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110755)

  •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2024年企稳回升双加速,2025年利润弹性有望释放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2024年企稳回升双加速,2025年利润弹性有望释放

    个股研报
      安琪酵母(600298)   2024年收入、利润企稳回升,维持“买入”评级   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152亿元,同比+11.9%;扣非前后归母净利润13.3、11.7亿元,同比+4.1%、+5.8%。2024Q4营收42.9亿元,同比+9.0%,扣非前后归母净利润3.7、3.3亿元,同比+3.7%、+12.0%。因固定资产转固、折旧略有增加,我们下调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7.05/21.54亿元(前次17.50/22.06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25.74亿元,对应2025-2027年EPS1.96/2.48/2.96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17.0/13.5/11.3倍PE,股权激励落地,确定性增强,利润弹性释放周期,维持“买入”评级。   国内增速企稳,国际快速增长   分业务看,2024年酵母、制糖、包装、食品原料营收同比+14.2%、-26.1%、-2.8%、+31.7%,酵母主业保持较快稳定增长,制糖业务逐步剥离,食品原料类业务较高速增长。分季度看,公司从2024Q1-2024Q3公司营收加速增长,2024Q4有所回落,主因制糖等业务逐步剥离。分区域看,2024年国内、国际市场营收同比+7.5%、+19.4%,国内需求企稳回升、国际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盈利能力平稳略降,后续有望恢复   2024年归母净利率同比-0.64pct,其中公司毛利率同比-0.67pct,其中酵母主业、制糖、包装、食品原料毛利率分别-1.11、-1.38、-6.29、-4.82pct,2024年毛利率略有下降,主因产品结构或价格略有下降,叠加原料、折旧等成本略有增长。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0.27、-0.14、-0.29、+0.30pct,费用率整体平稳略有上升。   成本下降、弹性释放,激励护航收入稳定增长   公司股权激励落地后,员工积极性明显提升,虽然短期公司组织架构调整预计对收入增速略有影响,但全年公司收入增长确定性依然较高。2025年原料成本基本确定,糖蜜价格预计降15%以上,利润弹性释放。   风险提示:汇率波动风险、降价风险、国际需求下降风险。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5-04-14
  • Q4平稳收官,中期增长动能充分

    Q4平稳收官,中期增长动能充分

    个股研报
      安琪酵母(600298)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97亿元,同比+11.86%;归母净利润13.25亿元,同比+4.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70亿元,同比+5.79%。其中,24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85亿元,同比+8.98%;归母净利润3.71亿元,同比+3.6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30亿元,同比+12.01%。   点评:   Q4酵母主业高增,国内持续恢复。分产品看,Q4酵母及深加工产品、制糖产品和包装类产品分别实现营收31.43亿元、3.68亿元和1.03亿元,同比分别+20.83%、-40.42%和+1.01%,同时产品类别新增食品原料。分区域看,Q4公司国内和国外分别录得营收28.38亿元和14.55亿元,同比分别+8.9%和+12.8%。一方面,公司酵母主业增长持续提   速;另一方面,公司国内收入持续呈现复苏态势。   全年毛利率略有下滑,利润略低于预期。毛利端看,尽管核心原料糖蜜全年价格呈下行趋势,但年初产品降价的影响叠加海运费用的升高使得公司全年毛利率达23.52%,同比-0.67pct。费用端看,整体费用率表现平稳,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0.27pct、-0.14pct、-0.28pct、+0.30pct。结合其他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后,公司营业利润率达10.29%,同比-0.82pct,使得归母净利润率达8.72%,同比-0.63pct,整体利润略低于24年13.69亿的目标。   持续开拓市场,提升产能人效。地域上看,公司2024年海外业务增速达19.36%,公司加快海外布局,完成巴西公司、阿尔及利亚公司设立,并积极推进印度尼西亚公司的设立及酵母项目建设的准备工作。产能端看,公司2024年酵母系列产品产能达45万吨,同比提升21.6%,并有海内外多个项目正在推进。人才端看,公司2024年向974名激励对象实施第二轮股权激励,充分激发员工能动性。   25年目标稳健,Q1国内需求弱复苏。公司年报经营计划中,计划今年   营收同比增长10%以上。具体到Q1,公司国内需求复苏偏弱,出口则维持强势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增长动能充分,把握低估机遇。收入端看,尽管短期国内复苏偏弱,但公司海外业务增速强劲,综合增长动能仍然充分。中长期看,YE渗透率的提升叠加海外业务的不断拓展有望持续推动公司收入增长。利润端看,25年核心原料糖蜜价格有望持续下降,但固定资产折旧同比有望增加。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EPS为1.78/1.99/2.33元,分别对应2025-2027年19X/17X/14XPE,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食品安全问题,行业竞争加剧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5-04-14
  • 基础化工行业点评:中美贸易关税大幅提升,化工品供应格局有望重塑

