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215)

    • 复苏信号显现,《政府工作报告》加大创新药

      复苏信号显现,《政府工作报告》加大创新药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商业险药品目录体系开启,创新药械支付空间有望打开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商业险药品目录体系开启,创新药械支付空间有望打开

      中药
        报告摘要   投资要点:   本期(02.22-03.01)上证指数收于3320.90,下跌1.72%;沪深300指数收于3890.05,下跌2.22%;中小100指数收于3890.05,下跌3.78%;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7302.50,下跌2.72%,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23位。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的周涨跌幅分别为-0.76%、-3.57%、1.45%、-2.36%、-7.94%、4.72%、-3.44%。   重要资讯:   两类支架耗材集采即将来袭   2月25日,河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胸主动脉支架、腹主动脉支架两类医用耗材产品介绍的通知》。   2024年7月,河北省曾在《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公告6类血管介入类医用耗材介绍企业的通知》中提及胸主动脉支架,但在后续的正式采购中并未将其纳入。根据本次河北省医保局发布的通知,将正式对胸主动脉支架、腹主动脉支架开展产品介绍工作,目的是为做好河北省牵头胸主动脉支架、腹主动脉支架两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神州细胞抗PD-1单抗联合疗法获批治疗一线治疗肝癌   2月2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公示,神州细胞控股子公司神州细胞工程递交的菲诺利单抗注射液(SCT-110A)与贝伐珠单抗注射液(SCT510)联合疗法的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得批准。根据神州细胞此前发布的新闻稿,该药本次获批的适应症为:适用于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   SCT510为神州细胞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注射液,是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的生物类似药。靶向特异的VEGF抗体药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AVIC   物可以通过阻断游离态VEGF与VEGF受体(VEGFRs)结合降低肿瘤内部新生血管生成,从而致使肿瘤组织丧失供应生存和增生所需营养环境,提高肿瘤免疫激活环境。SCT510已在中国获批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肝细胞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宫颈癌的治疗。   “癌症之王”患者总生存期延长超2倍,潜在“first-in-class”免疫疗法组合最新临床结果发布   Candel Therapeutics公司日前发布了在研疗法CAN-2409与抗病毒药物valacyclovir联用,结合标准放化疗(Soc),治疗难以完全切除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随机对照2期临床试验最终总生存期数据。数据显示,CAN-2409组合疗法组患者的估计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31.4个月,是对照组(12.5个月)的两倍以上。核心观点:   2月1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积极研究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目录工作事宜,推进行业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目录体系建设。   国家基本医保作为“保基本”的支付基金,在全力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基调下,对创新药的准入及待遇水平仍会有一定限制。因此,未来商业健康保险在创新药多元支付中或将成为除基本医疗保险之外最重要的支付主体。   从发展现状上看,过去十年中,商业健康险快速发展,增速领先。根据镁信健康报告,截至2023年12月,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达到9.035亿元,而2013年这一数值为1.124亿元,10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3%。从商业健康险的保费结构来看,疾病险和医疗险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中,近年来医疗险的保费增速超过疾病险。   从对创新药的支付力度上看,目前多种形态的商业健康险都为创新药提供保障。根据《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2025)》,惠民保、百万医疗险通过特药目录对院外创新药实现直接支付;重疾险为创新药械提供间接支付;企业补充医疗险在门急诊及住院责任中也为少量创新药械提供保障;高端医疗险通常不加限定地对所有医疗费用提供保障;带病体特病特药保险面向特定患病群体,探索患者、保险公司及药企共担风险的支付模式。其中,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百万医疗险及特药险是对创新药的支付贡献较大的商业健康险产品形态。截至2023年,超过90%的惠民保产品包含特药责任。   AVIC   从创新药纳入数量上看,2023年,惠民保药品纳入绝对数量达到550个,而商业医疗保险药品纳入绝对数量达到441个;从创新药纳入类型上看,惠民保纳入药品包括罕见药、海外药、肿瘤治疗药及其他药品,而商业医疗保险纳入药品在罕见药方面相对保守,主要以海外药、肿瘤治疗药为主,两种保险类型均以国内上市的肿瘤创新药为核心,2023年,两种保险的药品目录中均包含246款内地上市的肿瘤创新药;从保险产品纳入药品数量上看,2023年,惠民保平均纳入的药品数量达到了44种,商业医疗保险平均纳入的药品数量达到了50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2020-2023年惠民保平均纳入的药品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4.7%。   海外经验表明,因其在支付效率上有独特优势,商业健康保险均是各个市场除社会保险(保障)外创新药械最主要的支付主体。根据《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2025)》预测,假设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保持近年的增长势头,到2035年,其市场规模将超过3.4万亿元;假设创新药械占医药市场规模的比例在未来十年不断提升达到30%左右,2035年创新药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参考美国、日本等成熟药械市场中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自费占比,到2035年,创新药械销售额中医保支付占比将为36%,商业健康保险对创新药械的支付占比需达到44%,约为4400亿元。   据中再寿险、BCG和镁信健康测算,2024年创新药械市场规模约1620亿元,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械的支付总额约124亿元,约占创新药械市场规模的7.7%,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认为,随着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械的支付力度不断加强,我国创新药研发面临的关键限制因素有望改善,因此将从长期维度利好创新药产业链的发展。建议关注创新能力强,产品临床价值高的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迪哲医药等。   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能力强、或具有国际化潜力的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迪哲医药-U、恩华药业、复星医药、科伦药业、君实生物-U、信立泰、康辰药   中航证券研究所发布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19页
