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行业分类:
  • 全部
  • 中药
  • 医疗器械
  • 生物制品
  • 化学制药
  • 中药
  • 医疗器械
  • 医疗服务
  • 医药商业
  • 化学制品
  • 医疗行业
  • 化学原料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4257)

    • 华创医药投资观点、研究专题周周谈第110期:2024年度医药业绩前瞻

      华创医药投资观点、研究专题周周谈第110期:2024年度医药业绩前瞻

    • 基础化工行业双周报:制冷剂一季度长协价落地,三氯蔗糖价格再调涨

      基础化工行业双周报:制冷剂一季度长协价落地,三氯蔗糖价格再调涨

      化学制品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截至2025年1月9日,中信基础化工行业近两周下跌5.83%,跑输沪深300指数0.63个百分点,在中信30个行业中排名第14。化工产品涨跌幅:重点监控的化工产品中,最近一周价格涨幅前五的产品是丙烯腈(+10.36%)、异丁烯(+8.97%)、二氯丙烷-白料(+7.05%)、氯化亚砜(+6.67%)、丁二烯(+5.96%),价格跌幅前五的产品是液氯(-80.00%)、甲醇(-4.18%)、维生素A(-4.17%)、一氯甲烷(-4.08%)、合成氨(-3.80%)。   基础化工行业周观点:2025年一季度制冷剂长协价格落地,R32、R410a价格在4.2万元/吨左右,环比去年四季度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为2025年打下良好开局。2025年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延续,空调方面,将每位消费者购买空调产品最多补贴1件增加到3件;汽车方面,将符合条件   的国四排放标准的燃油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预计2025年制冷剂下游需求有望维持景气,建议关注三美股份(603379)和巨化股份(600160)。   本周三氯蔗糖主流厂商再次上调三氯蔗糖价格1万元至25万元/吨,根据百川盈孚的跟踪,目前行业贸易商库存水平有所下降,三氯蔗糖市场氛围较为乐观。1月3日,金禾实业等四家三氯蔗糖主流厂商在滁州召开行业会议。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与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四家企业主动携手,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后续行业协同程度有望进一步加强,从供给端支撑三氯蔗糖价格,个股方面建议关注金禾实业(002597)。   2025年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望共同发力,叠加消费刺激政策的接续,化工下游需求改善值得期待;同时,目前行业盈利磨底,企业新增产能意愿有望减弱,叠加此前重要会议强调防内卷,行业供给压力有望逐步趋缓,供需格局有望逐步向好。细分领域方面还建议关注(1)综合优势明显、业绩稳健的龙头公司万华化学(600309)、华鲁恒升(600426);(2)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下,家电、汽车需求有望继续改善,建议关注下游应用领域中家电、汽车占比较大的改性塑料板块,个股建议关注行   业龙头企业金发科技(600143);(3)海外需求旺盛,国内企业扩产、销量增长的轮胎板块,个股关注森麒麟(002984);(4)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格局良好的涤纶长丝板块,个股建议关注桐昆股份(601233)和新凤鸣(603225);(5)磷矿石供需维持紧平衡的磷化工板块,个股建议关注云天化(600096)和川恒股份(002895)。   风险提示: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导致化工产品价差收窄、宏观经济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部分化工产品新增产能过快释放导致供需格局恶化、行业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影响产品出口、海运费波动影响出口等风险;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
      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3页
      2025-01-10
    • 有机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拐点已至,盈利修复可期

