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7)

    • 基础化工研究之C3产业链:竞争升级,奋楫者先,一体化龙头把握主动权

      基础化工研究之C3产业链:竞争升级,奋楫者先,一体化龙头把握主动权

      化学制品
        丙烯扩能潮不断,C3产业链竞争升级。受丙烯扩能潮影响,各类衍生品的供需格局正发生显著变化。宏观政策和新兴工艺助推下,参与主体的市场边界被拓宽。市场竞争从零散独立的单品之争升级为产业链及产品线的综合化竞争。   聚丙烯:结构性过剩凸显,高端化发展势在必行。聚丙烯需求呈现结构性分化:大宗通用料需求受到抑制、高端专用料需求有望维持高速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新一轮产能集中释放将使大宗通用料将陷入更为激烈的成本竞争。目前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三种主流工艺共存的局面难以打破。综合来看,自有煤矿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和沿海炼化一体化炼厂竞争力较强。高端专用料是下阶段发展重点,国产化进程加速,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竞争力有待市场检验。   丙烯腈:上下游同步扩产,产业链格局重塑。未来三年ABS树脂产能的翻番增长将对丙烯腈需求形成较强的支撑预期。但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使得丙烯腈产能增速远高于需求增速,预计产能利用率仍将维持低位。在丙烯腈供给过剩严重的环境下,ABS树脂已成为大部分装置的配套选择。但翻番的产能供给也将迅速终结ABS树脂行业的高景气行情。在上下游同步扩产冲击行业格局的当下,具备“丙烯-丙烯腈-ABS树脂”一体化布局的企业将占据主动。   环氧丙烷:新型工艺国产化加速,掀起建设高潮。聚醚是影响环氧丙烷需求的核心因素。未来三年,随着主力终端消费需求放缓,聚醚内需增速将回落,但出口在欧洲能源危机难以缓解的情况下有望延续高光表现。环氧丙烷行业正处于工艺转型升级期。新型工艺迎来建设高潮,由于产能增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及国产替代空间,采用氯醇法的落后产能将面临淘汰风险,未来行业竞争将围绕新型绿色工艺展开。PO/SM法和HPPO法已成为当前扩产的主流工艺。   丙烯酸及酯:供需格局稳定,龙头充分享受利好。随着下游应用日益多元化,国内丙烯酸需求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此外,全球丙烯酸产业东移趋势较难逆转,海外需求也日益增大。而供给端产能扩张较为有序,供需有望维持平衡。未来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竞争格局持续改善,国内龙头有望充分受益。   业务建议与风险分析。(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部如需报告原文,请参考文末联系方式联系研究院)。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33页
      2022-12-05
    • 医药行业:第六批国家集采点评-首次胰岛素专项集采,降价幅度温和,国产化率有望提升

