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63)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诺和诺德、礼来披露年报,减肥药市场持续增长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诺和诺德、礼来披露年报,减肥药市场持续增长

      生物制品
        行情回顾   上周(2025年2月3日-2月7日),A股申万医药生物上涨3.21%,板块整体跑赢沪深300指数1.23pct,跑输创业板综指数2.74pct。在申万31个一级子行业中,医药板块周涨跌幅排名为第9位。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涨4.2%,板块整体跑输恒生指数0.3pct。在恒生12个一级子行业中,医疗保健行业周涨跌幅排名为第4位。   核心观点   诺和诺德、礼来相继发布2024Q4业绩。近日诺和诺德和礼来相继披露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数据显示两个公司旗下的减肥药销售额持续增长。诺和诺德年报显示2024年减肥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创收582.06亿丹麦克朗(84.48亿美元),同比增长86%,其三款司美格鲁肽产品全年合计收入2018.49亿丹麦克朗,即292.96亿美元。礼来年报显示2024年降糖版替尔泊肽Mounjaro全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15.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减重版替尔泊肽Zepbound全年贡献收入49.257亿美元(2023年全年为1.76亿美元),与降糖版合计全年收入164.458亿美元的收入。   诺和诺德:根据公司2024年财报电话会议,CagriSema在REDEFINE1试验中虽未达预期25%的减重效果,但减重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68周减重减重22.7%(对比安慰剂2.3%);公司还公布了Amycretin的Ib/IIa期临床数据,显示36周时20mg的Amycretin可减重22.0%(对比安慰剂1.9%-2.3%)。对于2025年公司指引收入增速16%-24%、营业利润增速19%-27%。   礼来:据礼来公告,Zepbound在2024Q4美国品牌减肥药市场中份额(TRx)48%、新处方市场份额(NBRx)56%。Mounjaro在中国开始阶段的销售将适度增长,主要是供应限制,25H2的贡献将更加显著。2025年会披露GIP/GLP-1/胰高血糖素三靶点Retatrutide的第一批数据。对于GLP-1的价格趋势,公司认为2025年仍会有个位数的下降趋势。公司指引2025年收入580-610亿美元(中位增速32%)。   投资建议   根据诺和诺德和礼来的财报,我们认为全球减重需求庞大,且药物上仍存在口服、多靶点等创新方向。国内减重市场同样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各公司公告,国内药企中信达生物的GLP1R/GCGR双靶点玛仕度肽已进入申请上市阶段;恒瑞医药布局了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GLP-1/GLP双靶点激动剂;博瑞医药自主研发的GLP-1/GLP受体双重激动剂,具有控制血糖、减重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生物学效应。建议关注: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博瑞医药。   风险提示   销售不及预期风险,医药政策影响不确定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8页
      2025-02-11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开标,国内外主流产品普遍中选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开标,国内外主流产品普遍中选

      生物制品
        行情回顾   上周(2024年12月16日-12月20日),A股申万医药生物下跌2.13%,板块整体跑输沪深300指数1.99pct,跑输创业板综指数0.7pct。在申万31个一级子行业中,医药板块周涨跌幅排名为第13位。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下跌3.49%,板块整体跑输恒生指数2.24pct。在恒生12个一级子行业中,医疗保健行业周涨跌幅排名为第10位。   核心观点   第五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结果出台。援引中国日报报道,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产生中选结果,纳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预计2025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后落地人工耳蜗中选结果。外周血管介入类耗材因其型号多、长短及粗细各类组合多、备货周期长,拟于2025年5月落地实施中选结果。   外资企业参与积极性高,头部企业第一名中选。外资企业在本次集采中参与积极性高,在所有4个组别(人工耳蜗及3个外周血管支架组)均由头部外资企业以第一名中选,具体分产品看:   (1)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需求量共1.1万套,5家企业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以及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等内资企业,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人工耳蜗是解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有效的医用耗材,与以放大声音信号为主要功能的助听器相比,能够重建感音器官,让患者重获新“声”。特别是对于先天神经性耳聋的幼儿,植入人工耳蜗能有效解决因聋致哑问题,对患儿恢复正常生活、融入社会,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除临床常用产品外,此次集采中,能支持高场强(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选,植入的患者可以接受高场强核磁共振检查;佩戴更便利的一体式言语处理器(外机)中选,满足患者不同应用需求。   (2)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需求量共25.8万个,18家企业中选,既有美国康蒂思、柯惠、雅培、波士顿科学,以及德国百多力等全球知名外资企业中选,也有上海美创医疗、归创通桥等内资企业中选,产品供应丰富多元。外周血管支架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导致的血管疾病,其作用机理与心脏支架类似,通过支撑、扩张狭窄或堵塞的外周血管改善血流供应状况,帮助患者恢复行动能力。本次集采广泛覆盖各血管部位的支架产品,既有外周动脉支架,可恢复髂动脉、股腘动脉等下肢动脉,以及颈动脉、肾动脉等部位血流供应;也有外周静脉支架,可恢复腔静脉、髂股静脉等部位血流供应。此外,新一代载药支架,以及有特殊功能的覆膜支架等均有企业中选,保障特殊病变治疗的临床需要。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随着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纳入集采,有望提升产品临床可及性,有效推动听障人群等患者需求释放,促进行业发展增长。建议关注:心脉医疗、归创通桥等。   风险提示   销售不及预期风险,医药政策影响不确定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8页
      2024-12-26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药审中心发布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相关试行稿,产业迎来新机遇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药审中心发布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相关试行稿,产业迎来新机遇

