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8168)

    • 贝福替尼获批在即,创新管线加速推进

      贝福替尼获批在即,创新管线加速推进

      个股研报
        贝达药业(300558)   投资要点   业绩总结: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5.82%),实现归母净利润1.5亿元(-62.04%)。其中,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1亿元(+36.9%),实现归母净利润0.4亿元(+17.7%)。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9.1%),实现归母净利润0.5亿元(-38.6%)。   股票激励费用和计提回购股权财务费用短期影响利润,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2年管理费用率19.2%(+4.6pp),管理费用4.6亿元(+39.3%),包括限制性股票激励费用为1.3亿元。销售费用率为32.8%(-3.5pp),药品销量增加导致药品销售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1.1亿元。研发费用率为29.4%(+4.2pp),研发投入达9.8亿元(+13.6%),40余项在研项目持续推进。财务费用率为7.4%(+7.3pp),主要系计提回购国新国同股权相关利息支出。   埃克替尼销量维持增长趋势,恩莎替尼销量高速增长。2022年凯美纳销量同比增长29.54%,贝美纳销量同比增长684.32%,贝安汀逐步打开市场。埃克替尼2021年新获批术后辅助治疗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加速放量。恩莎替尼二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于2021年底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快速放量,一线适应症于2022年3月获批上市,一线、二线共同发力提高竞争力和可及性,术后辅助适应症临床已开始入组。   贝福替尼等两款新药预计2023年获批,CDK4/6一期临床数据值得期待。2023Q1研发投入2.5亿元(+52.7%),其中研发费用1.8亿元(+62.9%)。目前,公司40余项在研项目持续推进,三代EGFR贝福替尼、伏罗尼布片上市申请正在审批过程中,有望2023年Q2获批上市。BPI-16350(CDK4/6)Ⅲ期临床、贝美纳术后辅助适应症、贝福替尼术后辅助适应症等5个新药/新适应症处于临床后期阶段。1个新药的海外临床获美国FDA批准(BPI-442096)。EGFR/C-met双抗快速推进,BPI-16350的Ⅰ期临床数据预计于2023ASCO大会披露,值得期待。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亿元、4.4亿元、6亿元,对应PE分别为89、64、47倍。公司核心产品埃克替尼保持稳健,新产品恩沙替尼贡献增量,在研管线顺利推进,贝福替尼等新药将陆续上市贡献未来业绩增量。维持“持有”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进展低于预期、已上市产品销售低于预期等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3-05-17
    • 需求疲软业绩短期承压,生物新材料前景广阔

      需求疲软业绩短期承压,生物新材料前景广阔

    • 国产MRI部件龙头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国产MRI部件龙头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个股研报
        辰光医疗(430300)   一、公司是MRI设备独立第三方供应商   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3日,2013年7月19日在新三板挂牌,2022年12月7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医学影像超导MRI设备核心硬件、科研领域特种磁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体系覆盖了超导MRI设备90%以上的硬件,超导磁体和射频探测器系列产品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占比高达90.93%。   2019年至2021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2年受疫情影响,公司营业收入下降4.25%至18,780.89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3.14%至2,348.23万元。公司毛利润主要由射频探测器和超导磁体产品贡献,综合毛利率维持在35%-41%区间。   二、公司具备技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   公司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具备MRI设备中超过90%核心硬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及商业化销售能力,是全球少数同时掌握1.5T、3.0T、7.0T超导磁体生产技术的独立第三方供应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为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具有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与前三大客户Philips、万东医疗及朗润医疗分别形成了约16年、约6年和约7年的合作关系。   公司产品种类齐全,设计了可覆盖人体各个部位的线圈,开发了与GE首创的AIR线圈形成对标的“云线圈”、还开发了老鼠线圈等用于配备动物MRI系统的零部件。   三、中国MRI设备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高端MRI设备硬件为国外企业所垄断   公司具体的细分行业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行业,处于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供应环节。   随着应用终端数量的增加,MRI设备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2022年,全球MRI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03.88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45.79亿美元。从人均保有量来看,中国每百万人MRI设备人均保有量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将推动中国MRI设备市场规模增长。2022年中国市场MRI设备市场规模达到32.1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69.89亿美元。磁体是核磁共振设备最关键核心元器件,其中超导磁体最具性能优势,中高端超导磁体由国际厂商所垄断,大多数国产磁共振设备企业仍需通过进口采购高性能超导磁体。   四、公司面临研发费用资本化、境外维修降低公司毛利率   2019年至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10%至17%之间,且存在研发费用资本化行为,未来如果出现宏观环境重大变化、产品市场格局改变或者产品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等情况,将可能导致研发项目无法为企业带来预计的经济效益,相关开发支出形成减值损失,从而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MRI射频产品具备“半耗材”性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耗需返厂修理,随着公司射频产品对全球特别是欧美MRI产业链接近20年的输出,公司迎来更多的维修和保养需求。但受政策影响公司无法将旧产品运回国内进行维修,只能降价出口新产品替代旧产品,对公司毛利率造成了较大压力。
      深圳市亿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42页
      2023-05-17
    • 业绩符合预期,生长激素增长势头强劲