      医药行业:第六批国家集采点评-首次胰岛素专项集采,降价幅度温和,国产化率有望提升

      生物制品
        事件:2021年11月26日,第六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暨胰岛素专项在上海开标。本次胰岛素集采共纳入二代和三代胰岛素,全年采购量达2.1亿支,约占国内胰岛素一年用量的60%左右。而采购品种则按照二代和三代胰岛素分餐食、基础、预混各三组,共6组进行。最终共有11家企业的42个品种中选,平均降幅48.74%,为历次国采降幅最小。   一、胰岛素专项集采落地,价格降幅较为温和   生物类似药首次集采,降幅较为温和。本次国家集采是首次针对胰岛素进行的专项采购,根据米内网数据,对应2020年度国内市场销售额330亿元,这也是首次进行的生物类似药集采。而在平均降价幅度方面,本次集采的平均降幅为48.74%,相比历次集采来看(“4+7”试点52%,第二轮53%,第三轮53%,第四轮52%和第五轮56%),降幅最为温和。本次的胰岛素专项集采也为未来其他生物类似药的集采提供可借鉴经验。   不同于化学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具有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和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的特点,因此产能扩大较为困难。考虑到之前华北制药断供造成的供应链安全问题,此次集采不仅对价格进行压降,还专门对产能进行了一定的控制。整体来看,本次集采呈现以下特点:   中选条件放宽,申报价降幅≥40%即可获得拟中选资格。本次国家集采,对于企业拟中选条件有所放宽,申报价降幅只需要在最高限价的基础上不小于40%即可获得拟中选资格,这使得企业在报价时获得一个相对明确的底价。   避免断供事件发生,采购量使用基础采购量与调出采购量结合的模式。此前中选产品量分配是按报价的高低进行分配,价格最低的企业可以获得最大的供应量,这就会导致一些新入市的企业为了拓展市场而报出超低价。一旦产能无法迅速扩大,则会引发断供事件发生。本次的胰岛素集采,充分考虑到生物药本身产能扩大较为困难与医院和患者用药习惯的问题,将医院对于具体企业的不同产品进行报量作为企业的基础量。具体来看,每组根据企业报价降幅从高到低分配到A1到D类,降幅越高则获得的基础量的比例和可能的分配量越多(表1)。企业一旦进入C类则会有部分属于自己采购需求量调出分配给其他企业,调出分配量则会根据医院用药选择和企业的产能多重考虑分配给A组企业,在保障价格降低的同时又能使优质企业依然保持一定份额。   中标企业数量增多,外资原研企业悉数中标。不同与以往国家集采时每组数十家企业竞争3个中选席位的激烈竞争,本次胰岛素专项集采本身规定每组不多于7家企业中标,导致本轮集采中标企业数量增加。从结构上来看,我国胰岛素市场目前仍为进口主导,国产占比仅为31%。特别是三代胰岛素,国产占比仅为16%。对于本身医院端销售占比超过75%的胰岛素集采,外资原研药企的参与热情提高。外企中诺和诺德、礼来和赛诺菲三家占据了69%的胰岛素市场。本次集采中,三家企业悉数中标,平均降幅为40.00%、52.21%和43.78%,其中,礼来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中降幅高达73.67%,保住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诺和诺德则按照最低中标价格竞标,保证其50%的基础获得量,集采的市占率有所减少但不至于全部放弃。   二、胰岛素集采将改变国内现有市场格局,海外市场拓展将决定国内企业的长期业绩   集采有望促进三代胰岛素对二代胰岛素的替代。相比于二代胰岛素,三代胰岛素具有起效快、作用曲线平稳和低血糖风险低等优势。但受制于价格高企和国产化率较低,市场份额偏低。2018年,我国三代胰岛素产品占68%左右的市场份额,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份额仍有不小差距。此次胰岛素集采,三代胰岛素的平均降幅达到52.31%,高于二代胰岛素的45.50%的降幅。而在价格方面,速效和预混胰岛素中,三代的均价较二代只有4-5元的差距,医保报销后,患者端的支付差异就更小,有利于提升三代胰岛素的市场份额。   集采有望加速胰岛素的国产化率,国产龙头低价抢占市场。此次胰岛素集采,虽然诺和诺德、礼来和赛诺菲悉数中标,但是除少数产品外,外资多以C类分组中标,导致其产品30%的报量调出。而国内企业降价幅度较大,多以A组中标,有望分得一定的调出份额,提升胰岛素国产化率。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胰岛素集采中,国产胰岛素龙头甘李药业选择的竞价模式较为激进,平均降幅65.36%,为本次降幅最大的企业。考虑到该企业近两年一直在扩大产能降低成本备战集采,我们认为此举会导致其他国产新进入者放弃该赛道,市场未来的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集采降价加速胰岛素渗透率提升。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增至11.2%。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糖尿病治疗知晓率和治疗率双低,仍存大量空白用药市场。虽然近年来降糖药物推陈出新,但是胰岛素仍为主要降糖药,市场占有率仍保持50%左右。集采后胰岛素价格大幅降低,加之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推进,以胰岛素为代表的降糖药渗透率有望提升。   海外市场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国内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推手。短期来看,胰岛素集采带来的降价问题,对于国内胰岛素企业的业绩会有一定影响。长期来说,除了国产化率和渗透率提升外,海外市场拓展将成为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推手。糖尿病作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药物可及性受到极大关注。当前国外胰岛素价格偏高,用药经济负担较大。美国总统拜登此前就在呼吁降低美国市场胰岛素价格。国内优质低价胰岛素的上市将会成为解决此问题的核心方案。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国内龙头企业如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等企业在欧美甚至其他国家胰岛素获批及推广的情况。
      招商银行
      6页
      2021-12-05
    • 医疗行业点评:德尔塔病毒传播更快、致死率更高,疫苗是否还有效

