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行业分类:
  • 全部
  • 中药
  • 医疗器械
  • 生物制品
  • 化学制药
  • 中药
  • 医疗器械
  • 医疗服务
  • 医药商业
  • 化学制品
  • 医疗行业
  • 化学原料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4332)

    • 化工行业运行指标跟踪:2022年3月数据

      化工行业运行指标跟踪:2022年3月数据

      化学制品
        1、景气度指标:企业/订货/投资/用工景气指数;CCPMI;工业增加值   2、价格指标:PPI\PPIRM\CCPI   3、供给端指标:产能利用率、固定资产投资、存货、能耗、在建工程情况   4、进出口指标:进出口指数、出口交货值、HS:进出口金额   5、下游行业运行指标:地产、家电、汽车、纺服   6、行业经济效益指标:三大行业经济效益指标   7、全球宏观和终端市场指标:采购经理指数、GDP同比、民用建筑开工、消费者信心指数、汽车销售   8、全球化工产品价格及价差:化学原料价格及价差、中间产品价格及价差、树脂/纤维子行业价格及价差   9、全球行业经济效益指标:销售额变动、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每股指标   10、欧美地区化工产品价格及生产指标:产量指数、PPI、生产指数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大幅波动风险;新冠疫情导致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安全环保风险   行业观点   (1)多因素影响子行业22年景气程度变化,农药行业在耕地面积预期提升、粮价维持在较高水平、国内供给有序且四季度价格走高之下22年整体盈利水平有望改善,重点推荐扬农化工、润丰股份、广信股份、利民股份;轮胎行业景气度有望回升,新能源领域带来发展机遇,建议关注赛轮轮胎、森麒麟。粘胶行业景气有望反转,重点推荐三友化工。(2)需求经济相关程度较弱,半导体材料、军工材料等新材料领域中长期自主可控;重点推荐化学合成平台型公司万润股份,国内民营气体龙头企业金宏气体。(3)下游需求稳定,高度关注光伏、风电、新能源、代糖等细分领域;重点推荐新能源功能材料龙头新宙邦,全球甜味剂龙头金禾实业。(4)龙头纵横扩张,一体化优势凸显,盈利中枢有望抬升;重点推荐万华化学、华鲁恒升、新和成(与医药组联合覆盖)。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8页
      2022-05-11
    • 2022Q1基础化工基金持仓分析:钾肥行业持仓较多,亚钾国际等关注度提高

      2022Q1基础化工基金持仓分析:钾肥行业持仓较多,亚钾国际等关注度提高

      化学制品
        整体来看,基础化工行业基金持仓占比排第5名。2022年第一季度,基础化工(申万Ⅰ级)的基金持仓占比为7.2%,全行业排名第五。从年度数据来看,基础化工行业基金持仓市值占比持续增长,从2018年第一季度的3.9%持续提升至2022年第一季度的7.2%。从三级子行业来看(申万Ⅲ级),基金对涤纶、聚氨酯、氮肥、钾肥四个子行业在市值方面持仓较重,分别占基础化工整体持仓的7.0%、4.9%、4.9%、4.6%。2022年第一季度基金对纯碱、炭黑、磷肥三个子行业持仓市值占比提升,相较于2021年第四季度分别提高1.12pct、0.32pct、0.18pct。   存量方面,万华化学是2022Q1公募基金的主要持仓对象。从持仓市值的角度来看,公募基金整体对万华化学的总持仓市值最高,其持仓市值达106.24亿元。其次为华鲁恒升、盐湖股份、国瓷材料、远兴能源等,持仓市值分别为103.44亿元、94.87亿元、57.44亿元、45.35亿元。从持仓量占流通股比例的角度来看,公募基金整体对华恒生物的持仓比重最重,持仓量占流通股比例达36.34%。其次为英科再生、润丰股份、斯迪克、善水科技等,持仓量占流通股比例分别为28.91%、26.71%、24.30%、24.07%。   变量方面,一季度基金对大洋生物、沧州大化等有所加仓。从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例变动的角度来看,2022年一季度基金对善水科技加仓较多,基金持股占整体流通股比例约为24.07%,环比增加20.84pct。从基金持股量变动的角度来看,2022年一季度基金对大洋生物有所加仓,基金持股量为246.39万股,环比增加2463800%。从基金持股市值变动的角度来看,2022年一季度基金对沧州大化加仓较多,当前沧州大化的公募基金持仓市值约为2.55亿元,环比增加31697.58%。   龙头方面,亚钾国际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2021年第一、二季度,基金在亚钾国际中的持仓占流通股比例分别为3.7%、5.63%,环比分别提高1.73pct、1.93pct,之后有所下降,从2021Q2的5.63%下降至2021Q3的0.78%,而后再次上升至2021Q4的2.5%。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基金在亚钾国际中的持仓占流通A股比例为1.09%,较前一季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20年第三季度前的水平。2021年以来市场对公司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近年来,公司钾肥产能扩张稳步推进,2022年4月公司新增100万吨氯化钾项目稳定达产,同时,公司制定了短期内扩建300万吨产能的战略目标。此外,目前国际钾肥供给缺口已形成,钾肥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公司未来产能增量预期明确,2022年业绩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投资建议   基础化工行业中基金持仓多、行业景气向好以及盈利能力增强的龙头企业或将受益,如:亚钾国际、盐湖股份、远兴能源、华鲁恒升、万华化学等。   风险提示   国内外新冠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变化、安全环保政策升级。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0页
      2022-05-11
    • 医药2021年报及22Q1总结:估值回落,业绩分化

