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733)

    • 细胞培养基行业解析及标的梳理:进口替代正当时,扬帆出海已可期

      细胞培养基行业解析及标的梳理:进口替代正当时,扬帆出海已可期

      生物制品
        细胞培养基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的制备和生产,下游创新驱动培养基行业高速扩容   细胞培养基为细胞体外生长提供营养来源,是生物制品制备和生产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占据生物制药原材料、耗材采购约35%。培养基的性能会显著影响生物制品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下游生物制品的技术创新、销售放量,推动细胞培养基迅速实现产品迭代和市场扩容。目前无血清和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为主流产品。2017-2021年全球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以CAGR11.7%从13.38亿美元增长至20.82亿美元,预计2021-2026年仍将保持CAGR10.7%增长至34.66亿美元。受益于国内对培养基需求的增长和升级,2017-2021年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以CAGR45.6%从0.91亿美元增长至4.08亿美元,预计2021-2026年仍将保持CAGR22.0%增长至11.01亿美元。   国产培养基厂商实现技术突破,供需两端共推进口替代   凭借优秀且稳定的产品质量及强大的品牌力,默克、赛默飞、丹纳赫培养基三巨头高度垄断全球市场。截止2021年,在中国培养基市场中,三大进口厂商的市场份额仍超过60%,而在应用于抗体药物、蛋白药物、CGT治疗等领域的中高端培养基市场中,进口垄断的格局尤为明显。从供给端看:国产培养基的品类数量、性能、生产工艺迅速提升。凭借以下优势,国产培养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持续提高:1)优异性能:多款国产培养基性能超越进口培养基,且批间控制优异;2)高性价比:国产培养基价格普遍为进口培养基的1/10-1/3;3)优质服务:国产培养基厂商在成本优化、服务响应速度以及客户需求满足度上更优。并且货期更短。从需求端看:国产抗体药进入上市放量阶段,带动培养基需求增加、集采显著提高药企控制成本的诉求、新冠疫情使国内药企考虑供应链安全,共同加速培养基的国产替代进程。   生物药生产“降本增效”开启优质国产培养基厂商出海之路   2022年欧美的生物类似药市场约为200.4亿美元。多个重磅原研药的专利在未来5年内陆续到期,将推动生物类似药市场高速扩容。生物类似药面临较大的价格和成本压力,为优质性能、高性价比国产培养基切入海外市场的绝佳机会。对创新药来说,培养基的成本占终端销售额比例极低,性能为培养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性能超越进口产品是国产培养基开拓海外创新药客户的第一要求,而价格优势为次要加分项。   投资建议&主要公司:国产培养基跨越高技术壁垒打破进口垄断,第一站进口替代,下一步扬帆出海。主要公司:(1)奥浦迈(688293.SH):国内重组蛋白/抗体培养基龙头,国产替代+出海双轮驱动;(2)多宁生物:一站式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具有四大培养基工艺平台;(3)澳斯康:疫情期间培养基国内市占率大幅提高,和CDMO业务双轮驱动。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周期和投融资周期;产品开发不及预期;国产培养基进口替代不及预期;海外拓展进度不及预期。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9页
      2023-06-29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首次全国中成药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降幅符合预期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首次全国中成药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降幅符合预期

      医药商业
        周观点   首次全国中成药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降幅符合预期。   2023年6月21日,湖北省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管理服务网公示了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   结果显示,参与本次中成药集采的86家企业、95个报价代表品中,63家企业、68个报价代表品中选,中选率达71.6%。从采购组中选情况看,16个采购组中仅银杏叶提取物没有相关产品拟中选。   中选品种价格平均降幅为49.4%,单个产品降幅最大为77%、降幅最小为5%,均为香丹注射液。   我们认为本次中成药集采降幅基本符合预期。随着集采的不确定性落地,叠加持续利好政策支持以及行业的持续高景气,中成药药企或将迎来业绩及估值的双升。推荐关注:康缘药业、贵州三力、昆药集团、新天药业、以岭药业,固生堂,华润三九。   行业观点   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主线一:创新药关注非肿瘤差异化治疗领域。肿瘤治疗领域相同靶点扎堆现象严重,构建非肿瘤治疗领域新赛道的差异化竞争是创新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我们重点关注:1)减肥药物领域;2)阿尔茨海默症治疗领域;3)核医学领域。主线二:中特估板块重点关注中药及医药流通。我们认为医药是“中特估”核心主线之一,其中我们建议重点关注:1)政策支持的中药板块;2)估值低且边际向上的流通板块。主线三:器械板块疫后复苏叠加集采恐慌释放,看好后续表现。我们建议优选其中基本面过硬、具备长发展逻辑的公司。另一方面进军国际市场大大提升了国内医疗器械公司的业务空间。而能够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产品更从中获得了质量背书进而反哺国内市场。