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券商报告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1768)

  • 2022年三季报点评:Q3业绩超预期,核心业务进入高速放量期,光学业务持续扩展新空间

    2022年三季报点评:Q3业绩超预期,核心业务进入高速放量期,光学业务持续扩展新空间

    个股研报
      海泰新光(688677)   投资要点   事件: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40 亿元(+55.77%),实现归母净利润 1.40 亿元(+52.51% )、扣非归母净利润 1.29 亿元(+81.77%),业绩超过我们预期。   客户需求持续增加,产能进一步释放: 2022 年,公司下游客户需求持续增加,公司各版块业务产能均持续释放,公司第三季度各业务模块销售规模在半年度基础上持续增长。其中, 前三季度医用内窥镜器械产品销售占比增加,同时受汇率波动外销收入同比增加 600 万余元。Q3 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43 亿元(+73.88%)、归母净利润 6001 万元(+82.37%) 、扣非归母净利润 5621 万元(+95.68%) 。   核心业务有望持续高速增长,光学业务有望提速: 公司为史赛克研发的新一代 4K 荧光腹腔镜已经完成了研发和试生产过程,准备在 2022 年下半年实现量产,同时公司自主品牌商业化开启,与国药、史赛克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增厚公司利润。光学领域,公司正在进行掌纹静脉仪、显微镜整机、激光扫描镜、口腔三维扫描等产品的研发,随着光学产品的不断上市,公司光学业务有望持续拓展新空间。我们预计前三季度预计医学板块收入增速接近 60%,光学板块收入增速接近 40%,未来有望持续高速增长。   股权激励方案发布, 3 年 110%高增长目标彰显公司强烈信心: 本次激励计划对应考核年度为 2022-2024 三个会计年度,公司层面业绩考核目标以 2021 年营业收入或净利润为基数, 2022-2024 年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 40%、70%、 110%,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28.1%,充分彰显了公司对未来业绩的信心。本次激励计划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稳定性,同时有效激发管理团队的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助力公司业绩继续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考虑到公司下游需求持续增加, 公司主营业务及光学业务不断拓展,我们维持公司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1.79/2.45/ 3.29 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 PE 估值分别为 61/45/33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品推广不及预期,汇兑损益风险等。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2-10-21
  • 三季报亮眼,全年业绩高速可期

    三季报亮眼,全年业绩高速可期

    个股研报
      海泰新光(688677)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55.8%;实现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5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81.8%;研发费用4068.3万元,占营收比例为12.0%,实现EPS1.61元。   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归母净利润6000.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3.9%、82.4%。其中研发投入1660.7万元,占营收比例为11.6%。   事件点评   医用内窥镜器械产品销售占比继续增加,光学业务板块拓展新领域。公司产能逐步释放,扩产后能够满足海外客户未来2年的需求。新一代荧光腹腔镜已经完成了研发和试生产过程,进入量产阶段,内窥镜板块业务继续提速。公司光学业务应用领域包括医用光学、工业激光与生物识别等,与丹纳赫的显微镜合作项目第一款产品已经进入验证后期,年底前正式量产,新领域的延展将贡献新的业绩增量。此外,公司也积极拓展整机业务,全国市场的渠道建设已经展开,凭借荧光内窥镜、光源模组等核心组件的自产能力,公司在整机系统上占据生产成本优势,与国药合作有望推动整机业务的发展。   毛利率稳定,扣非净利率提高超过5个百分点。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为3.1%、8.3%,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0.2pp、2.7pp。公司收现比92.8%,与去年同期持平,销售回款维持良好状况。销售毛利率65.7%,比上年同期增加0.8pp,销售净利率41.0%,同比略降,扣非销售净利率38.1%,同比增加5.5pp,增幅显著。   股权激励目标增速3年110%,彰显高增长信心。公司日前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授予价格42.87元/股,激励对象共123名骨干员工,以2021年业绩为基础,收入或利润端未来三年目标增速为40%、70%、110%,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40%、21.4%、23.5%。对应激励费用上,预计2022-2025年分别摊销975.1万元、3408.3万元、1645.6万元、590.4万元。股权激励有助于推动员工积极性,业绩目标彰显公司高增长信心。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2-2024年EPS分别为2.05、2.77、3.66元,对应公司10月20日收盘价125.65元,PE分别为61.3、45.4、34.4倍,我们认为,公司产品储备丰富,围绕核心光学技术和微创应用技术,具备产业链集合优势。绑定荧光内镜巨头,ODM增长确定,同时自有整机销售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光学产品多领域延展应用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给予“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   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单一客户占比较高的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等。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2-10-21
  • 2022年三季报点评:业绩维持高增速,鼻喷新冠疫苗数据优秀

