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行业分类:
  • 全部
  • 中药
  • 医疗器械
  • 生物制品
  • 化学制药
  • 中药
  • 医疗器械
  • 医疗服务
  • 医药商业
  • 化学制品
  • 医疗行业
  • 化学原料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3658)

    • 血液制品专题:短期看好23年疫情后复苏,中长期看行业供需两旺

      血液制品专题:短期看好23年疫情后复苏,中长期看行业供需两旺

      生物制品
        血制品具备资源品+高壁垒属性,具有长期投资价值:血制品行业进入门槛极高,自2001年起国内不再新批血制品生产企业,仅存量少部分玩家,且近几年行业整合趋势愈发明显。血制品同时具备资源品属性,上游的采浆量天然存在限制,较高的进入门槛以及资源品属性构建了行业的长期壁垒。此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我们判断随着后续采浆站获批加速,以及临床推广下的人均血制品使用量的增加,我们认为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十四五期间采浆站获批有望加速,看好行业未来采浆量成长空间:从十四五规划来看,如云南省卫健委公布《云南省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2021—2023)》,拟在全省新增设置19个单采血浆站;内蒙古卫健委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拟在全区规划设置10个单采血浆站等,河南省十四五期间规划7家单采血浆站等,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单采血浆站将逐步获批,随着后续可能更多省份披露采浆站建设规划,十四五期间多家血制品公司在采浆站数量上有望得到显著增长。   随着疫情政策发生变化,我们判断行业层面23年需求和供给端有望显著恢复:1)需求端:疫情防控政策积极变化,带动医疗机构诊疗量提高,我们判断随之而来的血制品终端需求有望得到显著上升,看好23年医疗机构的血制品需求的恢复情况;2)采浆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我们预计23年开始人员出行不再受影响,我们判断采浆站采浆将陆续恢复正常,行业采浆量有望显著提升;3)在企业端:十四五期间,预计有多家血制品公司获得新批浆站,采浆量成长空间有望持续打开;其次,近几年多家公司均有新品种获批上市或即将上市,我们看好相关公司吨浆收入和吨浆利润上行空间;在主观能动性方面,我们认为随着多家企业采浆量和产能上行之后,未来相关企业在市场教育和学术推广上将会发力,看好因子类和特免类产品未来市场发展潜力。   投资建议:血制品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看好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行业龙头,建议关注派林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华兰生物、卫光生物等。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采浆量不及预期的风险;血制品销售放量不及预期的风险;血制品行业政策相关的风险
      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0页
      2022-12-22
    • 医药生物行业简评报告:感冒药需求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关注受益标的