主线四:关注其它短期受挫后的边际改善板块:1)CXO&生命科学上游:美联储加息预期接近尾声,更多创新疗法在临床实现突破经过近两年调整biotech估值泡沫出清、性价比凸显,行业兼并加速,未来投融资环境也有望逐步回暖,带动CXO与生命科学上游行业转暖。2)疫苗:呼吸道传染病重心转移流感、结核等预防产品有望得到重视;3)消费升级:可选医疗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行业要闻荟萃   1)礼来宣布以24亿美元收购DICETherapeutics;2)FDA拒绝奥贝胆酸NASH适应症上市,Intercept终止NASH相关投资;3)FDA已批准辉瑞Ritlecitinib上市,用于治疗12岁以上的严重斑秃患者;4)天广实三代CD20单抗MIL62原发性膜性肾病适应症被CDE拟纳入突破性疗法。   行情回顾   上周A股医药板块下跌3.16%,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2.51%,医药行业在28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19位。;上周H股医药板块下跌11.35%,同期恒生综指下跌6.09%,医药行业在11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11位。   风险提示   1)政策风险: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等政策对行业负面影响较大;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慢的可能;3)公司风险:公司经营情况不达预期。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3-06-27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维生素B2进入涨价周期,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维生素B2进入涨价周期,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化学制药
        行业观点   维生素B2进入涨价周期,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维生素B2下游需求稳定,全球年需求量约为8500吨,国内需求量约为2000吨。我国维生素B2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年产能超过全球产能的50%。维生素B2市场集中度高,产能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广济药业、帝斯曼和巴斯夫,三家企业年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比例分别为40%、17%和13%。   2022年,维生素B2价格处于低位,全年价格区间为85-96元/公斤,全年均价为90元/公斤。由于行业库存出清,6月起,行业进入新的一轮涨价周期。根据Wind维生素B2中国市场的报价来看,6月以来维生素B2价格涨幅为39.3%,上一周价格涨幅为30.8%。随着维生素B2进入新一轮的涨价周期,上游生产企业收入与利润的弹性更大,企业业绩有望加速增长,我们重点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行业观点   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将纳入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关注下游医疗服务投资机会。7月1日起,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将纳入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报销项目包括促排卵检查、精子优选处理、冷冻胚胎复苏等。目前我国IVF单周期平均花费约为3.5-4.5万(不包括三代),此次进入医保,医保覆盖约8000-11000元。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有望进一步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我国不孕不育患者数量较多,根据沙利文的数据,到2023年我国不孕不育的人群占比将达到18%。我国IVF单周期价格一般在4万元,渗透率约为7%,与美国超过30%的渗透率相比,仍然较低。我们认为较高的价格,使得一些中低收入人群无法通过辅助生殖进行治疗,也使得渗透率提升的速度较慢。部分辅助生殖项目进入医保,提高了患者的可及性,有望推动需求端的快速释放,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辅助生殖项目进入医保,将推动行业加速发展,下游的医疗服务企业将率先受益。建议关注:锦欣生殖、贝康医疗等。   投资策略:主线一:创新药关注非肿瘤差异化治疗领域。肿瘤治疗领域相同靶点扎堆现象严重,构建非肿瘤治疗领域新赛道的差异化竞争是创新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我们重点关注:1)减肥药物领域;2)阿尔茨海默症治疗领域;3)核医学领域。主线二:中特估板块重点关注中药及医药流通。我们认为医药是“中特估”核心主线之一,其中我们建议重点关注:1)政策支持的中药板块;2)估值低且边际向上的流通板块。主线三:器械板块疫后复苏叠加集采恐慌释放,看好后续表现。我们建议优选其中基本面过硬、具备长发展逻辑的公司。另一方面,进军国际市场大大提升了国内医疗器械公司的业务空间。而能够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产品更从中获得了质量背书,进而反哺国内市场。主线四:关注其它短期受挫后的边际改善板块:1)CXO&生命科学上游:美联储加息预期接近尾声,更多创新疗法在临床实现突破,经过近两年调整biotech估值泡沫出清、性价比凸显,行业兼并加速,未来投融资环境也有望逐步回暖,带动CXO与生命科学上游行业转暖。   