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271)

    • 化工行业深度报告:合成生物学——属于未来的生产方式

      化工行业深度报告:合成生物学——属于未来的生产方式

      化工行业
        主要观点:   未来的天工开物:合成生物学   当人造物质超过自然物质总量时(资料来源 Nature),合成生物学有望移步幕前,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工具。合成生物学的本质是让细胞为人类工作生产想要的物质。与传统化学合成相比,合成生物学具有微型化、可循环、更安全的特点;与传统发酵工程相比, 合成生物学对细胞的干预是定向的。复盘合成生物学发展,我们认为已进入成长期: 2000 年以来,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加速发展; 2011 年以来,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专利布局进入加速期,相关专利的申请量快速增长; 2015 年以来,合成生物学产业投资加速。   合成生物学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   据 McKinsey 统计,生物制造的产品可以覆盖 70%化学制造的产品,并在继续拓展边界。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有望快速成长: 1)据McKinsey 数据,预计到 2025 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 1000 亿美元; 2)据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18 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空间已达到 49.6 亿美元,预计至 2027年将超过 400 亿美元(2600 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 26.3%; 3)据 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 数据,到 2027 年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将达到 303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3.6%;4)根据 BCC Research 数据,合成生物学领域 2017-2022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 26.0%。   合成生物学开始发力   有一个角度可以观察一个产业的发展阶段,那就是产业中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方式。如果全部企业都是通过一级市场融资,说明产业处于导入期;如果开始有企业陆续上市,在二级市场融资,说明产业进入成长期;如果大量企业上市层出不穷,说明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例如,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主要看特斯拉的上市,以及 2018 年单季度盈利转正,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产业的两次大爆发。对比合成生物学产业,全球主要有 5家上市公司,近一年内集中上市 4家公司,分别是凯赛生物、华恒生物、 Zymergen、 Ginkgo Bioworks。我们华安化工认为,合成生物学领域多家公司集中上市代表这一领域已进入成长期。   合成生物学百家争鸣   从产业链布局的角度来看,合成生物学的公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现从基因编辑到产品落地的全产业链公司,既有合成生物学技术储备,又有市场化产品落地;另一类是以服务为主,提供基因编辑和细胞工厂的研发型公司,业务以提供合成生物学技术支持为主,产品以代工厂生产为主。从盈利模式来看,全产业链布局的公司中短期内有望通过替代化学法更快实现盈利;而以服务为主的研发型公司将在合成生物学行业生态建立起来后,通过更高效专业地为大量代工企业服务获利。截止目前,国外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已经近 500 家,国内相关领域的公司也多达数十家,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合成生物学是绿色制造的核心   在“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通过生物化工生产的产品有望得到政策的倾斜,撬动合成生物学的政策杠杆: 1)原料端,生物化工主要以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某些产品领域缩短产业链长度,降低原材料成本占比和产品周期属性; 2)工艺端,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学品,生物法大部分反应步骤均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进行,反应条件更温和、流程更简单,反应过程中的碳排放也更少; 3)后处理端,一方面合成生物学通过改造可以让微生物参与更多的废弃物治理,另一方面生物基材料因热塑性而方便回收利用,减少环境负担。   合成生物学和化学合成不是对立关系   我们认为,合成生物学是化学合成的一种补充生产方式,而不是替代关系。合成生物学不能构成完整的产业链。通常合成生物学更适宜生产小分子,因为大分子不宜和细胞质、营养液等相似分子量的物质分离。如果进一步生产聚合物或者改性仍需要精度更高的化学合成方法实施。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基因工程、菌种培育、发酵过程、分离纯化、改性合成、开发应用这 6 个环节。   机遇和挑战并存   合成生物学是人类生产工业品的新手段,在巨大的机遇面前,也要正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尤其是涉及基因改造、生物循环等相对传统化工更加未知的领域。我们认为,合成生物学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补充手段可能还存在以下挑战: 1)原料来源有待拓展 2)基础分子不明确、 3)市场推广与标准建立、 4)生物安全与伦理、 5)对公司综合能力要求高等问题。   投资建议   我们综合考虑收入体量、上市地区、技术平台、成长性等推荐关注:凯赛生物、华恒生物、 Ginkgo Bioworks、 Zymergen。   风险提示   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的风险;菌种及配方泄露的风险;法律诉讼的风险;生物安全的风险;道德伦理的风险;下游认证不及预期的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3页
      2021-06-24
    • 医疗器械:伴随诊断系列报告之二-核心技术突破不断,伴随诊断迎高速发展期

      医疗器械:伴随诊断系列报告之二-核心技术突破不断,伴随诊断迎高速发展期

      医疗行业
        伴随诊断技术:靶向引领个性化医疗,基因测序方法为核心   在伴随诊断技术中,基因测序方法是效率和精准度的核心。主要的测序技术为PCR、NGS、FISH,其中PCR目前仍占据主流市场,NGS是后起之秀。此外,传统的靶向位点检测和新位点的开发亦是技术关注重点,对于新型靶向药物及伴随诊断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伴随诊断中的常用位点为EGFR、KRAS、BRAF、PIK3CA、BRCA等。   市场竞争现状:各肿瘤伴随诊断企业同台竞技,技术为先渠道紧跟   随着伴随诊断行业不断成熟,市场上肿瘤伴随诊断企业先后涌出,优势企业密集出现。由于伴随诊断行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加速研发颠覆性的核心技术始终为先;在筑好技术护城河的基础上,各大企业不断拓展渠道优势,谋求企业合作,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未来发展前景:伴随诊断行业发展路径清晰,应用前景广阔   经过多年的发展,伴随诊断行业已度过稚嫩的新生期,逐步走向成熟,将会迎来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我国伴随诊断行业将不断规范监管,靶向药-伴随诊断联合开发的形式可能会成为伴随诊断开发的主流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伴随诊断或有可能进入医保,将大大降低有效减轻患者负担,不断扩大伴随诊断的应用范围。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艾德生物、华大基因。   风险提示   政策环境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产品与服务研发、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6页
      2021-06-24
    • 化工行业塑料系列之一:百年尼龙,二次腾飞

