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行业分类:
  • 全部
  • 中药
  • 医疗器械
  • 生物制品
  • 化学制药
  • 中药
  • 医疗器械
  • 医疗服务
  • 医药商业
  • 化学制品
  • 医疗行业
  • 化学原料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4332)

    • 聚醚胺行业深度报告:产能扩张不足,风电旺季有望推高景气

      聚醚胺行业深度报告:产能扩张不足,风电旺季有望推高景气

      化学原料
        性能优异的材料固化剂,风电领域中广泛应用   聚醚胺(PEA)是一类具有柔软聚醚骨架,由伯胺基或仲胺基封端的聚烯烃化合物,主要用于提高终端产品的韧性、柔韧性、疏水性或亲水性。PEA 在风电领域应用最为广泛,一般作为环氧树脂的高性能固化剂,用于生产高强度、高韧性的复合材料,如兆瓦级风力发电叶片等; PEA 在建筑行业常用于环氧地坪,涂料等产品,另外 PEA 在油气开采抑制剂,汽油清洗剂,工业助剂等其他方面有丰富的应用。   市场规模高速成长,新装风电持续增加拉动需求稳定增长   截至 2020 年聚醚胺全球和中国市场规模分布达到 71.9 亿和 25.8 亿,消费量分别达到 28.6 万吨和 10.1 万吨, 2016-2020 年 CAGR 为 12%和 25%,整体呈现高增速特征,中国市场表现亮眼,贡献近 60%全球需求增量。 根据正大新材料招股说明书, 中国聚醚胺下游主要有胶黏剂、建筑行业和风电行业三大支柱, 2020年需求占比分别为 5%、25%、62%,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未来聚醚胺下游仍将保持高增速特征,预计到 2025 年,胶黏剂、建筑行业和风电行业需求将分别达到 1.26 万吨、 5.84 万吨和 6.08 万吨,对应 CAGR 为 25%、 19%和 12%。   短期供给弹性有限,风电旺季将延续供需紧平衡   高壁垒下行业寡头垄断,全球聚醚胺主要供应商共有 7 家,其中亨斯迈和巴斯夫产能合共占据全球产能的 64%,国内 5 家主要厂商合共占 36%。目前国内达到万吨级别的厂商仅有 3 家,正大新材料 3.5 万吨,阿科力 2 万吨,晨化股份 3.1万吨。由于聚醚胺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厂商不仅需要持续多年的技术研发和投入成本高昂的设备,而且大多数客户为大型化工制造商或贸易公司,产品的大批量供应和质量稳定性尤为关键,意味着新进入者难以打破目前的竞争格局。短期内聚醚胺产能新增有限,据统计 22-23 年中国规划新增产能共 18 万吨,但 22 年仅有正大新材料一家计划扩产 4 万吨,其余 14 万吨会在 23 年逐步投产。预计2022 产能增速约为 14%,面对下游风电等领域高速增长的需求,短期内供应紧张的局面仍将延续。   投资建议:立足于 2022 年,上半年国内部分停产产能复产、海上风电装机淡季、叠加疫情对需求形成一定的影响,聚醚胺供需关系有所缓和,价格呈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展望下半年,风电装机迎来阶段性的旺季,源自风电叶片的消费量有望对边际需求形成有效拉动,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扬,利好存量企业业绩增厚,我们对聚醚胺行业给予“推荐”评级。基于产能规模以及技术成熟度,我们推荐晨化股份、阿科力。   风险提示: (1)新增产能快速投放的风险。目前国内规划与在建产能较多,如短期内在建产能加速投放,或将扭转供需关系逐步走向宽松。(2)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聚醚胺的风电领域需求取决于风电新装机量,若 2022 下半年装机量不及预期将导致聚醚胺需求增速下滑。此外,当前疫情形势存在对聚醚胺非风电需求的不确定因素,建筑及工业领域需求增速或存在下降风险。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8页
      2022-06-23
    • 透过欧美业态,浅析中国线上心理健康领域市场前景(摘要版)

