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券商报告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714)

    • 2021年中国临床级基因检测行业概览

      2021年中国临床级基因检测行业概览

      医疗器械
        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临床级基因检测或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基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DNA测序技术诞生,中国自2011年自主研发出第一款国产第二代测序仪以来,基因检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限于法规的相对缺失,基因检测的临床级应用领域相较于科研级和消费级而言进展缓慢,甚至在2014年中国曾叫停过基因检测服务。随着2016年起基因检测全面纳入国家“十三五”及“十四五”战略规划,临床级基因检测开始在整个生物产业中绽放光彩。   临床级基因检测目前主要包括产前筛查、肿瘤全周期筛查诊疗、遗传病筛查和微生物检测四大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些领域,中国近年来出台的降低新生儿缺陷率、提升5岁以下婴幼儿存活率、提高癌症患者存活率等一系列计划目标将直接拉动其需求的大量增长。   预计未来在中国的临床级基因检测的市场,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两大国产头部基因检测公司依托深厚的产业沉淀和技术、资源优势将持续领跑;肿瘤精准诊疗将成为资本最集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中国临床级基因检测需求将持续稳定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增幅较大   未来五年,头豹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的临床级基因检测市场需求有大幅增长。临床级基因检测的四大应用领域中,除微生物检测受新冠病毒爆发影响市场显著扩大外,其余三大应用规模均有小幅回落。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传染病检测领域市场需求将趋于稳定。“十四五”各项行动计划中,提升癌症病患及5岁以下婴幼儿存活率和降低新生儿出生率等战略目标将为产前筛查、肿瘤全周期筛查诊疗和遗传病筛查创造大量的市场需求。   头部企业将持续领跑行业,初创企业不断寻求肿瘤领域突破   自主研发技术是临床级基因检测行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两大国产头部企业利用先发优势,在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在各领域维持领先地位。肿瘤精准治疗作为尚未成熟的国家重大战略方向,是资本最集中的领域,初创企业将继续加大对泛癌种、全病程的研发,力争打造品牌优势。   基因检测服务商将加强与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甲医院的紧密合作   临床级基因检测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下游患者,由于行业合规的严格性,中游服务商必须通过权威性医疗机构接触终端患者,因此拓展与下游医疗机构的合作尤为重要。通过合作企业将获取更丰富样本量,以进一步提升科研进度和技术水平。
      头豹研究院
      42页
      2022-03-07
    • 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简报

      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简报

      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   互联网医疗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多家医疗机构资源可为患者提供诊前咨询、预约挂号、在线医疗、药品配送等不同需求服务,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线下门诊压力,实现更均匀的医疗资源配置,保证医疗体系高效率运作。   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医药电商市场规模为447亿元,2020年达到1.876亿元,五年CAGR=33.2%,中国医药电商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根据沙利文预测:2025年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5.588亿元,5年CAGR=24.4%.增速有所放缓,2030年达到1.2万亿,5年CAGR=16.5%增速持续下降。在线问诊市场规模在2015年仅为10亿元,2020年达到220亿元,5年CAGR=85.9%,属于急速扩张阶段,到2025年将达到1.980亿元5年CAGR=55.2%,后将进入较稳定的增长阶段   随着科技进步、资本入场、加之疫情催化,中国互联网医疗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市场将迎来新的机遇
      头豹研究院
      22页
      2022-03-07
    • 2022年中国隐形眼镜行业短报告