    2022年三季报点评:业绩维持高增速,鼻喷新冠疫苗数据优秀

    个股研报
      万泰生物(603392)   核心观点   核心产品持续放量,公司业绩维持高增速。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6.51亿元(+141%),归母净利润39.44亿元(+232%),扣非净利润38.48亿元(+233%)。其中,Q1/Q2/Q3单季度分别实现营收31.71/27.59/27.21亿元,分别同比+285%/+142%/+67%;分别实现净利润13.31/13.62/12.51亿元,分别同比+360%/215%/168%。根据中检院数据,2022Q1-3公司2价HPV疫苗累计实现形成批签发229批次(+118%),核心产品持续放量,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快速增长。   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III期临床获得关键数据。公司与厦门大学、香港大学合作研发的鼻喷新冠疫苗是在双重减毒的季节性流感病毒(CA4-DelNS1)载体内插入新冠病毒保护性抗原的RBD基因序列构建而成的减毒活病毒载体疫苗。2021年11月开始先后在南非、菲律宾、哥伦比亚、越南等国启动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共计招募3.1万人,中期数据显示:鼻喷新冠疫苗对无免疫史人群三个月内保护效力为55%、对有免疫史人群加强免疫后6个月内绝对保护力为82%;对住院及以上病例保护效力为100%;60岁以上人群保护效力不弱于18-59岁人群。已完成测序的终点病例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均为Omicron株,包括BA.2(42%)、BA.4(39%)和BA.5(18%),表明鼻喷新冠疫苗对于Omicron感染导致的COVID-19可产生良好的保护力,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风险提示:产品销售不及预期;国内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产能项目建设不达预期;研发管线进展不达预期或失败的风险等。   投资建议:公司核心产品2价HPV疫苗上市后快速放量,国内受益于免费接种政策,小年龄组“2针法”具备差异化优势,获得WHOPQ认证后相继于摩洛哥和尼泊尔取得上市许可,产品出海迈出坚实第一步;海内外新冠疫情影响下,公司试剂及活性原料收入预计稳健增长;鼻喷新冠疫苗海外III期临床数据优秀,考虑到新冠疫苗商业化受到全球疫情发展、各国防疫策略和监管审批等诸多因素影响,暂不考虑新冠疫苗业绩,我们维持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07.26/124.93/140.81亿元,净利润为43.86/52.44/60.73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5/21/18x,维持“买入”评级。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页
    2022-10-20
  • 基础化工深度报告:钠电行业乘风而起,碳基负极未来可期

