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行业
中心思想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战略意义与市场重塑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在于,中国自2016年2月全面启动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是国家医药政策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提升国产仿制药的整体质量水平,并重塑现有药品市场格局。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将有望凭借其与原研药一致的质量和疗效,结合其固有的价格优势,逐步取代进口原研药的市场份额。这一过程将主要通过消除医患对仿制药的偏见、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与原研药同台竞价以及医保支付标准的引导作用来实现。
重点企业机遇与市场策略分析
报告深入分析了在一致性评价背景下,不同类型上市药企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市场空间大、价格水平高且具备自营推广能力的高价品种,如信立泰的氯吡格雷和华东医药的阿卡波糖,通过评价后有望为公司带来显著的营业收入增量。而对于价格较低但对公司营收贡献较大的低价品种,如仟源医药的坦洛新和华海药业的帕罗西汀,其放量则更依赖于公司的整体营销实力。此外,拥有多品种参评且具备工商一体化优势的企业,如上海医药、天士力、白云山,在普药推广方面将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主要内容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政策驱动与市场重塑
政策背景与市场格局
自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以来,中国全面启动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随后,食药监总局(CFDA)公布了第一批289个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的品种目录。报告指出,在这些待评价品种中,市场格局通常表现为进口原研药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多家国产仿制药企业则分享剩余的小部分市场。例如,根据2016年样本医院数据,氯吡格雷片剂市场份额第一的赛诺菲占比高达53%,氨氯地平片剂中辉瑞占比86%,阿卡波糖片剂中拜耳占比65%,硝苯地平片剂中拜耳占比93%。这种市场结构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提供了巨大的替代空间。
三大竞争优势重塑市场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将主要依靠“消除偏见”、“招标竞价”和“医保支付”三大优势,与进口原研药展开市场竞争,并有望逐步取代其市场份额。
消除偏见:提升医患对仿制药质量的认可
长期以来,尽管国产仿制药价格显著低于进口原研药,但由于医患普遍认为仿制药与原研药存在质量差异,导致医患更倾向于选择高价的进口原研药。一致性评价的核心目标正是证明国产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一致。一旦通过评价,将有效消除医患的偏见,提升对国产仿制药的质量认同,从而使其低价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
招标竞价:迫使进口原研药降价或退出
我国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体系以2015年国务院“7号文”和卫计委“70号文”为基础,引入了“竞价分组”概念。该机制要求投标药品先通过各项指标评定划分入不同竞价组,再通过“双信封制”评分和竞价/谈判方式中标。根据2016年各省集中采购方案统计,已有16个省市按照质量层次划分设置了竞价分组,其中9个省份明确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与不在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品划分为同一竞价组。这意味着通过评价的仿制药将与进口原研药同台竞价。鉴于降低药品价格是医药政策大势,政策将迫使原研药降价至仿制药水平,甚至选择退出部分市场,为国产仿制药扩大市场份额创造巨大空间。
医保支付:通过差价的市场调节作用提升国产仿制药市场份额
2017年7月,人社部“54号文”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医保谈判结果,并首次确定了每一个品种的“医保支付标准”。这意味着医保支付将不再是全价报销,而是仅在“医保支付标准”规定的价格范围内纳入报销,超出部分需患者自费。报告预测,未来2年内,所有医保目录品种都将逐步推出医保支付标准,对同一通用名+剂型的品种,无论是进口原研药还是国产仿制药,均将置于同一支付标准下。同时,原研药的医保支付标准将受到后续仿制药上市影响而持续降低。届时,高价原研药与低价仿制药的患者自付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患者将出于价格因素考虑选择低价的国产仿制药,从而提升国产仿制药的市场份额。
重点上市药企的业绩弹性与市场策略
筛选一致性评价业绩影响较大的上市标的
报告通过严谨的筛选步骤,从289目录品种中识别出通过一致性评价有望对公司业绩带来较大提升的四家上市公司:信立泰、华东医药、仟源医药和华海药业。筛选过程包括:从PDB数据库中查找289品种的2016年数据;挑选样本医院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品种(共23个,涉及21家A股上市公司,定义为①类);挑选在289品种中销售品种超过10个的A股上市公司(共13家,定义为②类);选择①类和②类的并集共26家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待评价品种收入贡献率和化药制剂毛利贡献率;最终综合评价各项参数,挑选出弹性最大的四家公司。例如,信立泰的化药制剂毛利润贡献率高达91%,待评价品种毛利润贡献率80%;华东医药分别为76%和37%;华海药业分别为55%和72%;仟源医药分别为100%和23%。