2)疫苗:呼吸道传染病重心转移,流感、结核等预防产品有望得到重视;3)消费升级:可选医疗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行业要闻荟萃   1)神州细胞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8种免疫系统疾病;2)甘李药业门冬胰岛素注射液BLA上市申请获FDA正式受理;3)信立泰恩那度司他片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肾性贫血;4)卫材和渤健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获FDA全票支持。   行情回顾   上周A股医药板块上涨0.60%,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3.30%,医药行业在28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22位。上周H股医药板块上涨2.44%,同期恒生综指上涨3.23%,医药行业在11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5位。   风险提示   1)政策风险: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等政策对行业负面影响较大;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慢的可能;3)公司风险:公司经营情况不达预期。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4页
      2023-06-19
    • 医药行业2023年中期策略报告:关注新治疗类别、中特估、器械等边际改善细分领域

      医药行业2023年中期策略报告:关注新治疗类别、中特估、器械等边际改善细分领域

      化学制药
        2023上半年医药行业跑输大盘,板块持续分化:年初至今(截至6月12日),医药板块下跌4.54%,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0.70%,医药行业跑输指数3.84个百分点。截止2023年6月12日,医药板块估值为26.78倍(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对于全部A股(剔除金融)的估值溢价率为38.05%,低于历史均值的54.8%,无论是绝对估值还是溢价率,都接近10年来的最低点。从子行业的角度来看,年初至今: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估值有所提升。其中医疗器械板块由于新冠相关收入减少带来体外诊断板块TTM市盈率大幅提升,化学原料药则受益于供需及价格的变化,中成药则由于政策支持推动了估值修复。其他板块估值均有所下降,其中医药商业下降13.5%,生物制品下降14.2%,医疗服务下降8.9%,化学制剂下降3.0%,板块持续分化。   创新药关注非肿瘤差异化治疗领域:抗肿瘤领域在中国企业创新药物研发管线中占据最大的比重,截至2022年8月,共有2040种药物针对抗肿瘤适应症类别研发,占所有适应症药物数量的47.6%。虽然国产新药管线数量增长显著,但从靶点分布来看存在大量同靶点扎堆的情况。因此构建非肿瘤治疗领域新赛道的差异化竞争,是创新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我们重点关注:1)减肥药物领域增势强劲;2)阿尔茨海默症药引领神经病学治疗领域;3)核医学一枝独秀受追捧。   中特估板块重点关注中药及医药流通:以1350家国有上市公司的口径进行统计,自2013年以来,国有企业共有619起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主要以横向专业整合和战略性重组为主。其中公用事业、化工/钢铁等传统行业,以及新能源/医药/电子等新兴行业是重点。我们认为医药是“中特估”核心主线之一。其中我们建议重点关注:1)政策支持的中药板块;2)估值低且边际向上的流通板块。   器械板块疫后复苏叠加集采恐慌释放,看好后续表现:疫后复苏背景下,医疗机构常规诊疗迅速恢复,是高值耗材(包括内镜、电生理等设备+耗材模式)与体外诊断产品放量的良机。随着部分器械集采的推进,市场恐慌情绪得到较大程度释放,其中已完成大范围集采,或是竞争格局良好、预期未来集采可控的领域均有修复机会。在追求边际变化的同时,市场也并未放松对标的业绩持续性的考量,我们建议优选其中基本面过硬、具备长发展逻辑的公司。另一方面,进军国际市场大大提升了国内医疗器械公司的业务空间。而能够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产品更从中获得了质量背书,进而反哺国内市场。   关注其它短期受挫后的边际改善板块:1)CXO&生命科学上游:美联储加息预期接近尾声,更多创新疗法在临床实现突破,经过近两年调整biotech估值泡沫出清、性价比凸显,行业兼并加速,未来投融资环境也有望逐步回暖,带动CXO与生命科学上游行业转暖。2)疫苗:呼吸道传染病重心转移,流感、结核等预防产品有望得到重视;3)消费升级:可选医疗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投资评级:我们认为医药行业整体景气度高,创新药、中特估、器械及部分短期受挫的板块呈边际向上的趋势,我们维持“强于大市”的行业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不排除带量采购等医保控费政策推出节奏超预期;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同时药物研发周期较长,相关企业存在研发失败风险;市场风险-市场周期性波动可能会对医药行业产生负面影响;海外风险-《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等政策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将对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出海造成影响。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7页
      2023-06-15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医保目录调整在即,多款品种有望入选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医保目录调整在即,多款品种有望入选

      化学制药