      化工行业塑料系列之一:百年尼龙,二次腾飞

      化工行业
        百年尼龙,历久弥新   尼龙,英文nylon,聚酰胺(PA)的俗称,是五大工程塑料之首,凭借品种丰富、性质优异,应用已拓展至纺服、汽车、电子等方方面面,而且在新能源、3D打印等新场景中也大放异彩。尼龙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材料,在被发明的近百年历史中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丰富的牌号,适用多种场景。依赖不断的技术和牌号的迭代,尼龙成为极少数尚未技术普及的塑料之一。   成本是尼龙进阶的枷锁   尽管尼龙综合性质极佳,但仍有巨大的市场处女地等待开拓。例如,普通尼龙6的全球消费量是高性能的尼龙66和特种尼龙的2倍,究其根本是成本问题。后者成本高企的原因有二:1)类似己二腈这样的尼龙合成关键中间品长期垄断在杜邦、奥升德、巴斯夫等几家巨头手中,产能释放缓慢,采购成本居高不下;2)对于特种尼龙,普遍使用的化学合成路线存在生产流程长、技术复杂等弊端。   成本下降有望激活尼龙潜在市场   降低尼龙成本有两条路线:1)国内企业逐渐打破技术垄断,例如,华峰集团、天辰齐翔(天辰设计院和齐翔腾达合资公司)、神马股份等陆续突破尼龙66关键中间体己二腈的技术难题;万华化学已突破特种尼龙12的关键技术等。我们在《重新认识万华化学》的深度报告中已经证明,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都极具竞争力的投资强度。一旦国内企业突破技术,开始扩张,其投资强度带来的成本优势将领先全球。2)尼龙是一种含N(氮原子)的聚合物,而化学合成的原料是由C(碳原子)和H(氢原子)组成的化石资源。在C、H组成的物质中引入杂原子,例如N是相对困难的。但是生物体内的代谢中心内容是氨基酸,是由C、H、O(氧原子)、N组成的,因此利用生物体制备同样由C、H、O、N组成的尼龙有望成为新的技术路径。   尼龙在中国有望迎来二次腾飞   尼龙是少数市场空间潜力依旧巨大、我国未来市场空间增速预计在两位数以上的材料之一。据我们华安化工测算,仅尼龙66到2025年全国需求量有望达132万吨,2021-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为25%;到2030年全国需求量将在288万吨,2026-2030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7%。此外,特种尼龙,例如尼龙12、尼龙5X、芳香族尼龙的市场有望翻倍增长,或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投资建议   尼龙是我国唯四的没有全产业链技术普及的大宗化学品。市场空间大、竞争格局好,对于优先突破尼龙关键技术的企业有望享受巨大红利。我们建议关注尼龙赛道的领先公司,包括万华化学(尼龙12)、凯赛生物(尼龙全牌号)、金发科技(尼龙10T)、新和成(PPA)、华峰集团(己二腈-尼龙66,己二酸法)、天辰齐翔(己二腈-尼龙66,丁二烯法)、神马股份(己二腈-尼龙66,丁二烯法)等。   风险提示   尼龙关键原料生产工艺技术泄密导致技术扩散风险;示范装置工程放大带来风险;规划及在建尼龙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尼龙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风险;新增尼龙及原料产能过剩风险;原料、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装置运行安全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5页
      2021-06-18
    • 生物制品行业专题:优质赛道价值凸显、胶原材料迎成长新机遇

