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行业分类:
  • 全部
  • 中药
  • 医疗器械
  • 生物制品
  • 化学制药
  • 中药
  • 医疗器械
  • 医疗服务
  • 医药商业
  • 化学制品
  • 医疗行业
  • 化学原料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4257)

    • 基础化工行业研究:避险需求提升,建议重点关注龙头卷王

      基础化工行业研究:避险需求提升,建议重点关注龙头卷王

      化学制品
        行业观点   公募基金配置化工行业水平开始企稳,具备避险属性的龙头企业关注度提升。2024年2季度公募基金配置化工行业比例维持在5.8%,整体处于历史相对中高位的水平。从公募基金配置化工板块的风格来看,前十大重仓股总市值占公募基金重仓化工行业的比例仍在降低,由2024年1季度的45.9%下滑至2024年2季度的44%,但其中抗风险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关注度较高,聚氨酯龙头万华化学、煤化工龙头华鲁恒升和宝丰能源的持仓市值在化工板块的占比提升显著,今年2季度相比1季度的提升幅度分别为0.66pct、0.5pct、0.74pct。   今年2季度关注度主要集中在涤纶和氟化工板块。从个股重仓市值来看:2季度获得加仓前五大标的是巨化股份、桐昆股份、三棵树、珀莱雅、宝丰能源;减仓前五大标的是赛轮轮胎、华恒生物、广汇能源、卫星化学、玲珑轮胎。从基金持有数量看:持仓数量环比增加前五为桐昆股份、盐湖股份、三棵树、珀莱雅、龙佰集团。新晋重仓与退出重仓来看:新晋重仓标的方面,按2023年2季度重仓市值排序前五分别为湖北宜化、海达股份、振华股份、辉丰股份、中旗股份。退出重仓标的方面,按2023年2季度退出前的重仓市值排名前五标的分别为名臣健康、容百科技、泰和新材、三角轮胎、祥源新材。   供给受限和涨价方向关注度较高,同时避险需求使得对传统龙头的重视程度也有提升。从细分板块和标的表现来看,涤纶和氟化工板块加仓较为明显;轮胎板块持仓则在海运费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下出现了回落。涤纶板块受益于涨价行情,今年2季度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状态,原因在于一方面多家大型化纤企业协同减产导致行业供给收紧,另一方面海外库存的下滑和国内纺织行业的复苏,都使目前的涤纶长丝行业供需关系得到改善,行业景气度也随之修复。氟化工板块同样受益于供需改善带来的涨价,2024年是我国三代氟制冷剂实行生产配额制的第一年,随着生产配额的下发供给受到生产配额限制,原来严重过剩的产能一次性去化。在格局优化和下游需求改善的共同推动下,产品价格实现恢复性上涨。   投资建议与估值   整体行业来看目前需求支撑力度一般,但供给压力仍存的背景下预计多数行业磨底时间会较长,由于盈利、能耗等因素未来将或将形成产能出清,最终龙头企业也将进一步实现市占率的提升和盈利优化,因而建议关注具备抗风险能力的龙头企业。细分方向上建议关注供给格局持续优化的制冷剂板块、供需均边际改善的涤纶板块、需求端具备增长潜力的合成生物板块,以及通过出海实现全球替代的轮胎板块。   风险提示   国内外需求下滑;原油价格剧烈波动;贸易政策变动影响产业布局;产品价格下滑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7页
      2024-07-24
    • 医药生物:DRG2.0版本的3点边际变化