        行业观点   医保目录调整在即,多款品种有望入选。6月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23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申报指南》)和相关工作方案,新版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即将展开。今年新版医保目录的申报要求与去年大体一致,目录外新药、新适应症仍以6月30日划定界线,儿童药和罕见病治疗药品依然受政策倾斜。信立泰,贝达药业,亿帆医药等企业今年新获批的12款国产或引进合作新药(不包括新冠药物)有望入选。除此以外,《申报指南》单项细则有所调整:   1.与2022年相比,今年新冠治疗用药不再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为指标单独设项,相关药品申报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药品统一申报,预示我国疫情正逐步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先声药业,旺实生物,众生睿创等企业2023年新获批的3款新冠适应症药物有望赶上末班车进入医保。   2.与2022年相比,目录内西药和中成药部分,新增“2023年12月31日协议到期,适应症或功能主治未发生重大变化,因适应症或功能主治与医保支付范围不一致,主动申请调整支付范围的谈判药品”。自2022年1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医保药品支付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陆续发布相关通知,取消了包括血塞通,天麻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在内的几十种药品的医保支付限制,解限药品将按照药品说明进行医保支付,本次《申报指南》的细则调整将有利于在全国范围进一步推进中药注射剂的解限。   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主线一:中医药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2019年后中医药行业重磅支持政策不断,其中医保对中药态度转变积极。2022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发布,是首个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五年规划,行业站位持续提升,景气度进入质变阶段,建议关注:昆药集团、康缘药业、新天药业、贵州三力、以岭药业。主线二:需求复苏可期。随着我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及Omicron毒株的重症率下降,我国医疗消费、药店等市场则有望复苏,建议关注:通策医疗、固生堂、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锦欣生殖。主线三:产业升级,寻找摇摆环境下的确定性。产业升级在大方向上并没有发生改变,符合产业进化趋势的细分赛道及对应公司有更大机会能够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认为下列细分赛道的长期价值有望在2023年重新得到市场重视,迎来估值回归:1)创新药及其产业链(CXO&上游供应商),建议关注:凯莱英、药石科技、博腾股份、和黄医药、康诺亚;2)临床价值明确的医疗器械,建议关注:心脉医疗、新产业;3)高壁垒制剂及原料企业,建议关注九典制药、东诚药业、苑东生物、一品红等。   行业要闻荟萃   1)信立泰创新制剂恩那罗®(恩那度司他)获得NMPA批准上市;2)贝达药业1类新药伏美纳®(伏罗尼布)获NMPA批准上市;3)广东思济药业有限公司的中药1.1类创新药参郁宁神片获批上市;4)德国Novaliq公司干眼病治疗新药VEVYE获FDA批准上市,恒瑞医药拥有中国区权益。   行情回顾   上周医药板块下跌2.63%,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0.65%,医药行业在28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25位。上周H股医药板块下跌0.72%,同期恒生综指上涨1.99%,医药行业在11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11位。   风险提示   1)政策风险: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等政策对行业负面影响较大;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慢的可能;3)公司风险:公司经营情况不达预期。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3页
      2023-06-12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儿童用药激励、规范政策频出,关注扩量进入基药目录的潜在布局机会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儿童用药激励、规范政策频出,关注扩量进入基药目录的潜在布局机会

      医药商业
        儿童用药激励、规范政策频出,关注扩量进入基药目录的潜在布局机会。   2023年5月3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已上市药品说明书增加儿童用药信息工作程序(试行)》,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儿科相关医疗机构、学会、行业协会对已上市化学药品及治疗用生物制品(细胞基因治疗产品和血液制品除外)的药品说明书提出增加儿童用药信息。近年,我国鼓励儿童用药研发的政策频出,临床、监管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加速儿童用药研发、上市节奏。2019-2022年共有158个儿童用药获批上市;2023年前5个月,已有34个儿童用药获批上市。   国家卫健委《第1094号建议的答复》的内容显示,新版基药目录将考虑儿童药物的纳入。且2023年5月10日,国家卫健委药政工作电视会议提及基药、短缺药、儿童药等为2023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我们认为2023H2基药目录调整或将迎来政策端加速,届时头部儿童用药药企将受益。建议关注:康缘药业、一品红等公司。   