      业绩符合预期,生长激素增长势头强劲

      个股研报
        安科生物(300009)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240.4%,归母净利润7亿元,同比增长240.4%;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7.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12.7%。   生长激素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带动整体业绩实现快速增长。母公司主营产品人生长激素“安苏萌”目前在国内获批适应症多,患者依从性高,注射用人生长激素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2022年母公司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9.4%;利润总额8.4亿元,同比增长80.7%;净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99.9%。随着母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在公司合并报表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母公司业绩的增长已经成为带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   子公司改革多措并举,业绩增长显著。公司优化子公司发展规划,内部精简非战略性资产,完善现有资产结构。各子公司内部机制改革也初见成效,业绩稳中有进。余良卿公司、安科恒益、苏豪逸明、中德美联等四家子公司的营业收入合计为7.4亿元,同比下降13%;净利润(或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为7658万元,同比增长10.6%;剔除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评估增值资产折旧摊销对净利润影响,四家子公司合并报表净利润6880.3万元,同比增长11.9%。   加大研发投入,丰富产品管线。2022年公司新增临床批件3项,在进行临床试验的项目6项(含新增临床批件的项目),在报产阶段、准备报产项目3项,建立合作及引进新产品多项。其中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处于申报生产的相关审评审批阶段。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处于报产前准备阶段,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处于生产注册申请准备阶段。   加大产能建设,加速产业化进程。公司加速推进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新建的注射用人生长激素生产线已进入投产使用,新建的注射用重组人HER2单克隆抗体等8条项目生产线陆续进入调试确认和验证阶段新建,精准医疗创新中心大楼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2022年10月购买了公司东旁地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110余亩),作为新增产业化基地,已正式开工建设。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EPS分别为0.55元、0.70元和0.87元,对应估值分别为18倍、15倍和12倍。考虑到公司生物制品产能恢复,水针剂型即将快速放量,同时公司生物药在研管线相对丰富,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生长激素放量不及预期的风险;在研产品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5-17
    • 年报业绩表现稳健,进口替代持续加速

      年报业绩表现稳健,进口替代持续加速

      个股研报
        山河药辅(300452)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14.2%,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46.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增长50.8%;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29.4%,归母净利润4938.8万元,同比增长4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4569.4万元,同比增长52.6%。   业绩表现稳健,盈利能力持续提高。收入规模和经济效益双增长源于:持续拓展与国内知名药企的合作;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方面成效日益显著;替代进口项目业务增长逐步加快;外贸出口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公司主营业务的开拓创新。控股子公司曲阜天利利用淀粉类产品的市场优势,把握市场机遇,2022年度业绩实现扭亏为盈,同比明显改善。   辅料进口替代持续加速,积极开拓注射级辅料领域。2022年新增2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发明专利授权数已达18项;新增3个新产品CDE登记,其中龙胆酸(供注射用)为公司第一款注射级辅料产品,目前公司已有39种产品获CDE登记号,其中23个产品已与制剂成功关联,处于激活状态;公司共有14个产品获得美国DMF归档号,新增2个产品获得欧盟EXCIPACT认证,目前共10个品种获欧盟EXCIPACT认证。2022年3月公司获批药用辅料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可转债募集资金助力产能建设,2023年淮南新基地有望落地。2023年2月公司已收到证监会同意发行可转债的注册批文,计划募集资金3.2亿用于淮南新型药用辅料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和合肥研发中心项目建设。位于淮南经济开发区医药化工园的新型药用辅料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持续推进,主要用于羟丙甲纤维素、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交联羧甲纤维素、硬脂富马酸钠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增加9000吨高端辅料产能供应,预计在2023Q2投入试生产,届时将弥补产能不足现状。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3-2025年EPS分别为0.65元、0.79元和0.97元,对应当前股价估值分别为26倍、21倍和1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规模扩张引发的管理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5-17
    • 临港基地产能建成,支撑未来长期成长