      有机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拐点已至,盈利修复可期

      化学原料
        供需格局逐步改善,有机硅行业盈利或将迎来修复   有机硅产品具备粘结密封性、耐高低温性、耐候性等优异性能,下游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电器、加工制造业、纺织业等领域。但过去三年间,受行业扩产进程加速等因素影响,国内有机硅盈利整体承压。展望未来,供给端,国内有机硅行业新增产能已经十分有限,目前规划产能仅有兴发集团的10万吨且投产进程仍存不确定性。需求端,地产领域需求逐步企稳,同时以光伏、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有望贡献重要需求增量。此外,国内有机硅出口稳步增长,产品结构升级也依旧存在较大空间。我们认为,伴随供需格局的逐步改善,2025年开始有机硅行业盈利水平也或将随之修复。   供给端:行业投产高峰已过,供给端竞争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2021-2022年间,受益于以新能源行业为代表的内需稳健增长以及海外出口拉动,有机硅产品需求旺盛、盈利水平可观,于是各生产企业纷纷开启扩产计划。此后经过1-2年的建设期,2022-2024年有机硅行业多个扩产项目陆续落地。据百川盈孚数据,2022-2024年有机硅行业新增产能分别达到57.5、27、72万吨,产能增速分别达到31%、11%、26%。与此同时,经过上一轮产能扩张以后,当前国内有机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国内有机硅行业总产能达到344万吨(折DMC),产能CR5、CR8分别达到60%、79%,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展望未来,国内有机硅行业新增产能十分有限,未来供给格局有望逐步改善。据百川盈孚数据,目前国内有机硅行业在建/规划新增产能仅有10万吨/年,且考虑到当前有机硅行业盈利承压,其投产进程仍有较大不确定。因此往后看,有机硅行业供给端竞争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需求端:内需与出口稳步增长,新能源领域贡献主要增量   内需方面,2017年至2023年间,国内有机硅DMC表观消费量由89.32万吨逐步提升至150.24万吨,CAGR达到9.1%,其中2022年、2023年与2024年1-11月受新能源行业高速增长拉动,国内有机硅DMC表观消费量分别同比增长14.7%、11.1%、19.3%。从消费结构来看,2023年国内有机硅DMC下游消费中,建筑、电子电器、加工制造业、纺织业分别占比29.9%、26.6%、12.1%、10.1%。展望未来,一揽子正常积极提振房地产市场,地产领域需求有望企稳,同时新能源领域需求快速释放,有望贡献重要增量(光伏装机1GW用胶量约1200-1500吨,新能源汽车用胶量是普通乘用车接近7倍,单车用量多达20kg以上)。出口方面,2024年1-11月国内有机硅DMC出口合计49.62万吨,同比增长32.4%,其中韩国、印度、美国、土耳其与越南为前五大出口去向,占比分别达到18.1%、12.6%、7.4%、5.3%、5.0%。当前海外有机硅企业面临成本、环保压力,整体产能有所收缩,国内有机硅产业具备成本优势,未来出口量有望稳步增长。   推荐及受益标的   推荐标的:合盛硅业、兴发集团、三友化工;受益标的:新安股份、东岳硅材等。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扩产进程超出预期等。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4页
      2025-01-10
    • 2024年合成生物及原料药产业研究:中国合成生物学研发成果遍地开花,原料药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4年合成生物及原料药产业研究:中国合成生物学研发成果遍地开花,原料药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生物制品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前沿。其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农业化工、食品消费、医疗健康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潜力和市场前景。中国的合成生物学发展进程与海外先进市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在中国市场中,合成生物学主要应用于农业化工、食品消费和医疗健康领域,其中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涵盖了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精准治疗等多个方面。其中在原料药产业中,针对慢病重疾治疗所需药品的原料药需长期维持保供状态。而传统原料药制备技术面临产能利用率低、制备效率低下、工艺复杂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亟需技术突破。   合成生物学通过基因编辑、代谢工程和细胞工厂等技术优势,为原料药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能够优化微生物代谢途径,提高产能利用率和制备效率,简化工艺流程,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有效突破传统技术瓶颈,提升原料药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合成生物学依靠在各领域的初步渗透,已在市场中形成良性的正反馈机制,展望未来,合成生物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将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等多个支柱型产业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助力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合成生物技术已在多领域的应用中实现初步渗透,为各领域高效和绿色生产打下基础   中国合成生物学已广泛覆盖农业、化工、食品、医疗等多个支柱性产业,通过先进的基因编辑、代谢工程和细胞工厂等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各领域的产能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在农业领域,合成生物学技术助力高效、环保的农药和肥料生产,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在化工领域,生物法生产技术替代传统化学法,实现了低碳、环保的化工原料制造;在食品领域,合成生物技术促进了功能糖、蛋白质等高附加值食品成分的高效生产;在医疗领域,合成生物学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提升了药品质量和供应保障。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和应用,合成生物学推动了各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原料药早期制备路线以化学合成为主,而化学合成路线在产能利用率、工艺放大和环境负担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合成生物技术以其多种技术优势突破原料药生产卡点,助力本土原料药高质量稳定供给   本土原料药制备技术经过多次迭代,仍然面临工艺复杂、产能利用率不足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合成生物学利用基因编辑、代谢工程和细胞工厂搭建等技术路径,优化微生物代谢途径和生产工艺,可显著提高原料药工业生产的产能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合成生物技术能够简化工艺流程,减少有害副产物的生成,从源头上降低环境污染。通过此技术创新,合成生物学为原料药的高质量和高产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原料药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头豹研究院
      21页
      2025-01-10
    • 医药行业周报:默沙东佳达修在华获批新适应症,用于预防男性HPV感染