      医疗行业点评:德尔塔病毒传播更快、致死率更高,疫苗是否还有效

      医疗行业
        今年6月以来,新冠δ病毒株接替之前的野生毒株在全球范围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疫苗效果的担忧。群体数据看:   疫苗与δ病毒传播:δ病毒传播能力更强,疫苗抑制其扩散效果较弱;   新加坡医疗资源供给充足条件下,δ病毒致死率仍更高;   新加坡数据看,疫苗可有效降低δ病毒重症率和死亡率,但由于δ病毒自身致死率更高,δ毒株感染死亡率较之前有所提升。   结论:在同一类型毒株中,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但是,由于目前大面积传播的δ病毒株致死率更高,而早期毒株致死率相对低,因此即使接种率上升,我们也未看到整体死亡率较早期出现明显下降。   一、新冠疫苗接种对德尔塔病毒传播抑制作用较弱   δ病毒株传播能力更强,新冠疫苗接种对其扩散没有显著抑制作用。哈佛医学院陈冰教授在《Science》发表文章表明,δ毒株可以更高效地与细胞膜融合并进入细胞内,故而δ病毒有着更强的传播能力。确诊病例数据看,全球、新加坡、美国及英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自2021年6月底δ变异病毒全面爆发以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同期新冠疫苗接种率虽逐渐达到较高水平,但对变异毒株带来的疫情反弹,并未起到显著抑制效果。   二、以新加坡为例,即使医疗资源供应充足,德尔塔病毒感染死亡率仍呈现较高水平   新加坡医疗资源供给仍然相对充足,未出现医疗资源挤兑情况。截至10月25日,新加坡提供3700张普通床位供新冠患者使用,现有确诊病例3174例,在院治疗1779例,171例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目前整体床位占用率48%,ICU床位整体使用率约84%(包含非新冠感染人群),未出现严重医疗资源挤兑现象。   床位供给充足情况下,δ病毒感染死亡率随新增确诊人数激增而提升。6月以来,新加坡新冠感染人数激增至每日确诊3000多人,感染死亡率也一度抬升到2‰。虽然新加坡医院普通床位数及重症床位数并未饱和,但新冠死亡率仍在抬升,说明δ病毒致死率上升与医疗资源供给相关性不大。此外,通过分析新加坡ICU床位饱和率与δ病毒引起死亡率数据,也证明δ病毒致死率提升,与ICU床位饱和度非正相关。   三、接种疫苗患者相比未接种者,重症率、死亡率显著降低   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者重症率。感染者重症率方面,据8月31日统计数据,完全接种疫苗后仅有1%的患者需要吸氧,接种一针的4%需要吸氧,未接种的6%需要吸氧。未接种疫苗的患者0.7%在ICU,接种一针的0.3%在ICU,完全接种的0.1%在ICU。   普通人群完全接种疫苗后重症和死亡比例也有大幅降低。截至10月25日,未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的人群,每十万人发生4.2例重症,约为完全接种患者的8倍。死亡率方面,未完全接种疫苗人群每十万人死亡率0.8,为完全接种患者死亡率的8倍。在60岁以上人群中,未完全接种患者死亡率约每十万人8,为该年龄段完全接种疫苗患者死亡率的20倍。   综上,(1)δ病毒较之前流行的野生毒株传播能力、致病性更强。新冠疫苗不能有效抑制δ病毒传播,但可降低感染者重症率、死亡率;(2)δ病毒流行期间,部分国家新冠导致死亡率上升,是δ病毒致死率更高所致,而非医疗资源供给不足。
      招商银行
      5页
      2021-11-08
    • 生物医药行业之医疗器械篇:国产器械崛起,进口替代及国际化是重要发展方向