      2022年中国隐形眼镜行业短报告

      医疗器械
        隐形眼镜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选对细分赛道很重要   2022初,根据最新的全国人口统计数量,中国总人口数量已经到达14.4亿,2021年中国近视患者人口已有7亿人口,几乎占人口数量的50%。然而截止至2020年,中国隐形眼镜渗透率仅有7.5%,相较于亚洲国家中,日本韩国20%以上的渗透率、欧美国家40%以上的渗透率来说,中国的隐形眼镜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2022年末,预计全球隐形眼镜市场规模达到95.0亿美金,2026年全球隐形眼镜市场将突破115.0亿美金。中国隐形眼镜市场在2022年底保守估计将达到135.9亿元,在2025年将突破221.3亿元。且因为各细分隐形眼镜类别溢价情况不同,单彩色接触镜(美瞳)一类,2020年终端消费市场规模便达到可225.0亿元   本短报告旨在归纳总结中国隐形眼镜行业的基本市场情况,影响行业发展的具体因素,及行业内具有更高投资价值的细分领域。通过直观的数据图表使更多的对中国隐形眼镜行业感兴趣的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行业的基本情况   1.隐形眼镜种类众多   隐形眼镜可直接分为软性、硬性,半硬性镜片三大类。但真正市场中进行划分时,则会通过其材料材质,使用寿命,即设计功能分为更为细化的若干种。最为常见的种类为根据材质所划分的水凝胶或硅水凝胶软镜、GP或RGP硬性透氧镜等;根据使用寿命分成的曰、周、月、年抛弃型隐形眼镜;以及设计功能所分的彩色接触镜(美瞳)等   2.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近视率,这为中国隐形眼镜行业达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2020年达到52.7%,其中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为71.1%和80.0%。降低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势在必行,2030年目标,6岁儿童近视率,小学生近视率、初中生近视率、高中生近视率分别控制在3.0%、38.0%、60.0%、70.0%左右。这也为角膜接触镜(OK镜),即GP或RGP硬性透氧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及机遇   3.日抛型软性隐形眼镜、角膜塑形镜、彩色接触镜将是中国隐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向   日抛型软性隐形眼镜因其安全、便捷性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角膜塑形镜及彩色接触镜也会因为各自功能及消费群体的人口基数,产生巨大市场机遇、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中国隐形眼镜行业亦将产生出一批研、产、生一体的专业化,具有高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头豹研究院
      27页
      2022-02-28
    • 2022年合成生物学发展前景及应用领域

      2022年合成生物学发展前景及应用领域

      生物制品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将生物系统定向改造成高效细胞系统,然后规模化生产、加工,这是一个革命性进步,全程环境友好,帮助各个应用领域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当前合成生物学主要应用在产前检查、疫苗研发、食品追踪、消费级体外检测、化工材料和能源方面。在日常的食品与饮料和消费品方面还没有普遍传播,一方面是合成生物食物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争议,普及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群众对于革命性新技术总是持观望态度   未来,合成生物有望在医疗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时间、通过干细胞培育可移植器官拯救器官衰竭患者,对于遗传疾病进行基因编辑治疗;农业和食品领域有望通过合成生物缩短生长周期创造更多价值;化工方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优化生产过程;能源方面,创造环境友好、低成本且可再生能源   根据CB Insights预测,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53.19亿美元,预计在2024年达到188.85亿美元,2019-2024年CAGR达28.8%。其中,医疗健康是最大的细分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50.22亿美元,占整体合成生物市场规模的26.6%   从细分赛道增速方面来看,由于食品和饮料以及消费品有低客单价和高频的特征,预计是未来几年增速最快的两个细分赛道,2024年市场规模分别为25.75亿美元和13.46亿美元;医疗健康和科研尽管是占比最大的两个细分赛道,增速却是最慢的,预计2019-2024年CAGR分别为18.9%和21.7%
      头豹研究院
      40页
      2022-02-25
    • 2021年中国γδT细胞癌症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2021年中国γδT细胞癌症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生物制品
        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居高不下,目前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有限,巨大的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中国2020年的癌症新发病例数和癌症死亡病例数分别是456.9万例和300.0万例;对比海外,2020年中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病例数占比相对更高,中国肝癌发病人数从2020年的44.5万人预测会增至2024年的49.0万人,2030年的55.7万人;中国肝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局部区域治疗和全身性治疗三类,目前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有限,巨大的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对比CART细胞,γδT细胞免疫疗法在肝癌等癌症治疗中具有优势,预计至2030年,其中国癌症治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68.5亿元   对比CART细胞,γδT细胞免疫疗法因为γδT细胞分泌了大量杀伤因子、非MHC限制等性质而在肝癌及癌症治疗上具有优势,γδT细胞免疫疗法为晚期肝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中国首批γδT细胞免疫疗法有望于2023年获批,预计至2030年,中国γδT细胞免疫疗法在肝癌及癌症治疗的市场规椟将分别达到63.9亿元和768.5亿元,2023年至2030年的CAGR预测分别是92.1%和92.3%   庇奥斯生物是一家从事免疫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技术研发、FMT肠道微生态应用的生物技术行业投资公司   庇奥斯生物的核心业务产品有同种异体γδT细胞疗法、APLUS女性私密健康护理产品和肠道微生态检测分析及FMT;其专有的γδT细胞扩增培养基利用100ml外周血可培养出50亿单位的γδT细胞,比全球其他参与者超出10倍;庇奥斯生物的投资亮点在于其专有的γδT细胞扩增培养基、同种异体γδT细胞技术和多家医院临床合作模式,这有利于γδT细胞的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和加速产品上市
      头豹研究院
      49页
      2022-02-07
    • 2021年假发:三坑文化刺激假发需求,假发赛道或迎新机遇