      医药行业周报:默沙东佳达修在华获批新适应症,用于预防男性HPV感染

      化学制药
        报告摘要   市场表现:   2025年1月8日,医药板块涨跌幅-0.64%,跑输沪深300指数0.46pct,涨跌幅居申万31个子行业第26名。各医药子行业中,线下药店(-0.17%)、疫苗(-0.37%)、医疗耗材(-0.38%)表现居前,血液制品(-1.31%)、医疗研发外包(-1.29%)、体外诊断(-1.04%)表现居后。个股方面,日涨幅榜前3位分别为创新医疗(+10.01%)、联环药业(+9.96%)、华兰疫苗(+9.34%);跌幅榜前3位为乐心医疗(-7.13%)、桂林三金(-6.57%)、荣昌生物(-6.19%)。   行业要闻:   1月8日,默沙东宣布,佳达修[四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的多项新适应症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适用于9-26岁男性接种。新适应症的获批,标志着佳达修成为中国境内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可适用于男性的HPV疫苗。   (来源:默沙东,太平洋证券研究院)   公司要闻:   泰格医药(300347):公司发布公告,近日收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分行出具的《贷款承诺函》,借款金额不超过7.0亿元(回购金额上限的70%),借款期限不超过36个月,借款用途为专项用于泰格医药”股票回购。   京新药业(002020):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从而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金额为2.0-4.0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14.8元/股,预计回购股份数量约为1351万股-2703万股,约占目前公司总股本的1.57%-3.14%。   上海莱士(002252):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海盈康于2025年1月7日-8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增持公司股份22,933,8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5%,增持金额15,584.67万元,并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继续增持公司股份,拟合计增持金额2.5-5.0亿元。   迈威生物(688062):公司发布公告,公司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创新药9MW2821近日被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公示名单,适应症为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未经系统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及上市不及预期;政策推进超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5-01-10
    • 2024年中国功能型湿电子化学品镀层材料行业市场报告

      2024年中国功能型湿电子化学品镀层材料行业市场报告

      化学原料
        产业概述   (一)功能型湿电子化学品镀层材料的定义与作用   1.定义   功能型湿电子化学品是为了满足电子产品制造中特殊工艺需求,通过复配形成的电子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先进封装、封装基板及PCB等电子封装领域。功能型湿电子化学品相对于通用化学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性,技术门槛更高,难度更大,产品附加值和单位利润更高。根据其组成成分和应用工艺不同,分为清洗、光刻、显影、蚀刻、去膜、以及镀层材料等。根据其是否停留在最终产品上,又可分为直接、间接材料。其中清洗、光刻、显影、蚀刻、去膜、光刻胶是间接材料,靶材、镀层金属层、有机或无机的钝化层(也称绝缘层)等为直接材料。功能型湿电子化学品镀层材料是指在电子行业湿法制程中采用电镀、化学镀等方法对基材进行处理的镀层材料及配套试剂。   2.主要用途   电镀,是一种利用电解原理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金属或合金的过程,它在电子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镀不仅能增强基底金属的抗腐蚀性,提高硬度、防止磨耗、提升导电性、光滑性、耐热性,还能改善产品的外观。电镀层可以是单一金属或合金,常见的电子电镀金属包括铜、镍、金、银、锡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场景。例如,电镀铜层因其良好的导电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印刷线路板和电子器件中;电镀镍层则因其良好的耐蚀性和稳定性而被用作防护和阻挡层;电镀金层则因其极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延展性而被应用于电子工业和微电子技术中。电镀技术在电子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从芯片的铜互连技术、封装中的电极凸点电镀技术、引线框架的电镀表面处理,到印制线路板、接插件的各种功能电镀,电镀技术贯穿了高端电子制造的全部流程。随着技术的发展,电镀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以满足电子行业对高精度和高性能的需求。
      爱集微咨询(厦门)
      39页
      2025-01-10
    • 2025年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报告:看好创新和出海,关注基本面向上细分赛道