    基础化工行业点评:中美贸易关税大幅提升,化工品供应格局有望重塑

    化学制品
      主要观点:   事件描述   4月2日,美国启动对各国征收“对等关税”,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其中对我国商品进口关税增加34%(此前已向中国征收20%关税)。4月4日,国务院关税委员会宣布我国予以对等反制,对美进口商品统一增加34%关税。4月8日及9日,双方关税博弈升级,中美对进口商品在原基础上进一步互加50%关税。4月10日,美国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缓,其中不含中国。4月11日,我国国务院关税委员会宣布调整此前累积对原产美国商品的84%进口税率增加至125%,且若美国继续抬升中国输美商品关税税率,中国将不予理会。   在化工品双边贸易领域,中美双方互为重要合作伙伴   中美化工品贸易关系紧密。从我国2024年化工品进出口数据来看,我国出口总额达到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额1.87万亿元,占总出口额的7.3%;进口额1.63万亿元,占总进口额的8.8%。美国是排名第二的进口来源地,2024年进口额达到1469.0亿元。美国也是排名第二的出口流向地,2024年出口额达到1283.4亿元。中美在化工品贸易领域互为重要合作伙伴。   本次关税博弈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中美是全球工业品需求最大的两个市场,关税上升会导致进出口成本的变化,从而需要从其他低关税市场切换供应商或下游客户,供应链流向会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增加物流成本。尽管此次事件会变相增加全球交易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也认为蕴含着一些机会。我们看好三条投资主线:一是国产替代,二是本土资源品及内需增长方向,三是国内平台化、一体化优势的低成本企业。   投资主线一:中美互加关税推动新材料国产替代加速   本次中美关税博弈将对部分化工新材料的国产替代进程形成强力催化。从影响路径来看,我国对美反制的进口关税,产生了显著的进口替代效应。一方面,这促使国内企业加速构建多元化原料供应体系,为本土企业创造了宝贵的市场验证机会;另一方面,进口成本的大幅提升倒逼下游用户转向国产供应商,提升国产市场占有率。   我们看好国内尚有一定进口替代空间,同时美国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的品种。   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对电子信息行业国产化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一批企业正突破技术封锁,替代海外产品,相关公司【雅克科技】、【鼎龙股份】、【彤程新材】、【兴福电子】、【和远气体】、【金宏气体】、【广钢气体】;   POE:陶氏等企业长期垄断技术,我国近年来形成技术突围,关注已有产能投放的【万华化学】;   MDI:行业集中度高,除万华化学外主要玩家均是海外化工巨头,关税博弈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提升市占率,相关公司【万华化学】;   蜂窝陶瓷:市场长期被海外NGK等公司垄断,相关公司【国瓷材料】;   高端树脂产品:被陶氏等海外公司垄断,相关公司【蓝晓科技】;   己二腈:英威达和奥升德长期技术垄断,国内企业近两年实现产能零的突破,相关公司【中国化学】;   PDO:国内企业利用合成生物学打破杜邦垄断的PDO产品,相关公司【华恒生物】;   润滑油添加剂:美国企业是主要市场参与者,瑞丰新材正加速国产替代,相关公司【瑞丰新材】;   芳纶:杜邦全球占比高,国产芳纶产品已逐渐放量但尚有国产替代空间,关税进口反制加速国内企业实现进口替代,相关公司【泰和新材】;   显示材料:高端显示材料被海外UDC等公司所垄断,相关公司【莱特光电】、【奥来德】;   成核剂:国内成核剂主要自美国进口,关税反制有望加速国产替代,相关公司【呈和科技】。   投资主线二:全球避险情绪上升,看好本土资源品和内需增长方向   本次中美关税博弈显著推升了全球化工市场的避险情绪,建议重点关注具备自主可控优势的本土资源品领域。同时,为对冲出口下行压力,中国可能加大基建投资和消费刺激,带动相关化工品内需。   磷矿:中国目前的磷矿产量占比远大于储量,政策近年来不断收紧,相关公司【云天化】【川恒股份】【兴发集团】【湖北宜化】【芭田股份】;   钛矿:中国钛矿储量丰富,相关公司【龙佰集团】【中核钛白】;   萤石:萤石被誉为世界级稀缺资源,不仅在我国被列为稀缺资源,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重点保障,相关公司【金石资源】【包钢股份】;   钾盐:长期对外依赖度高,价格弹性大,相关公司【亚钾国际】【盐湖股份】【藏格矿业】【东方铁塔】;   稀土永磁:钕铁硼技术创新持续推动渗透,相关公司【新莱福】。   民爆行业:反全球化下国内基建以及一带一路基建合作加速,相关公司【广东宏大】、【易普力】。   投资主线三:关税博弈将加速新一轮产业转型和成本下降,成本领先企业受益   本次中美关税博弈虽然短期内对化工行业形成成本压力(如部分能源化工产品等对美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品类面临关税冲击),但长期来看,关税事件将推动国内化工产业加速升级转型。我们看好国内拥有成本竞争力的行业以及领先企业发生技术迭代,成本进一步下降。   煤化工:原油天然气波动剧烈,煤化工成本稳定,相关公司【宝丰能源】【华鲁恒升】;   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国内能源价格稳定,总体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优势,相关公司【梅花生物】【新和成】【金禾实业】【阜丰集团】【浙江医药】。   投资建议   关注国产替代、资源品、成本领先企业、内需提升方向上市公司。   风险提示   (1)政策发生显著变化;   (2)地缘政治超预期影响;   (3)需求下滑超预期。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页
    2025-04-14
  • 中国AI医疗行业白皮书:精准医疗,智能未来

