到660亿元。   ADC药物的研发热俨然比肩曾经的IO疗法,但是产品上市成功率却远远不及,因为ADC药物打破了大分子药和小分子药的界限,研发难度更大。因此衡量产品的指标就会更复杂,我们通过多维度来评判ADC产品的潜力。包括:ADC平台的技术优势,尤其是用药窗大小,ADC管线的临床布局,与现有的产品能否形成优势互补,关键临床数据的读出及研发进度,公司CMC和商业化的能力等。   投资建议:   相关标的:创新药公司推荐荣昌生物、恒瑞医药、科伦博泰生物、乐普生物和石药集团。相关的CDMO公司推荐博腾医药、凯莱英和药明合联。   风险提示:   临床研发失败的风险,竞争格局恶化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行业政策风险,技术颠覆风险等。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4页
      2023-11-07
    • 生物医药Ⅱ:创新药研究框架之2023年医保谈判前瞻:续约政策持续优化,创新药长期放量可期

      生物医药Ⅱ:创新药研究框架之2023年医保谈判前瞻:续约政策持续优化,创新药长期放量可期

      化学制药
        核心观点: 医保谈判续约政策持续优化,创新药长期放量可期。2023 年医保谈判预计将于 11 月开启,多个国产创新药将参加本年度医保谈判。从政策层面来看,今年医保局进一步更新了去年发布的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对续约规则做了进一步优化(例如新增纳入 4 年以上的品种降幅在原基础上减半、纳入 8 年的品种纳入常规目录等),有利于医保目录内创新药的长期持续放量;从参与谈判药品来看,本次医保谈判中多个药品进行首次谈判、新增适应症谈判、到期续约谈判等,国产创新药医保谈判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   本次医保谈判中有约 36 个国产创新药进行新增药品谈判,其中有 9 个较大的品种。 根据我们梳理,本次医保谈判中共有约 36 个国产创新药(含引进) 进行新增药品谈判:包括 2022 年 7 月 1 日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之间新获批上市的 30 个创新药,以及 2021年 7 月 1 日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新获批上市的 6 个创新药。大品种方面, 本次谈判中有约 9 个较大的品种第一次谈医保,若能顺利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将有望加速其市场放量。   重点谈判品种&重点公司谈判情况梳理: 重点谈判品种方面, PD-1/PD-L1 类药物、 三代 EGFR TKI、 HER2 ADC、 肾性贫血药物、 银屑病生物制剂、 艾滋病药物、 长效升白药等多个品种的谈判值得关注; 重点公司方面, 恒瑞医药、 贝达药业、 百济神州、 信达生物、 翰森制药,以及其他 A 股艾迪药业、特宝生物、信立泰、益方生物、亿帆医药、荣昌生物、君实生物、艾力斯、泽璟制药等公司, H 股康哲药业、和黄医药等公司均有相关药物参与本次医保谈判,未来产品若能顺利纳入医保目录则有助于其长期放量。   建议关注标的: A 股恒瑞医药、贝达药业、百济神州、艾迪药业、特宝生物、信立泰、益方生物、亿帆医药、荣昌生物、君实生物、艾力斯、泽璟制药; H 股翰森制药、康哲药业、信达生物、和黄医药   风险提示: 创新药医保谈判降价超预期的风险,创新药医保谈判失败的风险,医药政策影响不确定的风险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3-11-07
    • 医药健康行业研究:第九批集采平均降幅58%,腾笼换鸟更看创新