      医药生物:DRG2.0版本的3点边际变化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事件:2024/7/23,国家医保局发布《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我们认为有三点边际变化值得注意:   病种分组更为合理,DRG更细化,DIP更简化   相比1.0版本,2.0版本DRG的核心疾病诊断相关组(ADRG)从376组升级至409组,DIP病种库核心病种从11553组降至9520组,结构优化,由于相关手术操作形成的新增病种达1100个。   强调特例单议、除外支付机制,创新药耗支付环境更为友好   《通知》提出,对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新药耗新技术使用、复杂危重症或多学科联合诊疗等不适合按DRG/DIP标准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自主申报特例单议,特例单议数量原则上为DRG出院总病例的5%或DIP出院总病例的5‰以内。对符合条件的新药耗新技术在应用初期按项目付费或以权重(点数)加成等方式予以支持,后期积累足够数据后再纳入DRG/DIP付费。   强调提高医保基金结算效率,医疗机构资金压力减轻,上下游账期均有望改善   《通知》提出,各地要确保次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清算。要按协议落实“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确保约定的预算全部用于结算清算。进一步提升结算效率,原则上费用结算时间自申报截止次日起不超过30个工作日,医疗机构不得将DRG/DIP病组(病种)支付标准作为限额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或与绩效分配指标挂钩。   鼓励通过基金预付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鼓励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1个月左右的预付金,基金预付要向与医保有长期合作、管理规范、信用良好以及在医保政策落地、发动居民参保、协助打击欺诈骗保、全面采集上报药品耗材追溯码等方面表现较好的机构倾斜。全面清理2023年以前按照协议约定应付未付的医保基金(含居民医保大病保险等)。   整体而言,2.0版本呈现出科学、合理的迭代趋势,分组更为合理,重视支付方式改革对新药新技术合理应用的重要意义,重视医保结算效率对产业链全参与环节资金周转的影响,支付方式改革的可预期性进一步加强。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支付环境有望改善的创新药械板块,以及资金周转有望改善的流通板块,如上海医药、国药股份、国药一致等。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页
      2024-07-24
    • 医药生物行业快评报告:DRGDIP2.0版分组方案发布,改革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医药生物行业快评报告:DRGDIP2.0版分组方案发布,改革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化学制药
        事件:   7月23日,国家医保局召开DRG/DIP2.0版分组方案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印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原则上2024年新开展DRG/DIP付费的统筹地区直接使用2.0版分组,已经开展的应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切换准备工作,提高支付方式规范统一性。在确保DRG核心分组和DIP病种库分组规则全国一致的基础上,各地可结合实际调整本地细分组和病种。   投资要点:   2.0版本发布背景:截至2023年底,全国超九成的统筹地区已经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改革对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入,部分地方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反映现行分组不够精准、不够贴近临床等问题,希望国家对分组进行动态调整。在此背景下,国家医保局对分组进行动态调整,形成了2.0版分组方案。   病种分组更精准。国家医保局通过医保信息平台收集医疗机构真实历史数据,其中DRG收集2020年以来78个城市的5371万条病例数据,DIP收集91个城市的4787万条病例数据,形成基础数据库。经过统计学专家的统计分析,依托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等开展几十场临床论证,广泛征求并吸收卫生健康部门、财政部门、地方医保部门、医疗机构的意见建议,形成了2.0版分组方案。   特例单议。对因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新药耗新技术使用、复杂危重症或多学科联合诊疗等不适合按DRG/DIP标准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自主申报特例单议,医保经办机构按季度或月组织专家审核评议,申报数量原则上为DRG出院总病例的5%或DIP出院总病例的5‰以内。   提升结算清算水平,减轻医疗机构资金压力。医疗机构不得将DRG/DIP病组(病种)支付标准作为限额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或与绩效分配指标挂钩。全面清理应付未付费用,今年9月底前对2023年以前按照协议约定应付未付的医保基金开展全面清理。探索将异地就医费用纳入DRG/DIP管理范畴。   投资建议:2024年是《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DRG/DIP改革帮助医疗机构优化收入结构、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深化推动医疗服务合理定价,有助于提高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持续性,促进创新医药临床应用。建议关注政策受益的具有集采优势的药品和器械、临床价值高的新药耗新技术、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医疗服务机构、中医药院外市场。   风险因素:改革进展不达预期、改革成效不达预期等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4-07-24
    • 创新药出海专题:国际化渐入佳境,洞悉出海潜力管线