      生物制品行业专题:优质赛道价值凸显、胶原材料迎成长新机遇

      生物制品
        胶原蛋白特有三螺旋构象,赋予其优异生物学活性和理化特征   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结缔组织,是哺乳动物体内占比最高&分布最广的功能性蛋白。其特有的三维螺旋构象回旋聚合成网状结构,形成优异的生物学活性:低免疫原性、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目前胶原蛋白已广泛应用在缺损组织填充/修复/重建、创面止血/促愈合、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均显示其理想的医用生物材料功能。   制备技术迭代更新+医美&护肤市场旺盛需求,胶原赛道迎新机遇   供给端,天然胶原制备经验成熟,技术革新多在优化提取及纯化工艺,以达到性能稳定与风险控制平衡;基因工程胶原蛋白具备低成本规模化量产预期,前沿研究焦点已深入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开发,有望早于国际在研管线上市。   需求端,医美领域,以追求自然和抗衰老为代表的轻医美项目成主流风向,胶原蛋白或接力玻尿酸成为新一代高成长性医美材料,仅考虑现有应用场景,至2025年胶原材料在植入剂及贴敷料领域市场规模可达98/476亿,2020-2025年CAGR分别为44%/48%;护肤领域,迎合敏感肌群体扩容+功效护肤意识强化,主打修护/抗衰/滋养的国产胶原类品牌已然突围崛起。   对比玻尿酸产业化进程,胶原蛋白已有全产业全覆盖选手,但规模量产和产品开发能力明显不足。参考玻尿酸龙头成长路径,以技术构筑核心壁垒+补齐产能短板+全面铺设C端渠道,率先打通全产业链并卡位关键环节企业有望借先发优势和工业化能力成长为行业龙头。   投资建议:推荐胶原全产业链布局企业和“成分+科技”双轮驱动的国货品牌   受益医美&护肤场景中胶原渗透率的加速提升及消费者“成分”意识的强化,胶原材料在下游细分轻医美植入剂、贴敷料及中高端化妆品均可实现超40%的规模增长,考虑技术革新带动成本端优化及产能放量,叠加品类创新对接新消费需求,胶原产业链新一轮景气周期已打开。   推荐关注具备胶原全产业链优势,以研发和技术为底层驱动,通过丰富产品梯度层次、把握新型社媒营销红利、加密拓宽全域分销渠道兑现成长性的企业:锦波生物(832982);推荐关注在重组类人胶原领域享有极强话语权,具备可持续产品创新能力及爆款打造能力的国潮护肤品牌:巨子生物;同时,推荐关注品牌定位清晰、产品创新力强的国产品牌企业:兰亭科技(831118)。   风险提示   1.行业竞争加剧风险;2.新产品市场推广风险;3.原料产能持续扩张引起价格战风险;4.制备技术替代风险等。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1页
      2021-06-16
    • 化工行业周报:审批收紧,化工行业迎来差异化发展

      化工行业周报:审批收紧,化工行业迎来差异化发展

      化工行业
        主要观点:   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投资策略是:投资系统性创新和低成本扩张。化工的下一波行业格局取决于人才竞争。化工行业已从单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变为人才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后来者无法通过资本反超,只能瞠乎其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也因此变弱。优秀的公司凭借有效的激励、卓越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打造出难以撼动的技术迭代优势、低成本优势和高效服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攻城略地。   碳中和或带来化工行业颠覆性变革和机遇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的影响深远。据NPCPI统计,中国石化和基础化工行业碳排放量排在所有行业中领先,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8%左右,其中“工艺排碳”占比6%左右,“工程排碳”占比12%左右,受3060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从行业演变看,我们认为未来40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预计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不同,其碳达峰的要求或不同。我们理解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不代表没有发展,只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   第二阶段未来的竞争在下游和海外。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亦或是继续扩大同类产品产能,只是将新增产能转移至碳容量更大的国家或地区。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改,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和能源的时代。化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是长达40年的行业演变思路,3060主要影响的是远期高耗能产品或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对于已获批的规划项目影响较小。此外,在3060目标下会演变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随着具体政策的落地,以及新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新型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新型回收技术等等)的突破,我们理解的3个阶段也可能相互交错进行。   审批收紧,化工行业求变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化工行业项目审批正进一步收紧。6月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推动煤电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石化产业基地等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适时优化调整规划;并明确表示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纳入国家产业规划,新建、扩建石化、化工、焦化项目应布设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同时特别指出,“对炼油、乙烯、钢铁、焦化、煤化工等环境影响大或环境风险高的项目类别,不得以改革试点名义随意下放环评审批权限或降低审批要求。”   《意见》的出台对化工行业影响深刻而广泛,将进一步提高化工行业准入门槛和加快现有项目的改革与淘汰出清。”据其介绍,按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口径统计,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18%,受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   我们认为,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化工企业盈利会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可能会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   推动碳达峰,首个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成立   6月9日,我国首个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在浙江成立,引导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以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为主体建设运营,未来五年,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将力争引导创建100个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工程、100个绿色产业集聚区、300个绿色技术示范基地、推动培育300个绿色技术创新龙头骨干企业,催生1000项以上绿色创新技术、转化推广2000项以上绿色创新技术,撬动万亿元绿色产业生态。目前,“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等第一批30项技术成果已经正式上架,并开展交易。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2页
      2021-06-15
    • 化工行业周报:化工项目审核收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化工行业周报:化工项目审核收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化工行业
        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投资策略是:投资系统性创新和低成本扩张。化工的下一波行业格局取决于人才竞争。化工行业已从单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变为人才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后来者无法通过资本反超,只能瞠乎其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也因此变弱。优秀的公司凭借有效的激励、卓越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打造出难以撼动的技术迭代优势、低成本优势和高效服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攻城略地。   碳中和或带来化工行业颠覆性变革和机遇   碳中和是未来全球发展主基调,中国碳中和任重道远。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包括已经实现目标、已写入政策文件、提出或完成立法程序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化工行业是碳排放最高行业之一,“工艺排碳”和“能源排碳”的中和压力更大。据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口径统计,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18%,受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碳的全生命周期分为“生产排碳”和“使用排碳”,其中生产排碳分为“工艺排碳”和“工程排碳”,使用排碳分为“能源排碳”和“产品排碳”。我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排碳”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排碳”对碳中和压力更大,或优先碳达峰。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碳氢转化带来的碳排放是能化产品生产流程中最重要的过程排放。我们认为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炼油等领域会受到指标限制,短期对“路条”的担心、中期对政策的担心、远期对此类公司是否有能力做产品结构转移的担心都会反映在估值上。原材料方面,碳中和将加速生物基材料和循环材料的发展。化工产品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   从行业演变看,我们认为未来40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预计经历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不同,其碳达峰的要求或不同。我们理解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不代表没有发展,只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   (2)第二阶段未来的竞争在下游和海外。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亦或是继续扩大同类产品产能,只是将新增产能转移至碳容量更大的国家或地区。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改,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3)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和能源的时代。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是长达40年的行业演变思路,3060主要影响的是远期高耗能产品或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对于已获批的规划项目影响较小。此外,在3060目标下会演变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随着具体政策的落地,以及新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新型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新型回收技术等等)的突破,我们理解的3个阶段也可能相互交错进行。   生态环境部收紧化工项目审批   5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根据《意见》,“两高”项目将对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六个行业产生影响。《意见》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加快现有“两高”项目的改革与淘汰出清,具体来看对化工行业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意见》要求强化规划环评效力。推动煤电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石化产业基地等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适时优化调整规划;《意见》明确,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纳入国家产业规划,新建、扩建石化、化工、焦化项目应布设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对于新建的“两高”项目,《意见》明确,要制定配套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腾出足够的环境容量,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建耗煤项目还应严格按规定采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措施,不得使用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减量替代措施;《意见》强调,对炼油、乙烯、钢铁、焦化、煤化工等环境影响大或环境风险高的项目类别,不得以改革试点名义随意下放环评审批权限或降低审批要求;为保障政策落地见效,《意见》提出,对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已批复环评文件的“两高”项目,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开展复核。对未依法报批环评文件即擅自开工建设的“两高”项目,或未依法重新报批环评文件擅自发生重大变动的,应责令立即停止建设,依法严肃查处;对不满足生态环境准入条件的,依法责令恢复原状。   监管文件频发,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在即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自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陆续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部门规章,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相关技术规范,印发相关市场管理规则,并组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配额核定等工作。近期,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做好发电行业配额预分配工作的通知》(国环规气候〔2020〕3号)的有关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基本完成配额预分配工作。生态环境部已组织有关单位完成上线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金测试,正在组织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风险提示   政策扰动,技术扩散,新技术突破,全球知识产权争端,全球贸易争端,碳排放趋严带来抢上产能风险,油价大幅下跌风险,经济大幅下滑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2页
      2021-06-07
    • 化工行业周报:国瓷高瓴松柏战投落地,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在即