      中药
        事件   药审中心发布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相关政策:2024年12月9日,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替代或者减去已上市中药处方中濒危药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核心观点   今年以来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连续获得政策支持: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作为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替代方式之一,2024年2月,药审中心发布了公开征求《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和《替代或者减去已上市中药处方中濒危药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通知,12月9日发布的文件为试行稿,与征求意见稿相比,试行稿规定更加详细。除此之外,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和中医药局发布了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制有关事项的公告,从明确注册申报路径、完善研制技术要求、全程注册指导服务、实施优先审评审批和附条件批准、国家奖励等方面,重点支持穿山甲、羚羊角、牛黄、熊胆粉、冬虫夏草等珍稀濒危中药材用于中药生产的替代品的研制。我们认为,诸多知名中成药处方中含有濒危中药材,如片仔癀中含有牛黄、麝香,马应龙麝香痔疮膏中含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黄,痰热清注射液中含有熊胆粉,安宫牛黄丸中含有牛黄和水牛角浓缩粉,等等,而其相关的来源动物均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且中药材价格指数(综合200)自2018/1/1的约2344,上涨至2024/12/15的约3018,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若能在药效、临床结果等方面保持与天然品一致,将能创造较大的工业替代价值。   试行稿规范细致到位,将有力推动濒危动物中药材替代品的开发:《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分别从基本原则、濒危动物类中药材的研究、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的研究及其命名的角度进行了规范,其中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的研究从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和临床试验角度进行了规范;《替代或者减去已上市中药处方中濒危药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分别从基本要求、替代药味的研究、替代或者减去濒危药味后的制剂研究角度进行了规范,其中替代或者减去濒危药味后的制剂研究从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和临床试验角度进行了规范。我们认为,此次试行稿,为全国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究指明了方向和方法,将加速如穿山甲、羚羊角、牛黄、熊胆粉等濒危中药材的替代品开发。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此次试行稿为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究相关领域首次指导性文件,建议关注两类企业,1)正在进行濒危动物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发的企业,如上海凯宝、华纳药厂,等;2)含有濒危动物中药材成分的中成药大单品公司,如同仁堂、片仔癀、上海凯宝、马应龙,等。   风险提示   政策执行不达预期;临床开发失败。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3页
      2024-12-18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利好科研仪器和试剂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利好科研仪器和试剂