      2025年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报告:看好创新和出海,关注基本面向上细分赛道

      化学制药
        核心观点   医药板块处于业绩底、估值底和配置底三重底部,2023年医药板块业绩受反腐影响较大,2024年业绩增速已经逐步企稳,但是估值水平以及基金配置水平依然处于底部。2025年,随着健康商业保险的逐步发展,医药行业支付端有望逐步改善,看好医药创新产业链。此外,医药出海仍然是未来我国药企的必经之路,产品力强和渠道能力强的出海药企有望获得先机。此外,建议关注并购、集采出清和低估值等细分领域个股。   支付端有望逐步改善,看好医药创新、医药出海等细分赛道以及并购等主题机会   医药创新产业链   经过十余年的研发储备,目前我国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在ADC、GLP-1、双抗、AD等多个领域的新药研发取得进展,并逐步实现在国内的上市,同时,我国创新药在海外的授权以及申报上市也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足以证明我国创新药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同时为企业的进一步研发工作带来充沛的现金流支持。2025年重点看好在大赛道且研发进度靠前的创新药企业。   医药出海   药品出海是成长为全球化大药企的基本门槛和必经之路,全球医药市场空间广阔,很多产品价格水平也高于国内。发达国家的法规医药市场规模占比大,卫生支出多,是医药消费的重要市场,同时,新兴国家市场增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人口基数大,未来也有更大的增长潜力。随着我国医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出海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企业发展打开长期成长空间。重点看好产品力强和渠道能力强的出海药企。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4年9月24日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市场有望迎来并购重组浪潮。目前我国医药市场正处于集中度提升的加速期,并购重组有望加速,建议重点关注。目前不同医药领域的集采已经持续加速推进,部分细分赛道的集采影响已经出清,未来有望迎来新成长,建议关注胰岛素、骨科等细分赛道以及部分仿制药企业。经过4年时间调整,部分医药赛道估值水平较低,且基本面有向上趋势,未来也有一定的事件催化,如基药目录、国企改革等等,建议重点关注。   关注并购、集采出清和低估值等细分领域个股   投资建议   2025年,随着健康商业保险的逐步发展,医药行业支付端有望逐步改善,看好医药创新产业链。此外,医药出海仍然是未来我国药企的必经之路,产品力强和渠道能力强的出海药企有望获得先机。此外,建议关注并购、集采出清和低估值等细分领域个股。   风险提示   医药行业政策风险,产品降价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2页
      2025-01-10
    • 合成树脂:COC/COP环烯烃聚合物前景广阔,国产替代提速