行业观点   投资策略:主线一:中医药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2019年后中医药行业重磅支持政策不断,其中医保对中药态度转变积极。2022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发布,是首个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五年规划,行业站位持续提升,景气度进入质变阶段,建议关注:昆药集团、康缘药业、新天药业、贵州三力、以岭药业。主线二:防疫政策优化,需求复苏可期。随着我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及Omicron毒株的重症率下降,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新冠药物、疫苗需求有望持续走高,而医疗消费、药店等市场则有望复苏,建议关注:通策医疗、固生堂、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锦欣生殖。主线三:产业升级,寻找摇摆环境下的确定性。产业升级在大方向上并没有发生改变,符合产业进化趋势的细分赛道及对应公司有更大机会能够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认为下列细分赛道的长期价值有望在2023年重新得到市场重视,迎来估值回归:1)创新药及其产业链(CXO&上游供应商),建议关注:凯莱英、药石科技、博腾股份、和黄医药、康诺亚;2)临床价值明确的医疗器械,建议关注:心脉医疗、新产业;3)高壁垒制剂及原料企业,建议关注九典制药、东诚药业、苑东生物、一品红等。   1)辉瑞First-in-classTFPI抗体Marstacimab三期临床获得积极结果;2)全球CDMO巨头Lonza以至高1.6亿欧元收购ADC领域明星biotechSynaffix;3)三明联盟19类耗材集采结果公布;4)Gilead/Arcus公布PD-1+TIGIT抗体联合治疗NSCLC患者的II期临床中期积极结果。   行情回顾   上周A股医药板块下跌2.07%,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0.28%,医药行业在28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28位。上周H股医药板块下跌0.75%,同期恒生综指上涨1.01%,医药行业在11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8位。   风险提示   1)政策风险: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等政策对行业负面影响较大;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慢的可能;3)公司风险:公司经营情况不达预期。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2页
      2023-06-05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2023年全国“爱眼日”即将到来,眼科行业短期或将快速放量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2023年全国“爱眼日”即将到来,眼科行业短期或将快速放量

      化学制药
        行业观点   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活动的宣传海报,眼科行业需求将快速释放。今年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卫健委定于6月3日-10日开展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活动。在教育周期间,着重宣传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聚焦近视等屈光不正、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点眼病,大力宣传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重要意义。   2021年,我国眼科医疗市场规模约1571亿元行业增速约为40%,实现快速增长。但我国眼科治疗率仍然较低,2022年,根据草根调研推测,角膜塑形镜在大陆地区的销量约为300万副。考虑约8-20岁中超3亿的近视人群,渗透率仅为1%;我国屈光手术的数量约为200万例/年,渗透率仅为0.4%,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家重视居民的眼科卫生,多次发文强调要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并把部分白内障换晶收入纳入医保。我们认为,这次“爱眼日”的宣传,会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眼科医疗的认知度。配合此次“爱眼日”,眼科医疗服务机构推出相应的宣传促销活动,将进一部推动眼科服务需求的释放,建议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主线一:中医药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2019年后中医药行业重磅支持政策不断,其中医保对中药态度转变积极。2022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发布,是首个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五年规划,行业站位持续提升,景气度进入质变阶段,建议关注:昆药集团、康缘药业、新天药业、贵州三力、以岭药业。主线二:防疫政策优化,需求复苏可期。随着我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及Omicron毒株的重症率下降,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新冠药物、疫苗需求有望持续走高,而医疗消费、药店等市场则有望复苏,建议关注:通策医疗、固生堂、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锦欣生殖。主线三:产业升级,寻找摇摆环境下的确定性。