    基础化工深度报告:钠电行业乘风而起,碳基负极未来可期

    化学制品
      钠电技术不断成熟,在锂电成本高企背景下产业化进程加速   钠离子电池在近几年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主要得益于以几个方面:技术层面,由于钠电池与锂电池基本原理类似,钠电池可以借鉴锂电池的产业化经验。同时,前期制约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正负极材料均已实现技术突破,层状氧化物正极+碳基负极+有机电解液体系的钠离子电池即将迈入到商业化阶段,大规模量产在即。成本方面,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多选用价格低廉且储备丰富的钠、铁、锰、铜等元素,负极可选用生物质原材料或者无烟煤前驱体,原材料成本显著低于锂电池。而且钠电池正极和负极的集流体均可使用廉价的铝箔,成本较锂离子电池所需的铜箔进一步降低。据中科海钠团队研究,产业化的钠电池材料成本相较磷酸铁锂电池可降低30%-40%,尤其是在锂电成本高企背景下优势进一步凸显。性能方面,相比于锂电池,虽然钠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稍显不足,但是由于钠电池具备成本优势,而且在倍率性能、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能等领域优于锂离子电池,因此未来钠离子电池有望应用于储能、低速电动车、电动船等对能量密度要求较低,但成本敏感性较强的领域。我们预计,至2026年,全球钠电池需求将达到123.7GWh。   负极为钠电核心材料,预计碳基负极2026年需求达14.9万吨   负极材料为钠电池关键构成材料之一,其成本占比约为16%。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种类多样,包括金属化合物、碳基材料、合金材料和非金属单质,其中碳基材料凭借来源广泛、较强的储钠能力和成本低廉等优点而成为钠离子电池当前最佳的负极材料。碳基负极主要包括硬碳材料和软碳材料,硬碳材料由于具备较强的储钠能力和难以石墨化的优点,是当前最适合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相比于硬碳材料,软碳材料虽然储钠能力较低,但是由于其导电能力较强,循环性能较高,因此软碳材料可以与硬碳材料复合使用以提升硬碳综合性能。同时,软碳材料也可用于低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的钠离子电池体系,与硬碳负极体系互相补充。从需求端来看,受益于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碳基负极材料需求旺盛。我们预计2023年钠离子电池装机量为3GWh,相应的负极材料需求量为0.36万吨。随着钠离子电池良率不断提升叠加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至2026年,全球钠离子电池装机量将达到123.7GWh,进而带动负极需求量达14.9万吨,2023-2026年年均复合增速达245.5%。   负极材料技术壁垒高铸,各企业加速布局推动行业发展   硬碳作为钠离子电池首选负极材料,具有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储钠容量高、嵌钠后体积形变小、导电性良好和低氧化还原电位等优点,但是其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低的首次库伦效率、循环寿命和结构一致性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解决硬碳材料上述问题可以依靠预钠化、结构调控、界面构造、选用合适的前驱体材料作为碳源等手段,但是从理论转化成实践还需要技术的不断积累。从供给端看,目前全球企业均在加速产能布局,但多数仍处于中试或研发阶段,能快速实现量产的企业较少。目前国内仅贝特瑞有400吨硬碳材料产能,中科海纳和华阳股份具有2000吨软碳材料产能,其余大多数企业依旧处于中试或研发阶段,距离大规模量产仍存在一定差距。从企业端的布局来看,布局钠电负极材料的除了传统石墨负极龙头如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等企业外,钠离子电芯生产企业也在积极向上游进行一体化布局,如中科海纳和华阳股份等。我们认为,在钠离子电池即将量产的关键时刻,具备技术储备的钠离子电池和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于此轮快速上涨的需求。   投资建议   相对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备原材料优势,成本优势和部分性能优势,尤其是在碳酸锂价格高企的背景下,钠电池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进而带动负极材料需求。在目前的多种负极技术路线之中,硬碳材料凭借稳定的结构和较强的储钠性能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钠电负极原材料企业、钠电初创企业、传统锂电负极企业和各大行业跨界公司均在加速钠离子电池碳基负极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建议关注具备技术优势的优质公司。   风险提示   (1)技术突破不及预期;   (2)钠离子电池性能不及预期;   (3)钠离子电池需求不及预期;   (4)碳酸锂价格下降导致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不及预期;   (5)产业链配套能力不及预期。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1页
    2022-10-20
  • 2022年三季报点评报告:业绩大超预期,全年值得期待