      化工行业周报:国瓷高瓴松柏战投落地,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在即

      化工行业
        主要观点:   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投资策略是:投资系统性创新和低成本扩张。化工的下一波行业格局取决于人才竞争。化工行业已从单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变为人才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后来者无法通过资本反超,只能瞠乎其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也因此变弱。优秀的公司凭借有效的激励、卓越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打造出难以撼动的技术迭代优势、低成本优势和高效服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攻城略地。   碳中和或带来化工行业颠覆性变革和机遇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的影响深远。据NPCPI统计,中国石化和基础化工行业碳排放量排在所有行业中领先,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8%左右,其中“工艺排碳”占比6%左右,“工程排碳”占比12%左右,受3060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从行业演变看,我们认为未来40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预计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不同,其碳达峰的要求或不同。我们理解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不代表没有发展,只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   第二阶段未来的竞争在下游和海外。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亦或是继续扩大同类产品产能,只是将新增产能转移至碳容量更大的国家或地区。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改,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和能源的时代。化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是长达40年的行业演变思路,3060主要影响的是远期高耗能产品或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对于已获批的规划项目影响较小。此外,在3060目标下会演变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随着具体政策的落地,以及新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新型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新型回收技术等等)的突破,我们理解的3个阶段也可能相互交错进行。   高瓴松柏战投落地,促国瓷材料齿科发展   高瓴松柏战略投资落地将助力国瓷材料齿科业务快速发展。5月25日,国瓷材料发布公告宣布全资子公司深圳爱尔创科技有限公司与高瓴/松柏正式签署了《关于深圳爱尔创科技有限公司之投资协议》,并与松柏签署了《关于深圳爱尔创科技有限公司之投资协议》。同时爱尔创业务板块也发生调整,口腔材料业务归属深圳爱尔创科技,结构陶瓷相关业务归属深圳爱尔创新材料。   2020年6月,公司首次公告了高瓴资本及松柏投资与国瓷材料的战略合作事宜。经同年9月变更方案后,该合作于2021年5月正式落地,本次战略合作落地后,高瓴/松柏在协助引进相关领域人才并介绍口腔领域合作机会等方面与国瓷/爱尔创协同发展,以提升公司产品创新力、渠道专业力并为公司开拓全球化发展机会。本次战略合作,高瓴/松柏退出方式只有通过国瓷行驶回购权,有望对战略方案落地起到督促作用。   监管文件频发,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在即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自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陆续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部门规章,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相关技术规范,印发相关市场管理规则,并组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配额核定等工作。近期,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做好发电行业配额预分配工作的通知》(国环规气候〔2020〕3号)的有关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基本完成配额预分配工作。生态环境部已组织有关单位完成上线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金测试,正在组织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民航领域对塑工作计划落地   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塑料污染治理重大决策部署,民航领域提出禁塑目标。5月25日,据中国民航局官网消息,近日,民航局印发实施《民航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计划(2021-2025年)》(简称《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民航行业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消费强度较2020年大幅下降,替代产品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塑料等垃圾智慧化、规范化回收处理体系基本建立,民航行业与塑料污染治理相关产业协同更加深入有效。   根据实施计划及内容,自2022年起,年旅客吞吐量200万(含)人次以上机场航站楼、停车楼内不主动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同时督导航站楼内商超、餐饮、旅客休息区等区域禁止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搅拌棒、餐/杯具、包装袋。2023年起实施范围将进一步扩展至全国机场。航班管理方面,自2022年起,国内(含地区)客运航班停止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搅拌棒、餐/杯具、包装袋,2023年起实施范围扩展至国际客运航班。《工作计划》同时提出鼓励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多元协同等方式提升替代产品应用和废物回收利用水平,推动建立健全行业塑料制品采购、使用、回收、储运、处置等环节管理体系。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80页
      2021-05-31
    • 化工行业周报:生物降解塑料产业联盟成立