产业升级在大方向上并没有发生改变,符合产业进化趋势的细分赛道及对应公司有更大机会能够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认为下列细分赛道的长期价值有望在2023年重新得到市场重视,迎来估值回归:1)创新药及其产业链(CXO&上游供应商),建议关注:凯莱英、药石科技、博腾股份、和黄医药、康诺亚;2)临床价值明确的医疗器械,建议关注:心脉医疗、新产业;3)高壁垒制剂及原料企业,建议关注九典制药、东诚药业、苑东生物、一品红等。   行业要闻荟萃   1)FDA受理和黄医药呋喹替尼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成人患者的新药上市申请;2)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最新临床数据进展优异;3)拜耳的非奈利酮在中国获批治疗慢性肾病;4)SUL-DUR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细菌性肺炎,再鼎医药拥有中国区权益。   行情回顾   上周A股医药板块上涨0.02%,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2.37%,医药行业在28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5位。上周H股医药板块下跌1.30%,同期恒生综指下跌3.58%,医药行业在11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1位。   风险提示   1)政策风险: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等政策对行业负面影响较大;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慢的可能;3)公司风险:公司经营情况不达预期。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3页
      2023-05-29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全国中成药集采文件颁布,整体进度和规则符合预期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全国中成药集采文件颁布,整体进度和规则符合预期

      化学制药
        行业观点   全国中成药集采文件颁布,整体进度和规则符合预期。   2023年5月19日,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正式发布《全国中成药联盟采购公告(第2号)》。从覆盖地区上看:本轮中成药集采覆盖30个省级单位,大陆地区仅福建和湖南两省未覆盖;从覆盖药品范围上看:本轮集采覆盖16个采购组42个产品,涉及心可舒、脑安、复方血栓通等;从综合评价标准上看:本轮集采新增了药材品质的加分项和供应能力的扣分项,考量维度更加全面。针对征求意见稿中报价代表品报价降幅大于40%,正式稿中调整为“入围企业报价代表品基准价格计算的日均费用不高于同采购组日均费用均值的,其报价代表品报价降幅大于35%;入围企业报价代表品基准价格计算的日均费用高于同采购组日均费用均值的,其报价代表品报价降幅大于45%。”。我们认为,这一调整下,价格高、用量大的药品降价压力小幅增加。但总体本轮集采进度和规则符合市场预期。   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主线一:中医药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2019年后中医药行业重磅支持政策不断,其中医保对中药态度转变积极。2022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发布,是首个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五年规划,行业站位持续提升,景气度进入质变阶段,建议关注:昆药集团、康缘药业、新天药业、贵州三力、以岭药业。主线二:防疫政策优化,需求复苏可期。随着我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及micron毒株的重症率下降,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新冠药物、疫苗需求有望持续走高,而医疗消费、药店等市场则有望复苏,建议关注:通策医疗、固生堂、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锦欣生殖。主线三:产业升级,寻找摇摆环境下的确定性。产业升级在大方向上并没有发生改变,符合产业进化趋势的细分赛道及对应公司有更大机会能够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认为下列细分赛道的长期价值有望在2023年重新得到市场重视,迎来估值回归:1)创新药及其产业链(CXO&上游供应商),建议关注:凯莱英、药石科技、博腾股份、和黄医药、康诺亚;2)临床价值明确的医疗器械,建议关注:心脉医疗、新产业;3)高壁垒制剂及原料企业,建议关注九典制药、东诚药业、苑东生物、一品红等。   行业要闻荟萃   1)Oramed口服胰岛素胶囊ORMD-0801治疗2型糖尿病的III期临床失败;2)百济神州未来三年将为29个中低收入国家免费提供泽布替尼;3)FDA已批准FIC干眼症新药MIEBO上市,恒瑞拥有中国区权益;4)全球首款外用基因疗法Vyjuvek获FDA批准上市。   行情回顾   上周A股医药板块上涨2.26%,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0.17%,医药行业在28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5位;上周H股医药板块下跌4.35%,同期恒生综指下跌1.10%,医药行业在11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10位。   风险提示   1)政策风险: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等政策对行业负面影响较大;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慢的可能;3)公司风险:公司经营情况不达预期。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2页