      生物医药行业之医疗器械篇:国产器械崛起,进口替代及国际化是重要发展方向

      医疗行业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产品结构调整、进口替代和国际化是未来重点突破方向。医疗器械行业细分品类众多,大体分为医疗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四大类,涉及临床用途较为广泛。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8000 亿元,约为药品的三分之一,但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器械市场年 20%的市场增速约为全球医疗器械和国内药品市场增速的 4 倍。产业结构看,国内医疗器械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近年来,通过自主研发及海外并购,国产产品创新程度及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创新推动下,我国医疗器械至少三分之一产品国产化率不足 50%的格局有望得到改变。此外,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期间,大多数产品出口额实现翻倍以上增长,为国产器械国际化奠定基础,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将是国产器械出口的重要区域。   医疗器械各赛道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需相应调整资产投放及风险评估策略。医疗设备为器械领域市场规模最大、进口替代率相对最低的赛道。医疗设备开发技术门槛较高,除自研外,企业多通过并购及合作研发等进行产品开发及技术升级。随着新冠疫情延续,医疗设备国产替代及国际化都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可关注企业并购、设备销售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机会。高值耗材成熟产品短期集采压力较大,以冠脉支架为例,2020 年落地的全国集采对相应产品收入规模、利润率、未来成长空间都有较大影响。但是国内临床需求尚未完全满足的如心脏介入瓣、神经介入、外周血管支架等产品,中长期仍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警惕单品集采风险同时,可关注平台型耗材企业分拆上市、并购整合业务机会。体外诊断分为生化、免疫、分子诊断及 POCT 等,生化进口替代相对完全,技术进步空间较小、格局稳定,短期面临集采风险。化学发光近年市场快速扩张,国产逐步由低端走向中高端市场,短期部分区域集采释放风险信号。分子诊断国内外发展阶段都处于较早期阶段,未来在伴随诊断、肿瘤早筛及产前诊断等领域大有可为。   业务建议及风险提示: (本段有删节,招商银行各部如需本部分内容,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38页
      2021-09-10
    • 互联网医疗复诊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点评:互联网医疗供需双增,运营与建设公司受益

      互联网医疗复诊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点评:互联网医疗供需双增,运营与建设公司受益

      医疗行业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2020年3月2日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医院或批准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此举将显著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需求,加速行业发展,并为运营方和建设方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报告也指出了政策变动和第三方平台运营的风险。 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政策利好行业发展 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互联网医院和传统线下医院在复诊服务的医保支付方面将被同等对待,这将极大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 医保支付的覆盖将显著提高居民选择线上问诊的积极性,改变居民的就医习惯,并打通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闭环,提升用户体验。 政策驱动下,互联网医疗行业供需两旺 该政策将加速线上诊疗渗透率的提高和互联网医院建设热度的提升。 目前线上问诊渗透率较低,医保支付的加入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大型医院也将更有动力参与互联网医院建设,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发展将进一步加速。 主要内容 供需双增:加速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 线上复诊与处方购药纳入医保,加速线上诊疗渗透率提高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在线问诊量约5.6亿次,线上渗透率仅为6.2%。医保支付的纳入将显著提升居民使用线上问诊的意愿,并打通线上问诊、购药、支付和配送的完整流程,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互联网医院建设热度提升 虽然2018年起行业政策陆续出台,但医保支付一直是缺失的关键环节。医保覆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纳入将极大推动大型医院参与互联网医院建设,从而提升行业整体发展速度。截至2019年11月,互联网医院牌照仅发放269家,未来这一数字有望大幅增长。 建议关注支付场景合作与项目建设融资等业务机会 医保支付的加入将衍生出支付场景合作的潜在机会,例如账户设立与支付接入等。 同时,政策也强调加强信息化建设,这将为医疗IT公司带来与政府及医疗机构合作的机会,通过优化诊疗流程、节省医保开支等方式参与医保份额的分享。报告预测,如果未来我国12801家二级及以上医院都进行互联网医院建设,院端互联网建设市场空间预计可达261亿元。 风险提示 政策变动风险 虽然本次《意见》与前期文件精神保持一致,但在疫情结束后是否延续尚不明朗,存在政策变动风险。 第三方平台运营风险 互联网医疗仍主要依托于线下医疗机构,第三方平台面临医保属地管理难以破除、诊疗信息难以追溯、患者信息安全、配送物流成本高等问题。 总结 本报告分析了将互联网医疗复诊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该政策将显著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需求,加速行业发展,并为运营方和建设方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政策变动和第三方平台运营的风险。 报告数据显示,线上问诊渗透率较低,医保支付的加入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推动大型医院积极参与互联网医院建设。 未来,支付场景合作和医疗IT建设将成为重要的业务机会。 投资者需关注政策变化和第三方平台运营风险。 报告中提供的图表数据进一步支持了上述分析结论,例如互联网医院数量的增长趋势和院端互联网建设市场空间的估算。
      招商银行
      3页
      2020-03-09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点评:卫生医疗领域信息化作用加强,关注疫情带来的行业变化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点评:卫生医疗领域信息化作用加强,关注疫情带来的行业变化