      2025-03-02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CXO复苏进程开启,AI赋能新药研发潜力可期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CXO复苏进程开启,AI赋能新药研发潜力可期

      中药
        报告摘要   投资要点:   本期(02.15-02.22)上证指数收于3379.11,上涨0.97%;沪深300指数收于3978.44,上涨1.00%;中小100指数收于3978.44,上涨0.75%;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7438.61,上涨0.96%,在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8位。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的周涨跌幅分别为-2.30%、-1.50%、0.46%、0.10%、6.87%、-0.32%、1.12%。重要资讯:   华为+瑞金医院,重磅发布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   2025年2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举办了“2025医疗人工智能与精准诊疗发展论坛”。   论坛上,瑞金医院发布了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该大模型基于华为DCS AI解决方案,是带领医疗行业从数字化病理升级到智能化病理的成果之一,将在病理诊断场景下加速医疗智慧化。瑞智病理大模型融合了多模态数据,还结合了中国人群的疾病特征,能够为病理医生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辅助诊断支持。   潜在“first-in-class”抗癌小分子获FDA优先审评资格   2月19日,Chimerix公司宣布,美国FDA已受理该公司为在研疗法dordaviprone递交的新药申请(NDA),用于治疗复发性H3K27M突变弥漫性胶质瘤患者。FDA同时授予该申请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在2025年8月18日之前完成审评。Dordaviprone是一款潜在“first-in-class”小分子药物,能够选择性靶向线粒体蛋白酶ClpP和多巴胺受体D2。新闻稿指出,dordaviprone有望成为首款针对这一患者群体的获批疗法。   Dordaviprone的新药申请得到2期临床试验主要分析结果的支持,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AVIC   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使用RANO2.0(一种神经肿瘤学缓解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时,dordaviprone在H3K27M突变弥漫性胶质瘤患者中达到28%的客观缓解率,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0.4个月。   核心观点:   从2022年开始,全球医药生物投融资热度下滑,医药CXO作为创新药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受到投融资影响较大,龙头CXO业绩增速在此以及大订单高基数背景影响下有一定下滑。与此同时,美国于2023年末提出《生物安全法案》引发地缘政治担忧,成为2024年国内CXO股价大幅回撤的重要因素。当前,几方面因素下,国内CXO有望迎来复苏。   首先,全球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开始止跌回暖,海外进度快于国内。根据动脉橙全球及国内医药生物投融资数据,2024年,全球医药生物投融资金额为577.47亿美元,同比下滑1%,较2023年同比下滑34%大幅收窄,其中,海外2024年医药生物投融资金额为504.76亿美元,同比增长7%,而2023年同比增速为-32%;国内2024年医药生物投融资金额为517.97亿元,同比下滑34%,较2023年的同比下滑36%有所收窄,国内医药生物投融资有回暖迹象。CXO作为订单依赖性行业,其发展受到上游客户即生物医药公司的投融资情况影响较大,因此国内外生物医药投融资复苏利好CXO行业复苏进程。   第二,生物安全法案2024年未通过,估值压制因素有望缓和。《生物安全法案》最早的相关议题为2023年12月4日由Bill Hagerty提交参议院的S.3385,该议案中的主要限制对象为华大系企业。但在2024年1月25日,时任美国众议院中美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主席Mark Gallagher向众议院提交了H.R.7085,新增对药明康德及相关公司的限制,拟禁止美国行政机构与受限公司及使用受限公司产品/服务的公司签订合同或使用服务/产品。H.R.8333是由众议院于2024年5月10日提出,内容与前两个版本相似。   目前生物安全法案主要包括:以单独立法形式推进的法案以及作为美国国防授权法案(NDAA)的修正案两类。H.R.8333草案在12月7日并未被纳入年度国防授权法案(NDAA)最终协议文本,生物安全法案单独立法和纳入FY2025NDAA均没有成功。   第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兴起对新药研发的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强大的降本增效能力能有效解决当前新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高的问题,给新药研发的未来   中航证券研究所发布AVIC   带来更多可能性。   根据麦肯锡的《2028展望中国如何影响全球生物制药行业》,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在临床开发和制造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在外界环境向好以及新技术加持的背景下,具有传统优势的CXO行业有望迎来复苏。建议关注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经营效率高的企业,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   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能力强、或具有国际化潜力的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迪哲医药-U、恩华药业、复星医药、科伦药业、君实生物-U、信立泰、康辰药业、博腾股份、药明康德、泰格医药、一品红等;   2)受益医疗新基建以及医疗器械出海,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乐普医疗、普门科技、欧普康视、开立医疗、海尔生物等;   3)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连锁药店龙头,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等;   4)受益竞争力突出的综合医疗服务行业,建议关注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普瑞眼科、美年健康等;   5)具备消费和保健属性的药品生产企业,建议关注天士力、华润三九、同仁堂、东阿阿胶等。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18页
      2025-02-26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AI医疗市场关注度提升,赋能医疗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发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AI医疗市场关注度提升,赋能医疗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发

      中药