    2022年三季报点评报告:业绩大超预期,全年值得期待

    个股研报
      华特达因(000915)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实现营业收入18.1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67%、45.10%,EPS为1.97元,公司业绩超出市场预期。   业绩加速增长,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就单季度来看,公司2022Q3实现收入5.94亿元,同比增长5.79%;归母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76.4%。2022Q3归母净利率为26.59%,同比提升10.66pct,盈利能力提升显著,我们预计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主要与盈利能力较高的制药业务占比提升以及公司费用端的管控有较大关系。   达因药业业绩超预期,维生素AD滴剂、维生素D滴剂加速放量   公司核心子公司达因药业2022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26亿元、净利润2.8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58%、68.83%,2022Q1-3达因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6.05亿元、净利润8.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47%、48.52%,达因药业业绩远超市场预期。我们预计2022Q1-3维生素AD收入占比达到85%,是驱动达因药业增长最核心的驱动力,此外,我们预计新产品维生素D滴剂前三季度收入过亿,公司其他产品收入维持稳定增长。目前维生素AD滴剂市场规模接近20亿元,渗透率仍然较低,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远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亿元。伊可新凭借优质产品力和消费者与行业的广泛认可,连续十余年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近两年增速更加明显,龙头地位显著,预计未来仍将保持稳健增长。   聚焦医药主业,优化激励机制,老国企换发新活力   2020年,公司实控人由山东大学变为山东国资委,国企改革后,公司持续聚焦医药主业,现已剥离化工与环保业务,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剥离非医药业务,进一步实现业务聚焦。同时,子公司达因药业列入山东省国投公司中长期激励计划试点单位,公司销售动力进一步增强,业绩有望继续加速增长。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   考虑到公司三季报业绩超预期,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59亿元、30.45亿元和38.0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0亿元、7.54亿元和9.75亿元,对应EPS分别为2.39元/股、3.22元/股和4.16元/股,对应PE分别为21倍、16倍和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降价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
    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2-10-20
  • 主力产品持续高增,三季度业绩稳健增长

    主力产品持续高增,三季度业绩稳健增长

    个股研报
      华特达因(000915)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 2022 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收入 18.2 亿元(+15.7 %);实现归母净利润 4.6 亿元(+45.1%)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4 .5 亿元(+49.1%) 。单三季度实现收入 5.9 亿元(+5.8%) ;实现归母净利润 1 .6 亿元(+76.4%)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6 亿元(+90.9%) 。   持续聚焦医药主业,业绩稳健增长。目前公司逐步落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公司已剥离化工业务和环保业务,未来公司将持续聚焦医药主业, 2022Q3 核心子公司达因药业实现营业收入 5.3 亿元(+33.6%), 净利润 2 .4 亿元(+68.8%)。公司三季度毛利率为 80%,净利率为 47.6%。   主力产品伊可新驱动业绩高增。1 )适用人群扩大:根据循证医学证据,适应儿童健康消费需求,从 2022 年 1 月 1 日起,伊可新使用年龄从 0-3 岁扩展到 0-6岁,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2 )提价:30 粒包装是伊可新主要的、销售量占比最大的品规,从 2022 年 7 月 15 日起上调 6.4%的价格。经销商订货、终端拿货等市场接受情况符合预期。3 )强化渠道布局:丰富、完善产品供应渠道,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为消费者购买提供方便。4 )消费者教育:达因药业坚持专业权威的学术推广,持续提升品牌力,通过拍摄科普视频、举办公益活动等致力于传播科学的儿童健康、养育知识,树立儿童健康专家的专业形象。   二线品种持续丰富,业绩增长动力充足。达因药业产品开发不断取得成果,近几年每年都获得新的注册药品。新产品陆续上市,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贡献。达因药业儿童药品已形成以伊可新为龙头,包括伊 D 新、伊佳新、盖笛欣、伊甘欣、舒童欣、伊之优、小儿布洛芬栓、口服补液盐散及地氯雷他定口服液等儿童药品。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 EPS 分别为 2.18 元、2.79 元、3.48 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将保持 29 %的复合增长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销售不及预期;集采风险;在研产品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2-10-20
  • 维生素AD龙头,利润持续高增长