      2023-05-22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2022及23Q1业绩受疫情扰动,2023静候复苏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2022及23Q1业绩受疫情扰动,2023静候复苏

      医药商业
        2022年年报及2023一季报总结——2022及23Q1业绩受疫情扰动,2023静候复苏。2022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剔除新股,总和,下同)收入端增速9.59%,归母净利润增速-6.53%,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12.03%。2023Q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收入端增速为1.51%,归母净利润增速-24.91%,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29.71%。分版块来看:   1)中药2022年收入端增速4.24%,归母净利润增速-37.97%。2023Q1,收入端增速为14.59%,归母净利润增速56.09%。2022年疫情反复导致短期经营波动,23Q1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叠加补库存需求,Q1行业经营延续良好增长。近年来中医药板块的政策频出,国家政策支持推动行业的增长。品牌OTC中药具有自主定价权,其它中成药集采降价温和,板块整体估值性价比高。   2)化学制药2022年全年收入端增速3.39%,归母净利润增速-1.21%。2023Q1,收入端增速为5.78%,归母净利润增速3.10%。化学制药板块2022年收入增速放缓,归母净利润负增长,主要由于2022年疫情影响下医院诊疗量下降。2023Q1随着医院诊疗量逐渐恢复,板块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得到修复。   3)生物制品2022年收入端增速7.85%,归母净利润增速-52.34%。2023Q1,收入端增速为-2.98%,归母净利润增速28.78%。生物制品板块包括疫苗、血液制品、生物药等。22年全年疫苗板块收入及利润端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一方面新冠疫苗需求趋于饱和,相关企业业绩受损,另一方面非新冠疫苗产品的销售受到了疫情的负面影响。随着23年疫情因素的消退,非新冠疫苗产品预计将恢复销售,推动疫苗板块业绩恢复性提升。血制品2022年全年业绩增速减慢,主要由疫情影响医院诊疗量导致。23Q1血制品实现同比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疫情管控措施调整、各地医院诊疗恢复、去年同期业绩低基数。预计23年血制品行业将迎来疫后复苏。   行业观点   2022年年报及2023一季报总结——2022及23Q1业绩受疫情扰动,2023静候复苏。2022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剔除新股,总和,下同)收入端增速9.59%,归母净利润增速-6.53%,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12.03%。2023Q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收入端增速为1.51%,归母净利润增速-24.91%,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29.71%。   分版块来看:   4)医疗服务2022年收入端增速34.66%,归母净利润增速43.98%。2023Q1,收入端增速为-0.80%,归母净利润增速-2.36%。医疗服务板块在23Q1受疫情影响,整体增速放缓。考虑医疗服务的刚需性,疫情得到控制后,需求集中爆发,或将带来下半年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医疗服务在我国仍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需求端快速提升,行业将持续快速增长。   5)医疗器械2022年收入端增速21.52%,归母净利润增速14.23%。2023Q1,收入端增速为-45.24%,归母净利润增速-71.86%。22年板块整体业绩在21年高基数的基础上仍然实现了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快速增长,主要由于全球omicron毒株爆发,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需求同比大幅度增加导致IVD板块全年收入和利润增长明显。23Q1医疗器械板块整体业绩在高基数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业绩出现大幅调整。长期看,我国医疗机构对于器械的整体配置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且高端器械国产替代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器械板块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6)医药商业2022年收入端增速8.52%,归母净利润增速-9.24%。2023Q1,收入端增速为14.86%,归母净利润增速13.67%。22年,新冠管控逐步放开,非新冠疾病存在推迟就诊现象,院内诊疗量下降,医药商业板块短暂承压,但收入端仍实现稳健增长。23Q1,板块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明显增长,主要源自新冠管控政策优化,居民非新冠疾病的就诊需求释放,院内诊疗逐步恢复。投资策略:主线一:中医药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2019年后中医药行业重磅支持政策不断,其中医保对中药态度转变积极。2022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发布,是首个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五年规划,行业站位持续提升,景气度进入质变阶段,建议关注:昆药集团、康缘药业、新天药业、贵州三力、以岭药业。主线二:防疫政策优化,需求复苏可期。