      生物制品
        事件   科学仪器和试剂迎利好:2024年12月1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核心观点   力求到2027年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产值450亿元左右:方案目标到2027年,建设1-2个技术测试验证平台,搭建5个以上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中心,培育5家以上细分赛道科技领军企业,形成5个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10个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试剂,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产值450亿元左右;方案力求突破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如高端科学仪器整机、高端科研试剂、研发关键元器件和零部件,等等;我们认为,在可量化、具体的指标目标下,一些关键技术、产品以及对应的企业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国产科学仪器和试剂厂家有望进一步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19年的22144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33278亿元,4年年复合增速为10.72%,2023年增速为8.11%,远高于GDP增速。当前相关产品进口额快速下滑,以质谱仪、色谱仪及电泳仪为例,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平台,2024年前十个月质谱仪出口金额约8488万美元,同比下滑3.8%,进口金额约11.4亿美元,同比下滑27.76%;2024年前十个月色谱仪及电泳仪出口金额约1.42亿美元,同比增长8.67%,进口金额约6亿美元,下滑32.27%,根据仪器信息网的数据,进口金额下滑主要原因系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国家大力推动进口“替代”。而国产厂家市占率仍然较低,根据禾信仪器援引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数据,2022年中国质谱仪市场规模超120亿元,国产质谱仪厂商在中国质谱仪市场的占有率约15%;色谱仪方面,根据化工仪器网的数据,以2024年10月中国政府采购网色谱仪相关采购为例,10月国产色谱仪的中标金额约1471万元,约占10月色谱仪中标总金额的17.06%。我们认为,随着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的不断增长,以及政策对国产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的倾斜,国产厂家有望迎来进一步发展。   上海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高: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23年上海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4.4%,远超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国的2.64%占比。2023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528.1亿元,同比增长36.7%;上海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9项(累计1385项)。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方案利好于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建议积极关注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企业,1)科学仪器:聚光科技;2)科研试剂:泰坦科技、阿拉丁、优宁维、百普赛斯、义翘神州、毕得医药、奥浦迈,等等。   风险提示   政策执行不达预期;竞争格局恶化。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3页
      2024-12-18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科学仪器及科研试剂领域迎来政策利好,关注产业链投资机会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科学仪器及科研试剂领域迎来政策利好,关注产业链投资机会

      生物制品
        行情回顾   上周(2024年12月9日-12月13日),A股申万医药生物下跌0.93%,板块整体跑赢沪深300指数0.07pct,跑输创业板综指数0.79pct。在申万31个一级子行业中,医药板块周涨跌幅排名为第24位。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下跌1.82%,板块整体跑输恒生指数2.35pct。在恒生12个一级子行业中,医疗保健行业周涨跌幅排名为第12位。   核心观点   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援引上证报中国证券网报道,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近日发布了《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上海要坚持以产品为牵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培育一流企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建设1个至2个技术测试验证平台,搭建5个以上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中心,科学仪器、科研试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培育5家以上细分赛道科技领军企业,形成5个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10个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试剂,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产值450亿元左右。   突破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培育一流科技企业。方案围绕突破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培育一流科技企业、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四个方面,提出了19项任务。在突破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方面,方案明确,上海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关键元器件和零部件,研发高端科学仪器整机,研发高端科研试剂,建设测试验证平台,搭建产品应用场景。依托高校院所的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园区和高质量孵化器的技术服务平台等,搭建国产中高端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用户体验中心,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此外,为培育一流科技企业,上海要支持企业围绕拳头产品线和核心技术体系,开展收购并购和产业链资源整合,加快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推动与国际知名公司或单位开展合作,以优势产品为突破,建设全球化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拓展全球市场。吸引支持外资企业在沪设立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为企业运行提供优质便利服务。   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为构建良好产业生态,上海将加强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市场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发挥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未来产业基金等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债权融资、并购重组,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加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科研试剂和技术标准等领域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标准研制,择优资助高端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品,支持技术测试验证平台、应用场景、用户体验中心等建设。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有望带动国内相关科学仪器及科研试剂产业链发展,建议关注:泰坦科技、阿拉丁、奥浦迈、优宁维等。   风险提示   销售不及预期风险,医药政策影响不确定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8页
      2024-12-18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九部门联合印发养老事业发展指导意见,有望推动银发经济进一步发展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九部门联合印发养老事业发展指导意见,有望推动银发经济进一步发展

      生物制品
        事件   出台金融支持养老/银发经济的指导意见:1)12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自12月15日起,将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2)2024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证监会、国家医保局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核心观点   意见全面且有针对性,有力推动银发经济:意见明确2028年和2035年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支持不同人群养老金融需求、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构建长效机制等五方面提出16项重点举措,意见全面且有针对性,如:在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方面,意见支持银发经济经营主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培育银发经济龙头企业,加大银发经济直接融资支持力度,鼓励资金积极科学配置银发经济领域相关股权、股票、债券、指数基金等多种形式资产并主要用于养老领域,等等;我们认为,意见中各项金融措施支持银发经济,有望推动银发经济进一步发展。   个人养老金成为银发经济重要保障力量: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人民日报的数据,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数从2022年12月的1954万人增加至2024年12月突破7000万,每人每年缴纳不超过12000元,个人养老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后的第三支柱,为未来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进一步保障。   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可达30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约2.17亿,占总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8.9%提升至2023年的15.4%,我国社会快速老龄化。根据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我们认为,医疗健康作为政策推动的方向,亦为老年人刚需部分,老年病、慢性病、老年医院/科室建设、康复等领域将更为受益。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银发经济空间大,医疗健康领域作为银发经济最受益的方向之一,建议关注两类企业,1)具备/布局老年科室、康复相关的医疗服务公司,如新里程、澳洋健康等等;2)具有老年病、慢性病、医药保健领域较多产品布局的药品和器械公司,如鱼跃医疗、诚益通、片仔癀、东阿阿胶等。   风险提示   政策执行不达预期;个人养老金缴费人数和金额增长不达预期。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3页
      2024-12-18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财政部发布政府采购本国产品优惠政策,国产医疗设备持续获政策支持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财政部发布政府采购本国产品优惠政策,国产医疗设备持续获政策支持