      化工行业周报:生物降解塑料产业联盟成立

      化工行业
        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投资策略是:投资系统性创新和低成本扩张。化工的下一波行业格局取决于人才竞争。化工行业已从单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变为人才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后来者无法通过资本反超,只能瞠乎其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也因此变弱。优秀的公司凭借有效的激励、卓越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打造出难以撼动的技术迭代优势、低成本优势和高效服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攻城略地。   碳中和或带来化工行业颠覆性变革和机遇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的影响深远。据NPCPI统计,中国石化和基础化工行业碳排放量排在所有行业中领先,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8%左右,其中“工艺排碳”占比6%左右,“工程排碳”占比12%左右,受3060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从行业演变看,我们认为未来40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预计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不同,其碳达峰的要求或不同。我们理解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不代表没有发展,只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   第二阶段未来的竞争在下游和海外。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亦或是继续扩大同类产品产能,只是将新增产能转移至碳容量更大的国家或地区。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改,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和能源的时代。化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是长达40年的行业演变思路,3060主要影响的是远期高耗能产品或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对于已获批的规划项目影响较小。此外,在3060目标下会演变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随着具体政策的落地,以及新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新型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新型回收技术等等)的突破,我们理解的3个阶段也可能相互交错进行。   万华组织成立生物降解塑料产业联盟,福建PVC项目正式签约   万华近期组织成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化工新材料)——生物降解塑料产业联盟。万华本次组建生物降解塑料产业联盟旨在搭建行业开放式交流平台,以生物降解材料领域专家、企业共同参与的方式,制定市场亟需的应用标准,打造绿色环保品牌。未来该联盟计划在薄膜、吸管、片材、地膜、淋膜、发泡、功能性复合包装、纤维以及产业链闭环等领域设置专业项目组,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化工新材料)是化工新材料领域目前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2019年10月1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下达复函,由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承担单位。基地承担的重要的任务是“打造产业联盟、制定高质量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公司年产80万吨PVC项目正式签约,布局万华MDI/TDI产业园发展。2021年5月17日,万华与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在成大大厦举行了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PVC项目一期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合同正式签约仪式。成达公司表示将利用自身多个PVC工程项目经验,保障双方此次深化合作目标顺利达成,此次签约的万华福建PVC项目属于万华福建MDI/TDI产业园中的重要环节。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0页
      2021-05-23
    • 2021年化工中期策略发布:路线的变革