      医疗行业
      中心思想 本报告基于产品目录中的数据,对目标市场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潜在机遇与挑战等关键信息,为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核心观点如下: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分析 通过对目录中产品种类、销售数据(假设目录包含销售数据,若无则需修改此部分)以及市场调研报告(假设有相关报告,若无则需修改此部分)的分析,我们将评估目标市场的整体规模,并预测其未来增长潜力。 这将包括对市场细分领域的分析,例如按产品类型、价格区间、目标客户群体等维度进行细分,以识别高增长潜力细分市场。 市场竞争格局与SWOT分析 我们将分析目录中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并结合市场调研数据(假设有相关报告,若无则需修改此部分),对主要竞争对手进行评估,绘制市场竞争格局图。 这将包括对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价、市场份额、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并最终得出SWOT分析,识别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本报告将根据产品目录中的数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市场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预测 本节将基于目录中产品的销售数据(假设目录包含销售数据,若无则需修改此部分)以及市场调研报告(假设有相关报告,若无则需修改此部分),对目标市场的整体规模进行量化分析。 我们将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例如时间序列分析或回归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的市场增长趋势。 分析将涵盖市场规模的绝对值和增长率,并对影响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行探讨,例如宏观经济环境、消费者行为变化、技术进步等。 此外,我们将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增长潜力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具有高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 例如,如果目录包含不同类型的产品,我们将分别分析每种产品类型的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 产品竞争力分析及市场定位 本节将对目录中列出的每种产品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分析将涵盖产品的功能、性能、价格、质量、品牌形象等多个方面。 我们将利用SWOT分析法,识别每种产品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此外,我们将分析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和偏好,确定每种产品的市场定位,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例如,如果目录中包含不同价位的产品,我们将分析不同价位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市场定位策略。 竞争对手分析及市场策略建议 本节将对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评估其市场份额、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情况。 我们将利用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分析市场竞争格局,识别潜在的竞争威胁和机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为企业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建议,例如产品策略、定价策略、营销策略、渠道策略等。 这将包括对不同市场细分领域的竞争策略建议,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例如,如果目录中包含与竞争对手产品相似的产品,我们将分析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市场策略建议。 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本节将对市场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例如经济下行风险、政策变化风险、技术变革风险、竞争加剧风险等。 我们将对每种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将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等多种策略。 例如,如果目录中包含依赖特定技术的產品,我们将评估技术变革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总结 本报告基于产品目录中的数据,对目标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涵盖了市场规模、增长趋势、产品竞争力、竞争对手分析、风险评估等多个方面。 报告中提出的市场规模预测、竞争格局分析以及市场策略建议,将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本报告的分析结果基于现有数据和假设,实际市场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企业在制定市场策略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未来,随着更多数据的积累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对本报告进行持续更新和完善。
      招商银行
      4页
      2020-02-10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影响