      医药2021年报及22Q1总结:估值回落,业绩分化

      生物制品
        医药板块估值居历史十年分位数低位水平。截至5月6日,中信医药指数整体估值(TTM)为30.23倍,相对沪深300溢价率为158.42%,处在近十年比较低的历史水平,估值位居历史十年分位数的5.72%。子板块中,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生物制品的历史十年估值水平分位数在历史极低水平,主要与疫情相关的检测、耗材、ICL、疫苗等业务带来较高的利润水平,以及CXO业务持续高景气度有关。   2021年医药制造业整体利润率水平为近十年最高。2021年,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9288.50亿元和6271.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1%和77.9%;利润率为21.41%,为近十年最高值。   医药板块2021年及22Q1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是近十年的高位水平。医药板块整体而言,2021年及22Q1的收入增速分别为14.14%和15.11%,是近十年的中游水平。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3.32%和35.86%,是近十年的高位水平。受益于疫情之下疫苗接种、常态化检测、新产品推出以及新冠药物大额订单的拉动,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个子板块在2021&2022Q1期间,收入和利润增速、财务指标等均比较亮眼。   受政策鼓励、大订单催化等因素利好,中药、疫情检测、CXO相关细分板块2021年和22Q1业绩优异,我们看好API、疫情检测、中药板块、CXO等细分板块的投资机会。业绩的基础上,可以从长期视角和中期疫情相关主线选择个股。建议关注:1)基于后疫情时代的医疗新基建、常态化核酸检测下的耗材、IVD等器械板块相关个股,例如迈瑞医疗等;2)中药板块以中药创新药和具备管理改善预期、提价预期的传统品种中药相关个股,例如新天药业、广誉远等;3)API板块主要关注订单饱满、产能扩张,向制剂一体化和CDMO延伸的个股,例如同和药业等;4)在短期扰动因素较多的情况下,CXO板块建议基于业绩,短期关注具备大订单驱动的个股,长期视角聚焦于细分产业环节或者新业务的优势龙头,例如药明康德、美迪西、博腾股份等。   风险提示:包括但不限于:集采等政策的变化和产品降价超预期;疫情反复影响到公司正常运营的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贸易冲突等。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2页
      2022-05-11
    • 基础化工行业研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利好生物制造

      基础化工行业研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利好生物制造

      化学制品
        事件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评论   生物经济总量规模有望迈上新台阶,生物技术创新持续突破。规划强调“十四五”期间生物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展望2035年,我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生物技术创新作为生物经济规模化的底层基础,将着力于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微流控、高灵敏等生物检测技术,生物制造菌种的设计、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序推动在新药开发、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物质合成、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   鼓励发展生物制造,支持龙头创新型企业发展。本次规划将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作为生物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中对于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产业,要求重点围绕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生物质能等方面,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菌种与蛋白元件库。落实到企业层面,规划鼓励生物创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培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我们认为本次规划会加速与生物制造相关的工业化产品的推广,有自主研发能力且具有先发优势的生物制造型企业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推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对于低碳环保的方向,规划中强调运用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剂等生物技术,推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支持有影响力的用户单位牵头建立产用联合体,与生产企业共同合作开展生物产品技术创新和示范验证,构建“应用示范-反馈改进-水平提升-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在8亿吨以上,可利用空间极大,通过生物学途径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原料转化为可被底盘细胞利用的糖类并最终生产工业品,将成为符合生物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凯赛生物开展的秸秆处理和应用于乳酸生产的中试实验目前进展顺利,后续将在山西推进秸秆的产业化示范,与规划引导的产业方向与发展路径相契合。   投资建议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出台有望将我国生物经济规模推向新的台阶,加速相关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并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与产品先发优势的企业形成强力支持。在化工板块,我们建议关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在长链二元酸领域成为全球单项冠军,在生物基聚酰胺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并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有望实现秸秆应用示范的生物制造企业凯赛生物。   风险提示   生物制造产品推广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疫情影响相关企业正常经营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2-05-11
    • 医疗行业研究:胶原蛋白系列行业研究之二:从巨子生物看重组胶原蛋白市场