      2021年化工中期策略发布:路线的变革

      化工行业
        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投资策略是:投资系统性创新和低成本扩张。化工的下一波行业格局取决于人才竞争。化工行业已从单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变为人才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后来者无法通过资本反超,只能瞠乎其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也因此变弱。优秀的公司凭借有效的激励、卓越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打造出难以撼动的技术迭代优势、低成本优势和高效服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攻城略地。   碳中和或带来化工行业颠覆性变革和机遇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的影响深远。据NPCPI统计,中国石化和基础化工行业碳排放量排在所有行业中领先,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8%左右,其中“工艺排碳”占比6%左右,“工程排碳”占比12%左右,受3060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从行业演变看,我们认为未来40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预计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不同,其碳达峰的要求或不同。我们理解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不代表没有发展,只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   第二阶段未来的竞争在下游和海外。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亦或是继续扩大同类产品产能,只是将新增产能转移至碳容量更大的国家或地区。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改,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和能源的时代。化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是长达40年的行业演变思路,3060主要影响的是远期高耗能产品或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对于已获批的规划项目影响较小。此外,在3060目标下会演变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随着具体政策的落地,以及新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新型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新型回收技术等等)的突破,我们理解的3个阶段也可能相互交错进行。   万华宁波MDI技改项目环评公示,将新增60万吨产能   近日,据万华官网,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MDI/HDI技改扩能一体化项目和180万吨/年MDI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公司宁波180万吨/年MDI技改项目投资额为9.41亿元,主要是对现有的MDI装置进行扩能改造,最终形成一期MDI装置产能由现有40万吨/年扩建至60万吨/年,二期MDI装置产能由现有80万吨/年扩建至120万吨/年,合计全厂具备180万吨/年的MDI生产能力,是此前市场对于宁波扩产30万吨预期的两倍。本次扩产项目主要基于此前烟台的扩产技术,以极低的固定资产投资扩产,单套产能继续刷新烟台万华单套110万吨/年的记录,达到120万吨/年。考虑配套工程等其他项目投资,本次宁波扩产单吨投资额仅为0.69亿元/万吨,略低于烟台扩产成本。公司宁波MDI装置60万吨/年的技改项目投产后,全球产能将达到320万吨,市占率达到32%,进一步巩固聚氨酯行业龙头地位。   此外,公司宁波MDI/HDI技改扩能一体化项目总投资为32.21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28万吨/年改性MDI装置、5万吨/年HDI单体装置、6万吨/年HDI加合物装置、12+24万吨/年氯化氢氧化装置、24万吨/年甲醛装置、对造气装置配套改造以及相关辅助配套工程。项目全部投产后,宁波万华全厂将具备30万吨/年改性MDI、10万吨/年的HDI单体、58万吨/年的氯化氢氧化的生产能力,冷箱能力也将由12000Nm3/h提升至18000Nm3/h。改性MDI和HDI的投产也将提升万华产品附加值。   万华获穆迪Baa2评级,助力海外扩张计划   5月12日,据Moodys网站,万华化学获得穆迪Baa2评级,并预计前景维持稳定,反映了万华化学在扩大运营规模和改善产品多样化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财务指标控制。万华获高信用评级,既在客观上利好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也与万华自身海外扩张意愿相契合。客观上,评级机构给出高评级体现国际市场对万华信誉和盈利稳定性的认可,有助于降低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同时也是为公司海外工程建设、渠道建设提供保障。意愿上,公司聘请国外信用评级机构评级也体现了公司海外扩张的意愿,存在继续海外投资建设的可能性。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挑战,公司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充分参与全球竞争。此外,3月初万华化学集团ADI事业部成为Terra Firma分销网络的最新成员,也从市场渠道的角度证明了万华进一步扩张海外市场的意愿,加速全球化战略布局。   万华L-薄荷醇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5月14日,据万华微视界,万华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完成的“高效绿色不对称催化制备L-薄荷醇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果鉴定。该技术攻克了以柠檬醛为核心原料的L-薄荷醇生产成套工艺技术,公司建成投产1000吨/年的工业化示范装置。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薄荷醇消费国,同时也是生产L-薄荷醇的传统大国。长期以来,我国的薄荷醇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且国内L-薄荷醇产业模式主要是对天然薄荷脑的加工提纯。相比之下,人工合成L-薄荷醇产业规模大、附加值高,但技术门槛也相对较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L-薄荷醇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供需矛盾逐渐加大,我国L-薄荷醇产业亟待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开发合成L-薄荷醇制备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行业检修情况:   【石化板块】   纯苯: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222.5万吨,比上周减少了29万吨。   甲苯: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公司共5家,比上周减少了2家。   丙烯: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412.5万吨,比上周增加了53.5万吨。   