    维生素AD龙头,利润持续高增长

    个股研报
      华特达因(000915)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归母净利润4.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7%、45.1%,实现EPS1.97元。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同比上升5.8%,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上升76.4%。公司销售毛利率80.0%,销售净利率47.6%,相比于中报提高了1个百分点。   公司业务主体达因药业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6%、68.8%,前三季度达因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净利润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5%、48.5%,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事件点评   达因药业收入占比以及净利率继续提升。达因药业第三季度收入占比为89.8%,相比于中报88.1%的占比继续提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公司将伊可新的适用年龄段从0-3岁调整到0-6岁,上量明显。第三季度达因药业净利润率为53.8%,相比于中报数据50.8%提升3个百分点。净利润提升与伊可新提价有关。伊可新30粒装(所有规格中占比最大的规格)在7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提价,幅度6.4%,提价将助益营收和利润的提升,公司也会继续加强终端渠道合作,促使伊可新及其他品种的持续上量。   新品种获批,治疗类新品种加速推广。公司近期获得盐酸托莫西汀口服液的药品注册证(化药四类),该品种主要用于6岁及6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公司其他治疗类品种包括口服补液盐散(Ⅲ)和地氯雷他定等,产品准入相关工作正在推进。此外,公司加强对维生素D、盖笛欣(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伊佳欣(右旋糖酐铁颗粒剂)等维矿类产品的推广力度,预期维矿类品种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2-2024年EPS分别为2.21、2.81、3.53元,对应公司10月19日收盘价49.95元,PE分别为17.3、13.6、10.9倍,我们认为,公司是儿童药龙头企业,伊可新单品在扩大适用人群和提价后,将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凭借品牌和渠道优势,其他单品及治疗品类也将快速增长。国企改革治理结构明显改善,管理体制理顺,内部动力足,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给予“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   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疫情反复影响终端销售的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产品降价的风险等。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2-10-20
  • 2022年中国口腔正畸行业:风物长宜放眼量(通策医疗、瑞尔集团、时代天使)(摘要版)

    2022年中国口腔正畸行业:风物长宜放眼量(通策医疗、瑞尔集团、时代天使)(摘要版)

    医疗服务
      中国口腔正畸行业综述——矫治方法   正畸治疗是牙科下对错领畸形进行诊断、预防及矫正的专科。   正畸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分别为传统正畸疗法和隐形矫治疗法,隐形矫治直击舒适、美丽、卫生等痛点   隐形正畸具备多重优势,直击舒适、美丽、卫生等痛点   传统疗法采用金属牙套、古侧矫治器、陶瓷牙套或其他可见矫治器。隐形矫治疗法采用定制生产的可摘隐形矫治器。传统正畸疗法为错领畸形的主要疗法,但存在不美观、舒适度低等多个限制因素。隐形矫治法打破了传统正畸疗法的限制,拥有美观、舒适度高、就诊频率低且时长短等多个优点,正逐步吸引越来越多的思者使用隐形矫治方法   中国口腔正畸行业综述——市场规模   高患病率和低渗透率是中国口腔正畸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的重要助力,2021-2026年的中国口腔正畸市场复合增速有望维持较高水平   中国口腔正畸行业产业链分析——产业链图谱   口腔正畸产业链上游的耗材和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但国产化率正在提升;中游器械经销商代理区域性明显;下游口腔诊所是口腔医疗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口腔正畸行业上游为耗材和设备供应商,中游为器械经销商和销售模式,下游为口腔医疗机构   隐形矫治器和口腔扫描仪是正畸产业链上游两大产品,代表企业包括Sirona(西诺德)、3Shape、Carestream(锐珂医疗)、AlignTechnology(爱齐科技)、时代天使、美亚光电等;中游器械经销商的地域性代理明显,销售模式多样;下游口腔医疗机构,直接面向正畸消费者的终端。中国的口腔医疗机构主要分为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专科医院、连锁口腔诊所及个体口腔诊所4类。截至2020年,中国口腔医疗机构约8.8万家,其中口腔诊所数量远超综合医院口腔科与口腔专科医院
    头豹研究院
    13页
    2022-10-20
  • 单三季度扣非利润重回增长,儿童药保持快速放量