        报告摘要   投资要点:   本期(02.08-02.15)上证指数收于3346.72,上涨1.30%;沪深300指数收于3939.01,上涨1.19%;中小100指数收于3939.01,上涨1.45%;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7368.10,上涨2.71%,在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5位。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的周涨跌幅分别为0.80%、4.18%、0.52%、1.61%、6.51%、1.69%、4.81%。重要资讯:   北京儿童医院“AI儿科医生”官宣上岗,基于百川智能大模型   据新浪科技2月14日下午消息,百川智能宣布,由北京儿童医院与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小儿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AI儿科医生”在经过北京儿童医院近一个月的内测并得到专家认可后,日前正式“上岗”。   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次开展的“AI儿科医生+多学科专家”双医并行多学科会诊活动上,基于Baichuan M1大模型打造的“AI儿科医生”,与来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等科室的13位知名专家并行会诊,并给出了与专家组会诊结果高度吻合的建议。   全国中成药联盟集采结果揭晓,174款药品入选,多个独家品种流标   2月10日,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正式公布了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的中选结果。此次集采涵盖了20个产品组、95个具体产品,最终有174款药品成功入选。超过150家药企在此次集采中获得了中选资格。随着正式结果的公布,联盟地区将开始组织落实约定采购量、签订购销合同等相关工作。预计全国中成药联盟集采的中选结果将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AVIC   在2025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   首款!罗氏小分子疗法再获FDA批准   2月13日,罗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Evrysdi(risdiplam)片剂的新药申请(NDA),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新闻稿指出,Evrysdi是首款改变SMA疾病进程的非侵入性治疗药物。Evrysdi(5mg)片剂既可整片吞服,也可溶解于水中服用。这是首款治疗SMA的片剂药物,其便捷的用药方式给SMA患者和护理者提供更多自由和独立性。   天津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   2月13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善作善成·强协同抓落实促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作主发布,介绍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关情况。朱玉兵表示,生物医药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支持产业。   为进一步巩固天津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市科技局会同市相关部门和单位,在落实国家相关文件基础上,充分借鉴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深入重点区和重点企业调研,广泛征集重点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意见建议,编制了《天津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年2月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   核心观点:   2025年年初以来,Ark Invest发布《Big Ideas2025》报告,预测AI将彻底改变多组学工具、药物研发、分子诊断,并显著改善药物的经济回报。此外,随着近期DeepSeek接连发布具备开源、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的V3和R1模型以及之后多家医药公司宣布接入DeepSeek,推动AI加速落地,AI医疗市场关注度提升。   市场规模方面,AI医疗的规模持续增长。根据甲子光年智库,2023年中国AI医疗行业规模达到973亿元,并预期在2028年达到1598亿元,2022-2028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5%。   从需求动力来看,AI医疗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的引领构成AI相关产品的直接动力。宏观层面,从2016年开始,我国开始围绕AI出台相关政策,推动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从而实现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微观层面,国家又密集出台了《关于进一AVIC   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学证明文件类医疗文书管理工作通知》《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文件,以评级等形式推动医院参与医疗IT建设,相关政策标准成为医院采购AI相关产品的直接动力。二是医院提质增效的需求AI指引医院寻求AI解决方案。   AI医疗主要可以分为AI影像诊断、AI新药研发、AI机器人、智慧医院等应用场景。AI影像诊断和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成熟。AI影像方面,历经近10年发展,随着医院对影像AI产品接受程度不断提升,医生对影像AI研发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影像AI的应用场景日渐宽泛。目前,以影像AI为核心打造的医疗器械已贯穿筛、诊、治、防全流程,应用场景也由放射科向外延伸。根据蛋壳研究院,许多热门脏器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多病种辅助诊断,如心脏、骨骼、头颈、肺部等部位,部分产品已经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商业化。AI影像的细分赛道包括:AI赋能精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乳腺癌的筛查、智慧放疗等。建议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AI诊断方面,《Big Ideas2025》报告预测,AI将使DNA等生物信息的读取和写入成本分别降低100倍和1000倍,使癌症筛查的效率提高20倍,并且将市场规模扩大10倍。多癌症筛查技术通过一次血液检测即可识别多种癌症早期迹象,显著提升筛查效率,建议关注:美年健康、华大制造、华大基因、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等。   医疗信息化方面,评级是医院配置AI的主要动力。国内的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工作起步于2011年,2019年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评价被正式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是公立医院极为重视的“大考”。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显示: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信息化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参评率达到99.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全国平均级别达4级,达到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设置的目标--到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达到4级。5级以上的电子病历评级需要医院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部署,意味着必须引入AI工具,并将其高度整合至已有的信息化体系。   202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为国内首家获得8级电子病历评级的医院,突破了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上限。2024年6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16页
      2025-02-17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首版丙类医保目录今年启动,多元支付机制利好创新药发展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首版丙类医保目录今年启动,多元支付机制利好创新药发展