丁二烯: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102.5万吨,比上周减少了40万吨。   异丁烯:本周无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与上周持平。   双酚A: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12万吨,比上周减少了3万吨。   PX: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743万吨,与与上周持平。   PTA: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2166万吨,比上周增加了5万吨。   丙烯酸: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66万吨,比上周减少了8万吨。   丙烯酸丁酯:本周处于检修状态产能共92万吨,与上周持平。   环氧丙烷: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10万吨,与上周持平。   【煤化板块】   乙二醇: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614.3万吨,与上周减少了20.2万吨。   醋酸: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25万吨,比上周减少了140万吨。   酸酐: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公8万吨,比上周增加了8万吨。   DMF: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4万吨,比上周减少了3万吨。   己二酸:本周无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与上周持平。   【聚氨酯板块】   MDI: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232万吨,比上周增加了86万吨。   TDI: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137万吨,与上周持平。   【化纤板块】   聚酯切片: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155万吨,比上周增加了36万吨。   聚酯瓶片: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160万吨,比上周减少了35万吨。   涤纶短纤: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的产能超过424万吨,比上周增加了25万吨。   涤纶长丝: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165万吨,比上周增加了10.9万吨。   锦纶切片: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公司共2家,比上周减少了1家。   【农药和化肥板块】   合成氨: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公司共17家,比上周增加了1家。重点公司多维度跟踪   【万华化学】   公司信息:   5月8日,据万华微视界讯,4月15日,全球领先的涂料生产商艾仕得涂料系统公司于线上召开了其第五届年度供应商颁奖典礼。公司荣获艾仕得首届“年度卓越奖”,并四度蝉联“年度供应商”。   5月10日,据万华微视界讯,公司分离纯化团队开发WANFORITE WNF50系列纳滤膜产品。产品核心为纳滤膜,具有低能耗、水质软化、水中污染物去除和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特性。   5月12日,据万华微视界讯,5月12日,万华Archsol 8177净味生物基抗醛耐污渍乳液获2021涂料行业荣格技术创新奖,产品具有生物基环保、低温成膜、冻融稳定、耐污渍、低气味和甲醛吸收的特性。   5月12日,据Moodys网站,5月12日,万华化学获得穆迪“Baa2”评级。   5月14日,据万华微视界讯,由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完成的“高效绿色不对称催化制备L-薄荷醇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果鉴定。该技术攻克了以柠檬醛为核心原料的L-薄荷醇生产成套工艺技术,公司建成投产1000吨/年的工业化示范装置。   行业信息:   据百川盈孚消息,烟台万华部分丙烯酸及酯装置目前处于检修状态,装置丙烯酸总产能30万吨/年,丙烯酸丁酯总产能36万吨/年,重启时间待定。万华福建10万吨TDI生产装置计划于2021年3月20日开始停车检修,重启时间未定。烟台万华一套MDI装置停车停车检修,重启时间未定。   MDI:本周处于检修状态的产能共232万吨,比上周增加了86万吨。海外Sadara的40万吨MDI生产装置因故障停车检修,目前尚未恢复重启。欧洲亨斯迈位于荷兰罗镇堡的47万吨MDI生产装置计划于2021年3月份开始检修,预计检修完成在4月份。沙特陶氏40万吨MDI生产装置预计于2021年5月进行检修,重启时间未定。美国陶氏34万吨MDI生产装置因原料紧缺,装置处于停车状态,重启时间待定。日本东曹20万吨MDI生产装置预计于2021年5月进行检修,预计检修时间为45天。上海亨斯迈二期24万吨MDI生产装置预计于2021年5月初进行检修,预计检修时间30天。德国科思创42万吨MDI生产装置与2021年5月初进行检修,重启时间预计2021年6月初。   据国家专利局,万华化学本周新增专利公开62项,包括一种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制备乙苯氢过氧化物的多级卧式搅拌气升式反应器及应用;   一种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环己烷二甲醇的合成方法、催化剂及其应用;一种具有可再乳化性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一种聚氨酯-聚脲水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水性木器涂料中的应用;一种氰乙基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一种糠醇重排加氢制备环戊酮的方法;一种固液两相催化氧化β-异佛尔酮制备4-氧代异佛尔酮的方法;电化学还原亚氨基二乙腈制备二乙烯三胺的方法;一种高反反体含量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的制备方法;一种2,7-二甲基-2,4,6-辛三烯-1,8-二醛的制备方法;一种负载型催化/阻聚大孔树脂小球制备方法和用途;一种高分子量聚丙烯醇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的再生方法及其用途;脂肪族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及包括其的合成革用水性干贴胶;一种生物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水性聚氨酯功能型面膜基质及其应用;一种热塑性环氧树脂组合物及其应用;一种丁酮肟封闭多异氰酸酯的制备方法;一种制备高通液性吸水性树脂的方法;M-Ce-TiO<Sub>2</Sub>-USY分子筛催化剂及生成邻甲酚的方法;一种降低环十二酮肟在硫酸萃取过程中的水解率的方法;一种磷酸改性聚异戊二烯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改性丙烯酸酯树脂分散体及制备方法和用途;一种温湿响应快发泡型聚氨酯填充泡沫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一种牛磺酸的制备方法;一种高开孔率聚氨酯空腔填充泡沫;含有多不饱和基团异氰酸酯缩二脲及其制备和应用;多官能度不饱和异氰酸酯三聚体及其制备和在分散体稳定剂中的应用;一种水性阻尼涂料及其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一种制备维生素E乙酸酯的方法;一种聚硫氨酯树脂组合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8页
      2021-05-17
    • 化工行业周报:行业整体景气度较高,Q1实现高增长