      透过欧美业态,浅析中国线上心理健康领域市场前景(摘要版)

      医疗服务
        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心理健康产业发展缓慢,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紧缺,当下精神科医师及医师助理数量不足50.000万人,且行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现阶段供需关系不平衡。此外,产业还面临专业心理咨询师认证缺失导致、相关从业人员水平参差、患者就诊率低(仅为9.6%)等痛点。心理服务线上化和泛心理知识的线上普及可以缩短需求端与供应端间的关系,整合人才资源,提高大众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降低治疗门槛。同时,咨询师培育和数字诊疗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专业人才的缺口,推动远程医疗发展。
      头豹研究院
      9页
      2022-06-23
    • 美国及日本医药市场研究

      美国及日本医药市场研究

      中泰国际证券
      46页
      2022-06-23
    • 计算机行业点评: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网售药品得到进一步规范

      计算机行业点评: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网售药品得到进一步规范

    • 医药:疫情稳定控制且药品限售影响消退,零售药房运营有望持续向好

      医药:疫情稳定控制且药品限售影响消退,零售药房运营有望持续向好

    • 医药健康行业政策周报:2022年6月13日-6月19日

      医药健康行业政策周报:2022年6月13日-6月19日

    • 医药:化学发光行业报告:国产替代持续推进,出海有望成就第二成长曲线

      医药:化学发光行业报告:国产替代持续推进,出海有望成就第二成长曲线

      医药商业
        投资要点:   化学发光是器械行业近400亿大单品,疫情后常规需求复苏   根据医疗器械蓝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化学发光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0亿元,是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领域,2016-2021年行业复合增速为18.95%。国内外疫情缓和,常规检测需求逐步恢复,同时20年新冠抗体试剂销售的高基数问题消化后,行业公司21年及22年一季度普遍取得亮眼业绩,行业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仪器试剂闭环形成高壁垒,政策持续利好国产替代   行业高壁垒源自仪器和试剂的非标准化闭环,试剂从原料、配方到调试,厂家间工艺流程难以复制;仪器基于底层发光技术开发,搭配试剂持续迭代;试剂、仪器两部分结合的Know-how,以及后续注册证的绑定,对厂家持续投入提出高要求。等机构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医疗2015年起,国务院设备在满足临床用途时,优先选择国产设备;经过近十年发展,国产发光市场占比从10%提升至25%,并有望通过集采等政策,加速国产替代。   抗疫产品热度降低,出海有望成就第二成长曲线   国际免疫市场超过250亿美元,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均IVD支出与国际平均相差2-3倍,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近20倍,其对化学发光等检测需求较强,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品牌更具竞争力。随着美国、德国等国防疫政策调整,新冠抗原试剂需求降低,据海关出口数据,22年3、4月国内新冠抗原出口金额分别环比下降21.6%和73.2%,扣除新冠抗原销售额后,4月份医疗器械整销售逐步恢复。体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8.3%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国产化学发光领先企业,包括迈瑞医疗、新产业、安图生物、迈克生物、亚辉龙、普门科技等,重点关注具有出海业务,且持续创收公司,包括迈瑞医疗、新产业、亚辉龙。   风险提示   国内区域集采、国内外疫情持续、国际产品推广不及预期、国际品牌降价风险
      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6页
      2022-06-22
    • 聚氨酯行业深度:出口有望向好,景气回暖