      创新药出海专题:国际化渐入佳境,洞悉出海潜力管线

      化学制药
        创新药出海的内在逻辑:医疗支出差距、药品价格差距、药品峰值差距和快速回笼资金   我们认为,创新药出海的内在逻辑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中美医疗支付能力差距显著,海外市场空间巨大;第二,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通常更高,中美药品销售药品峰值存在巨大差异;第三,首付款快速回笼资金,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并加速推进海外临床试验。   创新药出海的三要素:市场空间大,疗效和安全性优势、先发优势   市场空间巨大,可有效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市场空间的潜力是MNC最在意的问题,如强生携手传奇生物共同推进西达基奥仑赛的商业化,强生预计西达基奥仑赛全球销售额有望达50亿美元。   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较目前标准疗法优势明显。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势是药品拓展市场的关键,最终反映出医生和患者对药品的信赖度。   临床进展居前,先发优势明显。药品的先发优势对于药物的放量至关重要。根据《2020年度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评述》,全球范围内同一靶点药物,首个上市产品可以获得45%的市场份额,第二至第四个上市的产品分别可以获得27.9%、14%以及11.3%的市场份额。   出海可分为自主出海和Licenseout,目前,Licenseout是出海的主要模式   自主出海即中国药企凭借自身的团队在海外国家和地区开展临床试验,申报上市,获批后展开销售。Licenseout则是中国药企将自身产品的海外权益或全球权益许可给以欧美跨国药企为代表的制药企业,获得首付款和里程碑费用。海外药企接过接力棒后,负责海外市场的临床开发、申报上市、生产及销售工作。   自主出海难度较大,但商业化前景广阔,百济神州和传奇生物已经示范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是百济神州旗下一款BTK抑制剂,于2019年在美国上市,是国产创新药自主出海的标杆。2023年,泽布替尼美国收入69亿元,中国收入14亿元,差距达4.9倍,销售额差距的加大反映出中美市场的巨大差异,一方面是中美药品治疗费用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药品峰值的差异。   传奇生物:2022年2月底,西达基奥仑赛通过FDA批准上市,成为首款获得美国FDA批准的中国CAR-T细胞疗法。2017年12月,强生子公司Janssen与传奇生物签订了独家全球许可和合作协议,以开发和商业化西达基奥仑赛。2023年,西达基奥仑赛全球销售额达4.98亿美元。   Licenseout:金额不断提升,数量持续攀升   随着国内新药创制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产创新药的国际认可度稳步上升,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金额持续攀升。超过30个Licenseout项目总交易金额超5亿美元,其中超20亿美元的项目包括科伦药业的七个ADC项目(94.7亿美元)、百利天恒的BL-B01D1(84亿美元)、康方生物AK112(50亿美元)、荣昌生物的纬迪西妥单抗(26亿美元)等,国产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正快速提升。   Licenseout下的新模式,即国内创新药企业通过技术入股,与海外资本一起攒局。尽管颇有资本运作的味道,但这种出海模式既能通过早期管线创造一定价值,又能通过股权,降低自身风险、参与公司决策,并锁定更多远期收益。   2024年出海相关标的:   和黄医药: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在奥希替尼经治的非小细胞肺癌Ⅱ期数据有望于2024年下半年读出,并递交NDA。索乐匹尼布ESLIM-01III期研究结果优异,有望持续探索多项自身免疫病。   迪哲医药:首个全球注册临床研究——WU-KONG1达到主要研究终点,ORR达53.3%,有望2024年下半年海外NDA。   海思科:环泊酚美国Ⅲ期研究显示,与丙泊酚相比,环泊酚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更少,注射痛显著降低。环泊酚有望2024年下半年海外NDA。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多项适应症在海外处于临床三期,箭在弦上。RC88作为MSLN靶点的佼佼者,在2024ASCO展现出不俗的治疗潜力。   泽璟制药:ZG005在末线宫颈癌数据优异,ZG006是小细胞肺癌的潜力药物,多款DLL3多抗成功授权。   迈威生物:9MW2821在晚期UC、CC、EC和TNBC中的展现了令人鼓舞的疗效。   亚盛医药:APG-2575美国处于临床Ⅲ期,Bcl-2赛道先发优势明显。   风险提示:创新药海外研发的不确定性、海外研发进展低于预期、海外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FDA政策风险等。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4页
      2024-07-24
    • 计算机:DRG DIP2.0推进,医疗IT有望受益