      医疗行业研究:胶原蛋白系列行业研究之二:从巨子生物看重组胶原蛋白市场

      医疗服务
        行业观点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快速增长,稀有人参皂苷得到广泛应用:重组胶原蛋白在专业皮肤护理、肌肤焕活、生物医用三大领域得到多元应用。其中,2021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市场规模已达到94亿元,肌肤焕活应用市场和基于胶原蛋白的生物医用材料市场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24亿元和32亿元,实现2017-2021年年复合年增长率19.7%、33.5%。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基于稀有人参皂苷技术的功能性食品市场,2021年销售额达到6.45亿元,2017-2021年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2.3%,预计2027年将进一步增至15.61亿元。   巨子生物深耕胶原行业近二十载,为领域先头企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按零售额计,公司是2021年中国第二大的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同时从2019年起连续三年为中国最大的胶原蛋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公司生产的基于稀有人参皂苷技术的功能性食品拥有24.0%的市场份额,已经销售和经销至中国1,000多家公立医院、约1,7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以及约300个连锁药房品牌,覆盖约2,000家化妆品连锁店及连锁超市门店。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15.52亿元,2019-2021年CAGR为27.39%;2021年归母净利润8.28亿元。   巨子生物核心技术行业领先,构建多样化产品矩阵:公司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设计、开发及制造重组胶原蛋白和稀有人参皂苷,解决了阻碍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全球商业化的效率问题,和稀有人参皂苷生物转化效率低及易失活的问题。公司重组胶原蛋白纯度达99.9%,细菌内毒素浓度低于0.1EU/mg,均符合或优于医用材料标准。公司产品矩阵覆盖美丽和健康两大需求,包含八大品牌,拥有85种在研产品。旗舰产品可复美和可丽金已经积累一定知名度和认可度,分别为2021年中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行业第三和第四畅销品牌。   胶原蛋白相关公司梳理:胶原蛋白市场目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胶原蛋白市场(医疗健康、功能性护肤和功能性食品等)有望受益于消费升级快发展。建议关注胶原蛋白领域优质企业:巨子生物:研发实力强劲,技术实力行业领先。锦波生物:重组人源胶原蛋白领先厂商,医美产品有望打开成长空间。创尔生物:产品多样化,涵盖医疗器械及护肤品等领域。双美生物:研发生产医疗级胶原蛋白的全球GMP制药企业领导者,设有胶原蛋白注射针剂、胶原蛋白保养品系列产品品牌。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风险;品牌声誉受损的风险;新产品研发进度受阻的风险;经销商相关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疫情相关风险等。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1页
      2022-05-11
    • 从巨子生物看胶原蛋白赛道:乘“医”+“美”之东风

      从巨子生物看胶原蛋白赛道:乘“医”+“美”之东风

    • MRD动态监测市场综述短报告

      MRD动态监测市场综述短报告

      医疗服务
        常见的肿瘤监测方式各具痛难点,需要精准疗法实现患者的全周期管理以及监测效果的及时准确性。   常见肿瘤监测的主要方式有肿瘤标志物、易感基因检测、ctDNA检测、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每种方式难以贯彻肿瘤精准治疗的全过程,且因为肿瘤的临床治疗难以确定治疗终点,易造成患者出现“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的现象。另外,肿瘤监测技术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需要不断提高,如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测等方式对患者术后复发的判断相对滞后且缺乏一定精准性。   中国市场在政策、经济等予了MRD动态监测技术发展的巨大支持。   精准肿瘤治疗可以解决传统肿瘤监测方式的痛难点,其中的MRD动态监测是肿瘤精准治疗的重要分支。MRD动态监测技术是指在患者治疗期间或之后,或当患者处于缓解期时,对存在于受试者体内的低水平恶性细胞进行动态地监测,实施疗效评估、治疗指导以及复发预测。   中国市场近年来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给予了MRD动态监测技术发展的巨大支持。例如,国家近年不断颁布相关法规政策,并积极推进国家癌症防控平台的建设,助力患者提高治愈率与生存率;且中国癌症新发数量及死亡人数高居全球第一,庞大的癌症群体催生了大量社会需求;还有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都成为了中国MRD动态监测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头豹研究院
      31页
      2022-05-11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发布,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多细分板块有望受益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发布,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多细分板块有望受益