      医药健康行业研究:第九批集采平均降幅58%,腾笼换鸟更看创新

      化学制药
        事件   2023 年 11 月 6 日, 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奉贤区产生拟中选结果,公示结束后将发布正式中选结果。此次集采有 41 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 58%,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药费 182 亿元。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 2024 年 3 月用上本次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简评   用药空间:国家九批集采累计覆盖药品三百余种, 历次集采累计降费过千亿元;极大提高药品可及性,腾笼换鸟空间倍出。 (1) 本次集采,有 262 家企业的 382 个产品参与投标。 205 家企业的 266 款获得拟中选资格,其中包括 200 家国内药企的 260 个产品, 5 家国际药企的 6 个产品(包括 1 个原研药和 5 个进口仿制药),投标企业拟中选比例约 78%,平均每个品种有 6.5 家企业拟中选。 对比最高有效申报价, 42 个产品降幅超过 90%,最高降幅超过 97%; 平均降价 58%。(2) 自 2018 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经组织开展共九批药品集采,共纳入 374 种药品,平均降幅 50%。通过集采, 极大提高药物可及性的同时,也为更多创新药进入医保腾挪出更大空间。   覆盖适应症: 肿瘤、代谢、心血管疾病及慢病、急救、短缺药皆尽集采,各科室品种全面覆盖。 本次集采涵盖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急抢救药、短缺药等重点药品。 其中,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胶囊 2023 年 5 月专利到期后及时纳入集采,每粒(25mg)从平均约 200 元降至 15 元,每月可节约药费 3880 元左右,患者负担明显减轻。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雷贝拉唑口服常释剂型、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干混悬剂等 3 个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价格明显降低。治疗心律失常的胺碘酮注射剂、用于抢救休克的多巴胺注射剂、用于催产的缩宫素注射剂等 5 种短缺药品和急抢救药品,通过“带量”采购方式稳定企业预期,实现保障供应与合理降价的多元目标平衡。   药品国产与创新: 仿制药优势产能入围, 创新药更多进入医保空间值得关注。(1) 本次集采延续此前较少外企原研药品中标态势,国产药品有望通过集采实现替代放量。国内企业中,中标产品数量较多有成都倍特、华润医药、齐鲁制药、上海医药、天津医药、扬子江药业、辰欣药业、正大天晴、国药集团等。除此前就中标较多的齐鲁、扬子江等,上海医药本次获得 6 个品种入围,最高采购额过 10 亿的缩宫素注射剂为第一顺位拟中选,其拟中选的阿立哌唑口服液体剂、拉考沙胺口服液体剂、来那度胺口服常释剂型、硫酸镁注射剂型等“光脚型” 更可提供较多增量。(2)我们认为,随着国家集采品种从化药到未来生物药的全面覆盖,仿制药节省的药费也将为创新药进入医保挪出更大空间。我们判断, 随着院内诊疗与临床试验等快速修复推进,以及国内创新药企研发成果的加速转化落地,更多创新药企在出海与国内医保份额的获取上将齐头并进。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集采带来的国产替代机会及集采增量的企业;此次中标品种数靠前的上市公司华润医药、上海医药、正大天晴等,同时关注近期创新药将有重磅品种提交上市或出现重大进展的信达生物、翰森制药等。   风险提示   集采范围扩大风险,集采降价超预期风险,集采中标后产品供应不及预期风险,集采续约不及预期风险,其他政策及市场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页
      2023-11-07
    • 多肽行业全景图:多功能GLP-1药物引领行业发展,关注上游原料药板块