      中药
        报告摘要   投资要点:   本期(01.12-01.19)上证指数收于3241.82,上涨2.31%;沪深300指数收于3812.34,上涨2.14%;中小100指数收于3812.34,上涨3.16%;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6944.83,上涨2.67%,在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25位。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的周涨跌幅分别为2.08%、1.72%、2.94%、3.19%、2.18%、2.29%、3.08%。重要资讯:   NMPA批准3款创新药上市   1月16日晚,NMPA发布公告:1.批准上海英派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塞纳帕利胶囊(商品名:派舒宁)上市,用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在一线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2.批准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利厄替尼片(商品名:奥壹新)上市,用于既往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3.批准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中药1.1类创新药芪防鼻通片上市,用于改善肺脾两虚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未合并季节性过敏原患者的喷嚏、流涕、鼻痒、鼻塞,舌淡,苔白,脉浮或脉细弱。   2025年FDA首批,潜在重磅抗癌ADC上市   1月18日,美国FDA宣布批准由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与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联合开发的抗体偶联药物(ADC)   Datroway(datopotamab deruxtecan或Dato-DXd)上市,用于治疗无法切除或转移性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的成年乳腺癌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AVIC   患者,这些患者曾接受过内分泌疗法和化疗。3期试验结果显示,Datroway相较于化疗,可将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7%。根据阿斯利康新闻稿,这是Datroway首次在美国获批。值得一提的是,这款ADC被行业媒体Evaluate列为2024年十大潜在重磅研发项目之一。   全国生物药集采即将到来   近日,安徽省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内容提及,将打造效率医保,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会议从七个方面对2025年安徽省医保工作作出部署,其中包括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   安徽在生物药集采上有经验,2023年纳入人免疫球蛋白注射剂等,2022年纳入利妥昔单抗等。全国生物药集采中,胰岛素率先被纳入,2021年首次集采,纳入产品平均降价48%,三代胰岛素使用量占比提升至70%;2024年4月,胰岛素国采接续,共13家企业的53个产品参与本次接续采购,49个产品获得中选资格,中选率92%。   国家医保局多次提及生物药集采,2020年明确将生物类似药纳入集采,2023年鼓励省级集采扩大覆盖范围至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生物药正逐步进入集采范围和规则探索阶段。   核心观点:   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方面:国家医保局表示,国家层面,将在上半年开展第11批药品集采,下半年开展第6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并适时启动新批次药品集采。地方层面,开展具备专业特色的全国联盟采购预计达到20个左右,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高值耗材等,预计2025年国家和联盟组织开展的药品集采品种将达到700个。   在多层次医疗保障方面,2025年将发布第一版医保丙类目录,与商业保险产品对接。   丙类药品主要聚焦: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但是因为超出医保基本的功能定位,暂时还无法纳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通常包括保健品、进口药、新型特效药等。在丙类目录落地应用上,国家医保局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支持惠民型商业健康保险,将丙类目录纳入保障范围,其他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也可以使用丙类目录。   面对临床对创新药的需求、创新药研发需要大量投入以及国家基本医保基金存量有限的现实及其所带来的“保基本”原则,此次在甲乙类目录AVIC   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丙类目录,是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是完善我国医疗保障药品目录体系的一次重大尝试。此次尝试或将有助于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此外,有利于构建创新药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   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恩华药业、迪哲医药-U、复星医药、科伦药业、君实生物-U、信立泰、康辰药业、博腾股份、泰格医药、一品红等;   2)受益医疗新基建,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乐普医疗、普门科技、欧普康视、开立医疗、海尔生物等;   3)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连锁药店龙头,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等;   4)受益竞争力突出的综合医疗服务行业,建议关注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普瑞眼科、美年健康等;   5)具备消费和保健属性的药品生产企业,建议关注天士力、华润三九、同仁堂、东阿阿胶等。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13页
      2025-01-19
    •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全国第三批中成药集采开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全国第三批中成药集采开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

      中药
        报告摘要   投资要点:   本期(12.28-01.11)上证指数收于3168.52,下跌6.81%;沪深300指数收于3732.48,下跌6.24%;中小100指数收于6048.00,下跌7.21%;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6764.34,下跌8.48%,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18位。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的周涨跌幅分别为-7.27%、-9.85%、-8.36%、-8.72%、-9.10%、-8.14%、8.79%。重要资讯:   首个国产干细胞产品获批上市   国内首款干细胞疗法产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商品名:睿铂生)于1月2日正式获批上市,该产品专门用于治疗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以下简称:aGVHD)。在这款干细胞产品获批前不久,在2024年12月1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批准了首个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方法--Ryoncil(Remestemcel-L),该疗法专门用于类固醇难治性aGVHD的治疗。