      医药生物行业简评报告:感冒药需求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关注受益标的

      医药商业
        核心观点   受疫情影响,近年来感冒药市场规模有所下滑,但头部企业的品牌产品仍具有较高市占率。感冒类用药具有较强的自我诊疗属性,终端消费者对于头部企业品牌产品具有较强的品牌认可度。另一方面,受益于治疗理念的变化,消费者对 OTC 中药感冒药的接受度逐渐提高。米内网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院和药店渠道感冒药销售金额均有所下滑,预计主要是受政策管控影响,但头部企业的品种产品仍具有较高市占率。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预计感冒类用药需求将大幅提升。我们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预计全国各地将陆续迎来疫情高峰期。根据百度搜索指数的数据,近期“发烧”、“咳嗽咳痰”、“布洛芬”、“连花清瘟”和“蒲地蓝”等关键词的搜索指数进入快速提升阶段,显示短期内疫情相关药品,特别是感冒类用药需求有大幅提升。我们认为随着疫情发展,预计未来 1 个季度内感冒类药品的需求都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中长期来看,由于新冠病毒可能会演变为常态化的呼吸道病毒,从新发传染病进入季节性或者地方性传播的传染病序列,因此相关药品需求预计会出现永久性的增加;另一方面退热、止咳类药品在零售终端销售限制的解除也有助于需求恢复。在疫情高峰过后,我们认为感冒类药品需求和市场规模仍将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   投资建议:由于疫情仍处在快速上升阶段,相关主题仍然是医药行业热点,中长期来看疫情后严肃医疗场景下各类需求恢复有望成为医药板块的投资主线,现阶段应兼顾产业发展逻辑和与疫情防控受益的进行标的选择。相关公司包括:1.目前估值与业绩增速匹配度高,同时有较大潜在业绩弹性,产品线丰富的品牌感冒类药品企业,包括华润三九、济川药业和康缘药业。2.由于需求在短期内大幅增加,预计品牌感冒类药品企业的产能无法满足市场全部需求,部分需求预计会外溢至其他企业,有望增厚相关公司业绩,相关公司包括九典制药(洛索洛芬钠片)、亿帆医药(复方银花解毒颗粒)等。3.其他相关公司包括:以岭药业(连花清瘟颗粒/胶囊)、天士力(穿心莲内酯滴丸等)和达仁堂(清咽滴丸)等。   风险提示:疫情对医疗机构诊疗秩序造成较大冲击,对医药/医疗需求形成较大压制。
      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页
      2022-12-21
    • 2022年医疗机器人行业概览:医疗机器人厂商众多,能否决出龙头存在(摘要版)

      2022年医疗机器人行业概览:医疗机器人厂商众多,能否决出龙头存在(摘要版)

      医疗器械
        医疗机器人行业——医疗机器人概念与分类   医疗机器人融合了当代医学、IT、机械、5G等多类要素,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技术的融合,医疗机器人更加的安全、科学、创伤更小。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重等社会现实,医疗机器人将迎来进一步的爆发   医疗机器人是指的是在医院等机构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康复以及进行医疗相关服务的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主要在医院、专科、康复中心等医疗地点,代指所有用于医疗服务的机器。医疗机器人分类较为广泛包括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微型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以及其他多类医疗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检查,以及帮助病患进行康复、转运、陪护等。   手术机器人与康复机器人是当前两大最火热医疗机器人赛道,手术机器人主要用于帮助医生进行心脏、骨科、前列腺等科目的手术,其有着操作精准、创伤小、恢复快、可远程操作的优点。而康复机器人主要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与康复器械和辅助机器人一起使用,主要帮助康复患者进行各类型的康复以及对于多类行动与感官进行恢复与辅助。   整体来说医疗机器人融合了当代医学、IT、机械、5G等多类要素,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技术的融合,医疗机器人相较于传统方式更加的安全、科学、创伤更小。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重、人均医疗资源的不均、以及收入的增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医疗机器人将迎来进一步的爆发。   医疗机器人行业——机器人主要应用   医疗机器人中除了医疗服务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外,大部分医疗机器人属于二类与三类医疗器械,其主要作用于各类人体器官用以治疗各类疾病包括手术辅助、自动化各类医疗进程、辅助治疗、康复治疗等   医疗机器人应用广泛,几乎覆盖全部身体器官以帮助进行手术、检查、治疗、康复与辅助   医疗机器人中除了医疗服务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外,大部分医疗机器人属于二类与三类医疗器械,其主要作用于各类人体器官用以治疗各类疾病包括手术辅助、自动化各类医疗进程、辅助治疗、康复治疗等。   其中手术医疗机器人应用较为广泛,其覆盖器官与手术各有不同。腹腔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前列腺治疗手术、肾部手术等腹腔类手术,而脑部手术机器人则主要通过电极植入与3D定位进行脑部手术治疗。而软体机器人与连续体机器人的应用覆盖范围较广包括支气管手术检查、心脏辅助、康复辅助等。部分机器人仍处于初步试验阶段包括眼部机器人辅助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微型机器人进行局部送药、局部治疗、内部微创治疗、内部放射性治疗等。   康复机器人与辅助机器人则覆盖大部分肢体部位包括上肢、下肢,多见于用机器人用于辅助行走、辅助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以及各个环节的康复治疗。康复机器人治疗相较于传统康复治疗来说具有更加方便、并且由于可编程性使得其更加科学精准的进行康复治疗。而其他医疗机器人包括胶囊机器人等相较于传统方式可以做到更加无痛、易操作、图像更加清晰等特点。
      头豹研究院
      13页
      2022-12-21
    •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2023年医药策略:风雨过后,天晴有彩“红”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2023年医药策略:风雨过后,天晴有彩“红”