      多肽行业全景图:多功能GLP-1药物引领行业发展,关注上游原料药板块

      化学制药
        多肽药物相较于小分子化药和蛋白类药物具有独特优势。相对于小分子化药,多肽药物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和更强的特异性;相对于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具有免疫原性低、纯度高、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总体来说,多肽药物具有高活性、低剂量、低毒性的特点。根据2021年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报道,全球上市的多肽药物已有80多种,在已获批多肽药物中,代谢适应症领域相关多肽药物销售额已位居首位。多肽合成方法以化学合成为主,生物合成并重。其中,化学合成法可分为液相和固相合成法,固相合成法是目前多肽合成的主流方法。   多肽药物市场快速扩容,GLP-1类药物引领行业发展。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全球肽类药物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628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960亿美元,其中,中国肽类药物市场规模从2020年85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82亿美元。2020-2025年,全球和中国肽类药物市场规模在CAGR将分别达到8.9%和16.4%,增速较快。GLP-1代谢疾病领域用药主导多肽药物发展。从市场情况来看,其中销售额最高的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2022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09.14亿美元,礼来公司的度拉糖肽以74.40亿美元紧随其后。从最新的销售数据来看,司美格鲁肽2023Q1-3销售额为142.32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全年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具备成为新一代“药王”的潜质。礼来公司2022年5月上市的下一代GLP-1类重磅产品替尔泊肽2023Q1-3销售额29.58亿美元,放量迅速。此外,GLP-1类药物(司美格鲁肽)在糖尿病和肥胖相关的心衰(HFpEF)和慢性肾病(CKD)领域均取得优异治疗效果,并在积极拓展阿尔兹海默(A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等适应症。   关注深度布局GLP-1药物的上游原料药相关企业。国内多肽合成产业链齐备,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多肽产业链可以大致分为:1)上游的原料药、试剂耗材厂商,国内代表企业如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翰宇药业、昊帆生物、纳微科技、蓝晓科技等;2)中游的多肽CDMO公司,国内代表企业如药明康德、凯莱英、诺泰生物等;3)下游的多肽药物研发和制药企业,国内代表企业如创新药企业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仿制药企业如华东医药、复星医药、翰宇药业等。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放量空间大,其口服片剂在减肥领域应用是未来多肽原料药主要看点。根据司美格鲁肽说明书的用量规则,经粗略测算其同种剂型减肥适应症用量约为糖尿病适应症的4倍,口服片剂用量约为同适应症的100倍,司美格鲁肽口服片剂在减肥领域的应用将贡献主要原料药用量。   建议关注标的:1)诺泰生物:自选多肽原料药种类丰富,CDMO具备技术优势;2)圣诺生物:多肽原料药和CDMO品种丰富,CDMO助力未来增长;3)翰宇药业:多肽制剂业务稳健,原料药出海步伐加速;4)昊帆生物:多肽合成试剂细分赛道龙头,合成试剂具备竞争优势。   风险提示:1)行业政策风险。未来监管部门可能会基于安全性、伦理等问题实施更为严格的管制,相关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出现销售收入下滑的风险。2)下游产业链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若多肽药物发展过程中遇到在研产品优势减弱、药物价格高昂等问题,可能会导致下游制剂厂家对多肽原料药需求减少。3)竞争加剧风险。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企业的多肽原料药产品上市,导致竞争局面恶化。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9页
      2023-11-07
    • 新材料周报:常州出台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新材料周报:常州出台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化学制品
        投资要点   市场与板块表现: 本周基础化工和新材料板块上涨。 基础化工涨跌幅为0.55%, 跑输沪深 300 指数 0.06%, 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2 位。 新材料指数涨跌幅为 0.76%, 跑赢沪深 300 指数 0.15%。 板块方面, OLED 材料上涨 5.05%、半导体材料上涨 2.87%、 可降解塑料上涨 2.41%、 膜材料上涨 1.35%、 有机硅上涨 1.34%、 锂电化学品下跌 1%、 碳纤维下跌 1.82%。   观察估值, 新材料部分子板块估值水平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新材料指数市盈率为 19.79 倍, 处于近三年 0%分位数水平。 有机硅市盈率为 30.3 倍(58%,近三年分位数水平); 碳纤维市盈率为 30.32 倍(7%); 锂电池市盈率为 21.79 倍( 1%); 锂电化学品市盈率为 23.19 倍( 30%); 半导体材料市盈率为 85.88 倍(7%); 可降解塑料市盈率为 26.82 倍(87%); OLED 材料市盈率为倍(0%);膜材料市盈率为 617.15 倍(100%)。   从交易拥挤度情况看, 当前新材料具备显著的配置优势。 本周新材料指数交易拥挤度为 3.72%, 处于近两年 20.0%分位数水平, 锂电池等板块具备显著的配置优势。   约六成个股上涨: 上周新材料板块中, 实现正收益个股占比为 62.16%, 表现占优的个股有德邦科技(20.79%)、 康强电子(11.86%)、 天岳先进(11.05%)等,表现较弱的个股包括帝科股份(-9.19%)、 紫江企业(-7.75%)、 冠石科技(-7.33%)等。 机构净流入的个股占比为 53.15%, 净流入较多的个股有德邦科技(3.01 亿)、南大光电(1.31 亿)、 恒力石化(1.31 亿)等。 79 只个股中外资净流入占比为 68.35%,净流入较多的个股有恒力石化(2.16 亿)、 万华化学(1.57 亿)、 恩捷股份(0.6 亿)等。   行业动态   行业要闻:   赛伍技术签订太阳能光转胶膜项目   功能薄膜厂商德冠新材上市   天水生物投资 1.2 亿降解餐具生产基地项目开工   常州设立 20 亿元以上合成生物产业基金   重要上市公司公告(详细内容见正文)   投资建议   新材料是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重点关注半导体材料、 可降解材料、生物基材料、 催化剂、 吸附分离材料、 高性能纤维等板块。 新材料领域的主要下游应用领域如半导体、 新能源、 食品、 医药等领域的技术持续迭代升级, 随着国内研发创新能力增强、 产业布局优化以及政策扶持,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步入加速成长期。 我们认为新材料产业投资主要围绕三大逻辑: 1) 国产替代; 2)政策推动; 3) 消费升级。 我们推荐研发及管理能力优秀、 产业链持续升级的优秀标的, 重点领域包括半导体材料、 可降解材料、 生物基材料、 催化剂、 吸附分离材料、 高性能纤维等板块, 维持行业“领先大市-B” 评级。重点关注板块及标的:   半导体材料: 【 金宏气体】 民营工业气体龙头, 大宗气体及电子特气双轮驱动。【中巨芯】 国内湿电子化学品领先者, 电子特气及前驱体或成为新增长极。   可降解材料: 【海正生材】 率先实现聚乳酸量产突破, 可降解塑料下游市场前景广阔。   生物基材料: 【凯赛生物】 全球长链二元酸龙头, 招商局入股共拓生物基尼龙新市场。【华恒生物】 L-丙氨酸技术全球领先, 构筑“氨基酸+维生素+新材料” 三重成长曲线。   催化剂: 【凯立新材】 贵金属催化剂应用广泛, 强研发能力驱动下游应用推陈出新。   吸附分离材料: 【蓝晓科技】 国内吸附分离材料龙头, 盐湖提锂、 多肽、 超纯水等领域高景气推动持续成长。   高性能纤维: 【海利得】 国内差异化涤纶工业丝领军者, 越南基地扩展加速全球化步伐。【泰和新材】 国内芳纶龙头, 芳纶涂覆有望贡献业绩增量。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政策风险;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1页
      2023-11-07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