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据21世纪经济报1月3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五方面24条改革举措:一是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二是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效;三是以高效严格监管提升医药产业合规水平;四是支持医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五是构建适应产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监管体系。   强生靶向Tau蛋白的阿尔茨海默新药获快速评审   1月8日,强生宣布,其在研Tau单抗Posdinemab获美国FDA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AVIC   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此前,强生针对磷酸化Tau蛋白的主动免疫疗法JNJ-2056也已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Posdinemab是一款靶向Tau蛋白中间区域特定超磷酸化表位的单抗,可以通过抑制病理性Tau蛋白沉积和扩散,从而延缓或预防AD疾病进展。目前,Posdinemab正在开展IIb期AuTonomy临床研究(NCT04619420)。   核心观点:近期,全国第三批中成药集采开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第三批中成药集采共涉及20个产品组,175个品种拟中选,最高价格降幅为97%,整体平均价格降幅约为68%,高于第一批(42.27%)及第二批(49.36%)平均降幅水平。从覆盖领域看,此次集采20个产品分组涉及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血液系统用药、补气补血类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妇科用药、肿瘤疾病用药7个治疗领域。拟中选品种以临床常用、采购金额高、用量大的中成药为主。   从各组别品种对应的批文厂家数量以及对应的最高降价幅度来看,部分组别的竞争较为激烈,面临较高的价格降幅。比如:此次集采有13个组的报量潜在厂家数在10个以上,其中,益气复脉及生脉饮、穿/炎琥宁、穿心莲及喜炎平针剂清热解毒针剂组有批文的厂家数在100个以上;芪龙及消栓口服剂组接近百个厂家拥有批文;丹参、灯盏细辛、独一味等组的厂家数在50个以上。少数独家品种的竞争相对缓和,降价压力相对较小。比如:保妇康、参芪降糖、三七通舒及血栓通口服剂三个组对应的厂家数不超过5个。   从此次集采涉及厂家竞争情况来看,大中型医药企业集团因其旗下子公司众多,品种资源丰富,在此次集采中涉及组别、品种数量较多。其中,涉及组别最多的为华润医药,涉及9个分组,品种数量达21个;国药集团、广药集团、神威药业、珍宝岛药业、远大健康等各涉及7个分组;上海医药、哈药集团、振东制药、山西太行药业各涉及6个分组;益佰制药和朗致集团各涉及5个分组。   与前两批中成药集采相比,第三批中成药集采不同于以往两批以口服中成药为主,而是兼顾了中药注射液,20个采购组中有6个为中药注射液产品组。此外,第三批中成药集采推进速度明显更快,从今年10月中旬启动报量至今不足3个月的时间。从集采省份数量来看,此次集采从第一批的19省联盟集采扩展至覆盖全国的31个省,逐步扩围。   AVIC   我们认为随着中成药集采的持续扩围,中药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或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实现以价换量,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建议关注具有较强品牌力的中药企业,如:天士力、华润三九、同仁堂、东阿阿胶等。   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恩华药业、迪哲医药-U、复星医药、科伦药业、君实生物-U、信立泰、康辰药业、博腾股份、泰格医药、一品红等;   2)受益医疗新基建,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乐普医疗、普门科技、欧普康视、开立医疗、海尔生物等;   3)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连锁药店龙头,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等;   4)受益竞争力突出的综合医疗服务行业,建议关注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普瑞眼科、美年健康等;   5)具备消费和保健属性的药品生产企业,建议关注天士力、华润三九、同仁堂、东阿阿胶等。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14页
      2025-01-16
    •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第十批药品集采推动创新转型,高值耗材集采加速国产替代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第十批药品集采推动创新转型,高值耗材集采加速国产替代

      中药
        报告摘要   投资要点:   本期(12.08-12.22)上证指数收于3368.07,下跌1.06%;沪深300指数收于3927.74,下跌1.14%;中小100指数收于6502.26,下跌0.99%;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7535.20,下跌3.04%,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22位。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的周涨跌幅分别为0.06%、0.31%、-4.02%、-3.83%、-3.57%、-4.63%、-3.71%。重要资讯:   国家医保局明确明年工作重点   12月14日,全国医保工作会议提出,在坚持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前提下,将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目录,真支持创新、支持真创新。探索创新药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引导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及时将创新药品纳入报销范围,研究探索形成丙类药品目录,并逐步扩大至其他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丙类药品目录的设立,旨在填补现有医保药品目录中甲类和乙类药品之外的空白,探索商保与基本医保同步结算,打破DRG限制,让中高端参保人群享受更好医疗服务。   我国医保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药品是临床治疗必需、使用广泛、疗效好、同类药品中价格低的药品,全额纳入报销范围;乙类药品是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好、同类药品中比甲类药品价格高的药品,部分纳入报销范围。   而丙类是医保目录外药品一般包括:保健品类、高档药、新研制的药、抗癌进口药等,需全额自费,是医保“甲类”和“乙类”目录之外,一个适合于商业保险使用的药品目录。近年来,商业保险行业也曾经尝试制定商保药品目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形。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AVIC   国家药监局:全面深化监管改革,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创新生态   据国家药监局网站,12月20日,第十四届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国际会议在武汉开幕。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指出,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全面推进医疗器械监管法治建设和监管科学研究应用,全面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全面强化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下一步,国家药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监管改革,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创新生态,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护和促进全球公众健康。   