    中国AI医疗行业白皮书:精准医疗,智能未来

    医疗服务
      近年来,国家连续发文鼓励和扶持AI医疗行业的建设与发展,2017年7月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重点提出加快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已把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政策进行推动,AI医疗作为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得到政府大力支持。   2023年7月,由国家卫健委等6部委颁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推进“5G+医疗健康”、医学人工智能、“区块链+卫生健康”试点,进一步提出医学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用词由“促进”进一步升级为“加快推进”,鼓励人工智能试点工作的落地。   AI医疗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基础设施的搭建及数据的收集,将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服务应用于医疗行业中,提升医疗行业的诊断效率及服务质量,更好的解决医疗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对AI医疗行业发展综述及各优质赛道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市场方向提出研判。   AI医疗的需求环境   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三甲医院主要集中于北上广和省会城市,集中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医护资源,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导致大量病患涌入。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36,976家医院中仅有3,523家三级医院,但诊疗人次高达22.3亿,占中国医院总数仅9.5%的三级医院承担了全国58.4%的医院诊疗量,医疗咨询供需明显不匹配。人工智能通过辅助导诊、辅助问诊等模式,有效减少医生繁杂工作,使医生诊疗效率提高,有效缓解医疗资源供需难题   AI医疗的投资环境   中国AI医疗行业早期融资事件数量逐步下降,融资轮次呈后移趋势。从投融资轮次来看,与全球投融资趋势相近,中国AI医疗融资轮次主要集中于A轮及A轮以前,但2020年起,基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通胀、加息和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下,宏观不确定性增高,投资人转为更关注企业的确定性,早期融资数量逐步下降,融资轮次后移,资本趋于理性,偏爱成熟标的   AI医疗的技术支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底层算法的不断更新,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分析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分析能力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核心,其底层基础算法主要包括知识图谱、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隐私计算等;技术方向可分为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分析等。同时,各个技术方向被逐步细化应用于不同的技术场景
    头豹研究院
    110页
    2025-04-14
  •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转型创新研发,签单增速稳健保障未来成长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转型创新研发,签单增速稳健保障未来成长