      合成树脂:COC/COP环烯烃聚合物前景广阔,国产替代提速

      化学制品
        投资要点   COC/COP环烯烃聚合物性能优异,主要用于光学、医疗、包装等:环烯烃聚合物(COC/COP)是由烯烃与环烯烃共聚或环烯烃单聚形成的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能的材料,其中COC由烯烃与环烯烃单体共聚而成,COP由环烯烃单体单聚而成。具有透明性高、双折射率小、生物相容性好、绝缘性强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光学、包装、医疗等领域。从消费结构来看,COC/COP主要应用于光学,占比53.2%;其次为包装和医疗领域,分别占比25.3%和15.1%;其他领域占比6.4%;预计到2025年,光学领域占比上升至55.4%。光学:环烯烃聚合物具有光学性能好,耐热性高,尺寸稳定性好、透明性高、双折射率低、介质损耗小等特性,极适用于各类光学元件材料制备,也是目前COC/COP树脂最高端和其消费量最大的下游。其应用形态可分为光学树脂和光学薄膜两种,其中光学树脂主要用于智能手机镜头、安防镜头、车载镜头、AR/VR光学镜片等,而光学薄膜主要用于背光源和图像光领域液晶显示器,还可用于显示屏薄膜、偏振片保护膜等。随着手机、安防摄像头数量扩张以及汽车自动驾驶技术、AR/VR对镜头需求的逐步增加,将进一步带动COC/COP在光学领域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医疗:COC/COP具有优异水蒸气阻隔性和生物相容性、耐热性、耐化学性和极低的蛋白吸附性,还有耐水蒸气和紫外线消毒,是目前医疗领域一种优质材料,适用于微量滴定板、血液储存器、血液透析器、陪替氏培养皿、预充注射器、吸液管和疫苗用西林瓶等医疗器械制造,还可用于生物芯片。随着注射医美发展和对疫苗瓶等密封医疗容器需求增加,COC/COP在医疗领域的消费量也将保持一定增速。包装:COC/COP可与LLDPE、HDPE等大宗聚烯烃产品共混后用于食品和医药包装,可减少包装厚度,改善气味和水汽阻隔性,同时提高包装力学性能和易撕性。例如与普通PE掺混生产PET包装上的热缩膜,利用其密度小的特性,在塑料包装回收分类过程中利于材料自动化分拣。另外,COC/COP和聚三氟氯乙烯复合膜因其优异的水蒸气阻隔性和真空成型性,可用于制作药品的泡罩包装,使其厚度变薄同时降低水汽透过。其他领域:环烯烃聚合物材料还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可应用于介电材料领域,例如COC在电子领域应用于薄膜电容器膜材料。此外,COC/COP还可用于过滤器膜、移动设备天线等电子电器领域。   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壁垒高:从全球表观消费量来看,2018年全球环烯烃聚合物表观消费量约为6.2万吨,2023年增至约8.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2021年中国COC/COP消费量约2.1万吨,2022年消费量约为2.3万吨,预计到2025年中国COC/COP消费量将增长至2.9万吨。从价格上来看,根据应用领域以及性能参数的不同,目前生产厂家提供的相关COC/COP产品,产品价格在5-30万元/吨之间,价格差距比较大。日本厂家COC产品价格基本在12万元以上,如日本瑞翁光学级K26R环烯烃聚合物市场价18~22万元/吨。另外,以阿科力COC主要对标品种(APL-5014CL)为例,日本厂家售价基本在12-16万元/吨之间,而阿科力预计市场销售价格在8万元/吨左右。相对较低的价格可大幅拓宽COC/COP产品下游应用领域,激发新需求,促进市场扩容。环状聚烯烃技术壁垒高,主要涉及环烯烃单体(降冰片烯NB)合成、茂金属催化剂、共聚产物纯化以及链结构与相对分子质量调控等一些核心技术,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可实现COC/COP规模量产。降冰片烯(NB)是一种桥环烃,主要用于合成COC和COP,还可以用作药物、杀虫剂、特种香料等有机物合成的骨架原料。NB主要通过乙烯与环戊二烯(CPD)经Diels-Alder反应得到,其中CPD主要来源于石油烃类裂解生产乙烯过程中副产的碳五或双环戊二烯(DCPD),DCPD高温裂解可得到CPD,进而与乙烯加成得到NB。全球规模化量产降冰片烯的企业有四家,分别是日本瑞翁化学、日本合成橡胶、宝理塑料和三井化学,这几家企业降冰片烯用于环烯烃聚合物生产,基本不对外销售。虽然Joshel等1941年就已开展了NB合成的相关研究,但由于NB在生产过程存在许多难点,我国在该领域长期处于空白,很多企业也开始纷纷布局NB合成。