      临港基地产能建成,支撑未来长期成长

      个股研报
        和元生物(688238)   事件概述   公司发布2022年度报告和2023年一季度报告。1)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9.13亿元,同比+14.26%;实现归母净利润3,902.52万元,同比-28.07%。2)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 收3,079.14万元,同比-57.89%;实现归母净利润-3,174.33万元,同比-363.00%。主要系受外部持续经济低迷影响,下游创新药研发的融资压力总体上升,药企研发管线的推进呈谨慎态势所致。同时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临港产业基地投产在即,增加大量储备人员,导致运营成本大幅增长。   CRO 业务稳步增长,CDMO 业务受市场需求影响   1) CRO板 块 :2022年 实 现 营 收6,589.98万 元 , 同 比+19.36%,2023Q1实现营收1,371.33万元,同比+24.21%。在研究级基因递送载体生产服务和基因功能研究服务方面持续扩大客户群体,业务的市场覆盖率不断扩大,2022年共服务4,000+个研发实验室,比2021年增长29.3%,已累计服务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8,000+个研发实验室。   2) CDMO板块:2022年实现营收2.17亿元,同比增长12.46%,全年帮助客户累计获得12个中、美临床试验批件,参与并支持客户完成了13个项目的临床试验申报工作,服务产品种类涵盖质粒、腺相关病毒、慢病毒、细胞治疗产品、溶瘤病毒等全面的CGT管线类型。并开拓干细胞、NK细胞和mRNA等新型CDMO业务,业务空间进一步放大。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帮助不同客户获得中、美等多地临床试验批件18项,服务CDMO项目数超过150个;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支持CDMO客户新取得IND批件6个,新增CDMO客户16家,新增订单超过5,000万元,同时,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行业展会、客户拜访、学术演讲等不断扩大公司在海外的行业影响力,为公司的全球化布局打下基础。   临港产业基地盛大开业,产能扩张助力未来长期成长   2023年4月21日,“和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于上海市临港新片区开业,总投资约人民币1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77,000平方米,反应器最大规模可达2000L,为目前全球鲜见单一基因细胞治疗商业化生产服务基地,可持续为全球基因和细胞治疗行业提供从DNA到NDA的一站式CRO/CDMO解决方案。该基地拥有30多条基因细胞治疗生产线,具备大规模多选择原核细胞生产能力,近20条不同特色的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线;在超新工艺创新方面,包括一次性工艺载体生产线,一次性工艺原核细胞培养生产线,冻干+灌装一体化创新灌装体系,阳性样本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线,创新水平走在行业前列。届时公司将拥有国内最大的GMP产能规模,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位于前列。   投资建议   考虑 2022 年以及 2023 年一季度需求疲软,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2023-2025 年收入分别为 3.79、5.39、7.37 亿(2023-2024 前值为5.85、8.93 亿元),同比增速为 30.19%、42.01%、36.76%,归母净利润为 0.43、0.65、0.84 亿元(2023-2024 前值为 1.30、2.08 亿元),同 比 增 速 为 10.32%、50.54%、29.40%, 当 前 股 价 对 应 P/E 为191.65、127.31、98.38 倍。我们认为长期来看 CGT 前景广阔,公司具有 CGT CXO 平台优势,具备高成长性。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监管政策变化的风险,产能不及预期风险,竞争风险,项目交付风险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4页
      2023-05-17
    • “高举高打”聚焦省会等优质市场布局,未来盈利提升空间大

