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行业分类:
  • 全部
  • 中药
  • 医疗器械
  • 生物制品
  • 化学制药
  • 中药
  • 医疗器械
  • 医疗服务
  • 医药商业
  • 化学制品
  • 医疗行业
  • 化学原料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3658)

    • 华西中小价值团队:复盘,市场延续调整,医药等涨幅靠前

      华西中小价值团队:复盘,市场延续调整,医药等涨幅靠前

    • 2023手术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

      2023手术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

      动脉网
      64页
      2023-11-10
    • 医药行业周报:第九批集采开标,医保局发声给予创新药合理价格回报

      医药行业周报:第九批集采开标,医保局发声给予创新药合理价格回报

    • 医药健康行业深度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与治疗带来医药领域新增长动力

      医药健康行业深度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与治疗带来医药领域新增长动力

      医疗服务
        投资逻辑   生物医药创新不断,海外重磅大单品撬开行业新空间。海外GLP-1、AD大单品突破不断,催化行业研发与增长空间预期。随着礼来公司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药多纳单抗(Donanemab)分别于2023年7月8日和10月31日向美国食药监局(FDA)和中国药监局(NMPA)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阿尔茨海默病这一全球患者持续增长而疾病机制与有效药物迟迟难解的领域又重燃希望。   阿尔茨海默病(AD)新药突破增多,催动细分赛道新药突破预期。(1)AD市场空间巨大。这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60-70%的痴呆病例源于此;该疾病,以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5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60%以上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每年新增病例近1000万例。(2)虽然市场大、需求刚性,但AD作用机制与药物开发却始终处于泥沼中前行。礼来公司靶向Aβ蛋白的多纳单抗(Donanemab),其TRAILBLAZER-ALZ2三期数据优异,近一半(47%)受试者(安慰剂组仅29%)在1年时没有出现临床进展(定义为CDR-SB没有下降),三期临床达到了主要终点和所有测量认知和功能下降的次要终点。与安慰剂组相比,Donanemab治疗使临床衰退减缓了3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幅度减少了40%。(3)全球AD临床项目有数百项,靶向Aβ蛋白、小分子抑制剂、中药等都有在研。礼来Donanemab也已在中国海南开展临床。一旦这款里程碑式突破的AD单抗创新药获批上市,很可发生像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创新突破带来的重大改变,而AD患者的基数更加巨大;或将撬动下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   难症重地,诊断先行,疾病认识进步与新药突破,将推动相关诊断赛道提速增长。目前AD主要诊断方法为联合诊断。对于有疑似痴呆的患者,首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且进行常规的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目前用于辅助AD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分为影像标志物和体液标志物。截至23年11月8日,国内有两款AD影像学检查相关产品获批,分别为先通医药欧韦宁氟[18F]贝他苯注射液,及北陆药业磁共振成像辅助AI软件——医未脑医生。脑脊液检查CSF标记物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如临床前期或MCI阶段。《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认为致病基因突变(APP、PSEN1或PSEN2)有助于识别早发型、家族性AD(1A)。此外2023年7月底,国际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委员会在7月16日发布了新修订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指南草案其中包括在临床设置中使用基于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建议。目前中国AD诊断赛道参与厂商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新兴技术研究方向,诊断有望伴随药物放量迎来销售机会。   投资建议   随着礼来靶向Aβ蛋白的Donanemab提交上市申请,国内诸多Ad领域生物药与化药方面相关的药企都值得关注。特别是与礼来同类靶点以及研发进展更临床后期的企业。我们特别关注恒瑞医药处于1b临床的的Aβ单抗,先声药业的海外已进入2b而国内已获批临床的QPCT小分子,通化金马已经完成3期临床的琥珀八氢氨吖啶小分子等。目前中国AD诊断赛道参与厂商数量较少,用于辅助AD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分为影像标志物和体液标志物,体外诊断主要集中在新兴技术研究方向,随着检测手段和用药越来越明晰,诊断有望伴随药物放量迎来销售机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先声药业、通化金马、东诚药业、诺唯赞。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产能不足影响市场扩张风险、行业政策风险、产品价格下降风险等。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1页
      2023-11-10
    • 医药行业月报:子板块三季报分化,四季度或恢复常态