    个股研报
      阳光诺和(688621)   聚焦创新研发利润端阶段性下滑,签单增速稳健保障未来成长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0.78亿元,同比增长15.70%;归母净利润1.77亿元,同比下滑3.98%;扣非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滑8.31%。单看2024Q4,公司实现营收1.62亿元,同比下滑32.62%,环比下滑54.27%;归母净利润-3027.9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3661.4万元。2024年,公司新签订单约17.86亿元,同比增长18.74%;截至2024年底,累计存量订单约32.73亿元,同比增长27.57%。鉴于药学研究业务竞争激烈以及公司聚焦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我们下调2025-2026年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2.00/2.48/3.15亿元(原预计3.63/4.72亿元),EPS为1.79/2.22/2.81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3.9/19.3/15.2倍,考虑公司签单增速稳健,维持“买入”评级。   药学研究业务转型创新发展,自研创新药管线持续推进   2024年公司药学研究业务实现营收5.59亿元,同比下滑1.74%;公司持续深化布局自研新药,2024年研发费用约1.72亿元,同比增长约39.02%。截至2024年年底,新立项自研项目达89项,累计已超430项。2024年,公司取得生产批件的权益分成项目共6项,实现营业收入共653.36万元。同时,公司聚焦多肽、长效微球制剂、细胞治疗、小核酸以及核酸偶联药物等前沿领域,在研创新药项目STC007针对中重度瘙痒及镇痛处于II期临床,与艺妙神州合作研发的CD19CAR-T针对SLE处于I期临床,STC008针对肿瘤恶液质处于I期临床。   临床试验与生物分析业务快速发展,已服务多个创新药项目   2024年公司临床试验与生物分析服务实现营收5.12亿元,同比增长41.19%。公司已搭建临床试验研发平台、数统分析平台、SMO平台、第三方稽查平台4大专业平台,全国设立19个常驻点,已与300余家医院建立长期临床合作。公司通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了丰富的创新药物及改良型新药的临床研究经验,服务范围广泛覆盖内分泌、镇痛、呼吸、肿瘤、心脑血管、泌尿系统等多个治疗领域。   风险提示:药物生产外包服务市场需求下降,核心成员流失等。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5-04-14
  • 2024年年报业绩点评:国际业务拓展顺利,静待国内招采复苏

    2024年年报业绩点评:国际业务拓展顺利,静待国内招采复苏

    个股研报
      澳华内镜(688212)   摘要:   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50亿元(+10.54%),归母净利润0.21亿元(-63.68%),扣非净利润-0.06亿元(由盈转亏),经营性现金流-0.79亿元。2024Q4实现营业收入2.49亿元(-0.20%),归母净利润-0.16亿元(由盈转亏),扣非净利润-0.21亿元(由盈转亏)   经营环境波动致业绩承压,静待终端招采活力复苏。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明显下滑、扣非净利润由盈转亏,主要是国内终端市场招采活动减少、招投标总额下降影响了公司国内业务增长。同时,公司加大营销体系建设力度、提升研发投入水平,使得全年费用支出同比有所增加,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3.38%/14.48%/21.83%(同比+3.16pct、+1.08pct、+0.15pct)。此外,2024年公司毛利率同比下滑5.66pct至68.12%,主要是会计准则切换,以及毛利相对较低的境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所致。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由正转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至111.67(+26.61),体现了招投标需求释放节奏缓于预期的影响。基于2025年起较大规模的医疗设备更新商机或将陆续落地,公司作为国产软镜龙头,业绩有望实现显著复苏。   国际市场拓展加速推进,境外收入实现显著增长。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1.61亿元(+42.70%),占比21.57%(+4.90pct),主要受益于公司海外营销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多个国家的产品准入及市场推广进展顺利。公司海外市场主要分布在欧洲及成本敏感的新兴市场,对于软镜产品的增量需求客观存在,目前公司已在全球设立多个营销支持中心,为德国、英国、韩国、泰国等国家/地区的客户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并形成了一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为全球业务的持续增长打造了较好基础。   聚焦高技术研发创新,产品竞争实力不断强化。得益于不断完善的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速度,公司技术和产品实力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2024年AQ-3004K超高清内镜系统在国内大型医疗终端推广顺利,中高端系列产品销量稳步提升,全年中高端机型主机、镜体在三级医院装机(含中标)数量分别为137台、522根,装机(含中标)三级医院116家。2024年公司推出高光谱平台、AQ-150、AQ-120等内镜系统、640倍细胞内镜、140倍光学放大内镜等多个新产品,更加全面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强化了公司产品竞争力。   投资建议:澳华内镜为国产软镜龙头,技术及产品优势凸显,产线丰富度不断提升,海外市场快速拓展,国内业务有望受益于医疗设备招采活力复苏。考虑到外部经营环境修复节奏仍有一定不确定性,我们调整并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至0.82/1.23/1.86亿元,同比增长289.61%/50.69%/51.05%,EPS分别为0.61/0.92/1.38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为68/45/30倍,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终端招采活力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品研发与上市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5-04-14
  • 国内市场受行业影响增速放缓,海外市场增长亮眼