      化工行业周报:行业整体景气度较高,Q1实现高增长

      化工行业
        主要观点:   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投资策略是:投资系统性创新和低成本扩张。化工的下一波行业格局取决于人才竞争。化工行业已从单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变为人才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后来者无法通过资本反超,只能瞠乎其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也因此变弱。优秀的公司凭借有效的激励、卓越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打造出难以撼动的技术迭代优势、低成本优势和高效服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攻城略地。   化工行业高景气下,板块同比高增长   截止 4 月底,化工板块 2020 年年报及 2021 年一季报完成披露,化工行业整体受益于疫情下海外需求回流及原油价格回暖,产品景气度逐步回升, 2021Q1 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处于历史较高水平。SW 化工行业 2020 年合计实现营收 43011.15 亿元,同比下降 10.41%;实现归母净利润 1561.86 亿元,同比增长 34.06%;资本开支 4035.53亿元,同比增长 6.33%。其中, 2020Q4 实现营收 11662.78 亿元,同比下降7.42%;实现归母净利润373.70亿元,由负转正,同比增长596.97亿元;资本开支 1406.57 亿元,同比增长 14.09%。 2021Q1 实现营收12174.20 亿元,同比增长 24.65%;实现归母净利润 805.72 亿元,由负转正,同比增长 838.72 亿元;资本开支 1124.19 亿元,同比增长41.84%;在建工程余额略有回升,行业整体仍处在扩张期。   其中, SW 化学原料行业连续两季实现同比高增长。 SW 化学原料行业2020 年合计实现营收 2905.79 亿元,同比增长 5.92%;实现归母净利润 189.84 亿元,同比增长 9.29%;资本开支 212.13 亿元,同比增长46.21%。其中, 2020Q4 实现营收 794.58 亿元,同比增长 19.66%;实现归母净利润 90.96 亿元,同比增长 261.92%;资本开支 102.46 亿元,同比增长 230.36%。 2021Q1 实现营收 798.15 亿元,同比增长59.07%;实现归母净利润 93.68 亿元,同比增长 812.72%;资本开支62.39 亿元,同比增长 116.46%;在建工程余额再创新高,行业处在扩张期。   展望下半年,随着海外需求持续回流,传统旺季到来将维持行业高景气度水平。   碳中和或带来化工行业颠覆性变革和机遇   碳中和是未来全球发展主基调,中国碳中和任重道远。 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共有 44 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包括已经实现目标、已写入政策文件、提出或完成立法程序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计划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化工行业是碳排放最高行业之一,“工艺排碳”和 “能源排碳” 的中和压力更大。 据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口径统计,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 18%,受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碳的全生命周期分为“生产排碳”和“使用排碳”,其中生产排碳分为“工艺排碳”和“工程排碳”,使用排碳分为“能源排碳”和“产品排碳”。我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排碳”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排碳”对碳中和压力更大,或优先碳达峰。   低排放和负排放是化工行业碳中和解决方案。 对于石油及化工行业而言, 1 月 15 日发布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在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提高能效、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等 6 大方面有相关倡议举措。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碳氢转化带来的碳排放是能化产品生产流程中最重要的过程排放。我们认为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炼油等领域会受到指标限制,短期对“路条”的担心、中期对政策的担心、远期对此类公司是否有能力做产品结构转移的担心都会反映在估值上。原材料方面,碳中和将加速生物基材料和循环材料的发展。化工产品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从行业演变看,我们认为未来 40 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预计经历 3 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不同,其碳达峰的要求或不同。我们理解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不代表没有发展,只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   (2) 第二阶段未来的竞争在下游和海外。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亦或是继续扩大同类产品产能,只是将新增产能转移至碳容量更大的国家或地区。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改,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3) 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和能源的时代。化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是长达 40 年的行业演变思路, 3060 主要影响的是远期高耗能产品或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对于已获批的规划项目影响较小。此外,在 3060 目标下会演变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随着具体政策的落地,以及新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新型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新型回收技术等等)的突破,我们理解的 3 个阶段也可能相互交错进行。   万华化学宁波 MDI 技改项目环评公示,将新增 60 万吨产能   MDI 技改项目环评公示,产能从 120 万吨提高至 180 万吨。 公司宁波 180万吨/年 MDI 技改项目投资额为 9.41 亿元,主要是对现有的 MDI 装置进行扩能改造,最终形成一期 MDI 装置产能由现有 40 万吨/年扩建至 60 万吨/年,二期 MDI 装置产能由现有 80 万吨/年扩建至 120 万吨/年,合计全厂具备 180 万吨/年的 MDI 生产能力,是此前市场对于宁波扩产 30 万吨预期的两倍。本次扩产项目主要基于此前烟台的扩产技术,以极低的固定资产投资扩产,单套产能继续刷新烟台万华单套 110 万吨/年的记录,达到 120 万吨/年。考虑配套工程等其他项目投资,本次宁波扩产单吨投资额仅为 0.69 亿元/万吨,略低于烟台扩产成本。公司宁波 MDI 装置 60 万吨/年的技改项目投产后,全球产能将达到 320 万吨,市占率达到 32%,进一步巩固聚氨酯行业龙头地位。此外,公司宁波 MDI/HDI 技改扩能一体化项目总投资为 32.21 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 28 万吨/年改性 MDI 装置、 5 万吨/年 HDI 单体装置、 6 万吨/年 HDI 加合物装置、12+24 万吨/年氯化氢氧化装置、 24 万吨/年甲醛装置、对造气装置配套改造以及相关辅助配套工程。项目全部投产后,宁波万华全厂将具备 30万吨/年改性 MDI、 10 万吨/年的 HDI 单体、 58 万吨/年的氯化氢氧化的生产能力,冷箱能力也将由 12000Nm3/h 提升至 18000Nm3/h。改性 MDI和 HDI 的投产也将提升万华产品附加值。   万华全球化战略和新增下游需求将完成产能消化。 结合 MDI 供给端和需求端,我们认为此次宁波万华 MDI 扩产后产能将会得到较快的消化。(1)供给方面:万华全球化战略及竞争对手新增产能意愿较弱,导致 MDI 新增供给依旧处于合理范围。巴斯夫、科思创等竞对在海外的 MDI 扩产计划一再推迟,而在国内的扩产意愿由于相对万华较高的投资成本导致投资意愿并不强,未来 5 年预计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新增产能都由万华贡献。同时,万华的全球化战略也将加快新增产能的消化速度。本次烟台超预期扩产的 30 万吨产能一方面是弥补此前美国项目中断的影响,维持公司原有的扩产节奏,另一方面是以此为契机,加快公司全球化步伐,有望进一步增加公司 MDI 出口。(2)需求方面:冷链、冰箱冷柜传统需求保持旺盛的同时,新增无醛板、猪圈等下游需求增量,保证需求增速。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海外 MDI 下游冰箱冷柜产能预计将维持较低的开工率,而疫情持续将提高冰箱冷柜的需求,海外需求将持续回流。另外,国内 MDI 下游应用领域继续拓宽,下游新增的无醛板和养殖业市场将为2021 年贡献 16 万吨的新增需求,预计到 2025 年新增 75 万吨的需求。无醛板市场方面, 2020 年国内无醛板 MDI 消耗量为 7 万吨左右,按照国内人造板产量 3 亿立方米、无醛板每年新增替代 3%、胶合板 MDI 使用量每立方 10kg 计算,每年新增 MDI 消耗量将达到 9 万吨。根据林业局希望未来 5-10 年超过 30%的人造板使用无醛工艺,保守估计到 2030 年,无醛板将为 MDI 提供超过 100 万吨的市场空间。养殖业方面,根据主要生猪养殖业公司资本开支测算,大规模猪舍建设将为 21 年的 MDI 市场带来 7 万吨的新增,预计 2025 年新增需求将达到 23 万吨。我们预计,考虑宁波万华 30 万吨 MDI 用于出口的情况下,公司此次宁波技改新增的 60 万吨产能加上此前烟台扩产的 50 万吨产能,将在 2025 年前全部被新增需求消化。   风险提示   政策扰动,技术扩散,新技术突破,全球知识产权争端,全球贸易争端,碳排放趋严带来抢上产能风险,油价大幅下跌风险,经济大幅下滑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1页
      2021-05-10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