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737)

    • 2021年中国MRI设备行业研究报告

      2021年中国MRI设备行业研究报告

      医疗器械
        01中国MRI设备行业综述   MRI工作原理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区别于X线和CT,核磁共振所获得的图像具有治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等特点,对软组织层次显示贝有显著优势   02中国MRI设备行业产业链   产业链包括上游MRI设备原材料供应商,中游MRI设备制造经销商和下游的MRI诊断服务及衍生服务机构,其中磁体属于核磁共振设备产业链上游最关键该心元器件,超导磁体关键技术复杂,主要由国外厂商掌握中高端产品研发,国内自主研发企业占比较少   03中国MRI设备行业驱动因素   MRI行业驱动因素包括人均设备量不足,国产替代空间大和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驱动,中国MRI人均保有最远低于日韩,1.5T和3.0T国产化率低,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另外在利好政策,市场需求和配置需求驱动下,第三方医学彩像中心为中国核磁共振设备行业带来新一轮突破   04中国MRI设备行业相关政策   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国产核磁共振设备制造企业将迎来行业发展春天。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产企业有望获得政府的补贴支持以不断加强技术水平与扩大生产能力,提升医疗工业基础,从而塑造国产品牌形象,提升产品渗透率   05中国MRI设备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MRI市场需求持续扩大,MRI产品应用将呈两极化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磁共振发展方向以加快检査速度,提升图像质量和提高患者舒适度为趋势。其中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成为研究发展热点之一,生命矩阵系统成为MRI的第五大系统革新技术   06中国MRI设备行业市场现状   中国MRI设备行业景气度高,2020年中国MRI市场销量1.542台,2020年中国MRI市场价值约115亿元,华东、华南、华中MRI采购量占60%。3.0TMRI以外资品牌为主,1.5TMRI成为国产替代主要市场
      头豹研究院
      42页
      2022-01-21
    • 2021年中国CT检查设备行业研究

      2021年中国CT检查设备行业研究

      医疗器械
        01中国CT检查行业市场综述   CT工作原理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02CT检查产业链分析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的上游市场参与者为元器件供应商与CT设备供应商,CT行业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但国产厂商CT配置仍以16排及以下中低端产品为主;中国CT检査行业中游涉及各级医疗机构,其中独立影像中心迎来发展机遇,可减轻三级医院负荷,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下游为使用CT检査的患者   03中国CT检查行业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新冠肺炎进入常态化,推动作为诊断及康复阶段考察维度之一的CT检查需求增加;国家政策加速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研发,高性价比国产高端CT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医疗机构CT检查能力,扩大检查规模   04中国CT检查行业竞争格局   国产CT市场份额不足40%,国产品牌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东软、联影、安科、明蜂是国产厂商领导者,近10年来,CT行业国产化率不断提高,64排及以下CT扫描仪国产率超过60%;16排CT扫描仪国产率近90%
      头豹研究院
      36页
      2022-01-21
    • 2021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白皮书

      2021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白皮书

      医疗器械
        医学影像定义   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是研究借助某种介质(如X射线、电磁场、超声波等)与人体相互作用,将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结构、密度以影像方式表现,供诊断医师根据影像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   医学影像设备是利用各种不同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将人体内部结构重现为影像的各种仪器,其影像信息与人体实际结构有着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对应关系。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经历了从放射诊断到影像诊断,再到影像信息综合分析诊断的过程   医学影像设备分类   医学影像设备可分为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和其他医学影像设备。大型影像诊断设备主要包括X线成像类(CR、DR、DSA等)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核医学类(PET-CT、PET-MR等),其他影像设备主要包括超声成像设备和医用内镜   X线成像: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存在差异的原理进行成像。X线图像可以直观地显示人体骨骼和脏器相关形态。X线图像显示的是人体内部器官的重叠影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X线成像原理相同,CT与X线成像的最大区别在于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y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通过计算机系统最后形成灰阶图像
      头豹研究院
      97页
      2022-01-20
    • 2021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研究