    国内市场受行业影响增速放缓,海外市场增长亮眼

    个股研报
      澳华内镜(688212)   主要观点:   事件:   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50亿元,同比增长10.54%,净利润2101.22万元,同比下降63.68%,基本每股收益为0.16元。公司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80元,合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071.52万元,分红比例占净利润约51%。   其中,2024Q4公司实现收入2.49亿元,同比-0.20%;归母净利润-1,629.08万元,同比-228.6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09.91万元,同比-392.07%。   事件点评   2024年国内收入承压,海外收入高速增长   2024年公司国内收入约5.86亿元,同比增长约4%,毛利率约为70.97%,较2023年的下降1.86个百分点。2024年以来,国内设备更新政策不断推出,行业招标节奏前低后高,且更多集中在2024年底,我们预计随着行业终端招采的恢复以及渠道库存的去化,公司国内市场将恢复高增长。   在高等级医院装机方面,2024年,公司依托于AQ-3004K超高清内镜系统的持续推广,国内大型医疗终端客户数量不断增长,带动了中高端系列产品销量的稳步提升。2024年中高端机型主机、镜体在三级医院装机(含中标)数量分别是137台、522根,装机(含中标)三级医院116家。   海外市场方面,2024年公司进一步布局海外营销网络,海外多个国家的产品准入以及市场推广进展顺利,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实现1.61亿元,同比增长约42.7%,毛利率约为58.15%,较2023年的54.58%持续提升。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力不断提升   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6,359.80万元,同比增长11.29%,占营业收入比例21.83%。产品管线取得多项重要进展。(1)公司发布电子经皮胆道镜,通过电子胆道镜,医生能够直接观察胆道内部情况,获取更为准确的诊断信息,极大提升了对胆道疾病的诊疗水平;(2)公司发布电子膀胱镜、电子输尿管肾盂镜,布局泌尿领域;(3)公司发布高光谱平台,布局26个窄带光波段,能够更细致地区分不同深度的血管和组织;(4)公司发布AQ-150、AQ-120等内镜系统,其中AQ-150系列为全新4K内镜系统,配合可翻盖触屏的设计,让诊疗游刃有余;AQ-120系列通过强大功能的集成,有效帮助提升基层县域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5)公司发布640倍细胞内镜以及140倍光学放大内镜。细胞内镜将观察维度推进到更微观的层级,抵达640倍的细胞级尺度,有助于提升活检的精度。140倍光学放大内镜可协助医生更好观察更微小黏膜结构的改变,提高诊疗效率;双焦内镜进一步落地临床,近焦模式可达65倍放大效果,适合对重点部位进行细致观察,远焦模式则可观察体内整体情况,并快速判断背景黏膜状态;(6)公司发布超细胃镜,最细达5.4mm的头端直径,可突破狭窄节段并明确狭窄远端可能存在的病变情况。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端有望分别实现8.44亿元、10.60亿元、13.33亿元(2025-2026年前值预测为11.01亿元、14.2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5%、25.7%和25.8%,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有望实现0.54亿元、0.96亿元、1.44亿元(2025-2026年前值预测为1.45亿元、2.0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9.3%、76.5%和49.9%。2025-2027年对应的EPS分别约0.40元、0.71元和1.07元,对应的PE估值分别为102倍、58倍和39倍,考虑到公司是国产软镜设备的头部公司,品牌价值已经凸显,AQ-300等高端设备带动公司高等级医院市场占有率提升,未来还会推出新一代设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研发及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5-04-14
  • 基础化工行业研究:美国豁免部分商品“对等关税”,或将利好产业链相关化工新材料