GSK重磅免疫联合疗法达3期试验主要终点   12月21日,GSK宣布FIRST-ENGOT-OV44X临床3期试验的主要结果,该试验评估PARP抑制剂Zejula(niraparib)和其PD-1抑制剂Jemperli(dostarlimab)用于一线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显示,试验达成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显示在标准护理方案卡铂-紫杉醇化疗和niraparib维持治疗基础上添加dostarlimab,无论是否联合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都表现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   FIRST-ENGOT-OV44是一项国际性、双盲、随机的3期试验。该试验旨在评估在标准护理(SOC)铂类化疗和niraparib维持治疗基础上,无论是否联合贝伐珠单抗,添加dostarlimab作为III期或IV期非黏液性上皮性卵巢癌一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分析显示,试验达成主要终点PFS但关键次要终点总生存期(OS)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进一步的分析正在进行中,相关数据将提交给卫生监管机构并在即将召开的科学会议上公布。试验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总体上与各单一药物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   核心观点:   2024年12月12日,第十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本次集采有62种药品采购成功,覆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等领域,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价格上,此次集采总体价格降幅达到74.5%,其中抗感染药物平均价格降幅最大,达到84.27%,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平均价格降幅最小,为59.73%。对比历年集采降价情况,第十批集采降幅更大,体现出当前仿制药市场已呈现出完全竞争状态。   AVIC   从竞争情况来看,此次集采由于与第九批集采间隔时间较长,仿制品种竞争更为激烈,满足7家及以上的品种较多。从给药途径看,本次国采中注射剂参与较多。第十批国采纳入的注射剂有37个,占比为60%,创历史新高。另外,降价超过90%的12个品规均为注射剂。注射剂高度依赖院内市场,成为企业必争之地,因此竞争也更加激烈。第十轮集采涉及到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有15个,集采采购周期为3年。   此外,本次集采呈现出稳预期、稳供应、促改革的特点。1)稳预期,全国医疗机构每年采购需求量达90亿片(支),以“带量”方式稳定了未来三年企业的产能和供应链预期。2)稳供应,平均每个药品有6家以上企业中标,促进供应更加稳定多元。积极推动急抢救药、短缺药的保供稳价,在通过“带量”明确企业供应预期的同时,实行每个省份“一家企业主供、两家企业备供”的供应方式,提升临床供应韧性。3)促改革,中标企业无需要过度投入营销费用,即可将药品直接售达全国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流通环节、净化行业生态,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医保资金腾笼换鸟的趋势不变。这一趋势进一步验证了“转型创新”为企业未来的必经之路。我们认为,随着随着化药带量采购进入常态化阶段,仿制药的完全竞争局面有助于推动企业进一步创新转型,创新转型升级是企业必然选择,未来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提升,建议关注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科伦药业、信立泰等。   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高值耗材集采在天津开标产生中选结果,纳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本次集采共有24家企业参与,其中23家企业的产品拟中选,企业中选率达到了96%,产品中选率超过90%。此次集采外资企业积极参与,在所有4个组别(人工耳蜗及3个外周血管支架组)中,头部外资企业均以第一名中选。   人工耳蜗类耗材方面,本次集采需求量共1.1万套,5家企业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以及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等内资企业。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方面,本次集采需求量共25.8万个,18家企业中选,包括美国康蒂思、柯惠、雅培、波士顿科学,德国百多力等全球知名外资企业,以及上海美创医疗、归创通桥等内资企业,产品供应丰富多元。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18页
      2024-12-25
    • 深度报告:深耕恶性肿瘤,源头创新构建全球竞争力

      深度报告:深耕恶性肿瘤,源头创新构建全球竞争力

      个股研报
        迪哲医药(688192)   核心观点:   深耕恶性肿瘤,坚持源头创新的药企。迪哲医药于2017年10月由AZAB、先进制造、无锡灵创共同出资成立;2021年12月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是一家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恶性肿瘤新疗法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743.97%;2024Q3单季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236.39%。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5.58亿元,同比增长32.63%;2024Q3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32.09%。公司目前推出两款创新产品上市,舒沃哲(舒沃替尼)于2023年8月获NMPA批准上市;高瑞哲(戈利昔替尼)于2024年6月获NMPA批准上市,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两款产品为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带动公司整体业绩高速增长。除此以外,公司研发管线拥有多个处于临床阶段应用于多个适应症的小分子创新药,临床试验在全球多国开展,所有产品全球同步开发模式,享有全球权益。   差异化产品实现商业化,提供自我造血能力。   商业化产品1:舒沃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获得中美双突破性疗法认定的的创新小分子药物,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靶向治疗EGFRExon20ins突变NSCLC的口服小分子药物,适用于既往经含铂化疗失败且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脑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EGFRExon20ins是NSCLC罕见突变,恶化程度高,预后差,患者预期生命仅有16.2个月。临床试验表明,舒沃替尼二线治疗EGFRExon20insNSCLC的客观缓解率(ORR)达6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6.5个月。舒沃哲由于分子量小,可突破血脑屏障,基线伴脑转移患者同样获得临床收益,mPFS达5.5个月。舒沃替尼获中美“突破性疗法认定”,并被《CSCO指南》I级推荐。   商业化产品2:戈利昔替尼作为全球首个且唯一靶向JAK-STAT通路的治疗PTCL的药物,针对复发性PTCL停药率仅7.3%,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适应症覆盖PTCL多个亚型。临床试验II期单臂试验表明,相比于西达本胺,戈利昔替尼的客观缓解率(ORR)提升58%,达到44.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提升167%,达到5.6月。