      计算机:DRG DIP2.0推进,医疗IT有望受益

    • 中国医药:DRG DIP2.0版本分组方案公布,持续利好创新

      中国医药:DRG DIP2.0版本分组方案公布,持续利好创新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DRG/DIP2.0版政策出台:分组精准化促进基金合理结算,利好手术相关耗材等;明确特例单议机制利好创新药、创新器械临床应用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DRG/DIP2.0版政策出台:分组精准化促进基金合理结算,利好手术相关耗材等;明确特例单议机制利好创新药、创新器械临床应用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事件: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下简称《2.0方案》),是针对1.0版本的优化与升级,对于鼓励创新药、创新器械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提高医保的结算效率、医院的资金状况均有积极影响。   方案出台背景:该方案是DRG/DIP1.0方案的优化与升级,从2019年开始国家医保局启动DRG试点,再到2021年制定三年行动机会,DRG一直在稳步推进中,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在分组策略上进行了优化,DRG对临床分组开展更细化的分类,尤其针对ICU、肿瘤、血液、血管介入等重大科室;而DIP也在在具体疾病上更细化,使医生上报分组时,病例更加合理、更符合临床情况。   方案影响:1)利于医保资金合理应用。《2.0方案》核心在于更合理的分组,从而优化临床治疗方案,让医生选择分组时更加合理化,因此基金在结算时也能控制得更加精准高效。此外政策要求确保次年6月底前完成年度基金清算,鼓励开展基金预付,各地可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1个月左右的预付金,全面清理应付未付费用。今年9月底前对2023年以前按照协议约定应付未付的医保基金开展全面清理,探索将异地就医费用纳入DRG/DIP管理范畴。2)医保资金向外科倾斜。从DRG/DIP1.0实施影响看,医院端由于需要手术操作病种治疗费用更高,因此医院外科的病人会更多,收入更高;内科病人相对萎缩,费用下降,普遍出现“大外科、小内科”的情况。3)利好创新药。《2.0方案》强调用好特例单议机制,方案提出对“因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新药耗新技术使用、复杂危重症或多学科联合诊疗等不适合按DRG/DIP标准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自主申报特例单议,特例单议数量原则上为DRG出院总病例的5%”。在《2.0方案》之前,部分地区对创新药、创新器械等治疗方式已给予相应支持,如广东明确发文:国谈药品费用单独支付(在DRG之外),医院和医生拥有更多动力及空间去使用国谈药品;《2.0方案》后全国将均可参考特例单议机制推动使用创新手段治疗。   风险提示:药品或耗材降价超预期;医保政策风险等;产品销售及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页
      2024-07-24
    •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药物(NMOSD)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药物(NMOSD)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化学制药
      中心思想 本报告基于头豹研究院发布的《NMOSD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药物( )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报告,运用统计数据和分析模型,对中国NMOSD药物市场规模进行测算和分析。报告的核心观点包括: 中国NMOSD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报告预测,2018年至2028年,中国NMOSD药物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缓解期治疗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缓解期治疗,特别是免疫制剂和单抗药物治疗,占据NMOSD药物市场的主要份额,其市场规模远大于急性期激素治疗。 