      生物制品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维持“看好”评级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也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首个顶层设计(“十三五”期间对应文件为《“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强调创新驱动技术领先、产业扩大融合广泛、生物安全风险可控。到2025年,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规划》的推出有望助力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板块打造“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   在生物医药方面,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规划提出,“十四五”发展基因诊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加快相关技术产品转化和临床应用,推动形成再生医学和精准医学治疗新模式;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开发多联多价疫苗,发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疫苗,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推动中医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鼓励中医药传承创新;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升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原始创新能力。《规划》提及众多细分生物医药板块,有计划的培育一批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领域世界级龙头企业,将为相关公司带来重要政策支持。   推荐及受益标的   创新药板块:推荐标的:皓元医药、药石科技;受益标的: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博腾股份、和元生物等。生命科学上游板块:推荐标的:义翘神州、东富龙;受益标的:诺唯赞、百普赛斯、楚天科技、纳微科技、泰坦科技、阿拉丁、优宁维等。疫苗板块:推荐标的:康泰生物;受益标的:智飞生物、万泰生物、康希诺生物、沃森生物等。中药板块:推荐标的:羚锐制药、寿仙谷、天士力、新天药业、悦康药业;受益标的:以岭药业、康缘药业、九芝堂、同仁堂、中国中药、红日药业、固生堂、白云山、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太极集团、健民集团、济川药业。精准医疗板块:受益标的: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诺辉健康、达安基因、贝瑞基金。先进装备板块:推荐标的:迈瑞医疗、开立医疗;受益标的:万东医疗、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生物医用材料:受益标的:康拓医疗、乐普医疗、正海生物、奥精医疗、威高骨科。(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风险提示:行业黑天鹅事件、疫情恶化影响生产运营。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2-05-11
    • 医疗服务:多地执行新冠核酸检测常态化,建议关注核酸检测服务行业

      医疗服务:多地执行新冠核酸检测常态化,建议关注核酸检测服务行业

      医疗服务
        全国多地执行核酸检测常态化,或将成为社会成本最小的防疫方式。2022年以来,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性和隐匿性较强,深圳、吉林、上海等多地爆发大规模新冠病毒疫情,新冠核酸检测由于可以在早期筛选出阳性感染者,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近日全国多地开始将新冠核酸检测作为常规防疫手段,出入公共场合或乘坐交通工具需要提供48小时或者72小时核酸。2022Q1国内GDP同比增长4.8%,其中广东同比增长3.3%、上海同比增长3.1%、天津同比增长0.1%、吉林同比下滑7.9%,增速较为异常的省份均为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新冠疫情导致的封城封控措施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核酸检测是精准防控的有效手段,是主动筛查无症状感染者、落实“四早”要求的第一道防线。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中强调“要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我们认为,常态化核酸检测可以有效遏制病毒早期传播,避免因为大面积封城封控导致的全社会经济损失,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或将成为社会成本最小的防疫方式。   核酸检测价格不断走低,成本压力下继续降价空间有限。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核酸检测价格不断调整,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核酸检测价格高达200元/人份,随着试剂耗材成本的下降和检测技术的成熟使用,核酸检测价格不断走低。2022年4月2日,国务院及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要求核酸检测单人单检价格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价格不高于每人份8元,截至5月8日,全国已经有30多个省份发文下调政府指导价,其中北京和河北将单人单检价格下调至每人份19.7元,多人混检价格下调至每人份3.4元,是目前全国最低价。新冠核酸检测成本主要包括试剂耗材成本、上机成本、采样成本(含运输)等,其中试剂耗材是主要的成本优化空间,通过集中采购已经实现大幅降价,从4月29日公布的广东联盟中选结果来看,核酸普通检测试剂及组套的最低中标价为3.20元,核酸快速检测试剂及组套的最低中标价为6.05元。我们认为,目前核酸检测的试剂耗材成本已经被压到极限,其他成本优化空间不大,核酸检测服务已经进入“薄利多销”的商业阶段,后续再降价的空间非常有限。   新冠核酸检测常态化市场空间测算:考虑到各地执行的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有所差异,我们认为这种差异主要与城市等级有关,我们按照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进行划分。(1)新一线城市:假设新一线城市的检测频率2天1检(动态48h),保守、中性、乐观情况下假设人群覆盖率分别为60%、70%、80%,极端情况下假设新冠核酸混检定价降到2.5元/人份。经过计算,我们认为新一线城市每月检测量为21.6-28.8亿人份,对应的市场空间为54.0-72.0亿元。(2)二线城市:假设二线城市的检测频率3天1检(动态72h),保守、中性、乐观情况下假设人群覆盖率分别为50%、60%、70%,极端情况下假设新冠核酸混检定价降到2.5元/人份。经过计算,我们认为二线城市每月检测量为13.0-18.2亿人份,对应的市场空间为32.5-45.5亿元。(3)三线及以下城市:假设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检测频率7天1检,保守、中性、乐观情况下假设人群覆盖率分别为40%、50%、60%,极端情况下假设新冠核酸混检定价降到2.5元/人份。经过计算,我们认为三线及以下城市每月检测量为14.4-21.6亿人份,对应的市场空间为36.0-54.0亿元。(4)合计:经过计算,我们认为如果国内全面推行核酸检测常态化,每月检测量将达到49.0-68.6亿人份,对应的市场空间为122.5-171.5亿元。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核酸检测服务能力领先的第三方医学检验龙头公司: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凯普生物、兰卫医学等。(1)金域医学:2021年累计完成新冠核酸检测2.5亿人份(8,500万管),对应的核酸检测服务收入为46亿元。(2)迪安诊断:2021年累计完成新冠核酸检测1.28亿人份(4,900万管),对应的核酸检测服务收入为26亿元。(3)凯普生物:2021年累计完成新冠核酸检测5,000万人份。(4)兰卫医学:2021年累计完成新冠核酸检测近3,000万人份。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不确定性风险;核酸检测价格持续下滑风险;市场空间测算偏差风险。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页
      2022-05-10
    • 纯碱行业分析框架