2024年1月,山东鲁晶化工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合作开发的500吨/年降冰片烯装置投产成功;2024年2月,辽宁鲁华泓锦也成功投产环烯烃聚合物装置,包括500吨环烯烃共聚物和1000吨降冰片烯;2023年下半年,金发科技投产了80吨/年COC中试装置,其中配套降冰片烯装置;另外,阿科力于2019年已完成5000吨/年光学级环烯烃单体(降冰片烯及其他单体)生产线。茂金属催化剂也是一大难点,传统催化剂只能开环聚合,而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能双键加成聚合。茂金属催化剂制备难度较大,成套茂金属催化剂包括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和载体,需根据反应进行完整体系的筛选。长期以来,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三菱化学、LG化学等跨国公司在茂金属技术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目前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逐步实现了茂金属催化剂国产化。   日本厂商垄断,国内企业发力:环烯烃聚合物(COC/COP)生产工艺复杂且环烯烃单体合成难度大,全球仅有日本瑞翁、宝理塑料、三井化学、日本合成橡胶等企业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全球COC/COP市场大部分也被这四家国外企业所包揽。全球现有COC/COP产品供给产能约9-10万吨,瑞翁公司产能47600吨,宝理塑料产能35000吨,三井化学产能6400吨,日本合成橡胶产能5000吨。中国COC/COP依赖进口,是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的高分子化工材料,已经被列入国家关键医用与防疫材料方向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与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将其列入高分子材料领域重点关注并加速产品及应用落地。我国企业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加大研发力度,部分企业已具备COC/COP产业化基础,已经有阿科力、拓烯科技、辽宁鲁华泓锦、金发科技、万华化学、益丰生化、盖丰新材料等多家公司,正在从单体、聚合小试、工业化建设大力推进COC/COP国产化,华为也发布了相关专利。其中,阿科力、拓稀科技、辽宁鲁华泓锦已实现工业化量产。另外,金发科技80吨/年COC中试装置已于2023年9月顺利投产。阿科力:阿科力自2014年起开始研发COC/COP,于2020年完成5000吨光学级环烯烃单体产线建设与生产工作,2021年完成了原料千吨级生产线以及COC实验室级别合成与验证。2024年1月,其控股子公司阿科力科技(潜江)3万吨/年光学材料(环烯烃单体及聚合物)项目开工;9月COC千吨级产线已跑通,进入试生产,工艺还在持续优化;11月,由阿科力供应原料的注射剂用COC瓶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成功。拓烯科技:拓烯科技一期项目3000吨特种环烯烃共聚物于2023年11月30日成功投产;二期年产4.8万吨高端光学新材料项目预计于2025年竣工投产。另外2024年6月20日,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智造新城分局受理了拓烯科技7000吨/年SOOC项目的环评报告。辽宁鲁华泓锦:2024年1月底,辽宁鲁华泓锦COC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并于9月初顺利通过环保验收,该项目年产环烯烃共聚物500吨、降冰片烯(折100%降冰片烯)1000吨,一期示范项目完成后,计划二期建设10000吨/年环烯烃聚合物生产装置。   投资建议:COC/COP综合性能优异,在光学、医疗、包装等领域前景广阔,受益下游需求扩容和工艺结构变化,技术壁垒高目前被日本厂商垄断,国产企业发力突破在即,建议关注阿科力、金发科技、万华化学等。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工艺结构路线不确定性;行业竞争超预期;项目进度和验证不确定性。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5-01-10
    • 医药与健康护理行业月报:湖北中成药联盟集采相关数据发布,范围扩展至口服及注射剂