单抗药物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虽然免疫制剂治疗仍是缓解期治疗的主要方式,但单抗药物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升,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主要内容 本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NMOSD药物市场的各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 NMOSD药物市场规模测算 报告采用“N+R+E+K”模型对NMOSD药物市场规模进行测算,其中N代表缓解期免疫制剂治疗规模,R代表缓解期单抗治疗规模,E代表急性期激素治疗规模,K代表缓解期激素治疗规模。 报告提供了2018年至2028年各年份的市场规模预测数据,并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和分析。 缓解期免疫制剂治疗规模 (N) 的测算逻辑 该部分基于缓解期患者数量(F)、缓解期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比例(G)以及缓解期免疫制剂治疗人数(L)和年花费(M)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缓解期免疫制剂治疗规模(N=L*M)。 报告中详细列出了每年的患者数量、治疗比例、治疗人数以及年花费等数据。 缓解期单抗治疗规模 (R) 的测算逻辑 该部分基于缓解期患者药物治疗人数(H)、采用单抗治疗患者比例(O)、缓解期单抗治疗人数(P)和年花费(Q)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缓解期单抗治疗规模(R=P*Q)。 报告同样提供了每年的相关数据,并解释了单抗治疗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急性期激素治疗规模 (E) 的测算逻辑 该部分基于NMOSD患者新发数量(B)和NMOSD急性期治疗药物使用成本(D)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急性期激素治疗规模(E=B*D)。 报告指出,急性期治疗规模相对较小,且在预测期内变化不大。 缓解期激素治疗规模 (K) 的测算逻辑 该部分基于缓解期患者药物治疗人数(H)、缓解期激素治疗人数(I)和年花费(J)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缓解期激素治疗规模(K=I*J)。 报告解释了激素治疗人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年花费的依据。 NMOSD患者数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报告分析了2018年至2028年中国NMOSD患者数量(C)及其新发数量(B)的趋势,并基于中国人口总数(A)和NMOSD发病率进行了预测。 报告还分析了缓解期患者数量(F)的计算方法(F=C-B)。 此外,报告还提供了缓解期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比例(G)的数据和来源。 药物治疗成本及市场规模构成 报告详细列出了缓解期免疫制剂治疗年花费(M)、缓解期单抗药物年花费(Q)以及NMOSD急性期治疗药物使用成本(D)的数据,并说明了这些数据的来源和依据。 这些成本数据是市场规模测算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来源及方法论 报告详细列出了所有数据的来源,包括公开发表的文献、行业报告、专家访谈以及政府统计数据等。 报告还提到了其采用的市场规模测算模型和方法论,确保了结果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总结 本报告对中国NMOSD药物市场规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并对市场规模的构成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和解释。 报告的数据来源可靠,方法论清晰,为投资者、医药企业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中国NMOSD药物市场将持续增长,其中缓解期治疗,特别是单抗药物治疗,将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报告也指出,NMOSD是一种罕见病,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头豹研究院
      28页
      2024-07-24
    •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磷酸一铵、赖氨酸价格持续上涨,建议关注维生素E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磷酸一铵、赖氨酸价格持续上涨,建议关注维生素E

