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44)

    • 2020年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消费白皮书

      2020年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消费白皮书

      医疗行业
      中心思想 本报告基于艾瑞咨询研究院对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市场的调研数据,分析了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现状、趋势以及挑战。核心观点如下: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巨大潜力 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医疗资源不足的双重挑战,这为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老年人慢性病高发,中青年健康意识不足,儿童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都增加了对家庭医疗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 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模式需线上线下融合 目前,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社区网格化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和一体化管理服务。然而,现有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线上服务可以补充线下医疗资源的不足,提高服务效率和覆盖率。 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共同促进行业发展 政府政策对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发展持积极态度,但政策执行和市场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加大对全科医生培养和激励力度,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强监管,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市场主体则需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主要内容 本报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市场: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背景分析 人均医疗资源现状及人口老龄化问题 报告指出,中国目前人均医疗资源不足,尤其是在每千人医生数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老年人慢性病高发,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部分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在医疗资源方面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这体现了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健康现状 报告分别分析了中国老年人、中青年和少年儿童的健康现状。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知晓、治疗、控制”三率均较低;中青年人健康意识不足,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少年儿童健康问题主要源于家庭,肥胖率逐年上升。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现状及困境 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定义及必要性 报告定义了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并阐述了其必要性。由于现有医疗机构无法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可以有效补充现有医疗体系的不足,并节约社会成本,增加社会效益。 国外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经验 报告借鉴了英国、美国、德国和古巴等国家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的经验,指出家庭医生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效的签约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成功的关键。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政策导向 报告总结了中国政府在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方面的政策导向,指出虽然政策积极,但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政策仍处于初期阶段,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现状及困境 报告分析了中国现有家庭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不足,包括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不足、居民健康意识淡薄、网络管理体系尚不成熟等问题。同时,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之间也需要进一步有机结合。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管理需求及消费行为洞察 用户画像 报告描绘了接受家庭医疗健康服务的实际人群和潜在人群的画像:以31-40岁已婚女性为主,高学历、中高收入,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及性价比。 中国家庭健康状态及担忧 报告分析了中国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指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是家庭最担忧的对象。中青年人对父母的健康担忧主要体现在健康意识、生活习惯和医疗指导等方面。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消费情况 报告分析了中国家庭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消费情况,医院就医和购买药品仍是主要开支。部分家庭也开始关注营养品、保健品、体检和健康计划等方面的消费。 中国家庭医院就医频率及痛点 报告指出,时间长、挂号难是家庭就医的主要痛点,这促使家庭寻求其他医疗健康服务方式。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倾向 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在遇到家庭成员偶发身体不适时,倾向于先通过线上问诊等方式寻求帮助,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对家庭健康服务的依赖性较高。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使用情况 报告分析了中国家庭对各种家庭健康服务的应用情况,在线问诊、指标监测等服务使用率较高。 中国家庭对家庭健康产品服务认知及消费情况 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对家庭健康服务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家庭健康服务的花费已与医院就医费用相当。 中国家庭对家庭医生的需求与收费预期 报告指出,个性化健康服务是家庭对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需求,大部分受访者认为1000-5000元/年的收费较为合理。 家庭健康产品服务使用评价 报告总结了中国家庭对家庭健康产品服务的评价,总体评价尚可,但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检测维度充足性和性价比方面。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行业趋势 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制度趋势 报告预测,未来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制度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扩大全科医生人数,健全激励制度和调解制度,加强线上线下融合。 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趋势 报告指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线上服务将补充线下服务的不足。 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消费趋势 报告预测,未来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消费将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名医资源、线上就医购药一体化、全生命程健康管理和远程照护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总结 本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市场的现状、需求和趋势。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资源不足的挑战,为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然而,现有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完善制度,优化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将成为主流,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将受到更多青睐。 持续关注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中青年健康意识提升和儿童健康引导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艾瑞股份
      36页
      2020-08-19
    • 2019年中国大健康消费发展白皮书