2024年4月获得《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II级推荐;并获FDA“快速通道认定”和“孤儿药资格认定”。   在研管线高度创新,提供持续增长动力。公司为源头创新企业。自公司2021上市以来,研发费用始终是营业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由2022年的6.6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06亿元,截至2024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5.68亿元,同比降低1.94%。公司兼具对于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的深刻理解,拥有行业内较为领先的转化科学(TranslationalScience)研究能力,拥有包括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研究平台、肿瘤免疫与放疗联合治疗研究平台、生物标志物的发现验证和临床应用技术、模型引导的药物早期临床研究技术(Model-InformedDrugDevelopment,MIDD)等与转化科学相关的技术平台。转化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是公司不断快速且成功推出首创药物(First-in-class)的关键因素,也是公司研发决策效率提高和研发成功率提升的重要原因。基于行业领先的转化科学和新药分子设计与筛选技术平台,公司已建立了六款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管线,其中两大处于全球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的领先产品均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公司已建立了极具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小分子产品管线组合,所有产品均享有完整的全球权益,并采用全球同步开发的模式。公司当前战略性专注于恶性肿瘤等存在巨大未被满足和刚性治疗需求的疾病领域。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专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小分子药物龙头,其目前两款商业化产品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较已国内上市竞品具有明显优势。随着公司商业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快速放量,有望驱动公司业绩实现快速增长。其中,舒沃哲作为首个且唯一全线治疗EGFRExon20insNSCLC获四项中、美“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创新药物,其二线治疗EGFRExon20insNSCLC在美国上市申请已经提交,一线治疗的三期临床研究正在全球顺利开展,随着产品的各个适应症顺利研发并成功上市,公司产品销售业绩有望进一步增厚。早期管线方面,公司的多个产品均基于自身研发平台研发,具有高度的源头创新特性,且布局的赛道高度差异化,竞争格局比较缓和,未来后续产品的顺利研发或将给公司带来持续的增长动力。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的EPS分别为-1.88元、-1.40元和-0.01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在研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公司产品审评审批进度及结果不及预期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技术升级及产品迭代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57页
      2024-12-25
    • 军品防护装备重点公司,军+民品双业务板块共助力

      军品防护装备重点公司,军+民品双业务板块共助力

      个股研报
        华强科技(688151)   报告摘要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重点军品防护装备公司,承担了军方现役透气式防毒服70%订购任务,现役专用防毒面具100%订购任务,处于行业内核心地位。   公司已经实现了特种防护装备、医药包装及医疗器械综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是国内专业的防化军工企业,以特种防护领域为主,主要生产个体防护装备、集体防护装备,以提升我国各军兵种在核生化威胁条件下的生存和作战能力;同时依托技术优势,积极开拓医药包装、医疗器械等民品市场。   特种防护装备应用场景多样,消耗品属性较强,未来空间将进一步提升。   特种防护作为军方核生化防护的重要构成环节,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公司特种防护装备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转变,产品形态由单体向系统集成转变、复合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超势。同时、个体防护装备和集体防护装备在不同场景的使用具有一次性或者周期性的特点,并且,即使在是使用过程中没有真正作战,仍需及时维护或更换。   医药包装先锋,研发能力强,产品质量优良,药用胶塞、共挤膜等医药包装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公司率先推出高相容性药用隔膜胶塞,实现了国产替代。目前,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制自动硫化机器人、自动除边机器人、自动灯检机等设备,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药用丁基胶塞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2020年公司主动配合新冠疫苗研发单位需求,率先以优良的质量成为新冠疫苗配套胶塞的核心供应商,体现出公司的技术积累和生产能力。同时,公司通过不断开拓市场,在药包材领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营销网络和稳定的客户群,与国药集团、广药集团、奥赛康药业、罗欣药业、悦康药业、海正药业、卫康制药、绿叶制药等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搭建员工持股平台,健全长效激励机制。   公司通过两个员工持股平台增资的形式,对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入股价格为5.97元/股,授予数量为1594.70万股,体现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关键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质量和效益。   华强科技在手货币资金较为充沛且PB处于相对低位,资产实力有望有力支撑公司持续发展。   对比华强科技相关行业可比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华强科技在手货币资金为10.36亿元,较为充裕,并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充裕的货币资金也为公司后续顺利扩产、产品升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同时,华强科技当前PB水平低于可比公司PB平均水平,处于低位,未来估值有望持续修复。   盈利预测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77亿元、6.29亿元和7.1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5亿元、0.40亿元和0.46亿元,EPS分别为0.10元、0.12元和0.13元。基于公司所处行业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给予“买入”评级。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27页
      2024-12-24
    •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医保谈判支持“真创新”,进一步明确创新药发展趋势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医保谈判支持“真创新”,进一步明确创新药发展趋势

      中药