      医药与健康护理行业月报:湖北中成药联盟集采相关数据发布,范围扩展至口服及注射剂

      生物制品
        12月上证综指上涨0.8%,SW医药生物指数下跌5.6%,涨跌幅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3名。个股涨幅前三为康为世纪(+34.3%)、科兴制药(+27.1%)、开开实业(+26.6%);个股跌幅前三为普利制药(-36.6%)、悦康药业(-32.0%)、四环生物(-31.8%)。(剔除上市1个月内个股、ST个股)。截至2024年12月底,医药板块PE(TTM)为26.73倍(剔除负值),相对于全部A股的溢价率74.07%。   湖北中成药联盟集采相关数据发布。2024年12月11日,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相关数据信息的公示》,内容包括:企业信息、产品信息、企业关联关系、企业排名及加分扣分项、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医疗机构认可度、同采购组AB竞争单元、报价代表品(第三批新品)相关数据、报价代表品(首批扩围接续)相关数据、非报价代表品相关数据。   集采共涉及19个产品组559个产品,范围从口服中成药扩展到口服及注射剂。本次全国集采包括血脂康、脂必泰、脂必妥;脉血康、脑血康、活血通脉;血栓通、三七通舒等在内的19组产品,共计559个产品,其中生脉、益气复脉产品组数量最多,为146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包括2个第三批新品,灯盏花素滴丸和血栓通胶囊;以及4个首批扩围接续,活血止痛软胶囊、银杏酮酯滴丸。本次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直接从口服中成药扩展到口服及注射剂。共计有197家企业通过审核。   海通医药12月组合跑赢指数3.0个百分点。2024年12月月度组合:迈瑞医疗、新产业、艾德生物、新华医疗、药明康德、恒瑞医药、贝达药业、泰格医药、鱼跃医疗、同仁堂(排名不分先后)。12月组合至今平均下跌-1.5%,同期全指医药下跌-4.6%,组合跑赢医药指数3.0%,其中月度组合涨跌幅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药明康德(9.8%)、新产业(8.4%)、鱼跃医疗(5.8%)。   海通医药2024年1月A股组合为:特宝生物、新产业、昆药集团、药明康德、恒瑞医药、贝达药业、泰格医药、鱼跃医疗、同仁堂、信立泰(排名不分先后)。港股建议关注:药明合联、中国生物制药、科伦博泰生物-B、康方生物、和黄医药、时代天使、京东健康、海吉亚、上海医药(排名不分先后)。   风险提示:医保控费加剧风险,政策推进不达预期风险、估值波动风险、市场波动风险。
      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
      12页
      2025-01-10
    •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我国进入流感高发期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我国进入流感高发期

      中药
        投资要点:   SW医药生物行业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2024年12月27日-2025年1月9日,SW医药生物行业下跌6.33%,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约1.12个百分点。SW医药生物行业三级细分板块中,全部细分板块均录得负收益,其中医院和疫苗板块跌幅居前,分别下跌10.30%和8.13%;中药和医疗耗材板块跌幅较少,分别下跌3.65%和4.31%。   行业新闻。据中国疾控中心消息,近日,我国发现一起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聚集性疫情,传染源为1位外籍人员,有刚果(金)旅居史。发现疫情后,国家及浙江、广东、北京、天津等省(市)迅速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开展流调溯源、风险排查、病例诊治等工作,在密切接触者中陆续发现4例关联病例,均为亲密接触后感染。相关病例以皮疹、疱疹等症状为主,症状较轻。   维持对行业的超配评级。近期,医药生物板块继续回调,全部细分板块均录得负收益。近期,各地流感进入高发期,相关用药需求显著增加,后续建议流感相关个股表现机会。关注板块包括医疗设备:迈瑞医疗(300760)、联影医疗(688271)、澳华内镜(688212)、海泰新光(688677)开立医疗(300633)、键凯科技(688356)、欧普康视(300595);医药商业:益丰药房(603939)、大参林(603233)、一心堂(002727)、老百姓(603883)等;医美:爱美客(300896)、华东医药(000963)等;科学服务:诺唯赞(688105)、百普赛斯(301080)、优宁维(301166);医院及诊断服务:爱尔眼科(300015)、通策医疗(600763)、金域医学(603882)等;中药:华润三九(000999)、同仁堂(600085)、以岭药业(002603);创新药:恒瑞医药(600276)、贝达药业(300558)华东医药(000963)等;生物制品:智飞生物(300122)、沃森生物(300142)、华兰疫苗(301207)等;CXO:药明康德(603259)、凯莱英(002821)、泰格医药(300347)、昭衍新药(603127)等。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产品降价,产品安全质量风险,政策风险,研发进度低于预期等。
      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8页
      2025-01-10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