      2019年中国大健康消费发展白皮书

      医疗行业
      好的,我将根据您提供的报告内容和要求,生成一份专业、分析性的Markdown文档。 中心思想 大健康消费线上发展加速 现代人对健康医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积极寻求治疗的同时也注重预防。线上消费的便捷性为大健康消费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需求多样化催生细分品类 涵盖职场家庭保健、日常保健养生、个人医美塑形等多样化的健康诉求涌现,线上大健康消费日渐丰富,反向驱动行业发展加速。 主要内容 报告说明 大健康消费品类范围:包括保健品、保健器械、滋补养生食材、消费医疗服务(仅纳入分析,不计入消费规模测算)。不包含药品、成人计生用品等。 线上数据范围:电商平台,包含京东、天猫平台。保健产品成交额规模数据以京东、天猫平台合计数据为准,细分品类诉求数据主要来自于京东平台。 指标说明:TGI指数用于衡量目标群体对某一特征的偏好程度。 开篇摘要 行业:现代人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线上电商市场保健类产品服务高速增长。 品类:大健康类保健产品蓬勃发展,消费需求持续细分,缓解疲劳类保健品、中医器械与传统滋补养生、家庭保健器械等品类增长迅速。 地域:保健养生无分南北,品类区域消费共性明显。滋补养生方面,南北地区TOP1选择均为进补燕窝。北方用户消费大气阔绰,南方用户对滋补食材选择则显得精明细腻。 人群: 男性群体关注运动营养与补肾强身保健品类。 年轻女性注重减肥塑身。 中年女性在保水去皱消费方面TGI指数较高。 各类群体均较关注骨骼健康与免疫增强。 90后热衷通过运动营养塑身保持健康,偏好在0-6点购买褪黑素。 大健康市场消费现状分析 现代人的健康医疗诉求正持续提高 2018年我国人均看病次数已突破6.0次,伴随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状况的重视,我国每年诊疗人次与人均诊疗次数均在稳步提升。 预防胜于治疗,保健产品消费稳定增长 2019年主流电商平台保健类产品成交额突破450亿,随着网购习惯的成熟与消费者对健康消费的越发重视,主流电商平台的保健类产品消费增长稳定。 核心人群大健康需求分析 “职场续命”类:社会中流砥柱,直面职场压力自我救赎。80.5%的用户年龄段集中在26-45岁,66.1%的用户处于已婚状态,90.3%的用户购买力归属为中等或高收入人群。教师、服务业人员在缓解疲劳类保健品TGI指数较高。男性群体缓解疲劳保健诉求突出,维生素B族,牛磺酸,西洋参等为热门成分。天津用户重视缓解疲劳,北上广销售贡献突出。 家庭保健类:用户&厂家对家庭保健诉求越发重视,血压计品类京东年度搜索量级超过200w次,2019年京东电商平台铺货SKU数同比增加21.4%。老龄化背景下血糖仪、制氧机、血压计等为家庭保健核心品类。90/95后成长为家庭保健器械的管理者,90/95后群体品类消费用户数占比、成交额占比正持续增加。家庭保健器械持续智能进化,动态传感,数显高清成为产品核心功能。 日常管理类:检查-预防-治疗已形成日常化健康管理链条。体检套餐在北上广深最受白领的欢迎,并辐射中老年人群。年轻女性预防意识较超前,宫颈癌疫苗跨境被热议,接种常态化。洗补矫种,口腔齿科完善的治疗链条已成型。 国潮养生类:低龄化用户,引领国潮保健消费增长,16-25岁的用户成交额占比从5.3%升至6.0%,16-25岁的用户成交额同比增长36.9%。燕窝、阿胶、养生茶为滋补食材类产品增长提供强势驱动力。中医保健器械中艾灸产品占据主导。国货大健康品牌占据市场头部地位。 尽善至美类:医美服务市场接受程度快速提高,2019年京东平台玻尿酸产品消费用户数同比增长1100%,2019年京东平台抽脂塑形类产品/服务成交额同比增长1600%。水润形美诉求支撑医美类服务发展,玻尿酸,植发/纹眉,瘦脸类塑形服务合计占据8成市场份额。90/95后消费者偏好瘦脸塑形,70/80后消费者关注植发补水。 大健康市场消费现状 健康面前男女平等,免疫和骨骼两手抓 增强免疫与骨骼健康是群体消费共性,“补肾强身”,“养肝护肝”则是男性特有的消费品类,“美容养颜”与“减肥塑身”两类产品在女性保健品类中消费占据前五。 年龄左右选择,健康养生各有出路 80后热衷美容养颜,90/95后注重运动塑身,各年龄段消费者在保健品方面,普遍均注重对免疫增强与强化骨骼健康的消费。 朋克养生, 90/95后与生俱来矛盾体 肥宅与健身同在,深夜网购拯救夜半修仙,90/95后坚信迈开腿,放肆嘴,坚持健身塑身的同时不放弃肥宅快乐,热衷消费饼干蛋糕与休闲零食;另一方面,在熬夜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却不放弃治疗,0-6点购买褪黑素的TGI指数均高于100,深夜购买褪黑素的行为比整体人群更为突出。 南北滋补爱燕窝,丰俭由人各不同 燕窝消费北京大气阔绰,上海精致理性,广东低调内敛,北京地区燕窝消费以价格较高燕盏燕丝为主,合计占比超过93%;上海人民精致理性,有5.5%的燕窝消费选择在有较高性价比的燕条;广东人民最为低调,高单价的燕盏燕丝消费为三地最低,同时有超过7%的燕窝消费选择在燕角燕碎等较为实惠的燕窝形态。 总结 行业品类发展带动区域消费群生态全方位进化 大健康消费线上发展加速,需求多样化催化出更细分的品类,更广泛的区域消费崛起,多元消费群体涌现。 大健康消费线上发展加速 现代人对健康医疗的重视水平提高,积极寻求治疗同时防患未然,线上消费的便捷性强势助力大健康消费增长。 区域与消费群生态受带动出现多样性进化 涵盖职场家庭保健、日常保健养生、个人医美塑形等多样化健康诉求涌现,线上大健康消费日渐丰富,反向驱动行业发展加速。
      艾瑞股份
      35页
      2020-01-17
    • 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乱中寻序