      “高举高打”聚焦省会等优质市场布局,未来盈利提升空间大

      个股研报
        普瑞眼科(301239)   投资要点   投资逻辑:随着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升级,眼科医疗需求持续增长,我国眼科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普瑞眼科将聚焦省会直辖市等重点城市布局60-70家医院,核心业务屈光项目高增长高毛利,视光业务有望加速增长。随着新开医院逐步成长成熟,公司未来将呈现收入利润高增长。   我国眼科医疗需求持续增长,手术渗透率有望提升。我国是眼科患者最多的国家,至2022年估计近视人群已超6亿,45岁以上白内障患者人群约1.8亿。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用眼习惯变化等因素,各类眼科需求将持续增长。根据灼识咨询预测,2025年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2522亿元,2020-2025年CAGR为17.50%。其中,预计至2025年屈光、视光市场规模分别约725亿元、500亿元,2020-2025年CAGR分别为28.37%、14.60%。   “全国连锁化+同城一体化”布局持续完善,未来医院扭亏有望大幅贡献利润。截至2022年底,公司旗下拥有25家眼科专科医院、3家门诊部,未来随着产业基金落地,将继续扩张至未来60-70家眼科医院,完善全国连锁和同城加密的布局。参考公司标杆医院成都普瑞、昆明普瑞,公司其他核心医院净利率均有10%以上的提升空间。分医院来看,公司13家老院2017-2021年营收/净利润CAGR分别为18.33%/34.55%,仍保持高速增长;8家新院2019-2021营收CAGR为45.15%,爬坡明显并有望逐步扭亏,未来将显著贡献利润增长。   消费眼科高速增长,公司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2022年,公司消费眼科(屈光+视光)占比71.32%,远高于同行。屈光方面,同期营收占比达56.26%,旗下成熟医院屈光占比超50%,预计未来随着各新院业务结构改善、规模效应带来的耗材成本降低、高端屈光占比的提升,屈光业务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视光方面,同期营收占比为15.06%,预计随着公司加大对视光的投入,视光业务有望加快增长。此外,随着医生资源加强,白内障、综合眼病等基础业务有望保持稳健增长贡献。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5.78/33.38/43.1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9/2.87/3.97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估值为76/69/50倍。考虑到公司医院扩张模式成熟,随着新开医院爬坡及医院逐步扭亏,预计公司收入端将实现快速增长,利润率提升空间大。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医院扩张或整合不及预期、医院盈利提升不及预期、医疗事故风险。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9页
      2023-05-16
    • 抗菌原料药中间体主流企业,产业链前、后向延伸拐点将至

      抗菌原料药中间体主流企业,产业链前、后向延伸拐点将至

      个股研报
        东亚药业(605177)   投资要点:   公司是国内抗菌药物原料药和中间体的重要供应商。 主导产品涵盖抗细菌类药物(β -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 抗胆碱和合成解痉药物(马来酸曲美布汀)、 皮肤用抗真菌药物等多个用药领域。 现有三个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基地, 分别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东亚药业, 以头孢外品种为主)、临海市(东邦药业, 以头孢类品种为主) 和江西省彭泽县(江西善渊, 以中间体和侧链为主)。 研发基地分别建在上海张江(上海右手) 和杭州下沙(杭州善礼), 三门县还同时在建大健康综合产业生产基地。   头孢类抗菌药物领域公司占据竞争优势。 公司已掌握头孢克洛关键中间体 7-ACCA 的生产技术, 是业内为数不多的可以从起始物料青霉素开始, 全产业链合成头孢克洛原料药的公司之一。 公司在国内头孢克洛原料药市场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市场份额占比 50%左右。 此外, 公司已掌握生物酶法催化法制备头孢克洛技术, 具备成本优势, 在日本、 欧洲、 韩国、 巴基斯坦等国家实现了酶法催化技术产品的注册, 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销售区域和客户群。    新品种拓展+产业链前向、 后向延伸, 目标国际一流药企。 公司战略目标是在大健康领域, 以原料药为基础, 产业链向前布局中间体的延伸、 材料化学、 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产业链往后, 涉足仿制制剂、 改良型创新药、 特医食品、 化妆品等领域, 目标是发展成为特色中间体、 高端原料药、 制剂一体化生产的国际一流药企。 新产品方面, 头孢妥仑匹酯、 头孢美唑、 非布司他、卢立康唑等新产品正在不断投产, 带来持续的业绩增量。 从中期的角度, 可转债项目之一的制剂产能建设, 将进一步延伸公司产业链, 提高利润水平。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公司净利润 1.37 亿元、 1.74 亿元、 2.36亿元, 同比增长 31.2%/27.1%/35.3%, 对应 EPS 为 1.21、 1.53、 2.07 元, PE为 17.8、 14.0、 10.4 倍,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 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风险; 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风险; 产能利用不足的风险; 折旧摊销增加的风险; 研发失败或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风险等。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1页
      2023-05-16
    • 恒瑞医药(600276)点评:拟股份回购用于员工持股计划,业绩拐点已现新药可期