      2021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研究

      医疗器械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市场综述   医学影像设备是利用各种不同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将人体内部结构重现为影像的各种仪器,其影像信息与人体实际结构有着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对应关系。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经历了从放射诊断到影像诊断.再到影像信息综合分析诊断的过程。   涵盖DSA、GXR、MRI、超声及T细分市场,2016-2020年,中国主要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由338.3亿元增长至5143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1.0%。2021E-2025E未来五年,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发展、医学影像技术进步及叠加国产化进程加速将成为驱动行业市场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主要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以9.7%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上升至815.0亿元。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产业链   产业链上游,核心电子器件与国际巨头相比,偏向中低端化生产,导致毛利率较低原材料和部分零部件产品同质化严重.供应量充足行业较为分散,价格上对设备生产商影响较小   产业链中游,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总体起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端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临床高端医疗设备绝大部分依兼进口。以德国西门子、美国GE及荷兰飞利浦为首的三家国际厂商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茎断了中国的中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三家累计份额占比超过80%。但基层市场空间广阔叠加疫情剌激背景下.国产品牌迅速起,中低端医学影像设备凭借高性价比优势进口替代明显。   产业链下游,行业下游涉及各级医疗机构与衍生服务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远程影像平台及独立影像中心。其中公立医院是医学影像设备企业的主要客户,线上影像平台及独立影像中心则是未来市场主要增长力量。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细分赛道技术与产品   平板探测器是DR的核心装置.本土厂商多采用全球采购模式生产DR。中国具备D5A生产能力的厂商有万东医疗、乐普装备、TCL医疗,其中,仅有万东可采用一体化生产模式。在CT领域,高端设备具备很高的技术壁垒,跨国巨头技术优势领先,产品线齐全,国产产品与国际领先产品技术存在差距。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超导MR是现阶段市场主要的MR设备类型,客户群体广泛,但技术壁垒较高,其中超导型MR为市场主流设备。超声探头是超声设备成像质量的核心,是超声诊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ET-CT的临床应用已经相对成熟,但PET-MR仍处于临床应用初级阶段。相较于技术相对成熟的PET-CT.PET-MR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驱动因素与发展趋势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因成像原理差异,在不同科室临床诊疗应用各有优势.是辅助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的迅速扩张将增加对医学影像设备的采购与更新需求,进而加速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的规模增长。技术进步是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端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可以满足重大疾病进行超早期诊断的需求。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应用前景广阔.在临床工作流程中,可为医生提供辅助,有助于形成更准确的评估。中国利好国产医学影像设备政策频出,医用医疗设备国产化率继续提升,民营医院大型设备配置将加速。“安徽模式招采对全国大型医疗设备有示范作用,集采降费.器械国产化浪潮不可逆。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CT、MR、超声和PET等影像设备高端产品三大巨头GP市占率超70%,技术壁垒较高,本土厂商差距较大。但在部分中低端产品.迈瑞、联影、东软及万东等中国国内领先的生产厂商占比高,且国产化率加速提升
      头豹研究院
      41页
      2022-01-20
    • 2021年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概览