随着我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及Omicron毒株的重症率下降,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新冠药物、疫苗需求有望持续走高,而医疗消费、药店等市场则有望复苏,建议关注:通策医疗、固生堂、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锦欣生殖。主线三:产业升级,寻找摇摆环境下的确定性。产业升级在大方向上并没有发生改变,符合产业进化趋势的细分赛道及对应公司有更大机会能够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认为下列细分赛道的长期价值有望在2023年重新得到市场重视,迎来估值回归:1)创新药及其产业链(CXO&上游供应商),建议关注:凯莱英、药石科技、博腾股份、和黄医药、康诺亚;2)临床价值明确的医疗器械,建议关注:心脉医疗、新产业;3)高壁垒制剂及原料企业,建议关注九典制药、东诚药业、苑东生物、一品红等。   投资策略   1)内蒙古自治区医保局牵头组织止血材料、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压力泵的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工作;2)美国FDA批准葛兰素史克的全球首款针对老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3)礼来阿尔茨海默病新药Donanemab3期临床成功;4)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行业要闻荟萃   过去两周A股医药板块下跌0.24%,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0.39%,医药行业在28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14位。过去两周H股医药板块下跌0.84%,同期恒生综指下跌0.03%%,医药行业在11个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8位。   行情回顾   1)政策风险: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等政策对行业负面影响较大;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慢的可能;3)公司风险:公司经营情况不达预期。   风险提示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5页
      2023-05-09
    • 防疫政策调整改变收入结构,CGM与AED有望迎来放量

      防疫政策调整改变收入结构,CGM与AED有望迎来放量

      个股研报
        鱼跃医疗(002223)   事项:   (1)公司公布2022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71.02亿元(+3.01%),实现归母净利润15.95亿元(+7.6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2.51亿元(-5.19%)。公司同时公布分红预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6元(含税)。   (2)公司公布2023年一季报,Q1实现营收27.03亿元(+48.41%),实现归母净利润7.14亿元(+53.79%,调整后),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7.03亿元(+79.18%,调整后)。   平安观点:   防疫政策调整,冬季疫情相关产品需求增加   2022年末国内防疫政策出现调整,公司疫情相关产品(制氧机、电子体温计、呼吸机等)在2022年末及2023年初实现密集的销售,而常规产品需求则受到短期抑制。2022Q4公司实现营收19.85亿元(+25.34%),2023Q1实现收入27.03亿元(+48.41%),单季度销售金额再创历史新高。疫情相关产品毛利率相对较高,销售产品结构的变化也提高了公司当期综合毛利率,2022Q4公司毛利率为51.39%(+8.22pct),2023Q1毛利率为52.71%(+2.03pct)。   从2022年全年看,公司收入则呈现出疫情相关耗材增长较快、疫情相关设备有所回落、常规产品小幅回暖的特点。其中规模较大的几个板块中,呼吸类实现收入22.39亿元(-14.62%),糖尿病类实现收入5.30亿元(+16.04%),感染控制类实现收入11.84亿元(+32.57%),家用检测类实现收入15.21亿元(+5.06%),康复和临床类实现收入14.08亿元(+14.70%)。随着疫情影响消退,预期2023年全年常规产品收入增长将逐季加快。   新款CGM与AED产品陆续上市,放量可期2023年公司将有两款具有重要意义的产品上市。其中新一代CGM产品CT3系列已于3月获批上市,   该产品具有14天免校准的特性,可用于家庭等消费市场场景。公司CGM产品在过去2年中已初步实现医疗场景的推广,CT3系列上市后则具备了由医院向家庭传导的基础,后续放量潜力巨大。   另一款产品则是国产化的AED设备。公司过去通过海外收购获得了优质AED产品,并将其引入国内市场。但由于国内疫情、招标政策以及产品成本等多种原因,产品推广并不十分顺利。据此,公司着手将AED产品国产化,强化其市场竞争力。这款产品有望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注册申请,叠加疫情消退后各地医疗建设的重心逐渐回到常规疾病领域,我们预期它能够实现较快放量。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维持2023-2024年EPS预测,并新增2025年EPS预测为1.72、2.02、2.38元。期待重要新品放量及常规产品销售恢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业务整合风险:外延扩张后若整合不顺可能影响并购效果;2)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若公司新品销售不能及时上量,可能影响产品迭代节奏;3)产品降价风险:公司部分产品销售对象为医院,存在一定降价压力。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5-04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