      2021年假发:三坑文化刺激假发需求,假发赛道或迎新机遇

      化学制品
        假发行业为何迟迟无法打开中国市场?   自假发行业龙头瑞贝卡上市以来,假发行业始终没有出现巨大变革。但随着近两年新兴假发品牌的诞生,更多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相继推出,假发行业或将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本篇报告将通过分析中国假发市场的驱动因素、中国假发行业的痛点、中国假发行业的驱动与发展趋势及对比新老品牌,得出最终结论:中国假发行业面临供应链难题,但新品牌和新品类或将促进行业发展,拓宽假发消费群体。   1.中国假发行业概况:受脱发市场、三坑市场和烫染发市场三重驱动   脱发为假发行业带来刚需性消费需求,三坑市场为假发行业带来装饰性假发消费需求,烫染发消费者是新兴假发品牌的精准客群。随着这三个市场的发展,中国假发行业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2.中国假发行业痛点:上游成本高、行业人才和品牌缺失、假发产业链受疫情影响大   假发行业的上游包括真人发和化纤材料,其中真人发材料较为紧缺且价格不断抬升。同时假发生产步骤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稀缺。   品牌方面,中国假发市场集中度仍较低,中小品牌占比较高。   假发的生产需要跨国协作,疫情影响下,不仅假发的上游生产端受控,下游需求端也极易受到货币政策影响,波动较大   3.未来假发行业的驱动与发展趋势:通过发展装饰性假发拓展客群、增加产品复购率和降低购买门槛   中国假发产品呈现快消化、时尚化趋势,主要客群也从刚需脱发用户向年轻消费者进行拓展。通过打造独特的假发单品,新兴品牌与传统品牌差异化较大,更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
      头豹研究院
      29页
      2022-02-06
    • 2021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概览

      2021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概览

      医疗器械
        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预计至2025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的市场规模和CAGR预测分别是人民币81.9亿元和18.8%   诊断用抗体原料主要的应用平台有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免疫比浊等。诊断用抗体原料用于检测的原理主要有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间接法和捕获法等。2020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的市场规模是人民币34.6亿元,2016年至2020年的CAGR是25.3%,预计至2025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的市场规模预测是人民币80.9亿元,2020年至2025年的CAGR预测是18.5%   诊断用抗体原料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其销售额主要受中游体外诊断试剂需求量的影响   诊断用抗体原料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其被销售给中游体外诊断试剂产家,最后中游体外诊断试剂产家再满足下游的需求市场。上游企业以义翘神州、金斯瑞、菲鹏生物的诊断用抗体原料产品数居多。2016年至2020年,中游体外诊断1^#在的IVD行业市场规模的CAGR为23.4%,下游中国临床检测市场规模和中国ICL市场规模(不含COVID-19检测)的CAGR分别是11.5%和14.1%   进口产品依然占据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企业在多省均有分布   2020年,中国IVD进口原料和国产原料的销售额分别是人民币89.0亿元和12.0亿元,进口产品依然占据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企业在多省均有分布,其中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和广东省的诊断用抗体原料产家数较多。此外,从全球角度来看,IVD原料市场突出地体现为参与者众多、个体规模较小、行业高度分散的特点
      头豹研究院
      47页
      2022-01-27
    • 2021年中国MRI设备行业研究报告