      2021年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概览

      医疗器械
        中国创伤骨科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如何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   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是整体骨科行业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并且许多本土的医疗器械公司都深耕于此。中国创伤骨科市场也是骨科市场中国产化最高的一片沃土,孕育着一批在未来能与国外医疗器械巨头竞争的本土企业。在进入国际高端创伤骨科器械市场以前,中国创伤骨科行业中的中国企业同样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些基础需要再巩固打牢,紧紧把握创伤骨科植入类器械有关的医用材料的自主研发权、供应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医疗器械的制作及工艺水准,这同样将提升整个中国骨科市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整体趋势呈向上趋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自1937年西方骨科手术引进中国医疗体系,创伤骨科也共同经历了长达84年的发展及变革。2020年底,中国创伤骨科市场规模达到94亿元人民币,占整体骨科市场的27.5%;预计在2025年底,中国创伤骨科市场规模将达到166亿元人民币,占整体骨科市场的23.6%。创伤骨科行业的发展依托老龄化人口、运动损伤人群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推动   中国创伤骨科市场国产化程度较高,中国企业表现强势,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中崮企业的市场份额   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是骨科市场中国产化最高的细分市场,但整体呈现散,小、杂的特点。2020年底,占中国创伤骨科市场份额top5的中国企业的整体营收为17.7亿元人民币,仅占市场份额的18.8%。与全球创伤骨科市场相比较,强生骨科及史塞克两家企业就达到总市场份额的62%,整体呈现一超三强的市场格局。这或许是中国创伤骨科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医疗器械国产化的相关政策也将进一步扩大本土创伤骨科类医疗器械公司的市场规模   专注高品质医用材料的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的制造及工艺水准、新科技的研发,将是中国创伤骨科类医疗器械公司进入国际高端器械市场的门票   与国际创伤骨科行业龙头相比,中国企业应专注于高品质医用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如生物陶瓷、医用钛合金等原材料。这关系到高值医疗器械的成本费用及定价权,也是中国创伤骨科类器械公司甚至是中国骨科企业未来与国际龙头竞争的核心;其次是进一步提升创伤植入器械的工艺制造水准,和质量的把控;尽早研发生产新型的科技手段,如3D打印、手术机器人等相关技术,也是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头豹研究院
      44页
      2022-01-13
    • 2021年中国硬性角膜接触镜行业概览

      2021年中国硬性角膜接触镜行业概览

      医疗器械
        硬性角膜接触镜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近年来中国硬性角膜接触镜市场规模不断的扩大,从2016年的43.3亿增长至2020年的88.8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9.6%,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3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3%。中国近视人口基数大,青少年学习负担加重,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过早,近视率不断提高,近视患者年龄越来越小,但是硬性角膜接触镜渗透率较低,因此行业的潜在市场空间较大,未来随着市场教育进一步推广,渗透率加深,硬性角膜接触镜市场规模将快速增加。   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又叫RGP镜)是隐形眼镜的一种,用于矫正屈光不正   RGP为硬性隐形眼镜,调整光线聚焦的位置以矫正视力,RGP又分为日戴型和夜戴型。RGP镜片以虹吸原理佩戴在眼表,在眼睛和RGP镜片之间有一层液体悬浮,透氧效果更好,且镜片不直接接触角膜,对角膜的损伤更小,更适合长时间的佩戴。   世卫组织2018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达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持续居世界第1位   由于中国青少年学习负担加重,近视的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基数大,但是角膜塑形镜的渗透率较低,未能满足的市场需求,渗透率将持续增长。高度近视人群适合通过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日戴型RGP可以完美弥补角膜塑形镜的矫正限制。高度近视人群数量的持续增加,随着市场推广的深入,日戴型RGP市场潜力巨大。   视光师资源稀缺影响硬性角膜接触镜市场规模增长   硬性角膜接触镜的验配过程繁琐,需要使用显微镜、眼压计、眼底镜、角膜地形图仪等多种精密仪器对近视患者的眼部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在镜片的品牌与参数的选择上也比较依赖视光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配镜经验。但是中国专业的视光师培训水平受限,数量也严重不足,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视光师的数量从2006年的1,487人增长到了2018年6,218人,但是依旧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头豹研究院
      36页
      2022-01-07
    • 2021年以岭药业企业研究报告

      2021年以岭药业企业研究报告

      个股研报
        以岭药业(002603)   1.以岭药业凭借创新的络病理论成为行业龙头   公司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创新了络病理论,自建“络病证治理论体系。络病理论为公司在心脑血管、肿瘤等难治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持指导了公司在心脑血管疾病与感冒呼吸疾病的药物研发,再通过循证医学证实疗效从而赢得高市场占有率,助力公司成为行业龙头。   2.作为中医药科技创新代表型的以岭药业,近年来随大势通过收并购与成立新公司实现全产业链化   公司主做专利中药,近些年通过收并购与成立新公司丰富各业务条线,以实现全产业链化。已初步形成从原材料种养殖、医药研发生产、药品物流、电商运营与出口新格局。   近些年,各药企纷纷搭建、扩宽自身业务平台以期实现全产业链化的举动成为了行业趋势。实现全产业链化有助于实现业务整合、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减少各环节时间与金钱成本,助力企业基业长青。
      头豹研究院
      35页
      2022-01-07
    • 2021年中国TMV(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治疗)行业概览