      医药商业
        四大因素支持 2023 年医药板块结构化牛市: 医药政策边际缓和、 盈利预期恢复、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公募基金医药持仓仍较低等支撑医药板块大级别行情。    “抗疫”、“疫后”是 23 年医药投资两大关键词: 海外经验,防控放松后,短期感染人数增加、病床紧张、消费萎缩,后面随着群体免疫力提高,消费等日常活动恢复。 我们重点看好以下四个主线:   ( 1)“抗疫”期间,新冠防疫产品和抗感冒药物及其产业链率先受益: 从业绩兑现的确定性和弹性角度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抗感冒类药物(含中医药)、新冠特效药、零售药店、制氧机等家用器械、抗原检测、新冠疫苗及其上游。 新冠患者无症状、轻症患者占 95%以上,症状与感冒类似,抗感冒、止咳类药物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医药多款产品列入新冠诊疗方案。新冠特效药上市后有望成为新冠防治主流药物。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药店渠道防疫相关药品需求增加。制氧机可以有效缓解新冠症状,抗原检测、新冠疫苗序贯接种作为抗疫重要部分,相关标的也有一定程度受益。   ( 2)“疫后”迎来需求高增: 疫情缓解后人员流动限制解除,其需求将明显恢复。重点四类企业:第一类是以医疗服务、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 2020Q3 国内疫情管控政策放松之后爱尔眼科即实现同比增长 47.55%;第二类是科研服务,由于高校科研院所进出不便,实验室相关产品需求受到抑制, 2023 年 Q2 开始众多标的将重拾高增长;第三类是临床 CRO 公司,疫情期间订单执行不畅但是新签订单仍在累积;第四类是出口导向性公司,疫情期间客户认证、产线沟通建设方面进度延后, 23 年预计也会有所恢复。   ( 3)“疫后”门诊和住院量回补,院内药械、 IVD 板块刚需放量。疫情缓解后,预期医院门诊量回升,择期手术会有较大程度的复苏,重点看好三个方向:围手术药品、体外诊断、高值耗材。手术恢复+重症增加,围手术药品三剑客麻醉+镇痛+肠外营养最为受益。 IVD 在疫后诊断需求恢复预期明确,看好国产化学发光在 DRGs 背景下放量加速。随着冠脉支架、骨科、电生理等院内治疗耗材集采落地,叠加疫情得到控制,院内相关手术高值耗材将迎来高速发展。   ( 4)投融资及货币政策回暖确定性增强,创新药板块机会凸显。 受到 XBI 指数带动、多项政策利好、产品靓丽数据读出等利好催化,市场对创新药及产业链的关注度提升明显,公司中短期的催化剂都可成为潜在的拔估值因素。复盘发现:目前宏观政策及美联储加息预期空间有限,全球创新药投融资反弹趋势显现,医药政策边际转暖确定性增强, 多指标预示创新药公司及其产业链公司将在 2023 年迎来大的 Beta 行情。   投资建议: 按照政策、质地、盈利、估值四个维度,单项总分 5 分,给 15 个细分子行业评分。 2023 年评分较高的包括创新药及其产业链、中药、消费医疗、医疗设备、药店等板块具备投资价值。 上述四条主线包含丰富的标的,重点推荐十支个股: 华东医药、华厦眼科、恒瑞医药、诺诚健华、海思科、普洛药业、诺唯赞、诺禾致源、金斯瑞生物、惠泰医疗。   风险提示: 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海外审批或收益不及预期;集采风险,药品和耗材降价超预期风险。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89页
      2022-12-21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陕西省联盟采购正畸材料托槽类耗材结果出炉,整体降价较为温和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陕西省联盟采购正畸材料托槽类耗材结果出炉,整体降价较为温和