      医药行业月报:子板块三季报分化,四季度或恢复常态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市场行情回顾。10月(2023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中信生物医药行业指数上涨2.35%(按照流通市值加权平均计算),同期沪深300下跌2.87%,(按照流通市值加权平均计算),跑赢沪深3005.22个百分点,行业整体表现在30个中信二级行业指数中排名第3位,与上月排名持平。   从估值情况看,截至2023年10月27日,行业的动态PE为39.54倍,处于近10年来的中位水平。   从三季报情况看,中信(医药)板块492家上市公司中,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企业数量为286家,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数量为249家。细分子板块呈现分化态势。中成药和医药流通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其中,中成药子板块前三季度实现了营业收入和扣非归母净利润的双增长,其中扣非归母净利润的增速达到了近25%,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医药流通板块也实现了收入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双双个位数的增长。医疗器械子板块表现最差,收入端前三季度同比下滑22.59%,利润端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52.52%。   四季度,行业政策负面影响边际效应递减,行业或将步入常态化运行状态,维持行业“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建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未来一个月内的投资机会。1)关注AD产业链相关公司;2)关注CXO相关公司,重点关注昭衍新药(603127);3)关注AI医疗相关公司,重点关注润达医疗(603108)。4)流感季到来和肺炎支原体高发,建议关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其他肺炎支原体推荐药物,流感药物及疫苗相关重点公司,如葫芦娃(605199),众生药业(002317),华兰生物(002007)等。   风险提示:政治风险,国家政策变化风险,行业政策变化风险,公司经营变化风险。
      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5页
      2023-11-10
    • 医药行业2023年11月投资月报:医药持仓环比有所提升,精选底部个股

      医药行业2023年11月投资月报:医药持仓环比有所提升,精选底部个股

      化学制药
        2023年11月投资观点   行情回顾:2023年初以来(截至20231031),申万医药指数下跌5.3%,跑赢沪深300指数2.4%,年初以来行业涨跌幅排名第18。2023年10月申万医药指数上涨1.87%,跑赢沪深300指数5.05%,月初以来行业涨跌幅排名第3。2023年初以来(截至20231031),医药子行业调整力度相对较小。10月,血液制品涨幅最大(+8.6%),线下药店跌幅最大(-28.6%)。   医疗服务、血制品、零售药店等板块2023前三季度业绩表现亮眼。此次三季报总结,我们选取了330家医药上市公司(包含科创板),2023前三季度收入总额16668亿元(+7.6%);归母净利润1584亿元(+2.2%);扣非归母净利润1462亿元(+1.3%),其中2023前三季度收入及利润均实现稳健增长,排名前三的子行业为医疗服务、血制品、零售药店。医疗服务由于疫后行业快速修复,收入和利润端快速增长,规模效应凸显,医疗服务2023前三季度收入465亿元(+21.6%),归母净利润50.8亿元(+83.6%)。血制品2023年需求旺盛,部分产品供给能力强、库存储备丰富的企业业绩端受益明显。前三季度收入总额约为165亿元(+18.4%),归母净利润总额约43亿元(+18.1%)。零售药店23Q1受流感、疫情反复影响,发烧感冒药、抗原检测盒以及防疫物资的需求量增厚明显,2023前三季度实现收入768.4亿元(+16.9%),归母净利润40.7亿元(+18.7%)。展望11月,医药行业持仓仍处于低配状态,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间,持续看好医药底部机会,重点把握“三条主线”。   2023年11月组合推荐:   本月弹性组合:通化东宝(600867)、甘李药业(603087)、上海莱士(002252)、卫光生物(002880)、普门科技(688389)、京新药业(002020)、贝达药业(300558)、祥生医疗(688358)、海创药业-U(688302)、恩华药业(002262)。   本月稳健组合:恒瑞医药(600276)、华东医药(000963)、新产业(300832)、爱尔眼科(300015)、华厦眼科(301267)、凯莱英(002821)、太极集团(600129)、华润三九(000999)、大参林(603233)、通策医疗(600763)。   本月科创板组合:首药控股-U(688197)、泽璟制药-U(688266)、海创药业-U(688302)、心脉医疗(688016)、澳华内镜(688212)、荣昌生物(688331)、亚虹医药(688176)、迈得医疗(688310)、欧林生物(688319)、百克生物(688276)。   本月港股组合:和黄医药(0013)、康方生物-B(9926)、科伦博泰生物-B(6990)、基石药业-B(2616)、瑞尔集团(6639)、诺辉健康(6606)、亚盛医药-B(6855)、先声药业(2096)、科济药业-B(2171)、微创机器人-B(2252)。   风险提示:医药行业政策风险超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0页
      2023-11-10
    • 神经介入行业梳理:大浪淘沙,后集采时代的国产价值挖掘