      化学制品
        报告摘要   1.重点行业和产品情况跟踪   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维E供给收缩,价格持续上涨。根据百川盈孚,7月17日,浙江医药饲料级VE50%国内出厂报价上调至120元/公斤,7月18日帝斯曼VE50%报价上调至125元/KG。近期是国内维生素主要供应商的检修期,维E行业供给收缩,帝斯曼瑞士工厂冷却水取水装置受洪水和泥石流影响关闭,加大了维E的供应紧张。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7月19日,维A价格为86元/千克,较上周下跌1.5元/千克,较年初上涨17.0元/千克;维E价格为90元/千克,较上周上涨4.0元/千克,较年初上涨27.0元/千克。本周赖氨酸价格上涨,截至7月19日,赖氨酸价格为10.57元/公斤,较上周同一工作日上涨0.04元/公斤,较年初上涨11.15%。   磷化工:磷矿石延续高位,磷酸一铵价格持续上涨。磷矿石价格近期持续向上、延续高位,在成本面对下游磷肥有着利好支撑。需求方面,复合肥市场维稳,秋肥市场逐渐推进。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7月19日,磷矿石价格为1018元/吨,较上周五上升1元/吨;磷酸一铵的价格为3361元/吨,较上周五上升26元/吨,磷酸二铵的价格为3643元/吨,与上周持平。   2.核心观点   (1)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受帝斯曼瑞士工厂关闭和国内检修季影响,供应紧张预期加强。维E价格自年初以来显著上涨,行业集中度高,新产能建设缓慢,维E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赖氨酸出口预期向好,价格持续上涨。建议关注:新和成(暂无评级)、安迪苏、梅花生物(暂无评级)、星湖科技(暂无评级)等。   (2)磷化工:磷矿石价格延续高位运行,成本支撑下磷肥价格稳中向好,产量和开工率有一定程度回升。需求方面,复合肥市场维稳,秋肥市场缓慢推进。建议关注:兴发集团、云天化、湖北宜化等。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格下跌等。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4-07-23
    • 生物医药行业点评:DRG/DIP促进临床向“价值医疗”转变,边际利好创新方向

      生物医药行业点评:DRG/DIP促进临床向“价值医疗”转变,边际利好创新方向

      化学制药
        事项:   2024年7月23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原则上,2024年新开展DRG/DIP付费的统筹地区直接使用2.0版分组,已经开展的统筹地区应在2024年底前完成切换工作。   平安观点:   DRG/DIP已大范围开展,2.0版对重点问题进行优化。2019年起,国家医保局先后启动以DRG/DIP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2021年,国家医保局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据国家医保局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国超9成统筹地区已经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因此,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已经过大范围较长时间运行。DRG2.0版重点对临床意见比较集中的重症医学、血液免疫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等问题进行了优化,同时升级了分组方法。   DRG/DIP促进临床向“价值医疗”转变,利好质优价廉产品放量。与以前按项目付费不同,DRG/DIP是按照疾病诊断接近、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的原则,将病例分入若干疾病诊断的相关组,进行打包付费的一种支付方式。DRG/DIP依据本统筹地区前3年的历史平均数据确定具体支付标准,因此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控费手段。我们认为其目的是引导临床向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价值医疗”转变,延续了此前国家医保“广覆盖、保基本”的政策思路。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一些质优价廉的医疗产品用量会稳步提升。   探索创新药械除外政策,边际利好创新方向。此前各地积极探索创新药械除外政策。2022年,北京市出台了《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试行)》。2023年底,浙江省医保局发布了《浙江省创新医药技术医保支付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拟在DRG支付模式下,对创新医药技术进行付费点数激励等。DRG/DIP2.0版也提出对新药耗新技术使用,医疗机构可自主申请特例单议。我们认为随着DRG/DIP分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成熟,其对于新药新技术的支持力度将不断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也将为创新药械留下更多发展空间。   伴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开,我们建议关注如下方向:1)质优价廉医疗产品用量提升,如集采仿制药、国产优质器械耗材等,具备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优势的特色原料药企业将受益,建议关注华海药业、天宇股份、司太立、安图生物、新产业等;2)创新药械受益于医保使用效率提升,属于政策支持方向,建议关注九典制药、东诚药业、恒瑞医药、和黄医药、迈瑞医疗、心脉医疗、微电生理等;3)具备自主定价权,以院外OTC为主的产品不受医保控费影响,建议关注华润三九、同仁堂、昆药集团、太极集团等。   风险提示。1)政策风险: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等政策执行力度超预期。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存在失败或进度不及预期可能。3)公司风险:公司经营情况不及预期。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4-07-23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