    • 医药行业创新药前沿专题:三期临床首获突破,百亿美元NASH市场新药可期

      医药行业创新药前沿专题:三期临床首获突破,百亿美元NASH市场新药可期

    • 医疗器械集采延伸至更多细分领域

      医疗器械集采延伸至更多细分领域

      招商证券(香港)
      7页
      2022-12-21
    •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27省电生理耗材集采落地,国产厂家中标良好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27省电生理耗材集采落地,国产厂家中标良好

      医疗器械
        行情回顾:上周医药生物(申万)板块涨幅为0.53%,在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5位,医疗器械(申万)板块跌幅为-3.47%,在6个申万医药二级子行业中排名最末。截止2022年12月19日,医疗器械板块PE均值为18.13倍,在医药生物6个二级行业中排名最末,相对申万医药生物行业的平均估值折价26.33%,相较于沪深300、全部A股溢价78.65%、40.24%。   全球疫情整体稳定,国内疫情处于爬升阶段。截至2022年12月16日,全球报告的确诊病例累计超6.5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664万例,美洲、非洲、东地中海地区新发病例较前有所增加,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巴西本周新增病例均同比增加;目前,全球范围内BA.5仍是主要流行毒株,全球占比73.6%;12月18日全国新增本土新冠确诊病例16647例(确诊病例1918例,无症状感染者14729例),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5749.1万剂次,七日移动平均每日新增接种剂次123.26剂次,疫情处于爬坡阶段,国内新冠疫苗接种继续推进。   电生理集采温和落地,国产厂家中标情况良好。本次集采分为组套采购模式、单件采购模式、配套采购模式,限定最高有效申报价。在单件采购模式申报企业2家及以上竞价单元中,微电生理、惠泰医疗(含埃普特)和乐普医疗分别获得了14、12、4个拟中选资格;在单件采购模式独家报名竞价单元及配套采购模式中,微电生理获得5个拟中选资格。总体而言,组套采购组全为进口产品,国产中标产品集中于单件采购中,中标率较高。目前中国电生理器械市场国产化率不足10%,仍由进口厂商主导市场,国产头部厂家可依托集采快速放量,提升市占率,建议关注微电生理、惠泰医疗等相关企业。   投资建议:国内防疫重心逐渐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各省市纷纷加速ICU、发热门诊建设,叠加既往因疫情压制的医疗需求回升,院内手术量(如因疫情后延的择期手术)有望迎来回弹,院外消费医疗也将持续回温。院内需求方面,我们看好与可择期进行的诊疗活动相关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南微医学、迈瑞医疗、惠泰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院外需求方面,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产品竞争格局较好的脱敏治疗龙头我武生物等。   风险提示:海内外疫情加剧,集采政策变化,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2-12-21
    • 医疗行业行业研究:全面布局常规医疗复苏 重点聚焦三大方向