      神经介入行业梳理:大浪淘沙,后集采时代的国产价值挖掘

      医疗器械
        市场规模:我们预计2028年我国神经介入耗材市场规模达400亿元,2022-2028ECAGR36.5%。我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起步较晚,渗透率低,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卒中治疗渗透率仅为1.7%,相较于美国的11.8%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神经介入技术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前沿关键技术,相比于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神经介入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且恢复快的特点。我国神经介入行业当前市场规模约100亿元,随着介入治疗技术日渐成熟、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神经介入市场规模有望在2028年达到400亿元以上,2023-2028ECAGR36.5%。   出血类器械:(1)需求端分析:出血类神经介入市场核心关注颅内动脉瘤。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6年我国颅内动脉瘤患病人群将达到8800万人,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临床认为破裂概率约为10-15%),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将高于70%。出血类器械主要分为两类:栓塞弹簧圈和血流导向密网支架。(2)产业分析:我们短期内看好弹簧圈因为集采带来的成本优势而被普及,长期看好拥有更大适用范围、更小复发率和长期成本更低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3)公司分析:弹簧圈市场百舸争流,加奇生物(沛嘉医疗)持续优化解脱方式推出多代产品、归创通桥积极拥抱集采;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市场微创脑科学Tubridge®唯一进入集采,艾柯医疗LATTICE布局高端线,性能全球领先。   缺血类器械:(1)需求端分析:核心病种为AIS,以及容易导致AIS的ICAD。临床现状AIS普遍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时间窗口限制了诊疗效果,机械取栓能有效解决此临床难题。2026年缺血性脑卒中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73亿。(2)产业分析:AIS中组合取栓是未来的主流方式,其使用到的取栓支架、抽吸导管为关注点。ICAD中颅内支架目前占半壁江山但载药球囊份额有上升趋势。(3)公司分析:取栓支架艾柯医疗性能领先。心玮医疗注重缺血类全流程防治,已有多年耕耘。   国产替代“东风”将至:(1)集采政策初见成效。2020—2022年集采政策仅仅主要覆盖弹簧圈一类单品的情况下,国产四家巨头份额占比就由3.85%迅速提升至17.00%,我们预计在陆续进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取栓支架等高耗领域后,神经介入市场的国产替代率将持续攀升。(2)AI风口,辅助诊检提升渗透率。当前制约神经介入器械提升的主要难题是脑部血管复杂造成的就诊精确度较低、漏诊误诊较高的问题,所以精准诊断和治疗决策的评估需求巨大。AI加持的脑血管病智能诊疗系统可在早期患病、进展期、脑卒中急性发病期和术后康复期等不同疾病发展时期赋能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决策,进一步助力神经介入行业渗透率的提升。   相关标的   集采作为当前神经介入行业主旋律,危机与机遇并存。过去几年,出血性神介器械弹簧圈已在多轮集采环境下价格大幅压低,同时从微创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首次进入集采范围来看,带量采购进程已经开始蔓延到了创新器械领域,我们预计最终所有神介器械均会被纳入集采目录。在“后集采”的大环境下,我们关注该领域公司标的的五大核心思路如下:   1、拥有持续的研发管线和产品落地,“跑”在集采之前。代表公司归创桥通,公司未来3年内将实现28款神经介入产品获批,且神经介入板块收入增速已连续两年突破100%,2022年在疫情的影响下神经介入板块仍达到2.33亿收入。   2、拥有齐全的产品线,分散系统性风险。代表公司沛嘉医疗(加奇生物),沛嘉医疗不仅拥有品种数量最多的弹簧圈产品(4个),还在过去一年内上市了4款缺血性产品补齐管线,分散弹簧圈进入集采对公司造成的冲击。   3、转移刚需治疗占比、提出「预防」等全流程治疗周期的理念。代表公司心玮医疗,立足于心脑同治、打通神经科和心脏科的科室融合,从源头上预防,打造了防治一体的缺血性脑卒中解决方案。   4、注重专精特新领域、高举高打,拥有高端产品线。代表公司赛诺医疗,自主研发全球首个自膨式颅内药物,推出首款带有双系统释放的抗血栓涂层支架,受到了临床上的高度关注。   5、布局出海,开拓海外市场,并在海外的团队建设、合作标的等拥有一定成绩。代表公司微创脑科学(微创神通),其海外收入已突破2000万,自研产品已在7个海外国家实现商业化。不仅在欧洲、日本等Top级市场取得了喜人的进展,还在美国等出海高地实现弹簧圈获批、建立子公司和设立北美营销团队的成绩。   风险提示:集采风险、政策调整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1页
      2023-11-10
    • 骨科行业深度系列二:基本面扎实稳健,创新、老龄化、国产替代驱动长期增长