      恒瑞医药(600276)点评:拟股份回购用于员工持股计划,业绩拐点已现新药可期

    • 北交所新股申购报告:医药创新“小巨人”,核心技术CMC/CMO一体化

      北交所新股申购报告:医药创新“小巨人”,核心技术CMC/CMO一体化

      个股研报
        星昊医药(430017)   行业现状:医药行业呈现专业化分工趋势,CMC/CMO尚未形成龙头企业   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生产经营具有高技术、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仿制药为主到创新药为主的战略转型时期,MAH等政策促进医药行业专业化分工,直接利好CMC/CMO产业发展。现阶段国内市场在CMC/CMO领域集中度低,尚未形成行业龙头企业。近十年来,我国CMO行业快速成长,在全球市场终端占比不断提高。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Frost&Sullivan预测我国2024年CMO行业市场规模约105亿美元。星昊医药的主要产品市场中,神经系统用药市场规模逐渐趋于稳定,消化系统及代谢用药、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和抗流感病毒用药需求呈现上升态势。整体上相关行业壁垒由核心技术要求高,业务资质管理严格,销售渠道需积累三个方面构成,具有行业分工细化加强,小型药物科技公司兴起的发展趋势。   公司情况:专注新药和仿制药研究与商业化,注重CMC/CMO业务发展   星昊医药成立于2000年,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转型,由初创的技术提供商转变为药品提供商,再转型为药品创制的平台服务商。如今,星昊医药专注新药和仿制药的研究与商业化,聚焦于自身核心技术产业化的CMC/CMO一体化服务,2021年的项目收入增长率为43.98%。近三年来,星昊医药营收增长至6亿元左右,销售收入的主力产品是复方消化酶胶囊和吡拉西坦注射剂,合并占比超60%。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和醋酸奥曲肽注射剂提供高毛利率,约95%。研发费用逐年上升,2022年研发费用率为8.72%。   亮点探讨:专精特新“小巨人”,CMC/CMO业务具有先发优势   作为CMC/CMO领域较早进入的平台型公司,星昊医药具有一定先发优势。在药品研发领域,星昊医药拥有32项发明专利,4项核心技术,拥有可比公司中最多的药品批件数量,研发技术优势显著。本次募集资金拟用于建设创新药物产业化共享平台二期的一条口崩片生产线,以及三期的长效/超长效缓释制剂生产线和口崩制剂新产品研发项目。   可比公司2022年PE均值31.13X   星昊医药近年研发属性突出,多种创新药在等待审批,CMC/CMO业务前景广阔。随着募投项目顺利推进,星昊医药或有望在口崩制剂等新药研发和CMC/CMO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构筑更深的技术壁垒。选取圣诺生物、南新制药、苑东生物、汇宇制药作为估值对比标的,2022年可比公司PE平均值为31.13X。   风险提示:药品研发风险、药品降价的风险、带量采购和一致性评价风险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8页
      2023-05-16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