      医疗行业行业研究:全面布局常规医疗复苏 重点聚焦三大方向

      医疗器械
        投资逻辑   考虑医疗板块的业绩预期和集采控费预期都已经处于见底回升阶段,且基金医药持仓和整体估值仍处于底部,2023年我们全面看好医疗板块整体复苏,重回增长通道。我们认为应当及时将医药板块配置重心从疫情相关物资需求板块转移到常规医疗的修复上来。   相较于其他大消费板块,目前医疗板块的修复和反转幅度还非常不足,我们认为市场尚未对常规医药板块的整体基本面和政策预期改善前景有充分认知,这一预期差值得重点把握。   投资风格上,我们认为市场将会转入自下而上、个股表现的投资阶段。相比于过去数年的强成长板块行情,价值成长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医疗板块的主导投资风格。   行业观点   医疗服务行业:行业整体复苏,龙头有望率先改善。重点推荐长期高效率运营、医疗质量优异、品牌效应突出的专科医疗服务龙头企业。   消费医疗器械:需求刚性2022业绩稳健,集采落地未来有望再提速。OK镜产品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需求巨大,未来行业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医美板块:头部企业业绩稳健增长,看好优质产品进一步放量。重点关注产品渗透率能不断提高,业绩增速确定性高、业绩增速快的医美产品龙头企业。   生物制品行业:重点布局院内和消费性品种,成长性有望大幅改善。生长激素:预计未来疫情对患者就医和入组的影响有望淡化,行业有望加速恢复和放量,当前板块的估值均处于具备较高性价比的位置,建议重点关注。疫苗板块:新冠加强免疫推进,但建议重点关注常规疫苗放量提速。血制品:浆站扩容提升远期成长力,疫后需求有望温和恢复   医疗器械板块:关注板块政策情绪回升,耗材创新品种存在较大机遇。我们认为当前投资者对器械耗材板块政策预期及情绪已触底回升,板块存在估值和业绩双重修复机会。   IVD:常规体外诊断预计成为明年重要看点,受损业务有望持续修复。   中药与药店板块:中药政策扶持叠加稳健业绩,我们持续看好中药创新药、中药OTC、配方颗粒等板块未来发展。药店业绩稳健叠加低基数,随着疫情影响进一步弱化,我们看好头部连锁药店长期发展与短期业绩的双重兑现。   投资观点与重点公司   投资风格上,我们认为市场将会转入自下而上、个股表现的投资阶段。相比于过去数年的强成长板块行情,价值成长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医疗板块的主导投资风格。其中,2023年医疗板块我们建议重点布局三大方向:   优质院内耗材与体外诊断   消费医疗服务与医美   优质生物制品   重点公司:迈瑞医疗、长春高新、智飞生物、爱美客、特宝生物等。   风险提示   疫情反弹影响超预期;集采降价控费政策范围与力度超出预期;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研发效率下降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6页
      2022-12-21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防控优化下,关注防疫重心变化产生的需求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防控优化下,关注防疫重心变化产生的需求

      生物制品
        主要观点   行情回顾:上周(12.12-12.16),A股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上涨0.36%,板块整体跑赢沪深300指数1.46pct、跑赢创业板综指2.30pct。在申万31个子行业中,医药生物排名第5位,整体表现优异。港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周下跌3.24%,跑输恒生指数0.98pct,在12个恒生综合行业指数中,排名第11位。   本周观点:防控优化下,关注防疫政策重心变化产生的需求   积极做好发热、重症等医疗资源准备,是下一阶段医疗服务重点。12月0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表示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是下一阶段医疗服务工作的“先手棋”和“关键棋”。随着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我们认为发热门诊建设、方舱改造升级定点医院、重症监护ICU资源准备是配合目前防疫优化政策的重点布局方向,除了居家抗原检测、新冠疫苗等前期监测预防手段外,随着全国各城市感染峰值逐步来临、存在各地区医疗资源不均衡现象,建议关注院内ICU必备设备产生的潜在需求,例如呼吸机、监护仪、体外除颤仪、血液净化机、血气生化分析仪、体外膜肺(ECMO)、注射泵&输液泵等。建议重点关注迈瑞医疗、理邦仪器、鱼跃医疗、怡和嘉业、康德莱等。   投资建议   在经济弱复苏、出行逐步恢复背景下,随着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重点关注发热、重症等医疗资源相关板块,建议关注迈瑞医疗、理邦仪器、鱼跃医疗、怡和嘉业、康德莱等。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反复;药品/耗材降价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1页
      2022-12-21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