      聚氨酯行业深度:出口有望向好,景气回暖

      化学制品
        MDI价格止跌,国内外价差扩大背景下出口有望向好,景气回暖。中长期全球MDI供应增速或将低于需求增速,万华化学等国内聚氨酯厂商有望持续受益。   支撑评级的要点   海外成本高企或致供应受限,MDI出口有望向好。截至2022年6月17日,聚合MDI收报18200元/吨,处在历史价格的58.1%分位数,年初至今跌幅10.78%;纯MDI收报21500元/吨,处在历史价格的55.9%分位数,年初至今涨幅3.4%。短期MDI出口增速虽有放缓,但国内以煤为主要能源的MDI生产相比海外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MDI生产具有可观的成本优势。受原料、能源掣肘,海外MDI装置不可抗力事件频发,欧美MDI价格不断走高。疫情背景下,我国聚合MDI出口下降并不明显,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2年1-5月国内聚合MDI出口量约43.92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3.6%。目前国内厂商均已复工,出口运输陆续恢复,叠加汇率影响,国内MDI出口量有望向好。   未来几年全球MDI供应增速或将低于需求增速。从历史数据观察,MDI的价格长期由供需格局主导,短期受不可抗力消息面推涨显著,价格上行或下行的周期约维持2-3年。本轮价格上行周期约从2020年7月开始,主要因为疫情后需求复苏而产能增量有限,极端天气、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装置开工率亦对价格有一定催化作用。看好后市MDI景气度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2022年MDI供给端增量有限,万华化学福建新增产能预计2022年底投产,宁波新增产能或至2023年才能逐步投放,国际厂商扩产项目多在2024年后才能逐步投放。2)MDI下游刚需较多,受疫情冲击较小,新版建筑节能标准将持续扩大MDI在建筑保温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无醛板的推广也有望拉动MDI内需,整体需求增速有望超越供给增速。根据科思创数据,2021年全球MDI供应量约920万吨,2021-2026年CAGR为4%;全球MDI需求量约823万吨,2021-2026年CAGR为6%。   TDI上行空间更为可观。截至2022年6月17日,TDI(华东)收报17200元/吨,处在历史价格的31.1%分位数,年初至今涨幅12.1%。相比MDI,TDI目前价格仍处于历史低位。TDI历史价格走势、周期性与MDI相仿,但波动更为明显,或与TDI生产装置的不稳定性有关。尽管全球TDI产能较为过剩,但2021年海内外TDI装置均受到极端天气、原料供应和技术故障的不同程度影响,实际产量不及预期。2022年中TDI多厂商存在检修预期,TDI供应仍将偏紧。   万华化学成长性优于国际竞争者,充分受益于MDI景气回暖。得益于MDI稳步扩产,石化、新材料板块陆续放量,万华化学近年业绩成长性显著高于国际竞争者。万华化学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达98.2%,而同期巴斯夫/亨斯曼/科思创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32.9%/40.5%/48.5%。业绩高增背景下,万华化学资本开支并未放缓,近两年全球MDI产能主要增量仍来自万华化学,规模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同时,根据我们的测算,在目前燃煤和天然气价格下,假设能源需求均来自外采煤或天然气,煤作为主要能源的MDI生产成本优势超7000元/吨。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体化优势愈发得到聚氨酯厂商重视,具有石化产业链的万华化学、巴斯夫有一定成本优势,科思创、亨斯曼等国际厂商纷纷推进一体化降本计划。   投资建议   受地缘政治、疫情等因素影响,油、气、煤等能源化工品价格波动或持续加大,对化工产业链下游产品价格形成扰动。受益于下游刚需稳定,油、气成本面支撑,我们认为聚氨酯上游的异氰酸酯产品(MDI、TDI等)价格有望在波动中维持高位,同时,国内外价差扩大背景下MDI出口有望向好。具备产能规模优势、一体化降本成效显著的企业有望受益。   推荐万华化学:   1)公司MDI、TDI、ADI产能分别为全球第一、第三、第二位,且扩产速度远快于国际、国内竞争者,龙头地位难以撼动。   2)公司2021年石化产业链放量明显,石化产业链的逐步成熟将与聚氨酯产业链形成降本增效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公司聚氨酯产品的竞争优势。   3)公司布局的新材料项目稳步推进,持续放量,与聚氨酯、石化产业链相互赋能。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原材料价格过高致企业开工率下降、地缘政治局势动荡、疫情影响需求复苏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7页
      2022-06-22
    • 2022年中国分子诊断概览