      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乱中寻序

      医疗行业
      中国医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 2019年 报告摘要 中心思想 2018年下半年起,中国医美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市场增速放缓,供需不匹配问题凸显。 医美机构需调整经营模式以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短期内获客营销成本维持,中期价值分布向医疗服务倾斜。 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高度分散,合规化、监管体系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主要内容 1. 行业概览与市场潜力 市场规模与增速: 2019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预计为1739亿元,增速降至20.1%,主要受供需不匹配影响。 发展历程: 行业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成熟阶段,2015年受颜值经济影响进入爆发期,2018年进入洗牌期。 行业定义与特性: 以美丽为目的,以医学为主要手段,包含手术和非手术两大类项目。 全球对比: 全球非手术项目占比高,中国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市场结构: 手术与非手术收入占比约为6.5:3.5,微整形增速高于手术类。 2. 需求端分析 消费动机: 消费者对医美态度更轻松,51%的人是为了取悦自己。 消费人群: 18-40岁女性是主力,90后占比增加。 不同年龄层需求: 30+女性关注面部和身体塑形,消费金额最高。 地域分布: 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受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影响。 3. 供给端分析 医生资源: 医生缺口大,培养周期长,无证人员问题突出。 机构数量: 机构高速增长,合规机构比例低,评级推进缓慢。 地域分布: 主要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新增机构集中于一二线城市。 4. 价值链分析 产业链: 上游院校、药械厂商,中游服务机构,下游渠道。 价值分布: 获客营销占比最高,医疗服务次之。 营销获客: 传统广告、互联网平台、机构导流,过度营销问题严重。 药械采购: 采购成本相对固定,受人群定位和规模影响。 咨询与服务: 供需不匹配,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机构管理: 信息化水平低,会员/营销信息化管理是趋势。 第三方监管: 引导行业合规合理化发展。 5. 行业趋势分析 价值链变革: 短期内获客复杂化,线上营销投入增加;中期经营模式多维化,咨询师角色淡化;长期监管体系化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获客方式变革: 传统与创新并行,线上营销精准化。 营销方式变革: 线上营销投入稳步上涨,机构试水多种形式。 经营模式变革: 多维化,中小型诊所增多,快速迭代试错。 成本结构变化: 营销团队向运营转型。 人员职能变化: 咨询师角色淡化,由护士或线上承担。 监管与人才: 提升监管强度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关键。 总结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医美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潜力、价值链、竞争格局和未来趋势。 报告指出,行业正经历转型期,市场增速放缓,但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医美机构需要调整经营模式,加强合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并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艾瑞股份
      45页
      2019-11-04
    • 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