      骨科行业深度系列二:基本面扎实稳健,创新、老龄化、国产替代驱动长期增长

      医疗器械
        行业基本面:渗透率提升、手术量提升、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驱动骨科行业快速增长。   骨科耗材主要分为脊柱、创伤、关节和运动医学四大类。根据沙利文数据,我国骨科耗材市场年增速在10%-20%区间,其中脊柱、关节、创伤领域均为百亿级市场。骨科行业增长主要催化因素:   (1)人口结构变化,骨科疾病发病率与年龄显著正相关,202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为2亿,占总人口数增长至14.2%,未来老龄化进一步加重将使得发病人数持续上升;   (2)渗透率提升,中国脊柱和关节类渗透率相比发达国家仍较低,2018年美国髋/膝关节渗透率为中国4.7倍和13.4倍,脊柱手术比例与发达国家具有5-10倍差距,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3)手术量提升,2012-2021年我国骨科手术量CAGR达11.6%,受人口基数大、医保报销等因素影响,骨科手术量呈不断增长趋势;此外,骨科治疗需求存在刚性,骨科市场具有长期增长属性,多重因素将共同推动骨科行业未来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建议关注骨科多细分下的优质国产龙头:(1)大博医疗,创伤行业龙头,不断丰富业务布局;(2)威高骨科,中国骨科器械领域龙头,产品线布局全面;(3)三友医疗,疗法创新奠定公司高端产品优势地位;(4)春立医疗,深耕关节领域,积极创新拓展业务领域;(5)爱康医疗,骨科关节领域龙头,业务发展稳中有进,3D打印国内领先;(6)凯利泰,椎体成形微创介入国内领先,产品特色性强。   风险提示:国产替代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净利润下降的风险。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3-11-10
    • 医疗行业:从CAR_T出发看免疫细胞疗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报告

      医疗行业:从CAR_T出发看免疫细胞疗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报告

    • 中药口服液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中药口服液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中药
        近年来,在中国逐渐重视中药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药被中国列入重点保护范围,中药口服液是中国中药产业重要的细分产品之一,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目前中国中药口服液企业数量众多,大多数为大中型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中药口服液因制作工艺标准,用量精确,方便大量生产,且生产周期短,包装小,方便保存、服用、携带等特点,市场欢迎度极高。(该词条由云实习学员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曾海钰于2023年7月编写完成)
      头豹研究院
      18页
      2023-11-10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