      2021年中国MRI设备行业研究报告

      医疗器械
        01中国MRI设备行业综述   MRI工作原理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区别于X线和CT,核磁共振所获得的图像具有治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等特点,对软组织层次显示贝有显著优势   02中国MRI设备行业产业链   产业链包括上游MRI设备原材料供应商,中游MRI设备制造经销商和下游的MRI诊断服务及衍生服务机构,其中磁体属于核磁共振设备产业链上游最关键该心元器件,超导磁体关键技术复杂,主要由国外厂商掌握中高端产品研发,国内自主研发企业占比较少   03中国MRI设备行业驱动因素   MRI行业驱动因素包括人均设备量不足,国产替代空间大和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驱动,中国MRI人均保有最远低于日韩,1.5T和3.0T国产化率低,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另外在利好政策,市场需求和配置需求驱动下,第三方医学彩像中心为中国核磁共振设备行业带来新一轮突破   04中国MRI设备行业相关政策   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国产核磁共振设备制造企业将迎来行业发展春天。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产企业有望获得政府的补贴支持以不断加强技术水平与扩大生产能力,提升医疗工业基础,从而塑造国产品牌形象,提升产品渗透率   05中国MRI设备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MRI市场需求持续扩大,MRI产品应用将呈两极化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磁共振发展方向以加快检査速度,提升图像质量和提高患者舒适度为趋势。其中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成为研究发展热点之一,生命矩阵系统成为MRI的第五大系统革新技术   06中国MRI设备行业市场现状   中国MRI设备行业景气度高,2020年中国MRI市场销量1.542台,2020年中国MRI市场价值约115亿元,华东、华南、华中MRI采购量占60%。3.0TMRI以外资品牌为主,1.5TMRI成为国产替代主要市场
      头豹研究院
      42页
      2022-01-21
    • 2021年中国CT检查设备行业研究

      2021年中国CT检查设备行业研究

      医疗器械
        01中国CT检查行业市场综述   CT工作原理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02CT检查产业链分析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的上游市场参与者为元器件供应商与CT设备供应商,CT行业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但国产厂商CT配置仍以16排及以下中低端产品为主;中国CT检査行业中游涉及各级医疗机构,其中独立影像中心迎来发展机遇,可减轻三级医院负荷,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下游为使用CT检査的患者   03中国CT检查行业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新冠肺炎进入常态化,推动作为诊断及康复阶段考察维度之一的CT检查需求增加;国家政策加速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研发,高性价比国产高端CT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医疗机构CT检查能力,扩大检查规模   04中国CT检查行业竞争格局   国产CT市场份额不足40%,国产品牌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东软、联影、安科、明蜂是国产厂商领导者,近10年来,CT行业国产化率不断提高,64排及以下CT扫描仪国产率超过60%;16排CT扫描仪国产率近90%
      头豹研究院
      36页
      2022-01-21
    • 2021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白皮书

      2021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白皮书

      医疗器械
        医学影像定义   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是研究借助某种介质(如X射线、电磁场、超声波等)与人体相互作用,将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结构、密度以影像方式表现,供诊断医师根据影像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   医学影像设备是利用各种不同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将人体内部结构重现为影像的各种仪器,其影像信息与人体实际结构有着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对应关系。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经历了从放射诊断到影像诊断,再到影像信息综合分析诊断的过程   医学影像设备分类   医学影像设备可分为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和其他医学影像设备。大型影像诊断设备主要包括X线成像类(CR、DR、DSA等)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核医学类(PET-CT、PET-MR等),其他影像设备主要包括超声成像设备和医用内镜   X线成像: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存在差异的原理进行成像。X线图像可以直观地显示人体骨骼和脏器相关形态。X线图像显示的是人体内部器官的重叠影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X线成像原理相同,CT与X线成像的最大区别在于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y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通过计算机系统最后形成灰阶图像
      头豹研究院
      97页
      2022-01-20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