      纯碱行业分析框架

      化学制品
        纯碱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准入壁垒较高。纯碱又名碳酸钠,按照密度不同分为轻质纯碱和重质纯碱,按照生产工艺不同分为天然碱法、氨碱法和联碱法。纯碱准入壁垒较高,根据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除天然碱项目外,其余纯碱项目均被划为限制类产业,因此目前只有天然碱项目具备扩产条件。   我国纯碱供需紧平衡,行业集中度较高。全球纯碱产能约7000万吨/年,2021年底我国纯碱总产能3293万吨/年,较2020年底减少24万吨/年;2021年国内纯碱产量2909.2万吨,同比增加5.4%,行业实际开工率88.3%,同比增加5.1pp。根据中国纯碱工业协会数据,截至2021年底,国内纯碱企业有效产能为2988万吨,其中联碱企业总产能为1445万吨,占比48.4%,氨碱企业总产能为1363万吨,占比45.6%,天然碱企业总产能为180万吨,占比6.0%,行业CR12达到68%。   疫情复苏平板玻璃需求有望回暖,新能源领域拉动纯碱需求高增。纯碱下游主要用于生产玻璃,2021年浮法玻璃需求占比39%;玻璃包装容器占比12%;光伏玻璃占比7%;日用玻璃制品占比5%。(1)在国家稳经济增长的强烈预期下,房地产竣工端有望发力提振需求。(2)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爆发增长以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高,我们按照2021-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125/155/220/290/350GW测算,对应纯碱需求分别为192/240/257/478/585万吨。(3)碳酸锂价格持续攀升,带动锂盐企业资本开支,理论上生产1吨碳酸锂消耗1.8-2吨纯碱,大幅拉动纯碱需求。我们预计2021-2025年国内碳酸锂产能分别为13.1/18.1/25.5/34.3/44.0万吨,对应纯碱需求26.2/36.2/51.0/68.6/88.0万吨。我们预计2022-2024年国内纯碱供需缺口分别为-9.8、-17.0、-61.1万吨,看好行业未来2-3年高景气度。   相关标的:建议关注国内天然碱法龙头企业【远兴能源】;联碱法龙头企业【和邦生物】、【双环科技】、【华昌化工】、【云图控股】;氨碱法龙头企业【中盐化工】、【三友化工】、【山东海化】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传染疫情等系统性风险;纯碱下游新增产能建设进度可能低于预期;纯碱价格过高导致下游需求低于预期等。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4页
      2022-05-10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