高价品种的自营推广策略
信立泰的氯吡格雷和华东医药的阿卡波糖被归类为高价品种,其市场格局具有相似性:产品价格较高,足以支撑单品种自营销售推广;产品整体市场缓慢增长,年增速约5%~10%;进口原研药一家独大,市场份额分别达到60%和72%;国内仿制药企数量较少且上市公司是其中的强势者。报告强调,尽管一致性评价为产品替代进口药创造了有利环境,但公司的营销能力仍是药品放量的重要因素。根据2016年销售数据推测,若氯吡格雷和阿卡波糖在通过评价后市场份额能扩大到50%,将分别能为信立泰和华东医药带来42%和20%的制剂收入提升。
信立泰——氯吡格雷片
信立泰共有2个品种入选289目录,其中氯吡格雷对公司营业收入影响显著。2016年,信立泰营业收入38.3亿元,氯吡格雷片销售金额约24.2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3.2%。目前,氯吡格雷片市场主要由赛诺菲(60%)、信立泰(30%)和乐普药业(10%)占据。信立泰的氯吡格雷片最新中标价(2017年6月贵州标)为75mg/片8.72元,低于赛诺菲的16.80元。公司凭借其自营销售能力,有望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华东医药——阿卡波糖片
华东医药主营业务包括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贡献了大部分毛利润。公司有3个品种入选289目录,阿卡波糖是公司销售金额最高的单品,占公司制剂销售金额的20%。阿卡波糖用于治疗糖尿病,原研药为拜耳的阿卡波糖片。2016年,拜耳占据约65%的市场份额,华东医药约25%。华东医药的阿卡波糖片最新中标价(2017年6月贵州标)为50mg/片1.43元,低于拜耳的2.13元。华东医药的片剂剂型与原研药相同,预计在一致性评价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有望更快获得一致性结果并扩大市场份额。
低价品种的整体营销实力
坦洛新和帕罗西汀等低价品种通常无法承担单品种自营销售的成本,需要借助其他产品的渠道进行推广。因此,公司的整体营销实力将更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放量。以利培酮为例,虽然有恩华药业、华海药业等上市公司拥有批文并参与评价,但齐鲁药业等实力雄厚的企业也积极参评,竞争激烈。报告推测,低价品种的一致性评价业绩弹性需要格外考虑公司的整体营销能力与市场格局。根据2016年销售数据推测,若坦洛新和帕罗西汀在通过评价后市场份额能扩大到50%,将分别能为仟源医药和华海药业带来64%和5%的制剂收入提升。
仟源医药——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
仟源医药主营制剂销售,2016年营业收入7.5亿元。公司有5个品种入选289目录,其中坦洛新销售金额及整体市场容量较大,有望通过一致性评价对公司业绩带来明显提升。2016年,公司泌尿系统药收入1.2亿元,主要由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贡献。目前,日本安斯泰来占据坦洛新市场约67%的份额,仟源医药子公司浙江海力生和恒瑞医药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6%和2.9%。仟源医药的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最新中标价(2017年6月贵州标)为0.2mg/粒2.60元,低于安斯泰来的5.57元和恒瑞医药的3.19元。
华海药业——帕罗西汀片
华海药业主营制剂及原料药,营业收入贡献相差无几。公司有4个产品纳入289目录,其中帕罗西汀和依非韦伦是支柱品种。帕罗西汀作为精神类药物,市场容量高达数亿元,其价格较低。2016年,中美天津史克占据帕罗西汀市场52%的份额,华海药业的市场份额提升至36%。华海药业的帕罗西汀片最新中标价(2017年6月重庆标)为20mg/片55.51元/14片,低于中美史克的93.88元/10片。华海药业有望在通过评价后借助价格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多品种参评公司可借助工商一体化优势推广普药
报告指出,上海医药、天士力、白云山等公司拥有众多待评价品种(上海医药105个,天士力38个,白云山32个),但这些品种对公司医药工业营业收入的贡献相对较低(上海医药待评价品种样本医院销售金额占样本医院公司销售金额的8.6%,天士力2.8%,白云山1.1%)。然而,这三家企业均同时经营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具备显著的工商一体化优势。由于289目录品种多为低价普药,难以依靠单品种自营推广实现放量,因此,这些公司的工商一体化渠道优势将极大地促进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的放量,值得市场关注。
总结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中国医药行业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旨在通过提升国产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重塑药品市场竞争格局。这一政策的实施,将通过消除医患偏见、优化招标竞价机制以及引入医保支付标准等多种途径,逐步推动国产仿制药替代进口原研药,从而实现药品的可及性和经济性。
在这一变革浪潮中,具备特定优势的上市药企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信立泰(氯吡格雷)和华东医药(阿卡波糖)等拥有高价、大市场容量品种的公司,若能成功通过一致性评价并发挥其强大的自营推广能力,有望实现显著的业绩增长。而仟源医药(坦洛新)和华海药业(帕罗西汀)等低价品种生产企业,其市场份额的扩大则更依赖于公司整体的营销实力和渠道覆盖能力。此外,上海医药、天士力、白云山等兼具医药工业和商业优势的工商一体化企业,在推广数量众多、以普药为主的待评价品种方面,将凭借其整合渠道优势,在一致性评价后实现规模化放量。
总体而言,一致性评价不仅是对仿制药质量的严格要求,更是对药企综合实力和市场策略的全面考验。未来,企业的研发投入、生产质量管理、营销推广能力以及对政策的敏锐洞察和适应能力,将共同决定其在重塑后的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