        投资要点:   本期(11.23-12.07)上证指数收于3404.08,上涨4.19%;沪深300指数收于3973.14,上涨2.78%;中小100指数收于6567.19,上涨2.26%;本期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收于7771.67,上涨4.62%,在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17位。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的周涨跌幅分别为2.96%、3.57%、5.69%、3.17%、7.61%、4.67%、3.74%。   重要资讯:   HER3靶向药获批上市   12月4日,Merus的HER2/HER3双抗Zenocutuzumab获得FDA加速批准其上市,用于治疗神经调节蛋白1融合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商品名为Bizengri。Zenocutuzumab是全球首个获批的HER3靶向药,也是FDA批准的首个针对NRG1+PDAC和NSCLC的新疗法。   阿斯利康重磅免疫疗法再获FDA批准   12月6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宣布其重磅PD-L1抑制剂Imfinzi(durvalumab)已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治疗接受铂类同步放化疗(cCRT)后病情未进展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成人患者。   国家卫健委: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新药研发   1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刘登峰在会上表示,在谋划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特别是药物疫苗创新,我们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和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企业,特别是创新药物企业、创新疫苗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技攻关。   一是全链条强化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二是继续推动新一轮医药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三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   核心观点:   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新版目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医保目录优化结构,腾笼换鸟的逻辑延续。本次调整共新增91种药品,同时,调出了43种临床已替代或长期未生产供应的药品。新增的91种药品中包括26种肿瘤用药(含4种罕见病)、15种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含2种罕见病)、13种罕见病用药、7种抗感染用药、4种精神类用药、21种其他领域用药,肿瘤、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本轮调整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3159种,其中西药1765种(占55.9%)、中成药1394种(占44.1%),中药饮片仍为892种。其中,中成药品种总数再创新高,其在医保目录中的占比持续维持在40%之上。   价格方面,在今年谈判/竞价环节,共有117种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89种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76%、平均降价63%,从目前已透露的产品降价幅度来看,最高产品降价幅度为93.64%。此次谈判成功率较前三轮医保谈判略有下降,但平均降价幅度、最高降价幅度总体与2023年基本相当,且对于创新药的谈判成功率大幅提升。数量方面,随着统一的医保药品市场的建立,多数创新药在进入目录后能够实现快速放量,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监测表明,去年目录调整中谈判新增的105种药品,今年10月份的整体销量较1月份增加了近6倍,放量明显。   纵观此前谈判历程,医保局对于“创新”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持“真创新”成为此次医保谈判的主基调。中国药学会对样本医院的监测显示,随着更多创新药被纳入医保,创新药在药品费用中的占比逐年上升,2023年创新药在样本医院的院均药品费用金额在全部药品费用中的占比已达15.1%。本次调整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90种药品是5年内上新品种,其中38个是“全球新“的创新药,在绝对数量上和比例上都创历年新高;此外,创新药的谈判成功率超过了90%,较总体成功率高16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医药创新蓬勃发展。自2018年至2023年,我国医药上市企业企业研发投入稳步上升,研发费用占比从1.8%增至4.7%;申请临床试验和上市的新药数量显著增加,我国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受理量从2017年的483件增加到2023年的2255件,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开展临床实验的国家地区;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增加,2023年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达35种,是2018年的4倍以上;全球新药中国首发渐成趋势,2017年仅有9%的药品选择在中国首发上市,2023中国首发上市的药品占比从2017年的9%增加到29%,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首发上市国家。此次调整的91种新增药品中,国内企业的有65种,占比超过了70%。随着我国集采、医保谈判常态化的持续推进,“真创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短期来看,医药行业在当下宽货币力度大幅加码、市场经济有望持续向好的经济预期下,建议关注:1.创新药械及其产业链,随着我国集采、医保谈判常态化的持续推进,仿制药已经难以为企业提供额外的业绩增长支撑,药械的创新和出海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重点关注恒瑞医药、迪哲医药-U、迈瑞医疗等;2.线下药房和连锁药店,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零售药店向连锁方向发展。随着政策的引导,公立医院、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市场规模将逐步向零售药店转化。在此背景下,具备品牌优势、连锁经营的成熟管理模式和产业链上下游更强议价能力的连锁药店企业相较于个体药店将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重点关注益丰药房、一心堂等;3.兼具消费和院内需求的医疗服务行业,市场消费需求有望得到改善,院内门诊人次有望加速恢复,前期受到压制的常规医疗需求、门诊消费或将进一步释放,如爱尔眼科等;4.医疗信息化方面,随着未来更多医院向电子病历高等级评级发起“冲刺”,医疗信息化相关企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重点关注嘉和美康等。   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恩华药业、迪哲医药-U、复星医药、科伦药业、君实生物-U、信立泰、康辰药业、博腾股份、泰格医药、一品红等;   2)受益医疗新基建,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乐普医疗、普门科技、欧普康视、开立医疗、海尔生物等;   3)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连锁药店龙头,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等;   4)受益竞争力突出的综合医疗服务行业,建议关注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普瑞眼科、美年健康等;   5)具备消费和保健属性的药品生产企业,建议关注天士力、华润三九、同仁堂、东阿阿胶等。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18页
      2024-12-09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