    基础化工行业研究:美国豁免部分商品“对等关税”,或将利好产业链相关化工新材料

    化学制品
      事件:   根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免除所谓“对等关税”。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发布的文件显示,这些产品被排除在政府对贸易伙伴实施的所谓“对等关税”之外。文件显示,豁免的产品适用于4月5日以后进入美国的电子产品,已经支付的“对等关税”可以寻求退款。   点评:   关税豁免主要涉及消费电子、半导体等产业链,上游相关化工新材料有望受益。根据CINNO相关信息,本次豁免的20项关税豁免编码对应商品涉及包括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闪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模组等。彭博社报道指出,该措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消费者面临的涨价压力,同时有利于包括苹果公司和三星电子公司在内的电子巨头。对于化工行业而言,下游终端设备的关税豁免有利于提振出口需求,或将拉动上游相关电子材料需求。从具体材料角度,建议关注OLED材料、电子树脂、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光刻胶:   OLED材料:OLED终端材料是OLED面板发光的物质基础与核心要素,也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之一。   智能手机是OLED面板下游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OLED屏幕的多样化创新与渠道下沉策略,持续拉动面板需求增长。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OLED面板在手机端渗透率约56%,预计2025年将达到近60%。与传统显示器相比,OLED具备轻薄、省电、高对比度及画面色彩还原、响应速度快等突出特性,在以平板、笔电为代表的IT产品和车载显示等中尺寸产品市场正在加速渗透。   电子树脂:由于5G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云计算的相关需求也快速增长,数据传输带宽及容量呈现几何级数增加,其对各类电子产品的信号传输速率和传输损耗的要求都显著提高,由此带动了高频高速覆铜板需求的持续提升,进而拉动PPO、特种环氧树脂等高性能电子树脂的需求。   电子特气:电子特种气体是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行业必需的支撑性材料,广泛应用于光刻、刻蚀、成膜、清洗、掺杂、沉积等工艺环节,对于纯度、稳定性、包装容器等具有较高的要求。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与预测,2019-2024年全球电子特气市场规模由39亿美元增长至6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   湿电子化学品:基于目前的SEMI国际标准,评价湿电子化学品的质量参数主要包括金属杂质含量等,但应用于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湿电子化学品需要达到G3、G4甚至更高等级,半导体生产环节主要涉及电子级硫酸、电子级双氧水、电子级氨水等通用湿电子化学品及各类蚀刻液等功能湿电子化学品。   光刻胶:光刻胶是利用光化学反应经光刻工艺将所需要的微细图形从掩模版转移到待加工基片上的图形转移介质,由成膜剂、光敏剂、溶剂和添加剂等主要化学品成分和其他助剂组成,被广泛应用于光电信息产业的微细图形线路的加工制作,是微细加工技术的关键性材料。   投资建议:   对于化工行业而言,此次针对下游终端设备的关税豁免有利于提振出口需求,或将拉动上游相关电子材料需求。建议关注OLED材料、电子树脂、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光刻胶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   美国关税政策再度变化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出口政策变化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5-04-14
  • 聚氨酯行业更新:万华收购康睿HDI工厂,关注行业格局优化

    聚氨酯行业更新:万华收购康睿HDI工厂,关注行业格局优化

  • 医疗设备招投标数据跟踪:设备更新持续推进,招投标恢复显著

    医疗设备招投标数据跟踪:设备更新持续推进,招投标恢复显著

    生物制品
      投资要点   医疗设备更新密集推进,招投标恢复显著。   2025年以来,医疗设备更新项目密集推进、逐步进入落地阶段,部分省份设备集采陆续开展,较多订单密集发布。目前设备更新项目经过前期筹备和酝酿相对比较成熟,释放了过往被积压和抑制的需求,24Q4以来医疗设备更新项目落地速度开始逐步加快,诸多项目进入招标环节,而高端医疗设备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等涉及较多,将迎来窗口期。   据众成数科统计,国内整体新设备招投标规模24Q4受益于设备更新的快速落地、环比改善明显,其中24年12月采购规模达到277亿元,同比+60%,25年1月/2月/3月采购规模分别为173.64亿元/112.59亿元/136.92亿元,同比分别+41%/+77%/+108%,招投标恢复显著,目前3月份招投标规模差不多已恢复至2023年同期水平。   头部公司受益于设备更新招投标复苏显著。   分设备来看,采购规模进入25Q1后逐月有所提升,单三月份来看,超声采购规模15.48亿元(yoy+145%)、CT20.37亿元(yoy+140%)、MRI35.20亿元(yoy+138%)、DR2.11亿元(+124%)、DSA采购规模6.50亿元(yoy+107%)、消化道内镜4.95亿元(yoy+142%)。   从各公司招投标趋势来看,基本上与行业趋势趋同,由于份额提升略好于行业表现,24Q4和25Q1逐渐迎来发展拐点。单3月份来看,迈瑞7.05亿(yoy+213%,Q1合计yoy+98%)、联影9.05亿元(yoy+54%,Q1合计yoy+43%)、澳华0.51亿元(yoy+182%,Q1合计yoy+71%)开立0.94亿元(yoy+165%,Q1合计yoy+127%)。   投资建议:关注医疗设备高端化、智能化完善布局的领军企业。   展望2025年,设备更新政策仍然值得期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有望对行业招投标增长起到较大的正向影响。而部分省份的医疗设备集采进入常态化,预计县域大包采购有望挤出渠道水分,而高端产品相关影响较小,仍看好相关领先企业发展。关注医疗设备高端化、智能化完善布局的领军企业,如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偏差、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招投标恢复不及预期、价格波动等风险。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9页
    2025-04-14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