      化学制药
        事件   《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支持政府采购本国产品:2024年12月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政策对本国产品的政府采购进行支持。   核心观点   明确本国产品20%价格扣除,本国产品竞争优势明显:根据财政部公告,本国产品主要是工业制造品,要求同时满足1)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2)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组件成本占比达到规定比例;3)符合对特定产品的关键组件、关键工序等要求。对本国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方面,1)政府采购活动中既有本国产品又有非本国产品参与竞争的,对本国产品的报价给予20%的价格扣除,用扣除后的价格参与评审。2)采购项目或者采购包中包含多种产品,供应商提供的符合本国产品标准的产品成本之和占该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成本总和80%以上的,对该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整体给予20%的价格扣除,用扣除后的价格参与评审。我们认为,政策明确本国产品20%价格扣除,细化了本国产品价格优势,且明确在中国生产的组件成本占比达到规定比例,有利于本国供应链发挥优势。   多项政策支持国产医疗设备:据财政部公告,本国产品标准的货物具体是指《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货物类的产品。涉及到医疗领域,主要包括医疗设备、诊断用试剂、中药设备等等,其中多项政策/政府采购支持国产医疗设备,如: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的公告,2024年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扶持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设备采购中,中标企业基本为国产品牌;再如:根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公告,2024年4月,河南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大型(大宗)医用设备招标采购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国产设备能够满足要求的,原则上应当采购国产产品;2024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国产医疗设备进行公开招标;等等。当前国产医疗设备中诸多领域仍为外资主导,根据众成数科的数据,2023年内窥镜中前三品牌均为外资,2020年3.0T及以上MR市场前三均为外资,我们认为,受益于多项政策支持,国产医疗设备有望不断提升市占率。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政策对于本国产品的支持态度明确,在医疗领域,支持国产医疗设备的政策频出,建议关注医疗设备细分领域公司,如联影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迈瑞医疗,等等。   风险提示   政策执行不达预期;竞争格局恶化风险。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3页
      2024-12-10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国家组织人工耳蜗及外周血管支架类集采,国产品牌有望以价换量提升市占率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国家组织人工耳蜗及外周血管支架类集采,国产品牌有望以价换量提升市占率

      化学制药
        事件   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2024年11月2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2号)》,集采产品主要涵盖:人工耳蜗类(包括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和外周血管支架类(包括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静脉支架),采购周期3年,医疗机构原则上采购周期内总采购量应为首年协议采购量的3倍,每年度协议采购量不低于前一年整体实际使用量的90%。   核心观点   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医用耗材进口企业采购量占比遥遥领先: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的公告,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中,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年度采购需求量分别为11239个和10943个,国产厂家占比分别为25.90%和25.67%。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品种中,下肢动脉支架年度采购量为123449个,其中排名前八的企业均为外资企业,仅有先健科技和微创心脉医疗为国产品牌,国产品牌采购量占比仅2.37%;非下肢动脉支架年度采购量为101139个,前九名均为外资企业,仅有迈迪顶峰和微创心脉医疗为国产品牌,国产品牌采购量占比仅0.12%;静脉支架年度采购量为33897个,国产品牌采购量占比21.72%。此次集采的产品中,外资企业的采购量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下肢动脉支架和非下肢动脉支架更是具有垄断优势,而国产品牌占比相对较低。集中带量采购有利于国产品牌快速入院,国产替代速度加快:以外周血管支架为例,根据微创心脉医疗公告,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按厂家出货量和出厂价口径,2021-2025年我国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11%,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约21亿元。在外周血管介入医疗领域,国内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波士顿科学、美敦力、雅培等,目前仍以外资品牌为主,我们认为,集中带量采购可以实现产品快速入院,中长期将有利于国产厂家快速抢占市场,国产品牌以价换量,替代外资品牌加速推进,国产品牌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国家组织人工耳蜗及外周血管支架类集采有利于国产品牌入院和后续放量,建议关注此次集采所涉产品中国产品牌企业,如先健科技、心脉医疗、归创通桥-B。   风险提示   集采政策执行不达预期;降价幅度超预期;竞争格局恶化风险。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3页
      2024-12-10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外商独资医院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有望丰富国内医疗服务供给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外商独资医院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有望丰富国内医疗服务供给