      2022年中国分子诊断概览

      医疗器械
        分子诊断拥有广泛的技术手段与广阔的应用环境   技术路径来看一共分为四种技术路径,聚合酶链反应、第二代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核酸分子杂交&荧光原位杂交以及基因芯片(Genechip)。其广泛的技术手段使其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包括创产前检测(NIPT)、肿瘤早筛、伴随诊断、传染病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等   分子诊断前景大好,在政策和需求的双重鼓励下分子诊断市场不断扩容。   目前全球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不断增大,而分子诊断的市场其增速高于体外诊断市场平均增速。全球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从预计在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2亿美元。在中国十四五计划“等多种鼓励政策的加持与需求自然增长下,中国分子诊新市场规模预计在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7亿人民币。   中国公司与国外公司仍有差距,中国企业努力追赶并且争做全产业链的国家化公司。   龙头企业多为国外企业,高端分子诊断技术为国外所孝断,但是头部中国分子诊断通过自研或并购不断扩展产业链努力追赶,多数企业向着全产业链型全球化公司发展。
      头豹研究院
      30页
      2022-06-22
    • 医药行业研究:第七批集采文件发布,完善规则稳定供应

      医药行业研究:第七批集采文件发布,完善规则稳定供应

      生物制品
        集采政策跟踪   6月20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2-1)》。第七批国采将于7月12日在上海集中竞标,并将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线下或线上直播的信息公开方式。   简评   第七批集采增加备选企业,更加重视稳定供应。第七批集采仍然回归到化药集采,规则与前五化药集采规则整体类似,并未采用第六批胰岛素专项集采的形式。在前五批集采规则的基础上,本次集采增加了备选企业。拟中选企业除原本的主供地区以外,还需要依次选择备供地区,选择成功后即成为该地区的备选企业。当主供企业无法满足所选地区市场需求时,备选企业按其中选价格直接在备供地区挂网供应。当主供企业无法满足所选地区市场需求时,备供企业可按有关程序获得主供企业身份。这一机制让每个地区都有主供企业和备选企业两个厂家,更能保障集采产品的稳定供应。   第七批国采报量共涉及61个品种,大品种、注射剂受到关注。本次集采涉及61个品种近150个品规,涉及感染、肿瘤、糖尿病、神经系统等多个疾病领域。其中,市场规模超过10亿的大品种约有18个,包括奥美拉唑、美罗培南、替加环素、硝苯地平、奥曲肽、伊立替康、美托洛尔、帕洛诺司琼、唑来膦酸、吗替麦考酚酯等大品种,注射剂品种29个,占比接近一半,预计随着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的推进,注射剂与口服剂型在集采政策面前将趋于平等。   部分产品过评企业达到10家以上,集采竞争激烈。过评企业最多的品种为奥美拉唑注射剂,共有28家企业参与集采竞争,此外丙酚替诺福韦口服常释剂型、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头孢克肟口服常释剂型、硝苯地平缓释/控释剂型、头孢米诺注射剂、替加环素注射剂、奥司他韦口服常释剂型等品种也有10家以上企业符合申报资格。   多家国内外企业有5个以上品种被纳入集采。第七批集采中纳入品种达到5个及以上的企业包括齐鲁制药、科伦药业、正大天晴、石药集团、成都倍特、江苏豪森、罗欣药业、成都苑东、辉瑞制药、江苏奥赛康、恒瑞医药。   部分品种有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奥曲肽、美托洛尔、阿法替尼、仑伐替尼、厄洛替尼、丙酚替诺福韦、碘帕醇、二甲双胍维格列汀等多个品种属于进口药一家独大的局面,国内企业有望通过集采快速实现替代,在较小的推广成本下实现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增长。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头部药企及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建议关注:石药集团,华海药业,中国生物制药,科伦药业,罗欣药业等。   风险提示   集采范围扩大风险,集采降价超预期风险,集采中标后产品供应不及预期风险,集采续约不及预期风险,其他政策及市场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2-06-21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