    单三季度扣非利润重回增长,儿童药保持快速放量

    个股研报
      一品红(300723)   事项:   公司公布2022三季度报告,实现收入16.15亿元,同比下降2.32%;实现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下降7.7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3.56%。公司业绩符合市场预期。其中2022Q3单季度实现收入7.10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下降34.6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7.09%。   平安观点:   单三季度扣非利润重回正增长,非经拖累归母净利润表现。从2022Q3单季度表现来看,收入7.10亿元(+1.39%),扣非归母净利润1.07亿元(+7.09%),均恢复正增长,且创单季度新高。我们认为在三季度全国疫情散发背景下,市场对于扣非低速增长已有充分预期。而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11亿元(-34.62%),大幅下降主要由于非经常性损益较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2022Q3非经常性损益为465万,而上年同期为5138万元,主要是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贴减少所致。   儿童药延续强势表现,核心品种快速放量。前三季度公司医药制造增长5%,其中儿童药收入9.51亿元(+17%),在疫情影响下延续亮眼表现。主导品种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收入约7.65亿元(+19%);潜力品种芩香清解口服液收入4049万元(+89%),其中单三季度收入约1860万元(+103%),增速环比持续提升;儿童药新品种如左西替利嗪口服滴剂、孟鲁司特钠颗粒、盐酸氨溴索滴剂、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等同比较快增长。   慢病暂受乙酰谷酰胺拖累,集采23年开始贡献弹性。2022前三季度慢病收入5.37亿元(-16%),主要受乙酰谷酰胺拖累,其退出地方医保后收入较同期下滑30%,但我们认为从23年开始乙酰谷酰胺边际影响将逐步减弱。公司奥司他韦胶囊、硝苯地平缓释片、盐酸溴己新注射液3个品种中标第七批集采,以中标价格和约定采购量计算,对应市场规模约2.4亿元,贡献可观业绩弹性。后续公司将有更多仿制药品种通过集采放量。   儿童药龙头厚积薄发,维持“推荐”评级。一品红专注于儿童药研发,产品管线丰富。我们认为自23年开始核心儿童药品种放量,集采品种贡献弹性,乙酰谷酰胺边际拖累减弱,儿童药和慢病新品种持续丰富,公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考虑到疫情影响,我们将公司2022-2024年盈利预测下调至2.83亿、3.92亿、5.28亿元(原预测为3.77亿、5.13亿、6.57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3年PE仅20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研发风险:儿童药研发难度高,公司研发管线丰富,存在部分品种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可能;2)市场开拓风险:公司新产品较多,尤其是儿童药品种体量相对较小,市场开拓存在不及预期可能;3)产品降价风险:在医保控费大背景下,公司核心产品价格有下降风险。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2-10-20
  •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2年第20期总第69期:估值底部区域,行业强势反弹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2年第20期总第69期:估值底部区域,行业强势反弹

    生物制品
      行业回顾   本报告期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涨幅为12.36%,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位居第1,跑赢沪深300指数(-0.35%)。从子行业来看,医药生物三级行业指数普涨,其中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体外诊断涨幅居前,分别上涨29.50%、17.75%、14.83%。   估值方面,截至2022年10月14日,医药生物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4.06x(9月23日为21.26x),估值有所回升,仍低于负一倍标准差。医药生物申万三级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医院(82.22x)、医疗设备(51.44x)、其他医疗服务(46.38x),中位数为30.09x,体外诊断行业(6.58x)估值最低。   本报告期,两市医药生物行业共有34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减持31.47亿元。其中,3家增持0.66亿元,23家减持32.13亿元。   重要行业资讯   先声药业「伊布替尼」首仿获批上市,原研2021年销售额98亿美元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治疗重症肌无力   华领医药领衔研发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药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华堂宁上市   国家卫建委开展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   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布   药明生物将被移出美「未核实名单」   默沙东与国药集团就新冠口服药「莫诺拉韦」达成合作协议   四川省医保局拟将中药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开展中成药带量采购   投资建议:   我们上期建议继续关注估值与业绩相对匹配的医疗设备、医疗研发外包、血液制品三个子行业。本报告期,受《国家卫建委开展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通知》的政策刺激,医疗设备引领医药生物板块强势反弹。我们认为,行业强势反弹的基础是医药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区域,目前潜在回报率较高,存在均值回归的基础。同时,压制行业估值的因素存在边际变化:一是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规则设计更完善,降价更合理;二是药明生物从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未核实名单”中被移除,药明生物之前纳入该名单,导致CXO板块大幅调整;三是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政策,提高医疗设备未来2年的业绩确定性,提振投资者信心。我们继续推荐关注估值与业绩相对匹配的医疗设备、医疗研发外包、血液制品三个子行业,同时自下而上关注三季度业绩超预期的标的。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反复;政策不确定性。
    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
    15页
    2022-10-20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