      生物制品
        行情回顾   上周(2024年11月25日-11月29日),A股申万医药生物上涨2.95%,板块整体跑赢沪深300指数1.63pct,跑输创业板综指数0.39pct。在申万31个一级子行业中,医药板块周涨跌幅排名为第13位。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涨4.23%,板块整体跑赢恒生指数3.23pct。在恒生12个一级子行业中,医疗保健行业周涨跌幅排名为第1位。   核心观点   外商独资医院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援引光明网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四部门11月29日发布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此举,旨在推动医疗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引进国际高水平医疗资源,丰富国内医疗服务供给。   方案细则较为明确,重在引进优质服务。对于投资主体条件,《方案》明确,申请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境外投资者应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具有直接或间接从事医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并符合以下条件: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拓展多元化服务供给格局;此外《方案》还明确,外商独资医院要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和运行,在设立和运行上符合6个条件,包括医院的经营性质可以是营利性或者非营利性;医院类别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医院级别为三级,不得设立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血液病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医院的诊疗科目不得登记血液内科;医院不得开展医疗和伦理风险较高的诊疗活动,主要包括: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精神科住院治疗,肿瘤细胞治疗新技术试验性治疗等;允许医院按规定聘用外国医师、港澳台医师、港澳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短期执业,全院管理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中方(内地)人员占比均不得少于50%;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当接入属地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电子病历、医用设备等信息存储服务器应当位于我国境内。从上述细则来看,我国在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时,重在引进“优质服务”。   投资建议   早在2014年,我国就开始尝试试点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目前为止都是以合资形式为主。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监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直至近期细则方案正式出台,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立真正落地,我们认为后续随着外资独资医院的成立,其能带来国际高水平医疗资源,有望丰富国内医疗服务供给,同时有望提升国内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建议关注:国际医学、新里程等。   风险提示   销售不及预期风险,医药政策影响不确定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8页
      2024-12-05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2024年医保目录发布,医保支持创新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2024年医保目录发布,医保支持创新

      医药商业
        事件   据国家医疗保障局通知,2024年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调整并制定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以下简称《2024年药品目录》),要求及时做好新版药品目录落地执行工作,切实提升药品供应保障水平,进一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有效衔接,以及规范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饮片的管理,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   核心观点   国谈/竞价成功率略下降,价格降幅与去年相当:2024年为连续第七年开展医保目录调整工作,与2023年相比,《2024年药品目录》公布时间提前,调整共新增91种药品,其中90种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38种为“全球新”的创新药,在谈判阶段,创新药的谈判成功率超过了90%,较总体成功率高16个百分点,显示出医保目录对创新药的支持。在今年谈判/竞价环节,共有117种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89种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76%、平均降价63%,成功率低于2023年的84.6%,平均降幅与去年相比略有增加。   医保目录对国产创新药支持力度大,双抗、ADC领域多款产品首次纳入医保目录:91个新增药品中国内企业的有65个,占比超过了70%,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包括首个晚期宫颈癌的双靶点免疫治疗药物、首个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晚期肺癌靶向药,等等,都顺利谈判纳入目录,医保目录对国产创新药持续支持。从适应症角度,在双抗领域,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告,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依沃西两款药物首次进行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在ADC领域,第一三共的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罗氏制药的维泊妥珠单抗,均于2024年首次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而在降脂领域,据信达生物公告,首款国产PCSK9抑制剂,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亦成功通过谈判进入。除此之外,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告,国产创新药企中,恒瑞医药、迪哲医药、上海谊众等均有产品通过谈判首次纳入医保目录。   国家医保大力支持创新,引导商业保险向创新药耗和器械倾斜: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大大缩短,2018年至2023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协议期内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其中医保基金支出3500亿元。同时,国家引导商保公司和基本医保差异化发展,更多支持包容创新药耗和器械。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国家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态度明确,建议关注具有首次进入《2024年药品目录》的产品,或核心产品新增适应症的企业,如恒瑞医药、康方生物、迪哲医药、上海谊众、信达生物;等等。   风险提示   新旧药品目录转换时间不足导致新产品入院推迟;部分产品价格降幅超预期。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3页
      2024-12-04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