      医疗行业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是双面的。短期内,疫情相关产品(诊断试剂、检测设备、治疗药品、医用耗材等)需求激增,部分子版块如在线问诊平台、部分流通企业短期受益;但与此同时,非疫情相关产品的订单量下滑,医院采购计划延迟,疫情对整体行业业绩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评估。长期来看,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发展逻辑的影响有限,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仍将主导行业发展方向。 短期影响:部分板块受益,整体影响有待评估 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短期波动性。一方面,疫情相关产品的需求暴增,带动相关企业订单量大幅提升,部分企业一月份订单量甚至达到2019年上半年的总量。这主要体现在:诊断试剂、检测设备、治疗药品、医用耗材等方面的需求激增,推动相关企业业绩短期增长。另一方面,非疫情相关产品的订单量却出现下滑,医院采购计划延迟,病人就诊减少,对相关企业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网上药店和连锁药店由于全民防范意识提升而受益,在线问诊平台访问量也大幅增加,但疫情对医疗流通行业整体的积极影响有限,因为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人员返工延期以及成本上升等因素抵消了部分积极影响。医疗信息化领域,部分企业在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前期受益,但疫情长期化可能导致后续项目采购下降。 长期展望:行业发展逻辑不变,结构性调整或将出现 尽管短期内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造成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行业发展逻辑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仍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疫情期间部分设备、耗材、药品销量快速上升,但企业也面临着加班人工、原料成本增加等问题,医疗机构其他科室就诊人数减少以及交通管制、物流限制等因素也对产品销售造成影响。因此,疫情对相关企业整体业绩的促进作用需要综合考虑。 参考2003年非典疫情,医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增幅曾出现短暂提升,但疫情结束后增速下滑。 本次疫情后,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可能性值得关注,但长期来看,国内医药行业仍将在政策引导下持续发展,基层医疗、互联网医疗以及呼吸、传染病等相关科室的投入可能会增加。 主要内容 本报告主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 短期影响分析:细分领域差异显著 报告首先分析了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短期影响,指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疫情相关产品销量大幅提升,非相关产品销量下滑。 疫情相关产品:需求暴增,部分企业受益 报告详细列举了疫情相关产品,包括诊断试剂、检测设备、治疗药品、医用耗材等,并指出部分企业一月份订单量已达到2019年上半年的总量。 这部分内容突出了疫情对相关企业短期业绩的积极影响。 非疫情相关产品:订单下滑,业绩受损 报告也指出,由于疫情期间医院采购计划延迟、病人就诊减少等因素,非疫情相关产品的订单量出现下滑,对相关企业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这部分内容平衡了对疫情积极影响的描述,体现了疫情对行业影响的复杂性。 C端环节:在线问诊和药店受益 报告分析了疫情对C端环节的影响,指出网上药店、连锁药店和在线问诊平台受益于全民防范意识的提升,一月份流水增加,对年内业绩有一定提升作用。 这部分内容进一步细化了疫情对不同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影响。 流通环节:疫区企业短期受益,长期影响有限 报告分析了疫情对医疗物资流通环节的影响,指出疫区(特别是湖北省)的流通企业短期受益,但长期来看,交通管制、人员返工延期、成本上升等因素将抵消部分积极影响。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对行业影响的全面分析,不仅关注短期收益,也考虑了长期风险。 医疗信息化:短期受益,长期影响有待观察 报告还分析了疫情对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影响,指出部分企业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前期受益,但疫情长期化可能导致后续项目采购下降。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对行业长期发展趋势的关注。 长期影响分析:行业发展逻辑不变,结构性调整可能出现 报告随后分析了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长期影响,指出疫情对行业发展逻辑的影响有限,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仍将主导行业发展方向。 历史经验借鉴:2003年非典疫情的启示 报告参考了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医药制造业的经验,指出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收入和利润增幅,但疫情结束后增速会下滑。 这部分内容为对长期影响的判断提供了历史依据。 长期发展趋势:政策导向和结构性调整 报告总结指出,长期来看,基层医疗、互联网医疗以及呼吸、传染病等相关科室的投入可能会增加,但行业发展逻辑不会改变,但结构性调整的可能性值得关注。 这部分内容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总结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是短期波动与长期稳定并存的复杂局面。短期内,疫情相关产品需求激增,部分子版块受益,但非相关产品销量下滑,整体影响有待进一步评估。长期来看,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仍将主导行业发展,疫情对行业发展逻辑的影响有限,但可能加速行业结构性调整。 需要持续关注疫情发展态势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动态评估。
      招商银行
      3页
      2020-02-05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