      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

      医疗行业
      好的,我已阅读您的要求,以下是中国医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的总结,请您查阅: 中心思想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医美行业在经历快速增长后的洗牌阶段,探讨行业现状、价值链、经营模式及未来趋势,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参考。 行业洗牌与转型 行业洗牌期: 2018年后,医美行业进入洗牌阶段,机构面临盈利难题,投资者对行业产生疑问。 转型需求: 医美机构需调整经营模式,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重塑行业价值链。 价值重构与趋势 价值再分配: 医美价值主要由渠道和搜索平台获取,机构需将价值重心向医疗服务转移。 未来趋势: 短期内获客成本难降,中期会员管理和混合经营模式将改变成本结构,长期医疗服务价值将提升。 主要内容 1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概述 行业定义与特性: 医疗美容以审美为目的,以医学为手段,包含手术和非手术项目,与生活美容以是否破损真皮层为区分标准。 项目分类: 手术类项目包括面部、胸部、身体整形等,非手术类包括注射和非注射项目,如光疗、玻尿酸注射等。 2 中国医疗美容市场潜力 全球医美市场: 全球医美非手术项目占比高,风险较低,更受大众欢迎。 市场规模与增速: 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1739亿元,增速放缓至20.1%,市场进入调整阶段。 需求端潜力: 消费观念转变: 大众对医美接受度提高,消费动机趋向轻松化,悦己需求增加。 用户渗透率: 中国女性医美渗透率低于韩国,90后成主力消费群体。 年龄层需求差异: 30岁左右女性需求与消费力较高,不同年龄层关注部位和项目略有不同。 地域分布: 医美消费者集中在经济发达、颜值文化盛行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供给端潜力: 医生缺口: 医美医生培养周期长,缺口大,难以快速填补,导致无证人员非法上岗。 机构增长与合规: 医美机构高速增长,但合规机构比例低,机构评级推进缓慢。 地域分布: 医美机构主要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但仍有大量消费者需求未被满足。 3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价值链分析 产业链构成: 医美产业链由上游院校、药械厂商,中游服务机构和下游渠道构成。 价值分布: 获客营销占比最高,其次为医疗服务和药品器械采购,行政管理占比最低。 营销获客: 营销方式: 医美机构营销方式包括传统广告、互联网平台和机构导流,但多呈现过度营销。 过度营销问题: 导致行业失信、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影响行业长期发展。 药械采购: 医美机构采购品类源于市场定位,与上游议价能力有限,小微机构易出现安全问题。 咨询与服务: 供需成长不匹配,消费者走在了咨询与医生前,人才匮乏阻碍行业发展。 机构管理: 信息化普及度低,多在基本运营管理层面,会员管理系统被广泛看好。 第三方监管: 通过引导行业合规合理化发展,对整体市场起到调控作用。 4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趋势分析 价值链变革: 短期: 获客方式趋于复杂和精细化,线上营销投入稳步上涨。 中期: 经营模式多维化,中小型诊所增多,营销团队向运营转型,咨询师角色淡化。 长期: 行业监管体系化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获客方式变革: 传统与创新并行,拥抱变化,注重平台流量规模、质量和客户匹配度。 营销方式变革: 线上营销投入稳步上涨,机构试水多种形式,如信息流、电商平台、转诊平台等。 经营模式变革: 经营模式多维化,中小型诊所快速迭代试错,如大中型品牌连锁、大中小型混合、小型连锁、连锁医生集团等。 成本结构变革: 机构成本优化方式略有区别,营销团队向运营转型,共享医生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人员职能变革: 咨询师角色淡化,由护士或线上进行高效化运营,医生销售属性增强。 监管体系化: 合规化需要渗透到全产业链,多方机构协作,保障消费者利益。 人才培训: 综合性人才可带领医美机构走出困境,药械企业和服务机构将主动构建医生培训体系。 总结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医美行业在转型期的现状与挑战,指出行业需通过调整经营模式、重塑价值链、加强监管和人才培养,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报告强调了获客方式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医疗服务价值的提升,为医美机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方向。
      艾瑞股份
      45页
      2019-10-22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