      2021年中国TMV(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治疗)行业概览

      医疗服务
        二尖瓣反流占比所有二尖瓣疾病65%,包括原发性二尖瓣反流和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根据射流面积、反流容积等指标进行评估   二尖瓣疾病:患病率位列首位的心脏瓣膜疾病。二尖瓣疾病主要包括二尖瓣反流、二尖瓣狭窄及二尖瓣脱垂,其中二尖瓣反流占比65%,主要是由于二尖瓣瓣叶、瓣环、乳头肌、腱索等导致的二尖瓣病变,使得在心脏收缩时心脏二尖瓣关闭不严,血液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   二尖瓣反流通过症状、临床证据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TE)来鉴别,通常分为两种:原发性二尖瓣反流(DMR)和继发性二尖瓣反流(FMR),根据射流面积、反流容积等指标来确认二尖瓣反流程度,后经传统药物治疗、手术或经导管介入进行治疗   TMV治疗方法无需开胸、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创伤、出血量及恢复期患者痛苦程度也是三种方式中最低的,适用于手术高危、单膜瓣病变患者   TMV治疗不涉及开胸、体外循环及心脏停跳;创伤、出血量及患者痛苦也是最轻的。但手术效果在某些方面不及外科手术,不适用于多膜瓣、联合病变的患者   中国及美国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治疗渗透率分别为1%和2%,对比全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4.7%渗透率,仍有很大空间   随着手术量增加、医生手术技水提升、患者接受度提高以及医保覆盖政策完善,手术例数增长以扩大市场规模及渗透率;同时,对比全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随着国内TMV技术髙速发展以及近年来提交审批产品增多,资本持续加码在该赛道占据一席之地,髙瓴资本、红杉资本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纷纷入局   德普医疗、捍宇医疗、纽脉医疗等得到国内外资本青睐;2021年5月,沛嘉医疗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募得资金约3亿美金,两大机构股东经纬中国和高瓴资本各持有10.07%和9.33%,近曰市值超124亿
      头豹研究院
      47页
      2021-12-29
    • 2021年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白皮书:从市场热度、科技创新、产业周期及政策红利的角度探寻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

      2021年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白皮书:从市场热度、科技创新、产业周期及政策红利的角度探寻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

      医疗服务
        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综述一发展环境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慢性病人口增加推动医疗健康需求增加,同时国民收入及政府在卫生方面支 出增长、科技进步和政策利好推动医疗行业发展   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综述一重点赛道简介   医疗科技在数字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制药信息化、AI药物研发、AI医学影像、类器官技术及生物芯 片等医疗健康领域中都极为关键,是未来医疗健康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头豹研究院
      2页
      2021-12-24
    • 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数字化发展白皮书

      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数字化发展白皮书

      医疗服务
        大健康是广义的健康概念,为人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   大健康是健康概念的延伸,它围绕着人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一系列活动而展开,贯穿于疾病预防、诊治护理以及保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可分为个护保健、制药、医疗、健康管理产业。   大健康产业逐步向数字化演化   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演变过程从横向看,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预防性和参与性为中心转变;从纵向看,因创新技术的成熟正逐步朝着数字化发展,未来将为所有人群提供具有预测性、预防性、个性化以及参与性的服务和产品。   在政策、经济、社会与技术共振下,未来行业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导下,国家颁布系列政策扶持、规范与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打造良性商业环境。良好的经济态势下,居民不断增加的医疗保健消费能力,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患病率等,均扩大了市场需求,将进一步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成熟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技术基础,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头豹研究院
      38页
      2021-12-24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